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2 月7 日(甲申年臘月二十五),出生于河北豐潤縣韓城鎮(zhèn)劉各莊。1947 年6 月,隨父母遷居北京。
在北京西城區(qū)報子胡同小學讀書。
在北京三十九中上初中。初中三年被評為優(yōu)秀生,獲得銀質獎章,保送進入師大女附中。
在師大女附中讀高中。在語文老師陳云澂的影響下開始寫日記,喜歡文學,1963 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為準備上大學的最初費用,暑假在師大女附中“勤工儉學”,清除暖氣片上的鐵銹,21 天掙到10 塊5 毛錢。
在北大中文系讀本科。一、二年級上基礎課,包括中共黨史、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古代文學史、文藝理論、中國古代史、外語、寫作、體育,任課老師有沙建孫、趙克勤、倪其心、侯學超、陸穎華、呂乃嚴、林庚、孫靜、周強、洪子誠等。三年級下鄉(xiāng)“搞四清”。在北京郊區(qū)的朝陽區(qū)小紅門公社龍爪樹大隊,北大和北京工業(yè)大學、北京第二機床廠、北京電子管廠聯(lián)合組成“工作隊”,與農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四年級開始前夕,“文化大革命”開始。1966 年8—9 月,和同學去蘇州、云南東川銅礦“串聯(lián)”。1968 年,北大的1961、1962、1963 級學生在半年內同時分配工作,被分配到新疆。
在新疆奇臺縣8847 部隊(騎兵二團)農場,接受解放軍的“再教育”。農場勞動包括春天修渠、砸夯,夏天鋤草、改水,秋天摘稗麥、收土豆,冬天開荒、打犁。是奇臺騎二團92 分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寫手”和表演者,寫宣傳毛澤東思想和最新指示的對口詞、三句半、朗誦詞、大秧歌伴唱歌詞。
1970年4月,再分配到新疆烏魯木齊西郊的八一鋼鐵廠子女中學任語文教師。1972年8月,調到河北省隆化縣存瑞中學。1974 年3 月,離開隆化到北大附中,當中學教師共八年半。
1978 年恢復研究生考試,考上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代培。由于從小對戲曲的興趣,選擇元雜劇作為研究方向,導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古代室鄧紹基。畢業(yè)論文題目為《白樸研究》。
1980 年12 月,第一篇論文《元雜劇中的“神仙道化”戲》發(fā)表在《文學遺產》第3 期。
1981 年研究生畢業(yè)后,分配到社科院文學所古代室工作,到2006 年退休,共二十五年。前面十五年主要研究元雜劇和元代文學,五十多歲以后轉入對晚清戲曲的研究。
7 月,《山川滿目淚霑衣——白樸〈梧桐雨〉的時代特征》刊于《戲曲研究》第6 輯。
1982—1984 年,參加《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的編輯工作。
6 月,《〈白樸年譜〉補證》刊于《文史》第17 輯。《談元雜劇的大團圓結局》刊于《文學遺產》第2 期。
10 月,《談紅娘形象的復雜性》發(fā)表在《戲曲藝術》增刊。
1983—1988 年(1986 年除外),為《中國文學研究年鑒》撰寫年度“古代戲曲研究概述”。
1983—1998 年,參加多部辭書的編寫工作,包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大百科全書·戲曲卷》(1983)、《大百科全書·文學卷》(1986)、《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1985)、《元曲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中國文學大辭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世界詩學大辭典》(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中國曲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中華文學通史》(華藝出版社,1997)。給每部辭書寫的詞條,字數從幾千到幾萬不等。
5 月,《元劇與唐傳奇中的愛情作品特征比較》刊于《文學評論》第3 期。
6 月,《元劇四題》(之一)發(fā)表在《戲曲藝術》第2 期。
12 月,《明人批評〈西廂記〉述評》刊登在《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1 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4 月12—17 日,首屆中國古代戲曲學術討論會在鄭州召開,會議期間成立了中國古代戲曲學會。與呂薇芬合著的《曲海探珠》收入《中國古代戲曲論集》,由中國展望出版社出版?!吨袊糯鷳蚯摷肥珍浀奈恼?,大部分是這次討論會上的優(yōu)秀論文。
