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早高峰,一群上班族涌向地鐵站,街邊一排共享單車,你打開手機掃一掃,誰知,隔天就接收到了金融產品的推銷短信;中午時分,一位自稱快遞公司的人打來電話,你在淘寶網購的商品,顯示丟件,可加倍賠償,但需要發(fā)送你的收款二維碼;傍晚,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接到了多個催收電話,事實卻是你在京東金融上的借款逾期。
周末,你打開飛豬,規(guī)劃很久的出國游,顯示出票成功,但很快,開頭106的非官方短信告訴你“航班取消”。生活在大數據構建的世界,人們在享受數據便利的同時,也正在被一些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或過度索權的行為所困擾。而網絡黑產鏈條傳播的根源,恰恰在于公眾對個人信息的“被迫放逐”。
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兢憶告訴《新民周刊》,企業(yè)方獲取一攬子數據要素,進行加工處理,人群畫像,共享轉讓,有利潤亦有價值。但對于一攬子授權、強制同意等問題,公眾反映強烈。
目前,針對市面上購物類、金融類、出行類、服務類等App,用戶敏感信息如何收集與處理,數據收集、使用范圍的邊界是什么?如果用戶點擊不同意,商家拒絕提供App服務是否合理?撤回同意及刪除信息的方式是否暢通?
誰收集,收集什么,賣給誰,怎么使用?《新民周刊》記者展開了調查。
3月15日,中消協發(fā)布2023年“提振消費信心”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結果顯示,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仍然困擾著消費者,排在各類問題首位37.3%。對照2022年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結果,多數受訪者反感互聯網平臺App產品強制要求授權和索取個人信息的行為,不支持當前App產品強制要求授權和索取個人信息的比例達46.7%。
早在2021年,中國人民大學一個團隊調查了數十萬款App后,研究發(fā)現,App的各類權限有30多個,但很多權限跟App實現功能的需求并不匹配。App在登錄前后,往往也會調用部分權限,同意相關隱私協議,但對于權限授權哪些信息,隱私信息的用途,多數用戶并不清楚。
記者與大多數用戶一樣,因著急掃碼使用單車,而快速點擊“允許”,不會對隱私政策全文通讀,判定一二,便默認同意美團單車收集信息的行為。
3月16日,記者掃碼了一輛“美團單車”,進入小程序后發(fā)現,其對于個人信息授權的提醒,相對隱蔽。在提示登錄頁面,首先彈出一個申請頁面——“使用你的藍牙,解鎖單車?!闭埱笤试S或拒絕,記者以為此處提示,應當僅作為“使用藍牙”功能,文字上也并未提示額外的個人用戶信息授權。
但仔細觀察,在該彈框右上角,還有兩個小字“申請”,旁邊有個灰色感嘆號,點進去才發(fā)現“內有乾坤”。大標題為“第三方用戶信息授權說明”的彈窗寫著:你授權后,小程序開發(fā)者、小程序引用的插件開發(fā)者將訪問你的藍牙,為你提供相關服務。開發(fā)者將嚴格按照《美團| 外賣美食買菜酒店電影購物小程序隱私保護指引》,處理你的個人信息。
記者與大多數用戶一樣,因著急掃碼使用單車,而快速點擊“允許”,不會對隱私政策全文通讀,判定一二,便默認同意美團單車收集信息的行為。該收集流程同樣出現在“美團打車”小程序。只不過登錄頁面,顯示并非“開啟藍牙”,而是“獲取你的位置信息”。
當天,記者又點擊進入另一小程序,掃碼用車。在該登錄頁面,有一個勾選選項寫著:“登錄代表您已同意《法律條款與隱私政策》”,當記者未點擊勾選,則再次彈出提示要求用戶閱讀該隱私條款,當記者點擊拒絕,則再次跳轉到起初頁面,意味著如果記者拒絕,將無法正常登錄該程序,且無法用車。
進入飛豬App,同樣需要經過“被同意”三道彈窗。首先是“溫馨提示”,其中包含了飛豬隱私政策,如果不同意,將進入第二道彈窗?!澳阈枰獗倦[私政策,才能繼續(xù)使用飛豬?!比绻c擊不同意,直接到第三道彈窗,“親,要不要再想想?!?,并給出選項“退出應用”和“查看協議”。
以美團等為例,各款App并未給出“不同意”的選項。有的小程序,如果用戶點擊同意《法律條款與隱私政策》,將一鍵默認同意26項協議,包括單車、助力車、電動車、順風車等用戶協議。按照每篇協議1萬字,30分鐘的閱讀速度,全部讀完需要13個小時。
