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中心東大山自然保護站,甘肅張掖 734000)
檸條,中藥名又稱“老虎刺”“馬集柴”“錦雞兒”“毛條”,屬于豆科多年生灌木植物,主要生長于我國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等北方地區(qū)。研究發(fā)現(xiàn),檸條在改善沙漠生態(tài)環(huán)境、涵養(yǎng)水源、防風固沙、調節(jié)生態(tài)環(huán)境、凈化空氣等方面發(fā)揮著顯著作用,而且檸條根莖柔韌,枝條、葉片翠綠,開黃花,結出中等大小且細長的果實,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另外,檸條全株可入藥,也可用于飼料制作,兼具藥用價值、經(jīng)濟價值。
近年來,我國生態(tài)建設要求日益提高,為了促進地區(qū)生態(tài)增綠,加快森林系統(tǒng)建設,避免荒漠化土地面積繼續(xù)擴大,已經(jīng)將檸條作為沙丘地區(qū)的主要植物。但在種植管理中仍然存在栽培要點模糊、種植管理流程混亂等情況,造成檸條種植成活率較低。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檸條種植水平,詳細闡述了其栽培管理流程,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檸條為豆科植物中間錦雞兒(Caragana intermediaKuang et H.C.Fu)的全草,屬于矮小型灌木品種,株高30~100cm,多分枝,根莖發(fā)達、樹皮黃色,幼枝被絲質柔毛,長枝上的托葉宿存硬化成針刺,長4~7mm,葉軸長2.5~5cm,密被白色短柔毛,小葉3~8對,葉片呈橢圓形?;ㄆ? 月,花單生,淺黃色,花梗長15~25mm。果期6 月,果實呈筒管細長型,長4~7cm,呈紅色,果梗處有一層薄薄的絹狀花冠包裹。8-9 月,果實完全成熟,果實內有黑色的細小種籽,種籽可入藥。檸條喜光性強,忌澇,耐干旱、耐貧瘠、耐風蝕、耐沙埋、耐嚴寒,在沙丘、山坡、干燥坡地上均可自然生長,對土壤性質要求不嚴,環(huán)境適應性極強,是華北和西北地區(qū)主要固沙造林植物[1](見圖1)。
圖1 檸條固沙造林
檸條在改善沙漠生態(tài)環(huán)境、凈化空氣、調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等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檸條根莖發(fā)達,主根入土可達2m 以上,側根萌生力強,可延伸3m 以外,同時,樹木壽命長,一般能成活30 年以上。因此,檸條可作為良好的固沙作物,既能有效防止土地沙化和沙漠面積進一步擴大,又能構建起生態(tài)自然屏障,避免沙塵暴吞沒周邊森林[2]。
檸條枝條油脂含量高,燃燒不忌干濕,將檸條曬干后可用作良好的薪炭材;檸條根莖具有肥土作用;葉片含有極高的氮素,是制作綠肥的上等原料。目前,國內一些肥料生產(chǎn)企業(yè)已將檸條根莖、葉用于綠肥原材料加工,不僅獲取容易、成本低,而且生產(chǎn)出的肥料市場效益良好。同時,枝條柔韌、葉片肥厚,可用于飼料制作,可有效改善飼料營養(yǎng)結構,種子含有油的成分,可提煉工業(yè)用潤滑劑[3]。
我國早在唐朝時期,就已開始對檸條進行藥用研究與試驗,檸條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顯著的藥用價值。我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中記載:“檸條,中藥名,全草可入藥。果實、枝葉與根莖味甘性溫,具有滋陰補血,活血、抗炎消毒作用。內服煎湯,可用于月經(jīng)不調、氣滯血瘀?!绷硗?,《內蒙古中草藥》中也記載:“檸條果實呈筒狀型,紅色,果實制成中藥劑,可治療癌腫”[4]。