4 月,《元詞試論》刊于《天津社會科學》第2 期。
6 月,與呂薇芬合著的《關于〈通玄記〉和〈傳奇八種〉——〈古本戲曲叢刊〉第五輯編輯外記》發(fā)表在《文學遺產》第2 期。
11 月,《白樸的詞》收入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古代室編輯的《中國文學史研究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 月,《〈錄鬼簿〉賈仲明吊詞三釋》刊于《中華文史論叢》第1 期。
4月,《元代曲家脞談》發(fā)表在《戲曲研究》第18輯。
5 月,與呂薇芬編輯考訂的《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12 函120 冊。《古本戲曲叢刊》是文學所第一任所長鄭振鐸發(fā)起的整理戲曲古籍項目。第五集收錄了清代順治、康熙、雍正時期的傳奇八十五種。具體工作是按照吳曉鈴先生提供的“《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目錄初稿”的線索,和呂薇芬到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濟南等全國各大圖書館調查的版本,從所有現(xiàn)存版本中選擇刊刻最早的、最好的影印。對選定的書目,根據各種著錄等材料,考訂書名、作者、版本、刊刻年代等情況。1982年開始,1984 年完成?!豆疟緫蚯鷧部さ谖寮帆@新聞出版署1992 年頒發(fā)的“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獎”叢書獎。
10 月,《〈全金元詞〉中一些問題的商榷》發(fā)表在《古籍整理與研究》創(chuàng)刊號總第一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稄脑睦魡T出職制度看元人雜劇中“吏”的形象》刊于《文學遺產》第5 期?!蛾P漢卿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二重性》發(fā)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4 輯“中青年專號”。與鄧紹基合著的《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刊于《中華戲曲》第2 輯。
12 月,《關于〈析津志〉和其中關一齋小傳的作者》刊于《文史》第27 輯?!洞搡L鶯的愛情追求》發(fā)表在《古典文學知識》第6 期。
9 月,《元劇四題》(之二)刊于《百家論壇》第3 期。
《公案戲漫談》在《人民公安報》第1—17 期連載。
3 月,《以史寫心的元人歷史劇》刊于《文學評論》第2 期。
5 月,《元雜劇與正統(tǒng)文學》發(fā)表在《文藝研究》第3 期。2019 年11 月,收入《〈文藝研究〉四十年論文選(1979—2018)》第二卷。
12 月,《王惲不是曲論家》(署名舒宜)刊于《文學遺產》第6 期。
3 月,《徐棻的新編古代戲雛議》刊于《成都舞臺》第2 期“徐棻劇作研討會專刊”。
9 月,《簡評〈論中國戲劇批評〉》發(fā)表在《戲曲研究》第34 輯。
1 月,《元劇與唐傳奇中的愛情作品特征比較》收入呂薇芬編的《名家解讀元曲》,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社科院文學所所編《名家解讀古典文學名著叢書》的一種。
5 月,與王永寬、楊海中選注的《清代雜劇選》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6 月,《維護“本質”的退避——劉因“操守”別解》發(fā)表在《陰山學刊》第2 期。
12 月,參加編寫鄧紹基主編的《元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負責撰寫“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元代前期其他劇作家”(一、二)和“無名氏雜劇”等六章。
1 月,《日本的中國古代戲曲專家傳田章及其〈西廂記〉研究》發(fā)表在《古典文學知識》第1 期。
7 月,選注的《元曲三百首》由大連出版社出版。為胡世厚、鄧紹基主編的《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撰寫李開先、石君寶評傳,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3 月,《略論楊維楨多變的生活道路》發(fā)表在《文學遺產》第2 期。
