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是現(xiàn)代教學特別強調與注重的。數學課堂提問作為啟發(fā)式教學的一種施教方法,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課堂提問中如何正確處理“兩主”關系,改變“主導=主講,主體=主聽”的被動局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在回答提問的過程中真正地發(fā)揮出主體的作用,這是我們教師必須探討的問題。學習的實質是刺激和反應的結合。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應立足于適時地給學生以一定力度的思維刺激,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以啟發(fā)思維為核心,其目的在于:(1)激發(fā)學生主動的學習動機,撥動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心弦,活躍思維;(2)政變教師主宰課堂教學的局面,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造成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良好氣氛。
下面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實踐與探索:
一、復習型提問
這是常用的一種提問方法。這種提問分兩類,一類是純粹為復習而提問,常用在復習課中;另一類是為學習新課而提問,即通常所說的為引入新課而準備的提問。前者應注意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備性,強調重點問題的掌握和對難點問題的消化;后者應有明確的針對性,要提問本課所要用到的舊知識,以達到順利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的目的,也為學生的積極思維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又能降低思維的難度。如“充分必要條件”這個概念是用揭示內涵的方式定義的,相當抽象。在講授新課前,可先提問:“命題由幾個部分組成?”“什么是逆命題、逆否命題?”“原命題、逆命題、逆否命題之間有何關系?”再讓學生觀察下列命題:(1)x=1,則? ?x2=1;(2) α=30°,則sinα=1/2;(3) α=β,則sinα=sinβ;(4)對頂角相等;(5)兩條平行線的斜率相等或同時不存在。然后提問學生這些命題及逆命題是否成立?成立的前提是什么?命題的條件、結論各是什么?等學生區(qū)分清楚了,接著就可以給出如下定義:“若A成立,則B成立,我們就稱A是B的充分條件。同時,B稱為A的必要條件?!边@樣就使學生很自然地接受了“充分必要條件”這個概念。
二、觀察型提問
給學生以實物、實例、圖形等,讓學生觀察,使獲得對某種事物的某種特性的認識。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學生或是根據教師事先提出的問題進行觀察、思考,隨后回答;或是先進行周密的觀察,然后再按教師事后提出的問題思考、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時是為了幫助學生增加觀察的深度,使學生注意到某種重要而不易覺察到的東西;有時是為了促進學生觀察的敏捷性,注意抓住與學習課題有關的本質性的東西。例如在講矩形的要領時,教師可先畫出一組不同的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提問:“其中哪些是矩形?”當學生中意見比較一致時,再引導學生觀察,提問:“矩形的角有什么特點?邊又有什么特點?矩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是什么樣的平行四邊形?”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借助圖形的直觀,歸納出矩形的定義。再通過觀察,又共同歸納出矩形的性質。
觀察型提問在引入定義、定理、公式時較為有用,它的優(yōu)點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地到學習活動中去,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利用直觀的感性認識,對所學內容也會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
三、啟發(fā)型提問
對于復雜或抽象的內容,教師可通過給學生以一定的啟發(fā)、誘導,使學生的思路沿著教師所搭建起來的“橋梁”探索前進,步步深入以達到啟迪思維和獲取知識的目的。如復數中有這樣一道題:復平面上兩點Z1、Z2所對應的復數z1、z2滿足z1=z2i+3,若Z2沿曲線|z-5|-|z+5|=6運動,試求Z1的軌跡。這道題比較復雜。如何使學生得出正確的解題過程?教師可通過以下步聚進行啟發(fā)性的提問,讓學生自己在思考和回答提問的過程中找到解題的方法。
師問:要求點Z1的軌跡(圖形),應先求什么?
生答:先求點Z1的軌跡方程。
師問:要列出Z1的方程,現(xiàn)在有哪些條件可利用?
生答:z1=z2i+3,還有|z-5|-|z+5|=6. (指明思考的方向)
師問:如何利用這兩個條件?(讓學生動手,思考解決方法)
生答:將z1=z2i+3代入|z-5|-|z+5|=6化簡,得|z1-(3+
5i) |-|z1-(3-5i) |=6
師問:上式表示什么圖形?
