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華
隨著畢業(yè)季的到來,大班幼兒已經知道自己即將要成為一名小學生,同時對小學也有了粗淺的認識。然而,幼兒和家長對小學的焦慮與擔心遠遠超過了期待。這就需要教師們踐行自我職責,一方面,認真對國家學前教育方針當中的有關內容進行研讀;另一方面,鼓勵家長多多傾聽孩子們的內心想法,教師多聆聽家長的真實想法,并借助家園合作的力量,幫助幼兒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推動幼兒順利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心理過渡。
幼小銜接是整個教育階段中第一個重要的銜接環(huán)節(jié),銜接得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幼兒未來的長遠發(fā)展?!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伙伴?!毖芯孔C明,在學前教育階段,家庭對兒童發(fā)展的貢獻大大高于幼兒教育機構。所以,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幼小銜接過程中,除了老師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之外,家長的科學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占有極大的比例。
一、現(xiàn)狀分析——幼小銜接中的“入學焦慮”
對于準小學生來說,大班是段特別的時期,他們將在大班后徹底告別幼兒園,投入到小學生活中。如果入學準備不充分,孩子在陌生環(huán)境中就容易產生焦慮甚至厭學的情緒。因此,如何讓孩子從幼兒園自然過渡到小學,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是每位家長都應關注的話題。
幼小銜接是教育銜接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關系到孩子整個教育過程的連續(xù)性。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不僅是學習環(huán)境的轉變,學習方式、人際關系、角色期望等都發(fā)生了變化。在幼小銜接階段的教育工作開展上,僅僅依靠幼兒園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從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來說,很多家長并不能充分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幼小銜接的重要價值。“幼小銜接”階段,“入學焦慮”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不過“入學焦慮”更多體現(xiàn)的是家長的“入學焦慮”。家長不僅對孩子的人身安全感到擔心,更對幼兒不確定的未來感到焦慮。
1. 案例:《我要再玩會兒》
凱凱經常會把螞蟻帶回家中,并用放大鏡去對螞蟻進行觀察,觀察它們是怎么吃冰糖的,所以在家里面,到處都可以看到螞蟻的影子。這個情況非常常見,所以,其父母前往老師處“告狀”。
爸爸:凱凱真的非常調皮,馬上就要上小學了,他也不寫漢字,只知道和動物玩耍,硬要買放大鏡,誰也管不住他。
媽媽:我更擔心他玩這些會對他的健康產生影響,家里到處都是亂亂的,根本管不住他。
凱凱:我現(xiàn)在要多玩一下,上了小學就沒有自由了。我已經知道了非常多關于螞蟻的秘密,下一次我要抓蝸牛。
2. 案例:《贏在起跑線上》
暑假期間,幾個大班孩子的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們聚在了一起,菁菁的媽媽和念念的爸爸進行了非常激烈的爭論。
菁菁媽媽:孩子馬上要上小學了,而現(xiàn)在,幼兒園根本不對語文這些科目進行教授,我想讓孩子去幼小銜接學習班學習,要一起嗎?
薇薇媽媽:好啊,絕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念念爸爸:不需要這樣,等上小學再學也來得及。
菁菁媽媽:那你女兒干嘛還在學習跳舞?還不是不想輸在起跑線上。
念念爸爸:她喜歡舞蹈,我才送她去的,和剛才說的語文這些科目不同。
菁菁媽媽:都是進行學習,有啥不同?
從案例當中可以知曉,對于科學進行入學準備這一方面,家長們有差異化的看法。家長對孩子的入學準備存在擔憂,擔憂的問題都涉及了孩子的學習,可見“學習準備”是家長認為最重要也是最擔憂的問題。
二、實施理念——幼兒為本的立場與重新審視“幼小銜接”
當孩子到了大班之后,家長們開始對他們邁入小學進行準備,這個時候,幼兒園也會進行相應的活動。老師們會相互探討,以便于更好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
1. 回歸兒童的立場
在案例1當中,父母的擔心是情有可原的,從凱凱抓螞蟻這件事情來說,他能夠主動對螞蟻進行觀察,這是一種探索的欲望表現(xiàn)?!?—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孩子們是愿意同大自然相互親近的,成人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對孩子這樣的好奇心進行保護。所以,應當從兒童角度出發(fā),對這樣的行為進行思考,提議凱凱的父母對他的探索做法進行支持,并將單獨性的探索區(qū)域和觀察工具提供給他,這樣不單單能夠使得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獲得滿足,又能夠有效規(guī)避動物四處亂爬,不會對健康衛(wèi)生產生不良影響。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有著極大的好奇心,這也是學習品質的具體表現(xiàn)。
2. 審視入學的準備
在上面的兩個案例中,對于幼小銜接,家長們有著差異化的思考角度。凱凱的爸爸覺得他馬上要進入小學了,孩子應當對書寫漢字進行練習;菁菁媽媽覺得孩子不能夠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會讓孩子提前對小學課程進行學習;念念的爸爸,覺得對孩子的興趣進行培養(yǎng)更關鍵。在面對入學準備的時候可以看出,家長們有完全不一樣的觀點。作為老師,應當重新對“幼小銜接”進行審視,通過一系列且多個維度的活動,為孩子入學準備進行科學落實。
