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周潔茹與“新南方寫作”

      2023-03-28 08:45:47徐詩穎
      南方文壇 2023年2期
      關鍵詞:故鄉(xiāng)

      從20世紀90年代出道至今,周潔茹的作品給人一種強烈的空間感。尤其是她的城市小說,地理概念一直是最重要的部分,這似乎與她本人的旅居軌跡相關。據(jù)此,我們可繪就一幅文學創(chuàng)作地理圖,以見證她從成名、離開到最后回歸的游牧之旅。接近十年的美國經(jīng)歷,也使她的作品多了一層世界意識。一直流浪與漂泊,艱難地尋找存在的意義,最后將香港作為回歸落腳點,也是她以“他者化”視角來觀察世界的選擇,以解域化思維和跨界身份對人性做深入地挖掘和思考。而支撐她走過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旅程,便是愛。2015年是她正式“回歸”文壇寫作之年,開啟了“新移民”系列,在重新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她也逐漸對香港產(chǎn)生認同感。香港在她生活第八個年頭后正式成為心中的“這里”,對香港的融入使得她的寫作精神和文本審美呈現(xiàn)出不少“新南方寫作”的特質。2019年出版的散文集《在香港》,從一個“在”字可讀出她本人對漫游者身份的確認,也可看出她重新出發(fā)的渴望,讓我們見證這位當年的“美女作家”已轉型成為“新南方作家”。

      一、周潔茹與“新南方寫作”的緣起

      周潔茹出生在常州,位處江南地區(qū)。古時的“南方”基本指的就是江南一帶,因江南長期處于文壇中心。在世界性的視野中,“南方”呈現(xiàn)的是復數(shù)性和混雜性特征,比較著名的例子是美國的南方作家流派以及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現(xiàn)象等。近幾年,國內(nèi)各種期刊相繼推出“新南方寫作”評論專輯?!靶履戏綄懽鳌敝饾u變成一個自覺的學術概念,楊慶祥《新南方寫作:主體、版圖與漢語書寫的主權》一文從主體、版圖與漢語書寫的主權三個方面對這一概念做了定位和理論上的闡釋。楊慶祥將“新南方寫作”的地理范圍定為“南方以南”,也就是: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福建、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qū)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①。無獨有偶,周潔茹搬回離父母(或家鄉(xiāng)常州)距離更近的香港,情感上希望“近一點點”。至于為什么選擇香港?在一次訪談中,她是這樣提到的:“我停留在香港,大概也是因為香港最后還保留了一些傳統(tǒng)的美好的東西,而且香港一直在很努力地保護著這些東西。香港作家們的架構可能都是松散的,因為沒有一個人混來混去,大家都要謀自己的生,以寫作之外的方式。寫作成為真正干凈的一件事情?!雹谥軡嵢阌谩巴A簟倍?,實際上說明她對融入并沒有很刻意,只是用一種“旅行者”的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哪里覺得適合了就選擇哪里,比較在意的還是拓展自己、自由寫作并回歸自己的內(nèi)心。與此同時,環(huán)境對于她來說也不是特別重要,她曾用“流動的風”來形容自己與環(huán)境的關系③。剛開始,香港于她而言只是過渡之處,是她人生歷程中的“中轉站”,沒想到停留了將盡八年后,香港正式成為“這里”,也是她承認已“在”的地理坐標。

      周潔茹曾寫過系列以“到……去”為題名的小說。表面上給人作為漫游者的周潔茹在確認方向乃至追求“尋找”本身的印象,但實際上聚焦的是在路上“來回”的沒有安全感本身。沒有去的地方而要“去”,不談“在”某個地方,因為一旦“在”,作家的在地感會很強烈。但周潔茹很少用“在”,從而提醒她需要改換生活地方之時,她的方向往何處前行,最終到達何處。在她的小說中,最重要的就是寫與父母關系的小說。她沒有辦法陪伴在父母身邊,所以與父輩間形成了很大的“距離”。而這個“距離”,只能通過作品拉近。比如《到深圳去》,讓我們看到作為孩子的“我”,為了給父母寄行李,歷經(jīng)多重困窘艱辛,終于順利過關到深圳,最后發(fā)出“好了!這不要緊了”④的釋懷,讓讀者的心頭大石放下,愛的力量油然而生。故鄉(xiāng)對于周潔茹而言,是回不去的“家”,可她已下定決心,“一定要活下去,直到回到故鄉(xiāng)”⑤,這也是她永遠要“去”的方向和目的地。

