■天津市和平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喬 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教師在教學中要把統(tǒng)編教材作為依據,確保教學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權威性,同時也不能簡單照本宣科。教材給出的是教學的基本結論和簡要論述,要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愛聽愛學,聽懂學會,需要做很多創(chuàng)造性工作,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樣化探索,通過多種方式實現(xiàn)教學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明確了統(tǒng)編教材的重要意義,指出從教材內容到教學內容轉化的必要性和意義。
要實現(xiàn)從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的轉化,就要明確課程內容、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之間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課程內容一般指學科中特定的事實、概念、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方式。教材內容是課程內容的“教材化”,即通過具體的事實、現(xiàn)象、素材表現(xiàn)出來的、遵循學科邏輯的物質載體,是相對穩(wěn)定的。教材作為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xiàn),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施教、學生學習的基礎文本,既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又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資源。
教學內容是教材內容的“教學化”,對靜態(tài)教材內容多種教學方法處理的過程與結果,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進一步加工,采用個性化的方式動態(tài)生成的素材和信息。從課程內容到教材內容,再到教學內容,是一個由抽象到具體、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由標準化到差異化(個性化)的過程。
教材能否發(fā)揮專家學者們在編寫教材時設定的功能和作用,關鍵看教師教學體系的構建,能否實現(xiàn)從教材到教學的第二次飛躍和轉化。教師如何使用教材,反映了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張力關系和互動關系,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標尺。使教材的課程目標和內容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能力、品格和價值觀,就需要實現(xiàn)從教材內容到教學內容的轉換,要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
優(yōu)良的教科書并不保證優(yōu)良教育質量的產生,因為其中牽連到教科書如何理解和使用的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章全武在《中小學教師教科書使用的問題表征、過程模型與優(yōu)化路徑》一文中指出,教科書雖然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來源,但從教科書內容到課堂實施的課程會發(fā)生兩種異變現(xiàn)象:超越性異變和衰減性異變。他指出:當下中小學教師教科書使用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教師教科書使用取向的價值導向存在風險性,教師對教科書內容的改編具有隨意性,教師對教科書內容的使用脫離編寫意圖,從而不能有效實現(xiàn)教材所承載的教育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對教材的研究不足,不能真正理解教材,在使用和處理教材時存在以下問題:
(一)把教材內容等同于教學內容,僵化使用教材,課堂教學僅停留在對教材文本的解讀和講授,照本宣科,重視教學結論,忽視教學過程和學習體驗。
(二)把教材的作用與其他教學資源的作用等同,忽視課程標準對教學的指導作用,存在用教師個人經驗代替課程標準的現(xiàn)象,不能較好達成課程目標。
(三)重視教材知識點的分析,但是對教材編寫意圖理解不到位,不能整體理解教材,容易將系統(tǒng)、整體的教材體系變成碎片化、孤立的一個個知識點,使學習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四)由于對教材理解缺少整體性,導致課堂教學有問題,但缺少核心問題或大問題的設計,問題之間缺少關聯(lián)度和梯度,沒有形成問題鏈,制約學生不能整體系統(tǒng)地理解學習目標。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理解教材精神,吃透教材,最大程度地挖掘教材的教學價值,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成為當下思政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命題。
(一)深入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統(tǒng)編教材的重要意義和教材性質,樹立“范本”意識
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事關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是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的重要載體,是連接國家課程和一線教學活動的橋梁。教材不是一般的讀物,表達的不是個人意愿,而是國家意志。教材具有權威性、典范性和規(guī)范性,是教學中必須遵循的“范本”,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遵循,同時教材也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主要媒介。統(tǒng)編教材是新時代黨中央關于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教材,對提升教育質量提供保障。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與實施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其中,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蘊涵培根鑄魂、啟智增慧、培育時代新人的教育功能,教材的有效貫徹和實施直接關系到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和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教材具有三個屬性,即政治性、科學性、教育性。只有理解了這三個屬性,教師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教材。其中,政治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是思想政治教材的靈魂。對個別教師來說,他們通常很注重教材的科學性和教育性,而對教材的政治性有時注意不夠,不能自覺地從政治高度去看待課程和教材,這樣就不能把教材知識背后的價值目標“顯現(xiàn)”和“實現(xiàn)”出來。只有準確把握統(tǒng)編教材的政治方向、價值導向、核心思想和主要內容,才能在讀懂教材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用好教材。
(二)在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讀懂教材,是從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轉化的基礎
