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在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更注重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需要參加大量的實驗探究,驗證理論知識??茖W實驗教學對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教師需要結合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動手能力。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
在當前的新教育環(huán)境下,小學教育要關注學生綜合素養(yǎng)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深入挖掘教材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小學科學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nèi)容以更加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示出來,滿足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通過教學內(nèi)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有效落實學生全面綜合發(fā)展教學策略。在科學課堂上,學生可以獲得自信心,通過科學探究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并掌握豐富的思考方式。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當中,獲得更豐富的感悟。小學階段的學生擁有更強的可塑性,更喜歡一些豐富而形象的內(nèi)容,這些科學知識能讓學生印象深刻。在探究實驗的過程當中,學生獲得更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可以轉變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滿足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需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鋪平道路。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一般情況下,小學科學學科的重要作用時常被忽略,被認為科學是無關緊要的課程。很多時候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只注重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學習。在許多學生心目當中,科學課程并不是一門主要課程,這也是長期以來家長和學生所普遍存在的觀念。由于思想上缺乏對科學課程的重視,課堂管理也缺乏科學性,使得科學課程教學效率相對較低,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
首先,學生缺乏交流和互動。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給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許多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并沒有形成良好的交流習慣,科學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課堂,許多學生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生想到哪里說到哪里。在很多時候,學生的課堂交流處于一種較為無序的狀態(tài),甚至使得課堂一度失控。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科學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這種無序的課堂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讓學生積極參與科學學習。
其次,許多家長認為,科學是無關緊要的課程,因此在思想上并不重視科學課程,家長的思想觀念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態(tài)度和觀念??茖W教師需要讓學生和家長認識到科學課程對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小學階段形成了科學學習的良好習慣和態(tài)度,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讓每一個學生重新認識科學課程,消除學生的錯誤觀念,引導每一個學生和家長重新看待科學課程。
再次,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動手實踐的意識。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只聽教師的知識講解,學生也是只是死記硬背一些科學知識和現(xiàn)象,缺乏動手能力。這也主要體現(xiàn)在科學課堂上,并不注重實驗學習。對于教材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學實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很少安排時間讓學生走進實驗室進行實驗操作,實驗教學成為一種形式。
最后,學生缺乏知識探究的良好習慣。對于許多學生來說,在科學學習過程中過于馬虎,學生缺乏耐心去解讀科學家所研究的實驗過程,體會科學家的實踐探索精神,感受科學探究的復雜性和嚴謹性。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
小學科學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操作性較強的學科類型,在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價值。小學科學教師需要不斷地研究新課程標準和要求,積極更新科學課程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并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當然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注重師生關系的民主性和平等性,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深入了解學生當前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學生的內(nèi)心訴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科學教學活動中,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光的反射》時,教師在教學之前給學生準備了激光筆、平面鏡以及可以對折的半圓形硬紙板。在課程導入階段就是引導學生參與小游戲,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和思考,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動手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二)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作為科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在新課程開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此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擁有更多自主操作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進行分組,讓學生根據(jù)學習小組的實驗需求自主準備實驗材料。例如,一般實驗過程中,會用到水槽、溫度、計量杯、顯微鏡等器材。通常燒杯和顯微鏡是實驗過程當中的必備器材之一,也是科學實驗室當中常備的器材。也有許多實驗材料是需要教師和學生事先準備的,例如,在研究浮力現(xiàn)象時,需要教師和學生事先準備鐵釘、石塊、泡沫板、橡皮泥、水槽、蠟燭等材料。當然小學科學所涉及到的知識內(nèi)容相對比較簡單,實驗教學內(nèi)容也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組織學生參與實驗探究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當中尋找一些實驗材料。例如,在學習《測量力的大小》時,教師需要提前給學生準備小木塊、小鐵塊、測量儀等儀器。在研究空氣時,教師需要事先準備氣球、塑料袋等物品。當然在科學實驗進行之前,需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以及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物品等,進行實驗材料準備工作。在實驗進行之前,教師也需要讓學生了解一些相關的科學知識。許多學生并沒有太多科學方面的圖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學校圖書館或相關網(wǎng)站尋找相應的知識內(nèi)容,讓學生隨意閱讀查閱,對于這部分知識有初步的了解。
(三)組織趣味性的實驗,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讓每一個學生對于科學知識探究充滿了熱情,教師要轉變常態(tài)化的教學方式,積極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增加趣味性的實驗探究。例如,在學習《我們周圍的空氣》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實驗演示,在事先準備好的玻璃杯底部塞上紙團,將玻璃杯豎立起來壓到水底,然后詢問學生:紙團是否會打濕?當問題展示給學生之后,許多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回答。教師不應考慮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而是應趁著學生興趣高漲的時機,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自主獲得答案。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探究之后,了解到紙團并沒有被打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以此為契機,繼續(xù)展示問題:那為什么玻璃杯當中的紙團不會被打濕呢?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討論,以此導入本節(jié)課程所要學習的知識內(nèi)容。
(四)創(chuàng)設合適教學情境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動手實踐積極性。學生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和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能進一步提高科學課堂教學質(zhì)量,使學生更為高效地學習科學知識,實現(xiàn)學科教學目標。例如,學習《水的三態(tài)變化》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簡單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分析,比如:水在什么時候能夠變成固態(tài)?燒杯當中的水為什么會消失?水杯上方的蓋子上面為什么會有小水珠?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了解到實驗操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實驗操作的原理。如此學生就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體會水的三態(tài)變化,從而掌握本節(jié)課程所學習的知識之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研究水的三態(tài)變化,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當然在實驗探究過程當中,動手實踐操作是非常有趣的,也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將學生帶入到奇妙無窮的科學世界。之后,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引導,讓學生擁有正確的思路和方向,不斷在實踐操作的過程當中,了解更豐富的科學知識。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讓學生能更好地參與實驗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五)引導學生掌握科學實驗方式
任何新鮮的事物都能夠激發(fā)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知識和經(jīng)驗有所欠缺,許多學生無法掌握正確的探究方式??茖W教師需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給學生合理地講解各種科學探究方法,讓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從而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給學生講解一些較為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并及時地指出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一些失誤,從而確保實驗教學的有序進行。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水平給學生設置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在學習《光和影》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在陽光下地面上會有影子?影子是如何產(chǎn)生的?等,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將探究步驟告知學生,那么實踐探究就缺乏了意義。如果教師不告知學生探究的方式,學生就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引導學生參與實驗觀察。讓學生了解實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圓滿完成實驗任務。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愛玩好動,如果他們長時間觀察同一事物時,注意力無法長期集中,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是促進學生綜合性發(fā)展的重要措施。教師需要明確學科教學目標,轉變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對學生今后發(fā)展的作用,擴展教學空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