      正因為周潔茹在寫作中不會過多考慮自己與周圍人和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所以她的寫作不會有太多的束縛,語言隨著感覺和心靈一同呈現(xiàn),沒有太多的刻意雕琢,或為了誰而寫作。雖然周潔茹的內(nèi)心有向著父母的“北望”情結,但她的寫作卻不會“北望”,而是誠實的“向南方”,也就是立足當下生活的現(xiàn)實和人性的變化,回歸自己真誠的內(nèi)心,表現(xiàn)出一種敘事主體和敘事精神的獨立,從而以自身寫作的獨特性來影響香港文學乃至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她曾經(jīng)說過:“如果我寫的什么也能夠讓你哭,肯定是因為我不在高處也不在故意的低處,任何一個站在旁邊的位置,我在里面,我寫我們,我不寫你們。如果我要寫你們,我會告訴你。尊重他人的生存方式才能夠得到你自己的尊重。誠實是寫作的基本條件,如今都很少見了?!雹拚\實地面對寫作與人生,是她的“新南方寫作”的重要方向。

      曾經(jīng)大紅大紫的周潔茹,看到“繁華將要落盡”的寫作事業(yè),便毅然決定離開中國,去一個能讓她做出“不能寫”理由的美國展開生活。十多年后,當她回來重新寫作時,她已不再執(zhí)著于“轉身時的華麗”,而是用實際行動面對某些質疑的聲音,即作品語言的過時。這種質疑使周潔茹非常憤怒,亦使她認識到回來寫作的艱難,并持續(xù)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寫下去。這種內(nèi)心的叩問給了她前行的勇氣和力量,鼓勵自己“不過是多一倍的努力,我還活著,就接得回來”⑦。另一方面,支持她前行的理由,肯定是愛,來自父母的期許和愛,她十分同意齊邦媛對故鄉(xiāng)的看法,因為“唯一還會愛我,對我有期許的,當然是父母”⑧。在香港的生活,也讓她產(chǎn)生書寫香港的想法,盡管她堅持的只是在香港寫小說,而不是寫香港小說,寫作的方向仍然朝向故鄉(xiāng)。至于寫作的狀態(tài),她是期盼能“獨立寫作,內(nèi)心自由”⑨,因自己是一個不屬于地球的“飛來飛去”的流浪者。這種流浪游牧的精神屬性正如評論者馬兵所言,是與香港這座城市相洽的,而每篇標識出地名的小說,則顯現(xiàn)出“她對空間的敏感和對空間所表征的政治文化身份的多重指涉意義的敏感”⑩。在她的心里,即使未能完全融入香港,也仍然不妨礙讀者對她筆下“香港”的理解,即頹廢色彩濃重的人間風情之地11。無論書寫哪個地域的小說,都離不開對“人”的書寫,不會因香港的地方性差異所在而忽略了對普遍性意義的理解。周潔茹的創(chuàng)作談《在香港寫小說》已顯現(xiàn)出世界性的視野:“我寫了香港人的生活狀態(tài)。就冷漠到殘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說,這一點確實也是沒有地域的界限的。所以對于我來說,香港人也是人,香港小說,其實也就是人的小說。”12實際上,周潔茹對大城市沒有太多好感,在她的印象中只有生活過的小城常州是最親切可愛的,但隨著逐步融入香港生活,她意識到不管承認不承認,自己真的是“在”里面了。既然已“在”香港,總得還是要活下去,這促使周潔茹重新思考寫作和生活,并將這些思考形成散文集《在香港》。

      二、《在香港》與“在香港”寫作

      周潔茹作品眾多,但在內(nèi)心里,有一個信念始終支撐她前行,那就是:生活永遠比寫作重要13。因此,無論讀她的小說還是散文,都會感受到發(fā)自她扎根生活后流露的“真情實感”。這種被評論者蔡益懷高度評價的“銳氣和靈敏的觸覺”14,使她碰觸到生活的細節(jié),進而書寫這座城市的“華麗與蒼涼”。這種書寫生活的真情實感同樣表達在新近散文集《在香港》。