10 月,專著《元代文人心態(tài)》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1987 年,從中華書局調到文化藝術出版社出任社長兼總編輯的黃克先生向社科院文學所古代史的年輕學者約稿,促成了這本書的寫作。該書用個案研究的方式,選擇耶律楚材、元好問、謝枋得、許衡、郝經、劉因、趙孟頫、戴表元、顧阿瑛、危素、楊維楨等元代具有一定影響和代表性的文人,描述他們的際遇、思想和心態(tài),主要關注他們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遇到的基本矛盾,尤其是文人與政治、與儒家傳統(tǒng)觀念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他們在面對思想危機時所做出的對策和反應。2001 年1 月,《元代文人心態(tài)》(20 世紀藝術文庫本)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再版。2013年1 月,修訂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7 月,應人民文學出版社約稿撰寫的《戲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中國古代文體叢書”的“戲曲”分冊,從文體的角度考察古代戲曲在體式上的演變和發(fā)展情況,以及不同戲曲的形式、特征。2017 年10 月,收入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書”叢書,出版時略有修訂,書名改為《中國戲曲》。
8 月,《漂洋過海的楊貴妃》發(fā)表在《東方》第4 期。
4 月,應大象出版社約稿撰寫的《銅琵鐵琶與紅牙象板——元雜劇和明傳奇比較》由大象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北京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與大象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中的一種,從元雜劇和明傳奇產生的地理和社會環(huán)境,演出的場所和觀眾的組成,作家隊伍的構成和作品的結構方式、審美取向等方面進行比較。2009 年9 月再版,書名略有改動,為《銅琵鐵琶與紅牙象板——元雜劇和明清傳奇比較》。
6 月,《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圍繞著文學與社會的關聯(lián),對元代雜劇的作家、作品和雜劇藝術結構等問題展開討論。上編主要關注“元雜劇中的元代社會”,討論元人雜劇作品中所反映的某些社會現(xiàn)象,如宗教、婦女、儒生地位、當時的社會倫理觀念等。下編側重考察“元代社會中的雜劇與作家”,分析元代社會環(huán)境的各種因素時如何影響、制約著作家的創(chuàng)作,并在作品的藝術結構中形成怎樣的特點。
7 月,《探討元曲藝術的新著——評介〈元曲藝術風格研究〉》(署名莪術)刊于《文學遺產》第4 期。
5 月,與張福海合注的《王季思選元曲三百首》由東方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中國古典文學精品名家選本”中的一種。
9 月,《夢想的破滅——忽必烈在治國問題上的變化》刊于《文史知識》第9 期。
10 月19—21 日,由中國文化報社、文化藝術出版社、《文學遺產》編輯部、徐州教育學院主辦的“中國古代戲曲專題研討會”在徐州召開,除了討論開展戲曲選本研究的問題之外,決定在《中國文化報》開辦“古代戲曲論壇”半月專欄。專欄從1999 年1 月2 日至2001 年2 月13 日,共30 期,發(fā)表論文92 篇。2003 年結集為《古代戲曲論壇》,吳敢、楊勝生主編,澳門文星出版社出版。
1 月,《董西廂》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插圖本中國文學小叢書”中的一種,介紹《董解元西廂記》的作者、版本、藝術成就,以及俗文學中崔張故事的沿革,宋金諸宮調中西廂故事的歷史、形式和影響。
1 月,主編的《中國文學通典·戲劇通典》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該書獲得新聞出版署1999 年頒發(fā)的“第三屆國家辭書二等獎”。
3 月,發(fā)表了研究晚清戲曲的第一篇論文《明清劇壇上的男旦》,刊于《文學遺產》第2 期。
9 月,與洪子誠合著的隨筆集《兩意集》由學苑出版社出版。書的前一半“東京記憶”記述了1991—1993 年在日本生活、工作的見聞。1991 年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身體不好,寫不成學術論文,恰好1991 年洪子誠由教育部公派到東京大學任教,于是隨行到日本。當時北京還是“百貨大樓”時代,與現(xiàn)代化的東京對比強烈,寫下的觀察和感受留下了20 世紀90 年代初中國人觀看世界和自己的印跡。
12 月,《怎樣讀〈西廂記〉》發(fā)表在《古典文學知識》第6 期。
12 月9 日,《清代宮廷的“節(jié)戲”》刊登在《中國文化報》“古代戲曲論壇”專欄。
1 月13 日,《齊如山的“發(fā)現(xiàn)”》刊登在《中國文化報》“古代戲曲論壇”專欄。
3 月,《面對佛道二教的耶律楚材》刊于《文學評論》第2 期。
4 月,《南城往事》刊登在《萬象》第4 期。
6 月,《漫談“跳加官”》發(fā)表在《中國京劇》第3 期。