檸條種植大多采取大田育苗方式,育苗前選擇排水通暢、地勢平整、土壤層深厚的固定或半固定砂地作為苗圃地。選擇好地塊后,利用農(nóng)具或機具,按照垂直陣列的形態(tài)深耕土壤,同時,清除苗圃地雜草、垃圾、干枯枝葉等。縱向開挖播種溝,播種溝橫面間距15cm,播種溝挖好后可噴灑多菌靈粉劑進行土壤消毒,若土壤貧瘠,可適當施入有機肥,提升土壤肥力。最后噴灑清水,保持苗床濕潤,促進播種溝成型和肥料融入土層[5]。
3.2.1 采種。選擇2 年生、長勢良好、枝條粗壯、無病蟲害的母檸條進行采種。6-7 月采摘成熟的檸條果實(莢果由暗紅色變?yōu)辄S褐色,質地堅硬且干燥),遵循“成熟一批、采摘一批”的原則。
3.2.2 種子處理。莢果采摘后將其放置于陽光充足、通風透氣的地帶曝曬2~3d,之后使用木槌輕輕拍打莢果外殼,使莢果自然開裂,利用篩筐剔除干癟、不成熟、蟲蛀的種子,種子純凈度要求在90%以上。準備干凈的碗或盆,每碗放置100~150 顆種子,使用40%拌種靈可濕性粉劑5000 倍液拌種,或用溴甲烷25g/m3熏蒸種子3~4d,以防蟲蛀[6]。處理好的種子置于通風干燥處儲藏,儲藏時間不宜超過12 個月,避免種子質量降低。
3.2.3 播種。應選擇雨季播種,此時溫度適宜、土壤濕潤,能夠提高種子發(fā)芽率。采取條播方式,播種量控制在1700~2000g/667m2,播種深度控制在2~3cm,每個種坑中播入5~7 粒種子,播種后覆土、澆水。注意覆土量,檸條種子破土能力較差,埋種過深容易導致種子不出土、不發(fā)芽,播種后定期對其進行澆水、施肥、除草。
種子未破土前,每周噴水3~4 次,盡量保證地表濕潤,促進種子生根發(fā)芽;幼苗期,觀察苗圃地土壤變化,若幼苗周圍土壤出現(xiàn)板結、干旱缺水的情況,對其進行澆水,澆則澆透;若幼苗周圍土壤保持濕潤狀態(tài),減少澆水頻次或不澆水,維持土壤濕潤狀態(tài)便可。需要注意的是,檸條雖然抗旱、耐貧瘠,但檸條幼苗對溫度較為敏感,尤其是7-8 月氣溫炎熱,蒸發(fā)量大,可每隔1h 微噴1 次,最炎熱時每0.5h 微噴1 次,待檸條株高長至20~25cm 時可逐漸減少澆水次數(shù)[7]。
檸條施肥主要分為底肥、追肥2 個環(huán)節(jié)。
3.4.1 底肥。播種前可在種植地施入生物炭有機肥,如碳能微生物有機菌肥,施肥量為100~300kg/667m2,施用后及時覆土,目的是改良土壤,促進種子順利生根發(fā)芽。
3.4.2 追肥。苗木生長期間,結合澆水進行施肥,可于每年6 月、7 月各追施1 次尿素,用量為250kg/hm2,目的是促進植株茁壯生長。
3.5.1 修枝。檸條枝干柔韌且萌生力強,在檸條長出枝干后就需要對其進行定期修剪。對于株高超過40cm 的幼苗,應修剪頂端葉梢,避免下部枝條留空,不利于培養(yǎng)樹形;對于萌發(fā)側梢的強壯幼苗,應修剪側梢,修剪時不可留樁,以利于主干吸收養(yǎng)分;及時修剪徒長枝、老枝、病蟲枝等。
3.5.2 平茬。檸條栽植后的第4 年萌芽能力增強,為了避免出現(xiàn)植株衰老、生長緩慢的現(xiàn)象,需進行平茬復壯。宜選擇在每年種子采收后的秋末或初冬進行,每隔3 年平茬1 次,經(jīng)平茬處理后檸條生長力得到增強。
3.6.1 檸條豆象。檸條豆象屬于鞘翅目豆象科,是為害檸條種子、葉片、枝條及花的主要有害生物。蟲體呈長橢圓形,身長3.5~6mm,寬2~3mm,觸角、翅膀、足部、嘴部呈黃褐色,頭部呈黑褐色且堅硬(見圖2)。雌蟲觸角為鋸齒狀,約為體長的1/2,雄蟲觸角柿齒狀,與體等長。1年發(fā)生1 代,以老熟幼蟲在種子內越冬,發(fā)育期長達1.5~2 年之久,幼蟲期通過蛀食檸條種子為生,成蟲出現(xiàn)時間一般與檸條開花、結莢時間相吻合,通過吸取檸條嫩枝汁液、葉片汁液、花液為生。被吸取后的枝條、葉片、花朵因失去營養(yǎng)、水分,出現(xiàn)枯黃、斑點、破洞等現(xiàn)象。
