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雅潔 賀 陽(通訊作者)
“脛衣”一詞源于《說文·糸部》:“絝,脛衣也?!雹儆纱擞杏^點認為這里的褲指代穿套于小腿之上、兩只無腰無襠的褲管。然而從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以及文獻來看,我國古代褲裝造型豐富,這里的“絝”是否單指脛衣還有待商榷。對于脛衣的具體形制與發(fā)展情況,當下學(xué)界也未對此問題展開深入討論。此外,脛衣自古以來便是下裝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展至今仍在使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下文將以脛衣為研究對象,厘清脛衣的發(fā)展脈絡(luò)及功用變化,同時,針對與其形制相似的邪幅、釣墪,進行比較研究與辨析。
《釋名》有云:“絝,跨也。兩股各跨別也”, 先謙曰:“《說文》絝,脛衣也?!惫试啤皟晒煽鐒e也” 。②同為對“絝”的描述,《釋名》為“股”,《說文》為“脛”,根據(jù)現(xiàn)代語義,“脛”指小腿,與“股”所指代的大腿不同。兩書作者劉熙與許慎同處于東漢時期,語義場中的各義位卻不同,或可源于古代對于“脛”的義位有不同理解。古籍對“脛”有三種釋義:其一為小腿,其二脛本曰股,其三泛指下肢。脛指人身體的一個義位,脛衣也因服用于身體的這一部位而命名,若此義位不同,脛衣的指代也應(yīng)當有所區(qū)別。
“脛”指“人的小腿”這一義位,先秦已有出現(xiàn);“腿”字則產(chǎn)生于晉至隋期間,③唐代以后用例增多,逐漸代替了脛的子語義場的位置。④然腿的本意為大腿,“小腿”一詞出現(xiàn)的年代較晚,因此在后人注解中多通過股的位置來對比區(qū)分脛的部位。先秦著作《論語· 憲問》中有“原壤夷俟”被孔子責罰,以杖叩其脛的故事。⑤西漢孔安國曰:“脛,腳脛也”,南北朝時期皇侃疏:“脛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脛?!薄墩f文·肉部》:“脛,胻也?!倍巫ⅲ骸跋ハ迈咨显幻?。”⑥可見,皇侃所作注解以膝為參照將股與脛進行區(qū)分,較為貼近現(xiàn)代人的理解,段玉裁更是明確了脛指小腿部分,且從上古起“脛”指“人的小腿”這一義位保留至今。故而脛衣多被理解為僅套在小腿上的兩只褲管。
《釋名》:“股,固也,為強固也。”葉德炯曰:“《詩· 采菽》:‘赤芾在股。’《箋》云:‘脛本曰股。’《說文》:‘木下曰本?!劚竟视袌怨讨x?!雹咴谄渌墨I中也有相似注解,如《莊子》:“堯舜于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yǎng)天下之形。”晉郭象注:“股音古,脛本曰股?!雹噙@里的脛對應(yīng)股,毛對應(yīng)胈,似指一物。又如清姚鼐《惜抱軒筆記》引《說文》曰:“古自股以上可通名曰脛,故有脛衣之名?!雹釓摹巴币辉~來看,脛衣之名與股上之衣有關(guān)。因此,脛衣雖為無腰無襠的兩只褲管,但不僅限于小腿,或長可及股。
“脛”又可泛指人的下肢。《說文·彳部》:“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倍巫ⅲ骸叭龑僬撸荷蠟楣?、中為脛、下為足也。”⑩《說文·子部》:“,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幾上也。”?皆用脛來指代下肢?!稄V雅·釋親》:“股、腳、踦、胻、脛也。”王念孫疏證:“凡對文則膝以上為股,膝以下為脛,《小雅· 采菽》箋云:‘脛本曰股。’是也,散文則通謂之脛?!?可見,“股”與“脛”雖義位不同,但在實際使用時,兩字可通用。又如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成語“不脛而走”便形容沒有腿卻能跑,是為泛稱?!芭枥O未成絲,破褲勸可脫。安知增羞顏,赤脛衣短褐。”?在宋梅堯臣的《啼禽》一詩中,作者稱上身著短褐,下身沒有褲子穿而露赤脛,十分羞愧,這里的赤脛也指整個下肢。因此,脛衣也可為一種泛稱。