三、實施途徑——多層面幼小銜接的實踐策略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對于幼小銜接,我園依據(jù)綱要精神,樹立大教育觀觀念,體現(xiàn)“三位一體”,即幼兒園、家庭、社會形成合力,互動共育,促進發(fā)展。
1. 兒童為本:開展入學問卷調查
對于案例2之中的爭論,從幼兒園實際情況出發(fā),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孩子的心聲進行聆聽,并且對“上小學我好擔心……”這一問卷進行了發(fā)放,選擇大班七十名幼兒作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中的結果能夠知道,大多數(shù)孩子是渴望上小學的。對于小學,他們有一定的好奇心,也有相應的焦慮存在。他們在問卷當中,立足于多個角度對自己對小學的認識進行了選擇?!吨改稀分袑W習品質培育的關鍵性進行了強調,與此同時,提議家長不要太過于對知識技能進行追索,應當有效幫助幼兒做好進入小學的準備,對他們的個性等方面進行關注。
2. 思維碰撞:共同研討合理計劃
針對案例當中“幼小銜接”這一焦點主題,作為幼兒園教師,應當多多和家長進行溝通,我們可以傾聽家長的心聲,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和表現(xiàn),圍繞入學準備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共同研討合理計劃。在班級當中,幼兒家長的職業(yè)不一樣,有些家長本身就是小學一年級老師,有著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可以結合自身在教學和家庭教育當中的體會,提出寶貴性的建議。因此,綜合家長們在生活當中的教育體會,可以設定幼小銜接工作的主要展開方向,比如對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等進行培養(yǎng)。在這樣的活動當中,大家可以獲得一致認可,不能夠把幼小銜接和知識銜接劃上等號。
3. 共話成長:科學做好入學準備
根據(jù)家園共育“入學焦慮”變“入學期待”的安排,我們幼兒園圍繞著下面所說的實踐方面進行展開:參觀小學、家長助教、幼小銜接講座、家長沙龍。
(1)熟悉小學環(huán)境,萌發(fā)上學興趣
為了使得孩子們能夠全方位地對小學進行認識,根據(jù)安排,我們組織親子一起參觀了小學,家長和孩子們仔細觀察小學的各種社團和功能室,并認真聆聽老師的細致講解,尋找著小學和幼兒園的不同之處,感受了小學課堂的魅力。在生動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體驗了與幼兒園活動有所不同的課堂教學式,學習了課堂紀律、規(guī)則、坐姿……好像自己也是一名光榮的小學生。孩子們通過觀察、聆聽、體驗,近距離了解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感受到小學校園的魅力,激發(fā)入學愿望和對小學生活的美好向往,拉近了和小學的距離,建立了心理期待。
(2)邀請家長助教,體驗小學課堂
在孩子們對小學有了初步印象之后,可以進一步推進“走向小學”主題活動。我們利用身邊的教師家長資源,通過家長助教的形式,帶領幼兒體驗小學不同科目的課堂內容。例如,張梓鈺媽媽也是一名小學老師,她給孩子們帶來一次生動有趣的數(shù)學活動——《認識0》。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們感知“0”,張媽媽精心準備了《小動物做客片頭》和《0的產生》課件,結合課件和“我問你答”的游戲操作方式加深了孩子們對“0”的認識。本次家長助教活動,不僅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了小學老師的親切,也讓他們提前體驗到了小學的學習方式。在幼兒園的課程中,游戲是幼兒基本的學習方式,課程內容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而小學的課程大不相同,更多是系統(tǒng)地掌握人類的知識經驗。我們以家園共育的方式,來幫助幼兒率先熟悉小學的教學模式,利用身邊的教師家長資源,通過家長助教的形式,帶領幼兒體驗小學不同科目的課堂內容。
(3)幼小銜接講座,共促家園成長
我園邀請了實小的黃老師,來和家長、老師們一起共同探討幼小銜接問題。黃老師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分析、對比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差異,并對入學前家長的準備工作提出了建議。黃老師強調:好習慣成就好人生,家長要嚴格要求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并且要幫助孩子順利平穩(wěn)過渡。通過此次講座,讓家長們對如何幫孩子科學地進入小學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轉變了過度重視小學知識的學習觀念,了解孩子在課程體驗的過程中如何一步步達成幼小銜接的目標。
(4)組織家長沙龍,共研育兒困惑
家長沙龍源自家長,作用于家長。暑假期間,我們積極組織“家長沙龍”活動,幾個家庭以集體游玩、聚會、逛公園等形式聚在了一起?;顒又?,針對目前各類家庭教育中幼小銜接的問題,家長們通過深入的交流和交談,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進行反思和總結,部分家長學習和借鑒了一些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經驗和方法?!凹议L沙龍”活動發(fā)揮了家長集體智慧的結晶,通過家校之間的分析與合作,對一些幼小銜接的問題進行有效探索,從而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對家長進行了有效的指導。
總而言之,讓幼兒和家長的“入學焦慮”變“入學期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做好家園共育,讓家長在觀念和理念上達成相應的認識,在行為上共同付出努力,才能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推動幼兒順利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心理過渡,獲得實實在在的成長體驗,迎接人生的另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