      《在香港》涵蓋了四個專輯,分別是故鄉(xiāng)、香港、寫作、問答。收錄在內(nèi)的文章的時間跨度超過二十年,其中后兩輯把寫作和訪談的時間均標識出來,內(nèi)容先后觸及父母親情、香港生活、創(chuàng)作談以及訪談錄等,可謂是周潔茹從出道至今思考人生和寫作的時空集大成者。書名“在香港”給人頗有意味之感,初讀題目以為全書貫穿的是周潔茹書寫香港的內(nèi)容,實際上是周潔茹在香港書寫并思考人生,同時投射了她的“香港視角”。雖然這種視角被不少本地人認為是外來者而欠缺他們熟悉的“香港味”,但周潔茹不在意這些觀點,而是持續(xù)她的本真寫作。細心觀察會發(fā)現(xiàn),周潔茹更多地在散文抒發(fā)她對香港的感受,并得到她生活中的朋友的認可。對此,她曾做過一番解析:“散文就是生活……他們都是真正生活在香港的人,散文里出現(xiàn)的字、場景,都是他們每天要過的生活,真正的生活?!?5重新回歸寫作的時候,她深知重啟主業(yè)的艱難,也不無焦慮,可此時依舊沒有忘記最重要的是生活,便寫了很多散文,從中調整自己的寫作狀態(tài)。

      香港生活節(jié)奏快,地方文化精神的傳承在全球化語境下面臨斷裂的危機,對資本成長的追逐構成香港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周潔茹也不能置身事外,身份焦慮的事實同樣發(fā)生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她一直覺得自己不屬于地方。她的流浪情結甚深,所以更愿意做移居作家而不是移民作家。在這種情結的影響下,周潔茹選擇“在香港”回望故鄉(xiāng)和美國生活的點滴,與兩地均形成若即若離感,成為她散文寫作的特色所在。尤其在美國,她是沒有辦法寫作的,但讓她覺得神奇的是,離開美國后有了書寫美國的動力。這種“不即不離”的返鄉(xiāng)姿態(tài),引發(fā)了評論者陳培浩進一步的思考:漂泊者該站在哪里,異鄉(xiāng)人如何重建故鄉(xiāng)?16這也就歸結到中國文學史上的“家園”母題。

      反觀中國當代文學的“家園”母題,可以看到它既是對古代文學“家園”母題的繼承,同時又具有開創(chuàng)性。這種開創(chuàng)性不僅可彌補文學史書寫的不足,而且也可重構文學史上一些傳統(tǒng)母題的模式以及深化其意義。“家園”一詞在漢語中原本是對出生和棲居之地的經(jīng)驗性表達,它寄寓著熟識、親近、眷戀、舒適等情感性因素,誘發(fā)著人的鄉(xiāng)情、親情和思鄉(xiāng)感、歸家感17。海德格爾詩學中的“家園”充滿了諸多形而上的意味,如“接近源泉之地”“接近極樂的那一點”,且與“存在的敞開”“詩意地棲居”“澄明之境”等相聯(lián)系。他認為家園(源自荷爾德林的名詩《返鄉(xiāng)——致親人》)“意指這樣一個空間,它賦予人一個處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運的本己要素中存在”18。因此,“家園”的內(nèi)涵既包括出生和棲居之地的地理要素,也包括人們追求回歸心靈原鄉(xiāng)的精神要素?,F(xiàn)代人對“家園”的闡釋更接近于海德格爾的闡釋,隱含著對人文家園守望的形而上意義。由此,對“家園”意義的追尋實際上也與人類對三大哲學難題的終極追問是一致的,那就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對于周潔茹而言,眼中的“家園”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的變遷,在無法真正“回歸”的情況下,她選擇用文字來建立精神原鄉(xiāng)。

      實際上,隨著在香港的落地生根,香港也已經(jīng)慢慢成為她心中的“此岸”而非“彼岸”。那么她是如何走進香港?對此她曾道出三句“真言”:生活在香港,對香港有感情,寫作香港19。三個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在香港”,只有“在”才會將所發(fā)現(xiàn)和觀察的變成日常生活。因此,《在香港》的散文給我們親切有愛的生活感,便源于此。