對于無襠無腰的兩只褲管是否能稱為褲,學(xué)界有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脛衣是褲的不完整形態(tài),?一種認為脛衣可稱為褲管式褲裝。?筆者較為認同后者,且認為古代的褲子并非只在小腿上穿套兩只無腰無襠的褲管,脛衣也可泛指下肢所著衣物。如宋毛居正《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絝,脛衣亦作袴?!?民國時期的《重修鎮(zhèn)原縣志》中也有:“袴子。脛衣,所以遮羞恥也……袴之大小不同而防護下體異常嚴密,則古今社會之所同也?!?也提出了褲為脛衣的觀點。因此,脛衣指脛上衣名也,可稱為褲。
綜上所述,脛有特指,也有泛稱?!墩f文解字》成書于漢,通過觀察出土的漢畫像磚以及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 型帛畫可以看到,褲的種類十分豐富。故而脛衣有兩種解讀:一是廣義上的褲,可指下肢所著褲的泛稱;二是狹義,指服用于脛上無襠無腰的兩只褲管,這種褲管式褲裝不僅只在脛部,長的可及股部。而本文接下來所討論的為狹義上的褲管式脛衣。
依據(jù)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脛衣可追溯至公元前3350 ~3100 年之間,其貼身穿著于長衣之下,利于下肢防寒保暖。1991年,在阿爾卑斯山發(fā)現(xiàn)了在冰雪中已沉睡逾5300 年的 “冰人奧茨”(圖1)。?他的保存狀況良好,身上衣物較為完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大腿至腳踝穿著皮毛制作的筒褲,無褲腰褲襠,上端系于腰帶,下腹部有腰衣遮擋,腳上穿有皮靴。
我國境內(nèi)也有相似實物出土。1986年哈密市五堡墓葬出土了一件咖啡色刺繡毛布褲(圖2),?無腰無襠,褲管織有橫向條紋以及折線刺繡紋飾,上端還有由經(jīng)線延長而出的流蘇,被認為是目前為止我國境內(nèi)出土最早的脛衣。這件毛布褲長86 至90 厘米,寬17.6 至22.8厘米,遠長于成年人的小腿長度,穿著后或可達到大腿根部位置。這一實物也可反映上文所討論的脛衣義位問題,脛衣不只是套于小腿上的兩只褲管。
圖2:哈密市五堡墓葬出土距今3000 年左右刺繡毛布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中原地區(qū)雖暫無脛衣實物出土,但著袴的記載常見于文獻之中?!妒斑z記》卷四記載,張儀、蘇秦“行途無所題記,以墨書掌及股里,夜還而寫之”?。后人據(jù)此認為張儀、蘇秦當時穿的是脛衣,股上無衣故書于股里??梢娫诖呵飸?zhàn)國時期,脛衣還是穿著于內(nèi)的。此外,后人也常引用《韓非子· 外儲說》中的故事:“齊有狗盜之子,與刖危子戲而相夸。盜子曰:‘吾父之裘獨有尾?!W釉唬骸岣釜毝皇аF?!弊⒃唬骸半咀阏卟灰卵F,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從而認為脛衣穿于小腿,刖足之后的人不用穿脛衣。?而冬天穿袴,也說明中原地區(qū)的袴同樣具有保暖功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混戰(zhàn)不休,西周統(tǒng)治者建立的禮樂制度崩潰瓦解,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各家流派爭芳斗艷的場景,直至秦統(tǒng)一六國,結(jié)束了紛亂。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而本被列為胡服的合襠褲在中原地區(qū)也開始使用起來。