而且,大多數企業(yè)的《隱私政策》普遍存在晦澀難懂、冗長繁瑣、專業(yè)術語較多等問題,導致用戶難以真正理解個人信息被收集的用途和目的。《新民周刊》記者閱讀了多家App的隱私政策,不少協議內容超1萬字,文字過小、排版較密、重點與非重點文字顏色相近,讓不少用戶忽略了重點信息。雖然有部分關鍵信息加粗,但對于沒有法律背景的用戶來說,很難從中判斷其條款的合理性,更對協議中不同意的部分進行修改。
而在《應用權限申請與使用情況說明》部分,所涉及的權限有10—12種,比如,訪問攝像頭、媒體文件、通話記錄等,實際使用過程中,用戶難以判斷是否允許App使用權限。
如果用戶表示,不使用某一項業(yè)務,App是否可以拆分條款,能否給予用戶“同意或不同意”的選擇權利。張兢憶認為,技術層面有可能實現,但平臺并沒有驅動力去做這件事。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技術拆分成本較高;另一方面,相當于用戶在倒逼企業(yè)放棄這部分數據權利,而這些數據恰恰是企業(yè)方獲取廣告流量及收入的重要來源。
各類App 有哪些問題呢?攝影/ 劉綺黎
一位業(yè)內人士也表示,企業(yè)方通常面對C端客戶,量很大,一百萬人有一百萬個需求,對于商家來說,成本覆蓋不了,無法做出個性化安排。所以,明確告訴消費者“你不接受我的信息收集,請你不要使用我的App”是最簡單省事的方法。
現實中,保護個人信息可能比想象中復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丁曉東說:“個人信息與非個人信息的界限并非如想象的那樣清晰。收集行為是否合法等,也就不那么容易判斷?!北热?,個性化推薦、用戶畫像等收集的數據屬于個人信息嗎?
一旦撕開“信息收集”這道口子,公眾將掉入信息“黑洞”,逐漸失控。
身處乙方角色的公眾,通常沒有談判的權利。北京市朝陽區(qū)的王先生擔心信息被違規(guī)使用,在安裝一些App時,曾想拒絕某些授權,可他發(fā)現,不同意授權,就無法使用。更讓王先生困惑與后怕的是“一旦授權,我的個人信息去了哪兒?”。
一位開發(fā)者表示,獲取權限后,后臺甚至能夠判斷數據背后的人做什么工作、常去哪里。保護虛擬空間數據化的“我們”,通常依靠收集方自律。然而,倘若某些企業(yè)安全“防護墻”不結實,就可能造成信息泄露。而更大的風險是,一些數據收集方甚至會做起數據交換的“生意”,幾經轉手,數據可能被非法利用。
3月20日早上11點,記者接到了“010—5147××××”的營銷電話,對方聲稱,這里有20萬元的借款額度,可隨借隨還,還贈送30天的免息券。提供單車服務的公司,怎么做起了貸款生意,記者在小程序掃碼單車的時候,也從未點擊過任何貸款的按鈕,這讓記者感到疑惑。當記者問及如何操作借款時,對方表示,可在App首頁“借錢”,兩分鐘即可到賬。
美團共享單車界面有小“坑”。
雖然提示可以按照方法進行退訂,但并未明確提供“如何退訂”的具體操作。
下載了“臻有錢”App后,點擊首頁“借錢”按鈕才發(fā)現,該業(yè)務是2019年上線的某助貸產品,最高貸款額度20萬元,與湖北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等多個機構合作。記者了解到,盡管該企業(yè)具備一定消費金融線上運營經驗,但助貸業(yè)務并非一帆風順。自其上線以來,被消費者多次投訴貸款利息高、暴力催收、電話騷擾等問題。在黑貓投訴平臺顯示,“臻有錢”相關的投訴信息有350條。
3月20日,有消費者投訴稱,該平臺連續(xù)撥打電話問需不需要貸款,在表明再打電話就投訴的情況下,業(yè)務員說不會再騷擾了,結果沒幾天,又收到“臻有錢”的短信繼續(xù)推銷貸款,且換不同的號碼進行“電話轟炸”,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還有用戶因不滿隱私保護控訴,表示自己只是注冊用來騎車,結果泄露了信息,發(fā)騷擾短信,并且短信中明明有回T退訂,但是實際根本沒有效果,存在誤導用戶,欺騙用戶的行為。大多數用戶表示,自己從未使用過這款產品。
為什么從未使用該產品,卻接到相關營銷電話?記者調查發(fā)現,問題出在相關的隱私信息授權。在記者曾使用過的小程序登錄頁面,里面包含了26項目協議,其中排在第二位置的《個人信息保護及隱私政策》第9條有關于“臻有錢”的相關條款。
這項金融服務收集的信息內容,包含人臉信息、學歷、居住地、月薪、銀行卡信息、詳細地址,單位名稱、單位地址、職業(yè)、行業(yè)等。甚至聯系人信息,姓名、手機號、關系等都收集在內,并強調根據用戶信息形成群體特征標簽,用于提供可能感興趣的營銷活動通知,商業(yè)性廣告、短信、電話語音等。
雖然提示可以按照方法進行退訂,但并未明確提供“如何退訂”的具體操作。值得一提的是,該小程序中并未有“借錢”業(yè)務,該業(yè)務只存在于App,但小程序卻讓用戶“被同意”未開設的業(yè)務,這是否合理?
