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涵
作者單位: 212400 江蘇省句容市中醫(yī)院藥劑科
抗菌藥物是人類與細菌感染性疾病進行斗爭時必不可少的藥物。抗菌藥物雖在外科領域預防術后感染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但也帶來細菌感染、細菌耐藥、嚴重不良反應等諸多問題,不僅增加疾病治療難度,還加重患者的身心及經濟負擔[1-2]。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是當前臨床醫(yī)師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易增加患者的細菌耐藥性,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相關文獻表明,我國外科手術中對抗菌藥物的預防性使用比例已超過90%[3]。因此,加強Ⅰ類手術切口圍術期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對降低細菌耐藥性具有重要作用。我國于2011年開始加大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專項整治力度,并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納入到長效管理機制中。本研究調查醫(yī)院Ⅰ類手術切口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資料來源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江蘇省句容市中醫(yī)院接收的Ⅰ類手術切口圍術期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526例,男394例,女132例;年齡14~90(48.67±2.41)歲;用藥時間2~21(10.35±1.03)d;科室分布:腫瘤科74例,骨科205例,普外科68例,腦外科53例,眼科64例,介入血管造影科27例,婦科35例;手術時間25.56~123.47(73.68±45.87)min;住院時間1~59(15.35±3.42)d。
1.2 研究方法 使用我科自制的抗菌藥物應用調查表,將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入院時間、住院號、藥物過敏史、手術日期、手術名稱、手術起止時間、切口感染與否、切口愈合情況、用藥方式、抗菌藥物名稱、用藥起止時間、用法、用量、聯(lián)合用藥、溶媒選擇等方面內容納入調查表,根據《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通知》《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相關內容,調查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包括抗菌藥物類別、名稱、使用頻次、不合理使用情況及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不合理使用情況包括無指征用藥、給藥時機不合理、用藥療程不合理、選藥不合理、聯(lián)合用藥無指征。
2.1 抗菌藥物類別 526例患者中,使用頭孢菌素類患者373例,占70.91%;使用β-內酰胺類患者85例,占16.16%;使用青霉素類患者46例,占8.75%;使用克林霉素類患者16例,占3.04%;使用喹諾酮類患者6例,占1.14%,見表1。
表1 抗菌藥物使用類別
2.2 抗菌藥使用頻次 526例患者抗菌藥物使用頻次最高的藥物為頭孢西丁102例(19.39%)、頭孢唑林86例(16.35%)、頭孢甲肟73例(13.88%)、頭孢硫脒64例(12.17%),見表2。
表2 抗菌藥物使用頻次
2.3 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 526例患者中,無指征用藥63例(11.98%),給藥時機不合理31例(5.89%),用藥療程不合理22例(4.18%),選藥不合理47例(8.94%)。
2.4 抗菌藥物使用時間 526例患者中,術后24 h、48 h、3~5 d、6~10 d、>10 d使用抗菌藥物患者分別為252例(47.91%)、131例(24.91%)、78例(14.83%)、32例(6.08%)、33例(6.27%)。
Ⅰ類切口手術作為一種當前臨床較常見的手術方案,以控制外科患者病情、保護患者機體功能為目的,但由于無菌手術需留意諸多細節(jié),如果未進行徹底消毒,則會誘發(fā)感染,影響手術結局[4]。根據《指導意見》可知,Ⅰ類切口手術在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條件下,通常無需應用抗菌藥物,但是部分醫(yī)師由于過于擔憂切口感染,害怕承擔手術感染風險、造成醫(yī)療糾紛,即便在醫(yī)院明文規(guī)定條件下,也仍習慣性使用抗菌藥物[5-6]。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526例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藥物,說明醫(yī)院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范圍較廣,抗菌藥物應用頻率較高。Ⅰ類手術切口一般無需預防應用抗菌藥物,只有手術時間長、手術范圍大、涉及重要臟器移植及存在高危感染因素患者,才考慮應用抗菌藥物,這與曹斐[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颊呓邮芡饪剖中g治療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接受徹底清創(chuàng)操作,徹底清除感染病灶,做好膿腫引流,可有效規(guī)避感染風險,因此,應用抗菌藥物不是外科手術抗感染治療的基本準則[8]。