從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漢代的畫像磚等可以看出,合襠褲廣泛運用于行軍打仗及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而此時貼身穿著的脛衣轉(zhuǎn)為套于褲外?!墩f文解字》:“繑,絝紐也?!?段注:“紐者,系也。脛衣上有系,系于?,帶曰繑。”?脛衣穿于?外,上端系帶系于?上。在山東肥城、江蘇銅山等地發(fā)現(xiàn)的東漢畫像石上可以看到執(zhí)?者的形象(圖3),?右側(cè)人物上衣長至膝部露出寬松的下褲,褲腳收緊,在膝至足之間服有脛衣,上端有緣邊裝飾。
脛衣也有長至膝蓋以上的,在江蘇徐州利國畫像石墓的中室北壁上(圖4),?左側(cè)人物頭上戴冠,穿袖子寬大且短小的上衣,下身著闊褲,褲口收緊,膝蓋上端清晰可見有橫緣,是在褲外穿著脛衣,而右側(cè)人物的脛衣高于膝蓋。
圖4:江蘇徐州漢代利國畫像石墓中室北壁擊鼓者
此外,從山東博物館藏漢代畫像磚的胡漢交戰(zhàn)圖亦可見一斑,無論戴冠的漢人,還是戴尖頂帽的胡人,下身均穿有自膝蓋至踝的脛衣。以及尼雅四號墓出土的魏晉時期狩獵紋錦(圖5),?兩名騎士追逐一只奔跑的駱駝,左側(cè)騎士褲外似套有脛衣,具有漢晉時期的典型織造風格。因此,脛衣因其防寒、防護的功能而胡漢皆服。
圖5:尼雅四號墓出土魏晉時期狩獵紋錦
唐代開朝之初便有開放、包容之態(tài)度,萬國來朝,胡商貿(mào)易往來頻繁,從胡馬、駱駝等唐三彩中便可映射出大唐氣象,甚至在阿斯塔納地區(qū)也出土了女子騎馬俑。此時的脛衣也因防護耐磨、便于騎馬,徹底由內(nèi)衣發(fā)展成外衣。王先謙在《釋名疏證補》中稱脛衣“疑若今俗之套褲” ,?清代套褲男女皆服用,一般穿在緬襠褲的外面。故宮博物院藏明黃色綢繡荷蘭蝶單套褲(圖6),為清代后妃夏季便服,長75 厘米,寬23 至33 厘米,上端分別綴綢帶兩條,其中一條為環(huán)狀,穿著時系于腰帶上;下端開裾處兩條系帶,用于系緊褲腿,與唐代形制十分相近。
圖6:清代明黃色綢繡荷蘭蝶單套褲,故宮博物院藏(故宮博物院官方網(wǎng)站下載)
陜西省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的彩繪胡人俑(圖7),?深目高鼻, 濃眉髯須,手牽駱駝,紅色翻領(lǐng)長袍外穿動物紋樣套褲,套褲下端裝有可套于鞋底的腳蹬帶,上端連結(jié)腰帶,呈前高后低之態(tài),從正面看完全將袍服罩于套褲之內(nèi)。其所穿套褲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所藏彩繪馴馬陶俑的形制類似,區(qū)別在于后者馴馬俑為漢人模樣,而朝陽市博物館藏唐代張狼墓男侍俑(圖8)也是漢人,可見此形制套褲胡漢皆服,在唐代十分流行。此外,武漢博物館藏白陶武士俑(圖9),頭戴盔帽,身穿戰(zhàn)袍,外著鎧甲,在褲、甲裳外也穿套褲,上接腰帶。
圖7:陜西省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唐代彩繪胡人牽馬俑
圖8:唐代張狼墓出土男侍俑,朝陽市博物館藏(作者攝)
圖9:唐代白陶武士俑,武漢博物館藏(武漢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下載)
發(fā)展至唐代,脛衣已完全由內(nèi)著之衣轉(zhuǎn)為外衣,套于褲、甲裳甚至上衣外。與前期上端平口、只能至大腿根部不同,此時套褲前長后短,上端長至腰部,作為最外層衣著,更加便于直接與腰帶相連。此時的脛衣除防護作用外,也極富裝飾性與設(shè)計感,而腳蹬帶的設(shè)計也更加適應(yīng)馬背上的生活,在騎馬時可以防止褲口上移。
自漢晉至隋唐,脛衣的服用呈現(xiàn)出由內(nèi)至外的演變特征,唐之后,內(nèi)服與外服兩種形式又展現(xiàn)出不同時期的時代特點。