專家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并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采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
電話營銷只是“信息收集”使用場景的第一步,有消費者投訴,一旦借款逾期,不僅無法協商還款,還遭受到了大量網絡催收電話,催收人員態(tài)度囂張跋扈,并發(fā)送了一系列的含有恐嚇威脅性質的短信,讓其再去借貸周轉;還有用戶稱,自己被催收威脅騷擾,借款時強制捆綁了保險單,除了利息,每期還要多還60元的保費。
暴力催收等情況,還存在于京東金融、分期樂等互聯網金融產品,譬如,分期樂相關隱私條款,存在收集用戶通話記錄、通訊錄等行為?!按呃U電話會打給同事、朋友、家人,福建有一個朋友,遭遇銀行催債,催收電話竟然打給了廣東的一個人,可怕的是這個人只是在他通訊錄里存在過,并不熟悉?!?/p>
張兢憶認為,用戶登錄軟件時已經默認隱私政策,默認這些信息可以使用,企業(yè)作為債權人,要收回欠款,既然雙方簽訂了看似平等的協議,企業(yè)就認定你的數據是可使用的。
2022年12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guī)定對助貸、催收的一些特定行為構成違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出售、提供個人信息,并明確限制民營線上高利貸款平臺。
互聯網時代下,消費者的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被各大平臺以數據形式一一記錄下來,借此分析消費者的日常消費習慣、生活習慣等、進一步描繪出具體有效的用戶畫像,然后平臺再針對每個消費者制定一套獨特的方案進行營銷。
滴滴出行、飛豬、京東、美團、餓了么等眾多知名平臺都曾被曝出疑似存在“殺熟”的問題。1月29日,市民張先生稱自己在用飛豬平臺訂購從佳木斯飛往煙臺的機票時,遭遇到了惡意漲價,張先生6分鐘內下單6次都支付失敗,之后機票價格一路飛漲。
信息收集看似簡單無害,卻揭開了更深層的黑產幕后交易。
因為同意了相關隱私條款,有網友還遭遇了憑空多出的訂單及退款,疑似隱私泄露。有用戶投訴稱,自己在飛豬上定了一張昆明去往沈陽的機票,票價為635元,被莫名其妙退款??头Q是本人退的,但其實不是。更離譜的是,有人在飛豬上訂購了酒店,沒有辦理入住,后面竟然顯示成功入住。
一位用戶更表示,2023年1月17日,自己收到開頭106的短信,告知自己航班因故障取消,但飛豬頁面顯示出票成功,和航空公司核實后也顯示沒有取消。但短信上有用戶的姓名、航班起落號等個人信息,后與飛豬客服協商無果。
張兢憶告訴《新民周刊》,之前有一位京東金融的用戶,突然收到以他賬戶購買的東西,但其實不是他購買的,因為平臺會把賬戶密碼借出去。借出去的目的在于電商平臺或企業(yè)方有證明其賬戶是活躍的需求,用戶量越活躍,代表你的估值越高。如果企業(yè)拿去撞庫的話,將會面臨巨大風險。
難點在于,用戶不知道同意了哪個條款,就把自己給賣了,更無法證明就是平臺泄露的信息。
信息收集看似簡單無害,卻揭開了更深層的黑產幕后交易。
有記者潛入一個名為“網購料子”的2萬人網絡黑灰產群,每隔幾天,就會有人發(fā)布“出料”信息,“料子”是網絡地下交易的“黑話”,即各類用戶個人信息。賣家小志出售多家知名電商平臺的“料子”,其中某電商平臺的用戶訂單,實時訂單4元一條,本月內下單1.5元一條。
小志稱,購買者不僅可以指定平臺,還可以選擇商品類型和用戶下單時間等。交易方式需用“U幣”支付。他口中的“U幣”指泰達幣,是一種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具有匿名性特點。公開報道顯示,泰達幣還被用于網絡賭博、販毒、洗錢等犯罪活動。
