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叔儼
乘法分配律復雜、困難卻運用廣泛。學生學習零散、孤立,就題教題、機械套用知識,脫離真實世界,歸納總結不充分的淺表學習,導致公式、概念熟記,基本題型掌握,但是稍加變式便無從下手。在“以學定教,學為中心”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要改變現狀,促成深度學習的發(fā)生。從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分析,“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己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但深度學習不是偶然發(fā)生的,教學的引導很關鍵。筆者將就實踐中若干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系統(tǒng)研讀教材,做好整體教學
運算定律單元編排在人教版四年級,簡便計算題型隨之出現。學生容易誤解乘法分配律是剛學并且只用在簡便計算中。這種認知偏差,不利于乘法分配律的學習,甚至影響學生乘法豎式算理的掌握和簡算意識的培養(yǎng)。布魯納強調知識的整體性,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是充滿關系的有機整體。它要求我們在平時的細節(jié)教學中,不僅要了解內容本身的規(guī)定和含義,還要求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瞻前顧后。
乘法是把幾個相同加數合并。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是把乘法再拆分,是隨著乘法出現的,體現了數學對簡便的追求。二年級學習乘法時就可以滲透。如:6×8=48可以看成是5×8+1×8=48,6×7+6×1=48,3×2×8=48,6×4×2=48等等。不同拆法可以溝通不同口訣之間的聯系,驗證口訣,拓展思維。乘法分配律在解決復雜問題的時候更能體現出優(yōu)勢,因此可以用表外乘法舉例,比如12個6相加,為了簡便就合并寫成了6×12。因為6×12沒有口訣并且不太好算,所以把6×12進行了再拆分??梢圆鸱殖?×4+6×4+6×4,6×6+6×6,6×9+6×3,6×10+6×2等乘加混合的方式,實際運用了乘法分配律。前兩種是均等拆分,每份的數量都一樣,因此還可以寫成(6×4)×3及(6×6)×2的連乘方式,實際運用了乘法結合律。教學時搭配點子圖讓學生進行合并和拆分,使得思考過程更加直觀,符合學生思維的階段性特點。二年級的學習任務是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乘法是合并,乘加混合和連乘是再拆分。經過了再拆分,使得表外乘法也可以運用口訣進行計算,甚至可以使得一些計算變得更加簡便。
三年級乘法豎式的原理相同,回顧二年級內容再出示例題:14×12=?方法的一致性為學生指明了自主探究的方向,降低了遷移的難度,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如:(1)14×10+14×2(2)10×12+4×12(3)14×4×3(4)14×2×6等其中(1)、(2)的方法是兩位數乘法的原理,也是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應用。因為橫式是算理,先理解橫式的書寫,然后才是算法,即豎式的書寫。增加一組數字如13×11,讓學生進行點子圖的操作和對比,再歸納總結。三年級的學習任務是引導學生發(fā)現拆分要根據數字的特點,雙數才可以均等拆分,任意數都可以進行非均等拆。非均等拆分更具一般性,因此豎式依托乘法分配律逐位相乘再相加成為必然,這也是三年級乘法豎式的算理根源和數學思想。
經過鋪墊,四年級的乘法分配律教學就可以讓學生沿用一致性進行遷移,此時不能僅停留在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機械練習,要進一步總結、深化,引導學生將知識通過導圖進行串聯。四年級的學習任務是理解乘法的再拆分中,乘加混合的一類稱為乘法分配律,連乘的一類稱為乘法結合律。等分和不等分都可以寫成乘法分配律,其中等分的情況還可以寫成乘法結合律(見圖1)。從這點來說,乘法分配律包含了乘法結合律。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整體理解,還把容易混肴的知識進行了區(qū)別和聯系。五、六年級學習的乘法分配律只是數的范圍擴大了,計算的原理無異,可以讓學生嘗試自主進行方法的遷移。
教學一致性的保持,使得學生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融入到乘法的學習當中,從整體視角,抓住核心,建立結構,利用遷移,學會聯系地思考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深度學習,促進思維可持續(xù)發(fā)展。減負提質增效,落實核心素養(yǎng)。
二、借助問題情境,理解定律本質
數學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直觀性存在矛盾。生活化的問題解決,可以調用學生的經驗和積極情感。有現實背景和數量關系支撐,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定律本質。