福州南宋黃昇墓墓主下體穿有11件衣物,除陰部覆褐色羅衛(wèi)生帶外,貼身還穿著黃灰色絹圍件、淺褐色牡丹花羅無腰無襠夾褲,夾褲為兩塊雙層疊合的長方形料子,上端一角綴帶,綁結(jié)相連,兩塊布料一塊為淺褐色牡丹紋羅,另一塊為素絹(圖10)。?從兩塊面料來看,這件夾褲確為內(nèi)穿,無需外露所以面料不同,兩側(cè)不縫合的狀態(tài)也具有宋代褲裝的典型特點。而此件夾褲無腰無襠,上有系帶,且穿有圍件,與“冰人奧茨”腰衣搭配脛衣的穿著方式如出一轍。此外,元代李裕庵墓中出土了兩條女褲,皆穿于裙下,一條為素綢開襠絲綿褲,另一條清理簡報命名為素綢單套褲,?此褲穿著于內(nèi),緊貼女骨架,沒有褲腰,不縫褲襠,兩只褲腿單獨分開。每只褲腿上端都有一條帶子,穿時系在腰帶之上。
圖10: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淺褐色牡丹花羅無腰無襠夾褲
外穿的套褲在清代、民國直至近代皆有服用,形制更接近于唐代?!肚灏揞愨n》:“套褲,凡物之重沓者曰套,物之外函亦曰套。套褲,脛衣也,即古之所謂袴也。其形上口尖,下口平,或棉或夾或單,而冱寒之地,或且以皮為之?!?現(xiàn)在,蒙古族的摔跤服還保留了外穿套褲的習(xí)慣,上口的裝飾圖案十分豐富。
邪幅同為下脛所著之物,常與脛衣相混淆,但兩者功用不同。《詩經(jīng)· 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碑呫渥ⅲ骸靶胺?,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幅意為偪束,具有束縛足至膝部的作用,因而將小腿牢牢系緊,凸顯出小腿的形態(tài),與脛衣最初防寒保暖的功用不同。邪幅作為束縛脛部之物,其形制有兩種不同觀點:一是由織物裁縫的長方幅護腿,因小腿上粗下細,裹用時幅的邊緣外露成斜下狀,所以用“邪”字相稱?;其次邪幅在漢代又稱行縢,似今之綁腿,從圖像來看,為長方形布條斜纏而成。
早在商代,已有對邪幅的記載。《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泵勔伦鳛橄卵澲畬俦环Q為“澤”,《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說文解字》:“澤,絝也?!?《詩經(jīng)》中“邪幅”與“澤”不為一物,而邪幅也并非僅屬于下層階級之服。唐孔穎達作疏《毛詩正義》曰:“又服赤芾在于股,又著邪幅在于股之下而當膝。彼古之諸侯與人交接,服芾著幅,自逼束如此,則非有解怠舒緩之心。天子由是之故,所以賜予之車馬衣服也。以諸侯偪束如此,故又以禮樂樂是君子諸侯?!?諸侯服赤芾時著邪幅,是為了自我約束,謹防懈怠之心,也反映出穿邪幅者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河南安陽侯家莊出土一件石人像,為下身著褲的貴族形象,?上衣交領(lǐng)右衽,腰束帶垂蔽膝,自股之下有條紋交纏的樣式,靠近膝蓋部位還垂有系帶,所著之物或為邪幅,其搭配穿著方式與古制相應(yīng)。
洛陽金村古墓群出土了一件周朝銀人像,上身著衣,下身窄褲跣足,自膝至足之物或為邪幅。清趙翼《陔余叢考》云:“古人席地而坐,故登席必脫其屨,《禮記》所謂戶外有二屨是也。然臣見君,則不惟脫屨,兼脫其襪……邪幅、行縢也,襪去,故行縢見也。”?宋綿初《釋服·二卷》中列舉了哀公二十五年衛(wèi)侯與諸大夫飲酒,褚?guī)熤m登席而惹公怒的故事,又稱:“邪幅在下,正燕飲而跣以為歡之時也……其儀制漢時已亡?!?中國古時有見君脫鞋襪而跣足的儀制,故跣足后可見邪幅在下。孫機先生稱:“金村銀像所以跣足,可能也是因為陳設(shè)于君前,故徒跣以示敬之意?!?此件跣足的銀人與古籍描述邪幅的穿著狀態(tài)相符。
秦漢時期,脛衣已穿于褲外,自膝至足的脛衣與邪幅形制十分相似,且據(jù)文獻記載漢時邪幅已無復(fù)其制,故而此形制邪幅因服用于脛部,被后人列于脛衣之屬。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發(fā)掘出土的陶俑兩脛上下有系結(jié),將小腿牢牢束縛(圖11)?,便于行軍打仗,發(fā)掘簡報稱之“護腿”,也有描述為腿縛“絮衣”的。?