9 月,《“饒頭戲”》發(fā)表在《文史知識》第9 期。
11 月,《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時髦”》刊登在《萬象》第11 期。11 月16 日,《說晚清的“堂子”》載于《中國文化報》“古代戲曲論壇”專欄。
12 月,1966 年的串聯(lián)日記節(jié)錄和陳順馨做的訪談《回首當年——莪術訪問記》發(fā)表在香港文化社會評論期刊《基進論壇》第6 期的“女性日記中的民族、國家、革命、戰(zhàn)爭與身體經驗”專題中。
12 月,譯寫五代兩宋婚戀家庭筆記小說的《春城無處不飛花》、譯寫金元明神仙怪異筆記小說的《疑是銀河落九天》由臺灣麥田出版社出版,署名抒宜。這兩本書分別是張曼娟主編的《白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全集》第十五卷、第十八卷。
2 月13 日,《民初的三部戲曲史著作》刊登在《中國文化報》“古代戲曲論壇”專欄。
5 月,《袁寒云:是貴公子,也是純文人》刊登在《萬象》第5 期。
6 月,《西太后時代的“內廷供奉”》發(fā)表在《尋根》第3 期。
8 月,《〈中國戲曲發(fā)展史〉評析》發(fā)表在《藝術百家》第3 期。
9 月,《晚清宮廷演劇的變革》發(fā)表在《文學遺產》第5 期。
《〈西廂記〉在明代的“發(fā)現(xiàn)”》刊于《文學評論》第5 期。
3 月,《晚清宮廷戲劇考述》收錄在陳平原、王德威、商偉主編的《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7 月,《日本京劇票友——野口裕子》發(fā)表在《中國京劇》第4 期。
1 月,《〈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正誤》刊于《文學遺產》第1 期?!肚r期北京劇壇研究》是臺灣學者陳芳的專著,2001 年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4 月,《晚清關公戲演出與伶人的關羽崇拜》發(fā)表在《戲曲研究》第61 輯?!墩f到關漢卿》刊登在《文史知識》第4 期?!稛岷忧∮^劇圖的史事》發(fā)表在《尋根》第2 期。
10 月,《徽班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發(fā)表在《中華藝術論叢》第1 輯,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12 月6 日,《“優(yōu)雅”與“熱鬧”——浙昆、上昆折子戲觀后》載于《蘇州日報》。
1 月,《道光至光緒間的旅行指南》刊于《文史知識》第1 期。
2 月,《楊掌生和他的〈京塵雜錄〉——兼談嘉、道年間的“花譜”熱》刊于《戲曲藝術》第1 期。
3 月,《對陳芳文的回復》刊于《文學遺產》第2 期。2003 年1 月在《文學遺產》第1 期發(fā)表《〈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正誤》后,《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的作者陳芳撰文《〈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正誤〉之商榷——敬復么書儀先生》,《對陳芳文的回復》是對這篇商榷文章的回復?!丁辞r期北京劇壇研究〉正誤〉之商榷——敬復么書儀先生》和《對陳芳文的回復》都發(fā)表在《文學遺產》第2 期。
6 月,擔任副主編的《中國古代戲曲文學辭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主編為鄧紹基。該辭典收錄作家、作品、文獻和名詞術語近5000 條。
8 月,《作為科班的晚清北京“堂子”》刊登在《北京社會科學》第3 期。
9 月,《試說嘉慶、道光年間的“花譜”熱》刊于《文學遺產》第5 期。《戲曲史敘述中的北京“堂子”》發(fā)表在《大戲劇論壇》第2 輯。2005 年5 月,收入陳平原、王德威主編的《北京: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2 月,《晚清北京南城的“堂子”》收入陳平原主編、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刊物《現(xiàn)代中國》第5 輯,湖北教育出版社刊行?!痘瞻嘟o北京帶來了什么》收入朱萬曙、卞利主編的《戲曲·民俗·徽文化論集》,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兑粠掌奈宸N說明》刊登在《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第6 期。
9 月,《晚清優(yōu)伶社會地位的變化》發(fā)表在《戲曲研究》第68 輯。2021 年8 月,收入《〈戲曲研究〉文選1957—2020》第四卷,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肚迥┟癯跞毡镜闹袊鴳蚯鷲酆谜摺房窃凇段膶W遺產》第5 期。