      在“故鄉(xiāng)”一輯里,周潔茹用“食物”緩緩帶出故鄉(xiāng)的“味道”。這種“味道”,包含對父親身體逐漸變差的難受和痛楚(《父親瘦了》《我以為我再也不會笑了》)、回味家鄉(xiāng)食物的味道(《故鄉(xiāng)的食物》《魚片干》《薩其馬》等)、自身曾與故鄉(xiāng)或美國食物發(fā)生關聯(lián)的回憶(《水煮魚》《一個人的串串》《三絲魚卷》《砂鍋魚頭》等)以及當下在香港與食物發(fā)生關系的事件(《龍華酒店》《金雀餐廳》《冒菜》《食物與人生》等)等。酸甜苦辣滋味盡在其中,包括:有無法陪伴在雙親身邊的無奈與痛楚、有青少年時期自由自在的生活氣息、有長大回鄉(xiāng)后品嘗食物的孤獨,更有在香港生活的各種喜怒哀樂等。五味雜陳,盡在這一輯得以展現(xiàn)。面對一系列的變化乃至于挫折,周潔茹并沒有失去信心,而是相信總有一天會迎來希望。我們可從最后一篇《我以為我再也不會笑了》見證新生,“活下去”成為周潔茹在“故鄉(xiāng)”一輯的關鍵詞。只有念念不忘,她才能最終回到心中的“故鄉(xiāng)”。

      與其對應的“香港”一輯里,在地感頗為顯明,世事變遷與人情世故兩個主題在周潔茹的筆下慢慢流淌出來,耐人尋味。安排在該輯第一篇章的作品為《烏溪沙》,也是周潔茹在香港最喜歡的地方,因為這里帶給她的不是“全香港最浪漫觀賞夕陽的海灘”之感,而是對那段越南船民逃難史的諸多思考:逃難的船民“為什么離開家鄉(xiāng),為了更好的生活?你夢想的生活?很多人的離開,只是要活下去”20,給香港這一“遷徙之城”做了歷史的注腳。半世紀后的香港,是否同樣生活著一批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之人?這些問題引人深思,歷史感油然而生。收錄在這一輯的其他篇章同樣使人陷入對當下香港現(xiàn)狀的思考,包含對某些人的生存現(xiàn)狀描畫(《利安邨的空姐》《利安邨的瘋子》等)、也有對香港人際交往暖心情誼的流露(《香港的人》《香港服務》等)以及對近些年高漲的“本土意識”(《九龍灣》《馬鐵》《大圍有個火鍋店》等)。此外,不少篇章還涉及香港本地高效率的生活節(jié)奏及其對人日常的影響等,尤其是“語言”的使用牽連到背后的國際政治問題,描寫了不少內(nèi)地人在香港生活的無奈和壓抑,讓人唏噓。然而,再不順心也依舊需要過衣食住行的日子,所以在本輯的最后一篇《我有兩條路》,周潔茹描畫了普通人一天的日常,“高速而又不失秩序”成為港人典型的生活氣質。在這一輯里,周潔茹從自身的經(jīng)歷回顧歷史、反觀當下并關聯(lián)世界,思考的格局由此展開,“地方性”和“世界性”在此得以體現(xiàn)。

      從前兩輯可以看到,周潔茹并沒有完全被環(huán)境牽制,而是放慢腳步,思考人生的來處,用心體悟城市種種細微的眾生相。后兩輯“寫作”和“問答”則與前兩輯形成呼應,分別由創(chuàng)作談和訪談錄構成。這不僅道出她二十多年的寫作心路歷程,也對自己“在香港”的回歸之旅做了總結與展望。

      周潔茹系統(tǒng)寫作中斷十余年,但創(chuàng)作談是沒有中斷的,記錄著她心里的諸多起伏與糾結。尤其對于“為什么寫作”這件事,通過創(chuàng)作談可以看得出她在近二十多年不斷思考這個問題。在2017年的創(chuàng)作談里,她總結了這段心路歷程:“這個為什么,簡直糾纏了我的整個人生,二十一歲說我寫是因為我孤單,二十二歲說我寫是因為我不自由,二十三歲說我寫是因為愛,二十四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三十五歲,直到三十九歲再回來說,我寫是因為愛。”21從視線只有“我”到逐步擴展至世界,人生經(jīng)歷的沉淀使她更為懂得“推己及人”的意涵。而收錄在第三輯的最后一篇文章《我們?yōu)槭裁磳懮⑽模?019)》似乎給自己的創(chuàng)作留下階段性總結,探討的正是散文寫作的目的所在。在周潔茹看來,寫散文有兩個原因:一是經(jīng)常將小說和散文的語言倒過來寫,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把小說寫舒服了,散文寫痛苦了”22,可以使自己在慢節(jié)奏呼吸中安靜下來;二是讓自己回到本真和自由的寫作,而周潔茹判斷文學的優(yōu)秀標準正是自由。在香港如此高效率節(jié)奏的生活中,歷經(jīng)歲月淘洗的周潔茹能夠學習調整自己的寫作心境,實屬不易。