圖11: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出土陶俑
此形制邪幅雖在后世統(tǒng)稱為脛衣,但究其功用,邪幅為束縛之用,使得褲與脛部貼合緊密,與脛衣的功用不同。又如明《三才圖會》中的邪偪圖(圖12),?形制為橫短豎長之長方幅,上端兩側(cè)有系帶,靠近下端中部位置亦有兩條系帶,用于裹扎兩條小腿。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秦兵馬俑以及咸陽楊家灣漢墓出土陶俑的系帶位置與《三才圖會》所繪基本一致。
圖12:明代《三才圖會》邪偪圖
在出土的大量明代實物中,有護膝、膝褲、護腿、腿套等各類名稱。其中,與邪偪圖較為相似的為明定陵出土的膝襪,共計20 雙,形制為長方袋形,上口略小,下部稍大,有里,無底。背面上部有衩口,兩側(cè)各釘一絹帶。?又:四川新都明墓出土膝褲套于女性脛部,上口寬21 厘米,下口寬16 厘米,上口后部綴有兩帶??梢姡笫谰o裹小腿之物與邪幅作用一致。
釣墪為無腰無襠、左右不相連的兩只褲筒,上系于腰,與脛衣形制相似,唯釣墪下端與襪相連。宋代法令曾嚴禁穿著釣墪,《宋史·輿服志》:“又詔敢為契丹服,若氈笠、釣墪之類者,以違御筆論。釣塾,今亦謂之韈袴,婦人之服也。”?宋朝統(tǒng)治者采取禁絕釣墪的態(tài)度,以避免異族服飾文化的滲透,從而達到對抗契丹政權(quán)的目的。阜新遼蕭和墓墓道北壁有三人引一駝車(圖13),?其中兩位青年馭者髡發(fā)無須,袍下靴內(nèi)穿釣墪,露出的上端形制與唐代流行的套褲相似,唯此時不再外穿而是連襪后著于靴內(nèi)。在金代齊國王墓中出土了兩種類型的釣墪,也可稱為吊敦,相較契丹男子所穿,后端更高。其中一種為男性穿著的勾帶式,下接腳蹬帶;另一種為女性穿著的連襪式,下接韈,名為棕黃小朵暗花羅錦吊敦(圖14)。?無論連襪式還是勾帶式,都是出于騎馬御射的方便之需,為少數(shù)民族所習(xí)用。?
圖13:阜新遼蕭和墓墓道北壁第四組壁畫中髡發(fā)的馭者形象
圖14:金齊國王墓出土棕黃小朵暗花羅錦吊敦
目前,褲與襪相連的出土實物最早見于域外,蒙古國諾彥烏拉6 號匈奴墓出土了褲襪相連的服飾(圖15),[51]褲為緞子制作,襪以絹布為之,褲上端形制與蘇貝希遺址M10 號墓出土的連靴皮褲形制相似,接縫三角形裁片,以四瓣花形裝飾,中間有小孔,可系帶連于腰部。褲襪相連便于套靴,為游牧民族的馬背生活提供了便利,可見韈袴應(yīng)源于游牧民族。
圖15:蒙古國諾彥烏拉6 號匈奴墓出土褲襪相連服飾
脛衣自古即為中原人民所穿著,廣義上泛指脛上所著衣物—褲,狹義上則指穿于脛上的某一特定形制的衣物。狹義的脛衣最初為無腰無襠的兩只褲管,上端平口有系帶,系在腰帶上,源于下肢防寒保暖而貼身穿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需要,脛衣在漢晉至隋唐之間,逐漸演變?yōu)閮?nèi)穿與外穿兩種形式;而且根據(jù)出土實物來看,脛衣有長有短,也不僅僅穿于小腿之上。脛衣從內(nèi)至外的演變,體現(xiàn)了人類利用原始材料包裹身體的本能,及其從實用功能走向?qū)徝佬枨蟮倪^程。而邪幅與釣墪雖然在形制上與脛衣有相似之處,但它們的來源和功用卻不相同。對這些問題的厘清,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古代脛衣的屬性、功能及其演變歷程,并在名與物的對應(yīng)上,擁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注釋:
①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年,第275 頁。
② [漢]劉熙,[清]畢沅疏,[清]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第170 頁。
③ 連登崗:《“腿”的名稱變化》,《南通大學(xué)學(xué)報( 社會 科學(xué) 版)》,2010 年第6 期,第81-86 頁。
④ 蔡紅:《古代漢語人體下肢名稱系統(tǒng)研究》,南通:南通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4 年,第33 頁。
⑤ 陳曉芬、徐儒宗:《論語大學(xué)中庸》,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181 頁。
⑥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170 頁。
⑦ 同注②,第76 頁。
⑧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第373-374 頁。
⑨ [清]姚鼐:《惜抱軒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第61 頁。
⑩ 同注⑥,第76 頁。
? 同注①,第309 頁。
?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206 頁。
? 汪耀明:《漢魏六朝文選解》,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9 年,第118-120 頁。
? 李淼、王淑娟:《歷代諧趣怪異詩三百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 年,第348 頁。
? 黎珂、王睦、李肖、德金、佟湃、陳曉程:《褲子、騎馬與游牧—新疆吐魯番洋海墓地出土有襠褲子研究》,《西域研究》,2015 年第2期,第48-62 頁。