526例患者抗菌藥物使用頻次最高的藥物為頭孢西丁、頭孢唑林、頭孢甲肟、頭孢硫脒。臨床通常選用能夠覆蓋多數(shù)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的廣譜類藥物,既要重視其藥物安全性,又要兼顧其價格。Ⅰ類手術切口發(fā)生感染的常見病原菌主要包括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因此,抗菌藥物多選擇第一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如頭孢唑林、頭孢拉啶等,當患者對青霉素藥物存在過敏史時,應調整為克林霉素[9]。我國應用抗菌藥物通常以頭孢菌素、頭霉素、加酶抑制劑、青霉素、氟喹諾酮、氨基糖苷類、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為主。高級別的頭孢菌素或加β-內酰胺類,除會增加患者細菌耐藥性外,還易給患者帶來諸多不良反應,造成資源浪費,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由于青霉素類藥物會增加患者過敏情況,氨基糖苷類易增加患者耳、腎臟毒性,大環(huán)內酯類并非殺菌劑,因此,這些藥物不常被列入預防性用藥范疇[10]。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526例患者中,無指征用藥63例(11.98%)、給藥時機不合理31例(5.89%)、用藥療程不合理22例(4.18%)、選藥不合理47例(8.94%)。出現(xiàn)無指征用藥情況原因:部分醫(yī)師重視患者自身免疫力、精細無菌操作及消毒滅菌技術,視預防性用藥為術后感染預防工作的一個有效保障。部分醫(yī)師由于缺乏預防性用藥指征知識,過于擔心醫(yī)院手術環(huán)境,導致醫(yī)師在無指征條件下進行用藥。Ⅰ類手術切口圍術期通常不注重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物,預防用藥需保持連續(xù)性,如果在預防用藥期間,更換了抗菌藥物品種,則會出現(xiàn)用藥紊亂情況,不僅影響預防效果,還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11]。醫(yī)院當前Ⅰ類手術切口圍術期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主要包括用藥檔次偏高、藥物選擇不合理、無指征用藥、給藥時機不合理等情況。針對上述不合理應用情況,醫(yī)院應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的規(guī)范化管理,將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納入醫(yī)院質量控制體系中,組織醫(yī)務人員定期參加相關知識講座,開展學術討論會,進一步規(guī)范醫(yī)務人員對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從根源上避免醫(yī)療資源浪費,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降低患者的細菌耐藥性,從而提升醫(yī)院感染控制效果[12]。給藥時機在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具有關鍵作用,術前0.5~2 h給藥,符合藥代動力學特征,當切口暴露時,患者局部組織的藥物濃度,足以殺死手術過程中的入侵細菌。如果用藥時間過早,機體會過早代謝藥物,降低患者血藥濃度,當其低于有效濃度時,則無法實現(xiàn)感染預防效果,使患者出現(xiàn)細菌耐藥性??咕幬镱A防使用時間過長,不僅會加重患者經濟負擔,還易增加患者細菌耐藥性。因此縮短患者用藥時間,有助于減少患者耐藥菌產生,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針對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應加大給藥時機與療程兩方面監(jiān)管力度。為提升抗菌藥物的規(guī)范性,應從合理選藥、合理劑量、正確用藥時機、控制用藥時間等方面入手,逐漸降低抗菌藥物使用率。
綜上所述,醫(yī)院仍存在抗菌藥物不合理預防使用問題,對Ⅰ類手術切口圍術期使用抗菌藥物患者實施干預,有助于提升抗菌藥物預防應用的規(guī)范性,完善醫(yī)院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與管理制度,確保醫(yī)院手術規(guī)范、順利進行。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