      如果說“寫作”專輯更多涉及周潔茹的創(chuàng)作自述,那么“問答”專輯則是在此基礎上做更多維度的拓展。該輯談論的內(nèi)容廣泛,涵蓋家鄉(xiāng)、香港、工作、閱讀、電影、音樂、寫作等,而談論“生活”的內(nèi)容占了很大篇幅,從多個方面回應了前面幾個專輯,讓我們對周潔茹的為人為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比如對前面創(chuàng)作談中提到的寫作與生活之關系,周潔茹在訪談中做了回應:“不迎合,不抗拒,沒有欣喜,也不必悲傷。我只寫我想寫的?!?3然而,這并不妨礙她投入生活的洪流中,即使看似平靜的文字依然有著濃郁的情感,因為她深信“我們當然是我們生活的參與者”24。在她看來,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并不一定要“走萬里路”,而在小空間反思自我也是可以的。對于這類修行的人,周潔茹認為他們會時常思考“人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為什么和為什么?都沒有答案”。這是由于人的局限所致,但也算是有進修的心。另一方面,生活范圍離不開所居住之地香港。前面三輯周潔茹以各種方式訴說了自己與香港的關系。在訪談錄里,周潔茹用“寄居蟹”的心態(tài)做了形象比喻,而且如有來世絕不再做,由此可以回應前文提到的“流浪者”的心境。事實上,訪談錄已成為對周潔茹創(chuàng)作最好的回應,而且充滿哲理思考。對于讀者普遍提到的問題,周潔茹在該輯最后做了“自問自答”。以一種樸實真誠的姿態(tài)面對讀者,更為重要的是,坦然面對自己的過去。

      由此可見,周潔茹的《在香港》站在香港回望故鄉(xiāng)、立足當下,用文學審美方式描繪獨特的個人體驗,在嘗盡人生百態(tài)的生活后,將人情冷暖緩緩道出。不管是家鄉(xiāng)常州,還是美國或香港,它們之于周潔茹都是“他者”。然而,這種“他者”眼光并不影響周潔茹與這些地方的互動,反而因寫作背后有“人”的存在,使得她的“新南方寫作”有了更多反思的姿態(tài),并在各個地方的互動寫作中有了“世界性”的品質。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qū)寫作未來可期的方向。

      三、《在香港》的地方性與世界性

      相較于北方,中國南方的面積不算遼闊,但人文特征差異較大,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駁雜,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寫作氣象,使“南方”在不斷新變中得以再生。不少學者和作家也關注到這點,期盼“新南方寫作”能有“質”的突破,體現(xiàn)新的高度和境界。其中,曾攀認為“新南方寫作恰恰是重新融通并提供多元化的鏡像,為‘南方復魅與賦型:邊地充沛的野性及詭譎的景象、區(qū)域鏈條中文化的復雜聯(lián)動、海洋文明的廣博盛大、發(fā)展與開放并置的國際視野,由是引觸新的融合及創(chuàng)造,在充滿未來可能的衍生中,不斷激發(fā)‘南方的新變、新義與新生”25。也有學者從語言的角度來進行探討,像楊慶祥從現(xiàn)代漢語寫作層面對“新生”加以闡述,并認為:“因為現(xiàn)代漢語寫作版圖的擴大,它不僅僅面對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在不同的民族和區(qū)域間進行語言的旅行、流通和增殖,因此,它的主權實際上已經(jīng)超越了單一性民族國家的限制,在這個意義上,政治(主權)無法抵達的地方,漢語的主權卻可以預先書寫和確認?!?6由此成就“新南方寫作”最有意味的地方。此外,“新南方寫作”的世界性也是其中的要義和使命所在,如朱山坡心中的“新南方寫作”應是“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關心的是全人類,為全世界提供有價值的內(nèi)容和獨特的個人體驗”27。唐詩人也有類似的觀點:“新南方寫作”在突出“南方以南”因地域文化差異有著不同的故事內(nèi)容的同時,更應該強調“南方以南”的文學經(jīng)驗蘊藏著何種世界性品質28。在此基礎上,蔣述卓認為“新南方寫作”應該要體現(xiàn)建基于未來性上的超越性,即它不能僅僅局限于地理、植物、食物、風俗與語言,而應該是在一種多元文化形態(tài)中形成觀察世界的視角與表達方式,代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無窮探索29。