生答:以F1(3、5)、F2(3-5)為焦點,實軸長為6的雙曲線。
師問:請仔細考慮,上式是否表示完整的雙曲線?(引導學生觀察式子的特點,再對照雙曲線定義。學生恍然大悟)
生答:不是完整的雙曲線,而是雙曲線的下半支。
至此,學生自己可得出解題的全過程。
四、開放型提問
對于同一個問題,教師可以運用條件的增設、刪減、改變及條件與結論的互換等手法,設計出新的問題,或使問題的答案不唯一,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所學知識、方法進行探索,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開放型提問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把教材內容的概念、規(guī)則等重新組合。開放型提問能使學生產生既多又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獨創(chuàng)想法。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回答,對于或許并不成熟的想法,教師應表示理解和接納。
例:在學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后,可對學生進行開放性提問:(1)不等式-x2-x+2>0的解是x>1或x<-2 對嗎?(2)不等式(x-2)(x+2)<1的解是1<x<2,對嗎?(3)當k是實數時,如何求解不等式kx2-2x+k>0?(4)如果不等式kx2-2x+k>0對一切實數x都成立,那么如何求k?(5)如果不等式kx2-2x+k>0的解集為f非空數集A。那么如何求k?
五、聯(lián)想型提問
聯(lián)想是以觀察為基礎,對研究的對象或問題的特點,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想象的思維方法。它是一種自覺的和有目的的想象,是由當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由此再想起其他事物的心理活動。
如在不等式證明中,有這樣一道題:設a,b,x,y∈R, a2+b2=1,x2+y2=1,求證|ax+by|≤1。在練習中,學生普遍是采用分析法進行證明的。確實,這種證明方法比較容易想到,也不復雜,但這不是唯一的證法,更不是最簡證法。這時,教師可誘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從多方位進行考查。
聯(lián)想一:
師問:從絕對值不等式的意義上看,本題只需證明什么?
生答:-1≤ax+by≤1.
師問:那么我們該如何求證?(學生集體討論)
生答:可用求差法分別求證ax+by+1≥0,ax+by-1≤0.
聯(lián)想二:
師問:從絕對值不等式的性質及平均值定理方面入手,如何求證?
(學生討論證法)
生答:可用證法: |ax+by|≤|ax|+|by|≤1
聯(lián)想三:
師問:條件a2+b2=1使我們聯(lián)想起三角中的什么公式?
生答:sin2α+cos2α=1
師問:如何將這種聯(lián)系應用到本題的證明中?(學生探索證法)
生答:可令a=sinα,b=cosα, x=sinβ, y=cosβ, 則|ax+by|-|cos(α-β)|≤1
聯(lián)想四:
師問:從本題條件看,本題結論式子的左邊讓我們聯(lián)想起解析幾何中的什么公式?
生答:(停頓片刻后)點(x, y)到直線ax+by=0的距離公式。
師問:很好。想想看,這里的點(x,y)在什么位置?
生答:在圓x2+y2=1上。
師問:對。那么本題也就是證明什么?
生答:證明當點(x,y)在圓x2+y2=1上移動時,它到直線ax+by=0的距離不超過1。
師問:回答得很好!下面請大家完整地寫出本題的證明過程,并請大家課后再進行其它方面的聯(lián)想,試試看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給學生以及時的鼓勵,并提出新的要求)
適當地引導學生對已學的知識等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在聯(lián)想處提問能讓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從而促進思維活動的進行并提高理解的效果。
六、懸念型提問
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并不做(或暫不做)答復,而是留給學生一個懸念,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進行探索答案。這種提問常用于一節(jié)課結束之時,一種情況是為了總結本課的內容或突出某一要點問而不答,其實答案已很明白了。懸念型提問的另一種情況是為下一節(jié)新課的講授而準備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課后能自覺地進行預習,也使學生形成一種急切的求知欲望。
懸念是情緒和直覺的中間產物。懸念可以引起人們急切的心理狀態(tài),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懸念式提問,通過設疑、制造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學生的興趣不斷向前延伸和產生“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懸念式提問引起的一個直接心理效果就是學生的好奇心,有時甚至是學生在潛意識中的好奇。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會更加注意去尋找學習過程中的信息或信息的線索,這便有了有意注意的特征,從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還可以溝通師生間的情感,創(chuàng)造活躍的教學氣氛,充分利用好非智力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注意提問方式的選擇。上述各種提問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應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交替、結合使用。但不論采用什么類型的提問方式,有一個原則都是應當遵守的,那就是:課堂提問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也就是本文開始所提及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只有這樣才能說是成功的課堂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