? 信曉瑜、康曉靜、馬葉楨:《絲綢之路早期褲裝考略—以新疆出土漢代以前的早期褲裝為素材》,《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2019 年第2 期,第36-41 頁。
? [宋]毛居正:《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卷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 頁。
? [民國]焦國理:《重修鎮(zhèn)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年,第614 頁。
? 劉安立:《冰人的最后行程》,《大自然探索》,2020 年第3 期,第70-79 頁。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古代西域服飾擷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年,第16 頁。
? [ 晉] 王嘉:《拾遺記》, 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第108 頁。
? [戰(zhàn)國]韓非子撰,高華平、王齊洲、張三夕譯:《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第450-452 頁。
? 王樹金:《馬王堆漢墓資料中人物著褲情況初探》,《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1 年第8 輯,第48-56 頁。
? 同注①,第275 頁。
? 同注②,第170 頁。
? 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2 頁。
? 石祚華、鄭金星:《江蘇徐州、銅山五座漢墓清理簡報》,《考古》,1964 年第10 期,第504-519 頁。
? 趙豐、尚剛、龍博:《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史(紡織上)》,北京:開明出版社,2014 年,第222 頁。
? 同注②,第170 頁。
? 韓建武:《陜西唐墓出土的胡人俑》,《收藏家》,2000 年第4 期,第22-29 頁。
? 福建省博物館:《福州南宋黃昇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年,第7 頁文字說明,第35 頁圖版四五。
? 王軒:《鄒縣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簡報》,《文物》,1978 年第4 期,第14-20 頁。
? [清]徐珂:《清稗類鈔》(第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第6203 頁。
? 同注②,第176 頁。
? 趙樹根:《邪幅、行縢考辨》,《齊魯藝苑》,2000 年第4 期,第77-78 頁。
? 劉毓慶、李蹊譯注:《詩經(jīng)(上)》,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324 頁。
? 同注①,第171 頁。
?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第489-490 頁。
? 陳晨、陳芳:《明代女子“膝褲”的功能轉(zhuǎn)型》,《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2018 年第3 期,第43-47 頁。
? [清]趙翼:《陔余叢考》,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7 年,第652 頁。
? [清]宋綿初:《釋服:二卷》卷二下,清嘉慶二十二年刻本,第40 頁。
? 孫機:《洛陽金村出土銀著衣人像族屬考辨》,《考古》,1987 年第6 期,第555-561 頁。
? 趙震、肖衛(wèi)國、夏居憲等:《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2009 ~2011 年發(fā)掘簡報》,《文物》,2015 年第9 期,第36 頁。
? 王子今:《秦俑“偪脛”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5 年,第148-154 頁。
?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衣服一卷,明萬歷三十七年原刊本,第12 頁。
? 王秀玲:《明定陵出土帝后服飾(二)》,《收藏家》,2009 年第10 期,第9-17 頁。
? 許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譯(宋史第五冊)》,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 年,第2937 頁。
? 萬雄飛、郭天剛、海勇:《阜新遼蕭和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05 年第1 期,第33-50 頁。
? 趙評春、遲本毅:《金代服飾—金齊國王墓出土服飾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第203 頁。
? 張玲:《禁絕與超越—淺析宋遼歷史語境下的胡服“吊敦”》,《時尚設(shè)計與工程》,2016年第3 期,第13-21 頁。
[51]魯金科:《匈奴文化與諾彥烏拉巨?!罚本褐腥A書局,2012 年,第18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