      可見,在還未完全成型的批評話語“新南方寫作”面前,學者和作家對它是充滿期待的。楊慶祥文章最后一句的“時間開始了”,則是對這一概念在批評話語體系中的落實發(fā)出了呼告。實際上,周潔茹早已通過寫作為“新南方寫作”涂抹靚麗色彩。從前文對《在香港》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周潔茹的寫作雖不拘泥于地方,但用南方的視角不斷書寫流動的“世界”。至于語言問題,這是周潔茹最為看重的部分,也是她創(chuàng)作主要依靠的元素。無論是英文寫作還是中文寫作,她的語言都頗有個性,輕而不失透明、細碎與尖銳,沒有北方作家創(chuàng)作時背負土地的沉重負擔,體現(xiàn)了南方寫作語言的特性所在。從《在香港》的各個專輯和篇章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到篇章之間看似各自獨立、互不相關,實則構成一個可以互相聯(lián)動的整體。資深媒體人傅小平曾把周潔茹長篇小說里的每個篇章比喻成“一座座水汽氤氳的島嶼”,并“連成了一個生氣勃勃的整體”,也就是說篇章之間的安排是充滿內(nèi)在節(jié)奏感的,剛好契合了她所身處充滿諸多島嶼的香港地理環(huán)境。與此同時,她也是很重創(chuàng)作篇章內(nèi)部結構之人。內(nèi)在結構的布局同樣與感覺和情緒相關,充滿“水汽氤氳”的混沌氣息,并不容易讓人輕易分辨??梢?,語言上的“輕”、結構上的“氤氳感”以及視野上的流動性構成了周潔茹“新南方寫作”的三個重要特征。

      這種“氤氳”的流動感與香港流徙空間相關,也與周潔茹長期關注新移民的身份認同話題有所關聯(lián)。文學審美上偏向后現(xiàn)代風格,如同顏敏曾形容周潔茹的城市書寫像一篇篇“浮城沙畫記”,形成“具有辨識度的都市流離美學效應”30。然而,這種敘事審美模式更多偏向突顯漂浮的敘事主體,背后的思想創(chuàng)造仍有可提升的空間。隨著年月沉淀,周潔茹已逐步放慢自己的寫作速度,開始向內(nèi)看,并將更多的反思與內(nèi)省劃入人心。這一點,在2022年的散文新作《此間》31中得以充分展現(xiàn)。文章的點睛之筆在于周潔茹讀到蘇東坡的《記游松風亭》中發(fā)出的感慨“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時,瞬間深感身心輕松自在,很多東西其實都可以放慢速度尋覓,也契合了前文提到她的“生活永遠比寫作重要”的信念。

      《在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叢書”的其中一種,頗有前瞻意味。香港文化作為大灣區(qū)文化主體一分子,也會影響文學發(fā)展的走向,因為這涉及大灣區(qū)文化共同體的互動范式,而其中的文學與文化關聯(lián),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蔣述卓和龍揚志作為叢書主編,在為叢書作序時也提到這點:“總是從具體的主體開始,而由地緣、文化甚至血緣所塑造的情感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化區(qū)內(nèi)在的凝聚力量,并強化為一種建立在‘交往基礎之上的‘地域共同傳統(tǒng)(area co-tradition)。”32實際上,這正呼應了前文提到的“新南方寫作”的超越性和未來性所在。

      周潔茹曾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比喻為蓋“房子”,那么這座房子未來呈現(xiàn)什么新的設計和布局,是否出現(xiàn)如劉俊所期待的“周潔茹風(氣派)”的文學“房子”出現(xiàn)33?周潔茹的寫作在大灣區(qū)發(fā)展下的前景,值得期待。

      【注釋】

      ①26楊慶祥:《新南方寫作:主體、版圖與漢語書寫的主權》,《南方文壇》2021年第3期。

      ②曹瑛、王芫、周潔茹:《〈后來的房子〉及其他》,《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6年第6期。