《2022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有很強的時代感,為思政課的發(fā)展確定了方向,為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學業(yè)質量評價等提供了根本的遵循。認真領會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教學要求,要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包括內容要求和教學提示)和學業(yè)質量水平目標三個維度解讀。一方面,要明確課程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另一方面,要防止用課程目標或學段目標直接替代課時教學目標。
作為呈現(xiàn)課程內容的方式“,教學提示”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其所呈現(xiàn)的內容不是隨意的闡釋,而是對課程標準相關要求的具體落實,是知識與活動的集合體?!敖虒W提示”進一步明示和解釋了學生應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和社會實踐活動達成基本觀點?!敖虒W提示”以“議題”為紐帶,使“內容要求”的知識性提示與相關活動建議的提示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在課程內容呈現(xiàn)方式上,為活動型學科課程的課程框架勾畫出基本輪廓,為在教學中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供具體、可參照的經驗。因此,要讀懂教材,用好教材,就必須認真領會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教學要求,在此基礎上,再研讀教材文本,理清教材的邏輯結構和內容。一方面,明確教材的知識體系背后承載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以及教材最終指向的學科育人價值;另一方面,借鑒課程標準中的議題,設計活動,實現(xiàn)理論邏輯與現(xiàn)實邏輯的統(tǒng)一,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
教材作為教師和學生共同使用的文本,是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教學的基本工具。發(fā)掘教材作為教學工具的功能,一是要深入領會教材編寫的效果圖,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知識與結構,厘清教材冊與冊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相對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二是正確把握教材與課程標準的關系,明確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也是教學和評價的根本依據,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必要、合理的增刪或重組,使之成為教學內容。
(三)找準教學的起點,基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和困惑進行教學是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绷暯娇倳涥P于思政課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出思政課的本質屬性,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就要突出問題導向,明確學生思想的困惑點,直面問題。
在教學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學知識和教學活動方面,從教師自己的設想出發(fā)去設計教學活動,而較少考慮學生的起點和困惑點、興趣點。這樣就導致也許教師準備了很多精采的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并沒有達到的預期的效果,成為空中樓閣。
要實現(xiàn)思政課講好道理的目的,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教材的把握上,要明確學情分析和教材同樣重要。準確的學情分析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根據學生特點搭建學生通往教材的橋梁,使教師的教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學,才能使教學具有針對性。要正視關注度高、涉及面廣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針對學生困惑點、興趣點而選擇教學策略,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四)設計體現(xiàn)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活動是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著力點
如果說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課程標準修訂“共享”的標識概念,那么活動型課程就是思想政治課程“專享”的標識性概念。課程標準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定位為“活動型學科課程”,將“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內涵就是,學科課程的內容采取活動設計的方式呈現(xiàn),包括社會實踐活動,即“課程內容活動化”?;蛘哒f,學科內容的課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動及其設計,即“活動設計內容化”。
把活動過程的體驗作為目標來規(guī)定,讓課程在活動設計的軌道上運行,是成就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教師加強活動和問題的設計,因為這是溝通學生與教材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xiàn)從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轉換的重要載體。通過結構化學習情境和學習任務,一方面,教師將教材內容的邏輯在情境中設計為學科任務展開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基于真實學習情境完成學習任務,有邏輯地學習教材內容的過程,從而實現(xiàn)從教材內容到教學內容的轉化。特別承載觀點的議題是連接學科任務、學習情境與學科內容的紐帶。通過議題教學,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特定學習過程,在活動探究中達成基本觀點,以議題引領的問題鏈,可以更好地突出重點問題,避免面面俱到的鋪陳與羅列,從而實現(xiàn)結果導向的價值目標和過程導向的行為目標相統(tǒng)一。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政治與法治》第一單元由三課和一個綜合探究構成,其中綜合探究是對第一單元內容的綜合與拓展。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整體認識,更加堅定政治認同,教師首先以“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為總議題,設計了三個分議題開展探究活動:心懷國之大者,踐行人民至上;回答時代課題,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勇于自我革命,永葆青春活力。再圍繞總議題和分議題,設計結構化和序列化的活動,以“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國之大者是什么?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變和不變說明了什么?”“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先進的政黨?何以能夠始終保持先進性?”“中國共產黨何以能夠做到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為什么說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等問題鏈進行探究。以議題(問題)開展活動型課程的教學設計,既是學生理解掌握教材的過程,又是知識整體建構和學習遷移過程,更是“轉識為智”的過程,從而實現(xiàn)從文本學習到思維啟迪,從知到智,再到價值引領。
提高政治站位,深研教材,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有深度、有厚度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