12 月,去荷蘭萊頓大學訪學,為研究“高羅佩對于中國文化的接受”查找資料。
3 月,專著《晚期戲曲的變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一部帶有專題性質的戲曲史著,從宮廷演劇、民間演劇和戲曲的“環(huán)境”來討論晚清戲曲的變革。主要內容包括清代皇家劇團和宮廷演劇的變革、徽班進京對晚清北京戲曲的影響、明清演劇史上男旦的興衰、晚清戲曲與北京南城的“堂子”、晚清關公戲演出與伶人的關羽崇拜、晚清優(yōu)伶社會地位的變化、晚清的觀劇指南與戲曲廣告、清末民初的北京娛樂圈等。如任教于廣州大學的張詩洋所描述的,書的“聚焦點不再是戲曲文本,而是和歷史演進、社會變革同步的演劇和戲曲環(huán)境,所以書中既有演劇史實、生態(tài)、制度的梳理,又有民間信仰、觀眾心態(tài)、社會轉型等方面的觀照,這種視野擴大了戲曲史的研究范疇,書中的專題設置也不同于以往戲曲史的章節(jié)安排”(張詩洋:《史筆詩心見真淳——么書儀研究員訪談錄》)。2008年8 月,《晚清戲曲的變革》(修訂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13 年3 月,繁體字版由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5 年,該書獲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優(yōu)秀科研成果(2010—2012)”優(yōu)秀獎。2018 年6 月,《晚清戲曲的變革》(增訂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19 年1 月,王藝在《讀書》發(fā)表書評《當我們談論戲曲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討論了此書作為“晚清京師娛樂圈的社會史”的意義。
9 月,《清代宮廷戲劇考述——以晚清七十年為中心》刊于香港《嶺南學報》第3 期。
11 月,隨筆《家住未名湖》發(fā)表在《北京文學》第11 期。這篇散文收入陳平原主編的《筒子樓的故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楊曉升主編的《好一個北京:作家筆下的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
11 月,從文學所退休。
12 月,《徽班進京·程長庚·前、后“三鼎甲”》發(fā)表在《徽州學研究》第二卷。
3 月,《關于升平署檔案》刊于《文學遺產》第2 期。
1 月,專著《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清代至民初京師戲曲的輝煌》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寫這本書的緣起,是《晚清戲曲的變革》的責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古編室的周絢隆建議給《晚清戲曲的變革》這本學術書做一個“普及本”。不過,完成的書稿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脫胎于“學術本”,大部分是討論之前沒有解決的一些問題,尤其是清代至民初戲曲在京師的成長、變革和鼎盛,清代帝王在推動戲曲發(fā)展中的作用,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等名伶的生存環(huán)境、個人境況和藝術成就,他們如何促成京劇的輝煌,他們的悲喜和身不由己的命運浮沉。2012年10 月,繁體字本由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書名為《從程長庚到梅蘭芳——晚近京師戲曲的輝煌》。2020 年5 月,《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清代至民初京師戲曲的輝煌》(修訂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4 月,與洪子誠合著的隨筆集《兩憶集》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相比1999 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兩意集》,這本書有重合、有增減。記述在北大求學、生活、工作的“北大記憶”有所增加,“東京記憶”的部分有所減少。
10 月,《尋常百姓家》由臺灣人間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紀念父母的書。上編根據父親錄制的36盤錄音帶、父親留下的“檔案”(信、賬單、收據、公分本、歷次政治運動中“交代歷史問題”的底稿等)和個人記憶,寫祖父母、父母和自己兄弟姐妹三代人的家庭故事,是一個普通人家在20 世紀中國不斷變遷的社會中生存、奮斗、尋找希望的歷史。下編寫自己求學、工作、為人妻、為人母的經歷。2016 年9 月,《尋常百姓家》上編由臺灣人間出版社出版,書名為《歷史縫隙中的尋常百姓——父親母親的一生一世》。