      ③沙麗、周潔茹:《我判斷優(yōu)秀只有一個標準》,《山西文學》2021年第6期。

      ④周潔茹:《呂貝卡與葛蕾絲》,海天出版社,2018,第124頁。

      ⑤邵棟、湘湘:《后記:我們都是飛來飛去的》,載周潔茹《呂貝卡與葛蕾絲》,海天出版社,2018,第198頁。

      ⑥13周潔茹、王小王:《它本來就是一個飛船——關于〈島上薔薇〉的對談》,《作家》2016年第8期。

      ⑦周潔茹:《十年不創(chuàng)作談》,《南方文學》2014年第8期。

      ⑧劉雅麒、周潔茹:《飛來飛去(2017)》,載《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330頁。

      ⑨周潔茹:《我當我是去流浪(2015)》,載《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188頁。

      ⑩馬兵:《游牧者周潔茹——周潔茹香港小說讀記》,《南方文壇》2016年第5期。

      1112周潔茹:《在香港寫小說(2015)》,載《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183-184、185頁。

      14蔡益懷:《周潔茹的“香港故事”》,《中華讀書報》2017年11月1日。

      15邵棟、周潔茹:《雙城記(2017)》,載《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350頁。

      16陳培浩:《在香港,望故鄉(xiāng)——讀周潔茹散文集〈在香港〉》,載周潔茹《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10頁。

      17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chuàng)作潮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47頁。

      18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4,第15頁。

      19戴瑤琴:《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時代的作家——周潔茹訪談錄》,《粵海風》2021年第5期。

      20周潔茹:《烏溪沙》,載《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90頁。

      21周潔茹:《我們只寫我們想寫的(2017)》,載《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230頁。

      22周潔茹:《我們的香港(2017)》,載《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215頁。

      23李浩榮、周潔茹:《關于小說集〈香港公園〉(2017)》,載《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337頁。

      24楊曉帆、周潔茹:《我們當然是我們生活的參與者(2016)》,載《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第323頁。

      25曾攀:《“南方”的復魅與賦型》,《南方文壇》2021年第3期。

      27朱山坡:《新南方寫作是一種異樣的景觀》,《南方文壇》2021年第3期。

      28唐詩人:《“新南方寫作”的地方性與世界性》,《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2月29日。

      29蔣述卓:《南方意象、傾偈與生命之極的抵達——評林白的〈北流〉兼論新南方寫作》,《南方文壇》2022年第2期。

      30顏敏:《浮城沙畫記——讀周潔茹小說集〈美麗閣〉》,《文藝報》2022年1月21日。

      31此文發(fā)表在《香港文學》2022年1月號。

      32蔣述卓、龍揚志:《區(qū)域文學的共時呈現(xiàn)》,載周潔茹《在香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序言第9頁。

      33劉?。骸斗块g有了,房子還沒蓋好——論周潔茹的小說創(chuàng)作》,《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評論》2020年第5期。

      [徐詩穎,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香港文學中的‘香港書寫與嶺南文化認同研究(1985—2017)”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1CZW047]

      猜你喜歡
      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的牽掛
      心聲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
      十幾歲(2022年6期)2022-05-15 11:25:30
      月之故鄉(xiāng)
      走在故鄉(xiāng)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坐上這趟車去“云的南方、花的故鄉(xiāng)”
      云南畫報(2021年5期)2021-07-22 08:45:08
      雷鋒精神的故鄉(xiāng)溯源
      離開故鄉(xiāng)
      草原歌聲(2021年4期)2021-06-10 02:25:46
      故鄉(xiāng)·冬·雪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2
      月之故鄉(xiāng)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鄉(xiāng)》同步練習
      阿克| 莱西市| 双峰县| 通州区| 永定县| 长寿区| 遵化市| 岑巩县| 隆子县| 万盛区| 茂名市| 微山县| 汉源县| 区。| 顺义区| 年辖:市辖区| 牙克石市| 贵溪市| 如皋市| 云阳县| 乌兰浩特市| 五华县| 阿坝县| 惠州市| 潮安县| 城固县| 思南县| 四会市| 泽库县| 庆阳市| 花垣县| 万安县| 图木舒克市| 巩留县| 华蓥市| 黄山市| 福清市| 磴口县| 富源县| 遂宁市|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