除了電商訂單,在該社交平臺的其他群組中,招聘、婚戀交友、小額貸款、酒店出行、在線教育等平臺的用戶個人信息也被公開出售。
黑灰產群只是龐大的個人信息買賣黑灰產市場的“冰山一角”。據國內知名網絡安全公司奇安信集團監(jiān)測的數據顯示,僅去年1月到10月,就有超過950億條的中國境內機構數據在海外被非法交易,其中60%是公民個人信息。
黑灰產群只是龐大的個人信息買賣黑灰產市場的“冰山一角”。
這些用戶個人信息最終會流向何處?記者調查發(fā)現,經過層層轉賣,這些數據往往會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用于非法營銷甚至詐騙。至于用戶的個人信息是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丟失”的?賣家小志對此比較謹慎,并未直接回復。
有業(yè)內人士總結,數據泄露往往有三種原因。一是黑客攻擊,據統計,60%以上的數據泄露是由網絡攻擊導致;二是“內鬼”泄露?,F在各行各業(yè)都推進數字化轉型,大量員工、開源人員、合作伙伴都可以接觸到數據,其間管理不當就可能造成數據泄露;三是在各組織之間的流通受阻,數據給出后無法收回。
以電商平臺為例,漏洞可能出現在平臺和商家之間的環(huán)節(jié)。李云供職于某互聯網公司,長期從事數據安全保護工作。在他看來,大型電商平臺的防護體系相對成熟,通常不易被直接攻擊。但平臺內的商家為了提高運營效率,會使用第三方訂單管理軟件接入平臺API端口。這些第三方軟件的防護能力相對薄弱,較容易成為黑客攻擊的目標。
2022 年,上海警方全鏈條搗毀一系列刷單炒信非法經營團伙,圖為收網現場之一。
其次,“內鬼”違規(guī)獲取,如快遞站點工作人員進行面單拍攝、數據人為導出,后在黑灰產交易平臺出售。3月15日,公安部公布的8起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典型案例中,江蘇公安偵查發(fā)現犯罪嫌疑人勾結快遞公司員工,通過在公司內部電腦安裝木馬程序等方式,竊取物流寄遞信息。
國內數據安全服務商“威脅獵人”發(fā)布的《2022年數據資產泄露分析報告》中提到,工具軟件泄露已成為電商行業(yè)數據泄露的第三大原因。事實上,黑灰產從業(yè)者使用境外社交平臺進行信息買賣和數據交易屢見不鮮。
2月12日9時40分,黑產開始在多個數據售賣群發(fā)布廣告“45億訂單機器人”,并引起廣泛關注。這一自稱為“星鏈”的黑灰產頻道,其在說明文字中表示已設置一個查詢機器人,用戶輸入電話號碼便能查詢關聯的姓名和地址信息。
目前,機器人已經永久關閉,但記者登錄多個頻道發(fā)現,將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積累成“數據庫”并創(chuàng)立頻道、設置自動回復機器人進行信息買賣,已是一種常見且方便的交易模式。一些運行較久的黑灰產買賣機器人可以通過打造“積分”系統實現交易,即用戶花錢購買積分,再使用積分到黑灰產頻道設置的機器人中進行查詢,每次查詢再扣除積分。
另外一類黑灰產頻道則設置專人客服,直接進行VIP式服務,幫助查詢戶口甚至銀行流水信息,不過價格通常較貴。戶口信息需要數百元,銀行流水則要上千甚至上萬元。
不管是黑客攻擊、內鬼泄露還是建立黑產頻道,業(yè)內人士表示,即便明確了泄露源頭,追查幕后黑手仍然困難重重。“料商”們手中的數據大多經過層層“清洗”,追查起來非常困難。
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朋禮松表示,信息販賣者通過境外社交軟件或暗網進行交易,導致辦案機關無法通過數據調取方式獲取證據,通常只能通過對聊天軟件中相關內容的截圖來進行認定。“司法實踐中,可能會存在證據鏈不完整等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