例一:A學校有40名同學參加運動會,需要統(tǒng)一服裝。上衣一件46元,褲子一條54元,一共需要多少錢?可以分別算出40件上衣和40條褲子的總價,再相加。即:46×40+54×40=1840+2160=4000?;蛳人愠鰡蝺r和(成套價),再乘數量。即:(46+54)×40=4000。結論:46×40+54×40=(46+54)×40。
例二:A學校有17名女生和23名男生參加運動會,每名同學車費25元,車費一共多少錢?分別算出男女生的車費,再相加。即:25×17+25×23=1000?;蛳人愠鋈藬岛?,再乘單價。即:25×(17+23)=1000。結論:25×17+25×23=25×(17+23)。
以上兩道題都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先合并后計算。區(qū)別是具體情境中單價(每份數)相等時,可以先求份數和再求總價;份數相同時,可以先求單價和(成套價)再求總價。抽象的定律有了現實背景的支撐更容易理解。借由學生最為熟悉的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系,推廣到每份數、份數、總數的數量關系,就可以涵蓋大部分的解決問題使用乘法分配律的情況。
例三:B學校參加運動會的同學有102人,每位同學餐飲費45元,一共要花多少錢?這道題是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屬于易錯題,容易寫成:45×102=45×(100+2)=45×100+2。結合情境再與例二對比可知,單價相同時,計算總價可以根據需要把數量合并(或拆分),使計算簡便。即:45×102=45×(100+2)=45×100+45×2=4500+90=4590(元)。
日常教學中更多的是學生根據問題情境,抽象出數量關系,列出算式,通過計算算出得數,從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經歷了太多從形象的情境到符號的提煉活動。根據計算題編應用題,恰恰采用了相反的策略,即從抽象的符號與算式,到具體的問題情境,豐富了計算的內涵,賦予了計算現實的意義。
例四:25×44=?①25×40+25×4:書包一個25元,第一次買了40個,后來又買了4個,一共需要多少錢?②25×40+4:書包一個25元,買了40個,后來包裝又花了4元。一共需要多少錢?③25×40×4:書包一個25元,一個班級40人,給4個班級買書包一共需要多少錢?④25×4×11:書包一個25元,一個小組4人,買11個小組一共需要多少錢?
通過編題可以讓學生把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和生活問題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并檢驗運算律。對易錯題進行題組編制,暴露由簡單模仿造成的錯誤,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促進深度學習,理解運算定律的本質。
三、系統(tǒng)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網絡
簡便計算貫穿始終,運算規(guī)律紛繁復雜,學生經常把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肴(見上文例四)。學生學會梳理知識,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能透過復雜事物的表象抓住其規(guī)律和實質,是學生解決綜合性問題的基礎,也是初步建立小學生系統(tǒng)新思維,培養(yǎng)思維深刻性的關鍵。
梳理角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識,可以適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簡便計算實際是一種思想,方法多樣,歸納可以提高學生簡算意識。減去一個數,等于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減法都可以轉化成加法,乘除同理。學生雖然還沒有學,但是通過合情推理可知同級運算中,數可以帶著前面的符號改變順序,可以用“同級運算交換律”來概括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帶符號搬家”等運算律。同樣可以用“同級結合律”來概括加法結合律、乘法結合律、減法性質、除法性質等,這些運算律都是屬于同級運算,并且都有添、去括號,逆運算符號后面添、去括號需要變號。分類后,運算定律從原來的5個歸納為3個,并且涵蓋了一些運算規(guī)律。從符號角度很容易區(qū)分乘法分配律和其他運算律,因為乘法分配律是唯一跨級的運算定律。知識的串聯,減少了知識的冗余和記憶的負擔;自主建構,促進了學生的思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指向了深度學習。
深度教學關注結構,重串聯;關注探究,重思辨;關注體驗,重遷移。深度教學是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不是追求深和難的教學,是追求一致性和系統(tǒng)性、生活化和個性化、“減負”和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