1 月,《呂老師和他的學生們》收入《呂正惠教授榮退兩岸紀念散文集》,由淡江大學中文系匯編。
4 月9 日,《我所認識的吳曉鈴先生》載于《中華讀書報》。
5 月,《見聞與記憶》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的主要部分是2009 年在臺灣生活的見聞和經歷。2009 年,洪子誠應邀到臺灣彰化師大客座講學半年,隨行并寫下接觸到的人和事,如“在臺北榮總醫(yī)院看診”“在彰化的基督教醫(yī)院就醫(yī)”“南投縣的清境農場”“眷村長大的孩子”等。
8 月,《〈古本戲曲叢刊〉的編輯和考訂》載于《書城》。
8 月,《博學多聞的王學泰——〈生旦凈末丑〉之一》發(fā)表在《悅讀》第42 期。王學泰是文學所的不多好友之一。最后一次見面是2016 年4 月或者5 月,在文學所辦事時遇到,他說起《悅讀》的主編褚鈺泉1 月去世。2018 年1 月,王學泰去世。
1 月,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陳均副教授邀請,在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與研究中心主辦的“戲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沙龍第一期演講,題目是《乾嘉道咸時期的宮廷演劇》。
1 月,《饒頭戲》收入《文史知識》編輯部編輯的《名家講中國戲曲》(插圖本),由中華書局出版。
8 月,《期望新的〈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校點本》刊于《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8 期。
9 月14 日、9 月21 日、10 月12 日,《求扇面的故事》(之一、之二、之三)刊登在《中華讀書報》。
5 月,與洪子誠合著的隨筆集《家住未名湖》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8 年北大一百二十周年校慶,北大出版社提出重版《兩憶集》,建議刪除東京記憶,加強北大記憶。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增加了寫北大經驗的散文,如《“大象”——記副系主任向景潔》《在北大經歷“文革”》,也收入一些回憶文學所友人同事的文字,如《和呂薇芬在一起的日子——憶念〈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的編輯和考訂》《我所認識的吳曉鈴先生》。
6 月,《憶念〈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的編輯和考訂》發(fā)表在社科院文學所《古代文學研究前沿與評論》創(chuàng)刊號。
10 月26 日,參加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國戲劇出版社、《戲劇》雜志社與《戲曲研究》編輯部合辦的“新舊劇論爭的百年回響與戲劇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這是最后一次參加學術會議。
12 月,《八卦山下的彰化古城》刊于《讀書》第12 期。
1 月,《回憶我在文學所研究戲曲的往事》發(fā)表在《古代文學研究前沿與評論》第4 輯。
3 月,張詩洋的訪談《史筆詩心見真淳——么書儀研究員訪談錄》刊登在《文藝研究》第3 期。
1 月,《元曲十題》收入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書”叢書系列。書中收錄了一些發(fā)表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元雜劇研究論文。
3 月,為紀念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寫的《一個好出版社,一定有一批好編輯》,收入《文學名著誕生地: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2021》。
9 月,《尋常百姓家》上編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書名為《尋常百姓家》。11 月12 日,中間美術館與社科文獻出版社合辦“歷史縫隙中的尋常百姓——么書儀《尋常百姓家》研討會”,夏曉虹、黃子平、楊聯(lián)芬、李際寧、謝其章、賀照田、賀桂梅、周瓚、陳均、黃文倩、袁一丹、吳丹鴻發(fā)言。11 月18日,文學所主辦“保存‘有情的歷史’——么書儀先生《尋常百姓家》新書座談會”,王達敏、鄭永曉、田美蓮、薩支山、楊早發(fā)言。《北京青年報》《中華讀書報》《北京日報》《中國圖書評論》刊發(fā)書評。該書入圍2022 年“湃書單”“《中華讀書報》20 種文學好書”“探照燈好書”等多種年度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