圖2 檸條豆象
防治措施:檸條豆象的發(fā)生,純林重于混交林,疏林重于密林。因此,應積極構建混交林,適時平茬復壯,提高林分抗性;受蟲害的種子輕,可用風扇或簸箕選種,再用10%鹽水浸選,撈去漂浮種子,并用敵百蟲粉劑拌種;5 月上中旬開花盛期,即成蟲羽化高峰期,可噴灑50%馬拉硫磷乳油1000~1500 倍液、50%磷胺乳油1000 倍液、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 倍液,殺蟲率可達80%以上;5 月下旬噴灑50%殺螟松乳油500 倍液,可有效毒殺幼蟲和卵[8]。
3.6.2 春尺蠖。春尺蠖屬鱗翅目尺蛾科,主要為害檸條葉片、幼芽、花蕾,嚴重時可將檸條葉片食光,引起大面積檸條枯死現(xiàn)象。幼蟲主要通過吸食檸條幼芽、花蕾汁液為生,導致檸條枝梢干枯、花朵敗謝,這也是目前檸條不結果的主要原因。雄成蟲翅展28~37mm,蟲體灰褐色,觸角羽狀,前翅淡灰褐至黑褐色,有3 條褐色波狀橫紋,中間1 條常不明顯(見圖3)。雌成蟲無翅,體長7~19mm,觸角絲狀,體灰褐色,腹部背面各節(jié)有數(shù)目不等的成排黑刺,刺尖端圓鈍。春尺蠖與其他生物相比,具有食量大、生存率極強的特點,常暴食成災,輕則影響寄主生長,嚴重時枝梢干枯、樹勢衰弱,導致蛀干害蟲猖獗發(fā)生,引起林木大面積死亡。
圖3 春尺蠖
防治措施:改變以往單一化學防治方法,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綜合防治體系。具體如下:采用頻振式殺蟲燈、捕蟲器進行誘殺;釋放春尺蠖天敵,如蜥蜴、蛇、鳥類等生物;幼蟲期,可噴灑25%阿維滅幼脲2000 倍液、20%除蟲脲3000~4000 倍液,每周噴藥1次,3 月下旬-6 月上旬,加大噴藥次數(shù)。成蟲期,噴灑5%高效氯氰菊酯3000~4000 倍液或10%吡蟲啉2000倍液,每周噴霧2 次,連續(xù)噴灑3 次[9]。
3.6.3 檸條葉銹病。檸條葉銹病屬于真菌性病害,常見于檸條葉片、幼芽部位。感染病害后,葉片出現(xiàn)褐色粉末狀斑點,嚴重時連接成塊,呈赤褐色銹粉堆;幼芽部位出現(xiàn)黑褐色板結塊物,嚴重時出現(xiàn)突起且堅硬的黑色銹斑,并伴有異味。
防治措施:首先,科學選擇苗圃地,避免重茬育檸條苗,對土地進行消毒后再造林。其次,苗木生長期間加強檢查,3-5 月、9-10 月是檸條葉銹病暴發(fā)期,當檸條葉片、枝條出現(xiàn)病斑時,及時清除病害枝葉,并集中燒毀,減少傳染源。最后,植株感染葉銹病后,可噴灑20%國光三唑酮乳油20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濕粉劑(國光黑殺)2500 倍液、25%國光丙環(huán)唑乳油1500 倍液,每次間隔12~15d 噴灑1 次,連續(xù)噴灑2 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10]。
總之,檸條根系發(fā)達、枝條萌生力和環(huán)境適應性強、壽命長、耐旱、耐寒,在改善沙漠生態(tài)環(huán)境、涵養(yǎng)水源、凈化空氣、調節(jié)氣候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著顯著作用,而且兼具藥用價值、經(jīng)濟價值?;跈帡l生長特征,從整地、播種、灌溉、施肥、修枝抹芽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探討了檸條高效栽培技術,以期提高檸條栽植成活率,充分發(fā)揮檸條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