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速跳起,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后來,科學家在跳蚤的頭上罩上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只能觸到玻璃罩。連續(xù)多次后,跳蚤終于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huán)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高度。接下來,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動改變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茖W家于是將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這時的跳蚤已從當初的“跳高冠軍”變成了一只跳不起來的“爬蚤”了。
跳蚤變成“爬蚤”,并非它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的受挫學乖、習慣以致麻木了。最可悲的是,實際上玻璃罩已經不存在了,而它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了。玻璃罩潛意識地罩在跳蚤的心靈上,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扼殺。這是多么可怕的事實?。?/p>
看到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我們的數學課堂,有些時候我們是否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控制多了點,約束多了點,致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或許就在我們膽小的教學中給扼殺了,教學中的奇跡在自己的問題下給埋沒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給學生“罩玻璃罩”,努力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他能談;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解放兒童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lián)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那么,孩子們就能真正像“跳蚤”一樣,一跳就是其身高的100倍以上,而不是變成“爬蚤”,與此同時,學校就能真正成為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自由王國”。
那么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如何真真正正地“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呢?
一、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自發(fā)其想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工作,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睂嵺`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chuàng)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例如,比較和的大小。憑借書上的數軸,學生很快掌握了比較同分子分數大小的一般方法。為了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開闊學生的思路,我啟發(fā)道:“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可有多種方法,就看大家會不會動腦筋,想出新的比較方法來。”學生從新的角度在數軸上觀察、分析,思路終于展開:有的以為標準,<,>,所以>;有的以數軸里的1作標準,進行差額比較,和1相差的多,和1相差的少,所以>;有的則在圖上把中的每個平均分成兩份(即2個),即,轉化為同分母分數進行比較,因為>,所以>……由于求異意識被激發(fā),學生憑借已有經驗從同一信息源中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整合,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并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
二、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自覓真知
有句話說得好:我聽見了,就忘了;看見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教材所呈現(xiàn)的知識都是“死”的,它只能通過學生的“活動”、學生的種種“操作”,才能“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經驗系統(tǒng)。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
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抓住:看,讓學生看實物;拆,讓學生拿出長方體紙盒,用“上”“下”“前”“后”“左”“右”六個字標明六個面,沿著棱剪開,再展開,看一看展開后的形象,使學生把展開后每個面與展開前這個面的位置聯(lián)系起來;做:讓學生做長方體,從形體上要求做三種長方體:長、寬、高不等的,底面是正方形的,長、寬、高相等的;畫:教學時把一個長方體放在桌上,讓學生觀察最多能看到它幾個面,然后畫立體圖和展開圖,要求學生練習時也能畫。通過以上教學活動,一個完整的長方體就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再讓學生閉著眼睛想一想,使長方體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的特征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腦中。學生借助直觀,通過操作真正獲得了有關事物的深刻印象,對學生進一步學習該事物有極大的幫助。
三、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自探至理
觀察力是創(chuàng)造的起點,是聰明大腦的“眼睛”。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首先是從觀察開始的,所以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如圖片、實物、多媒體課件等來開闊學生的眼界,從多角度提供相關資料,盡可能運用生動、形象的材料進行教學,創(chuàng)設表達的機會,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我首先請學生聯(lián)系實際,說說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三角形的。而后發(fā)問:“那么,你認為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呢?”學生回答:“有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蔽页鍪就队埃▓D1)。這個投影一出示,很多同學先是滿臉疑惑:這也是三個角,可為什么不是三角形呢?接著便議論紛紛:看來,有三個角的圖形不一定就是三角形。有的同學思考片刻便搶著說:“這個圖形雖然是三個角,可是它不是三條邊。我覺得有三個角、三條邊的圖形才叫三角形。”很多同學聽了他的話覺得有道理,紛紛點頭稱是。我笑而不語,又出示了一張投影(圖2)。這個投影一出,同學們更茫然了:這也是三個角、三條邊,怎么不是三角形呢?教室里又是一片討論聲。這時,我見火候已到,又利用課件演示:三條線段,首尾依次連接,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看到這個演示,又通過討論,得出了: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時,大家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悅……一個個“問題”,引發(fā)了學生對知識主動、積極的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同學們在“欲罷不能”的濃濃探究氛圍中開始了對新課的學習。
四、解放孩子的嘴巴,讓他們自動辨析
英國的蕭伯納曾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么每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于兩個思想。”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中,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啟發(fā),相互借鑒,共同提高。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在學生認識了分數后,會動手折出分數、寫出分數的基礎上,我拋出了這么一個問題:“把一張長方形紙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弊寣W生進行判斷。這時,學生分成了兩派,一派持同意意見(并且占絕大多數),另一派持否定意見。面對這種情況,我并沒有急于判斷孰是孰非,而是請學生雙方爭辯,各向對方陳述理由,看誰能使對方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贏了。后一種意見有破有立,在現(xiàn)場將一張長方形紙隨意撕成兩份后,問道:“這是幾份?這一份是二分之一嗎?”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們的大小不一樣。你們?yōu)槭裁床黄骄??”否定方說:“題目里又沒說平均分!”頗具說服力。這時,我才問道:“這道題錯在哪里?只要加哪兩個字就對了?”這樣,通過對知識的爭辨、體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我表現(xiàn)、自我確認的機會,使學生學有興趣,有力地發(fā)揮了學習的能動作用,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信的個性。
五、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自主思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于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舍得把時間留給學生,在“教學空白”“冷場”中,讓學生自主研索,把“眼睛”擦得更亮,把行動落得更實。
例如,在教學“用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我把握住兩個時機: 第一個時機是在學生理解題意有困難、想不到解題方法的時候,沒有為學生解釋題意和提示算法,而是引導他們通過畫圖整理信息、理解題意、形成思路、尋找解法。當把嘗試畫圖的機會留給學生,他們以自己的理解去完成或對、或錯的示意圖,再通過討論辨析弄清正確的畫法,既溝通圖與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也內化了學生的畫圖技能。第二個時機是在畫出平面示意圖后,引導學生借助直觀進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由于有了直觀為依托,學生借助直觀示意圖就能找出隱藏的信息,從而解決問題?!暗蓝浚瑥姸ヒ?,開而弗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充分展示、暴露自己的思維,無論對與錯,通過討論、辨析深化認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畫圖的技能,體驗畫圖策略的有效性,感受到了直觀圖的作用。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應用畫圖的方法解決了問題,而且對這種方法產生了新的體會——確實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體會使畫圖從具體的行為上升成意識,策略在此形成。
六、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創(chuàng)造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xiàn)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可見,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只有解放學生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走出課堂,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xiàn)其數學學習水平。
例如,在教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今天老師要請大家?guī)蛡€忙。老師家的廚房,它長30分米,寬24分米,現(xiàn)在要在地面上鋪正方形地磚,請同學們幫老師選一選,選邊長為幾分米(整數)的地磚,才能鋪得既整齊又節(jié)約?”這樣,把問題情景模擬出來,讓學生觀察、思考、交流,不僅幫助學生從中明確了公約數、最大公約數意義,理解了抽象的、形式化的數學,而且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倍鴶祵W學習離不開個體的體驗,正如郭沫若先生說的:“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 “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讓我們停止一切束縛,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陪伴者,鼓勵孩子:“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迸惆楹⒆右黄饘ふ掖鸢福グl(fā)現(xiàn)世界,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成就我們具有“生命意義”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