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
幼小銜接是新時代幼兒園、小學教育中被社會各界所廣泛關注的重點,其實現的科學性、實效性、精準度,直接決定著幼兒全新認知旅途的開啟,以及各方面能力、素質、意識的發(fā)展。而以“兒童文本”的小幼共同體構建,則為幼小銜接的深層次落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實踐指引。同時,通過小學教育的適度驅使,可為幼兒園教學向著更為貼近幼兒身心特性的方向而邁進,鋪設了廣闊道路。尤其在幼兒園作息時間安排、教學活動構建、認知項目確立等方面,小幼共同體更是發(fā)揮著極強的指引作用。可以說,構建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可進一步優(yōu)化幼小銜接的措施與方式,且對于幼兒適應能力、良好習慣、學習興趣、關鍵技能等發(fā)展,均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基于此,教師在落實幼小銜接優(yōu)化策略探究時,應以切實構建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為鋪墊,結合小學階段的育人定位,將其教育教學中涉及的活動目標、要求、規(guī)范等,以最易被幼兒所接受的方式靈活遷移至其認知視域,并從多領域、多方面、多視覺對其進行鍛煉、培養(yǎng)、引導,以切實提升幼小銜接實效。為孩子們在積極參與、深度實踐中更好地發(fā)展自身綜合能力,并快速適應即將開啟的小學生活而助力。
一、現階段幼小銜接中所存在的重要問題分析
幼小銜接的落實,幼兒始終是核心、關鍵、重點。而只有以“兒童為本”,來構建銜接共同體,方可使銜接策略的落實更具實效性,且更利于銜接目標的達成。但是,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與影響,以致現階段很多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開展,依然存在著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銜接定位上不夠精準、活動開展上不夠多樣等問題,這勢必會影響預設銜接目標的達成,同時對教師的教育方式與方法選擇,以及小幼共同體的構建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
1. 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
小幼共同體的構建,本身是確保幼小深度銜接的根本保證。但是,由于一些幼兒園教師對幼兒園與小學兩者之間教育的認識存在著嚴重不足,且在基本概念的界定上比較模糊,以致在對孩子們的引導上必然存在著諸多不充分之處。特別是受一些表象化、淺層次認識的影響,導致幼小教育銜接存在著很多缺位,這不僅會觸發(fā)幼兒的抵觸情緒,且會誘發(fā)諸多不良心理的產生,同時對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構建,也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2. 銜接定位上不夠精準
以“兒童為本”是新時代幼小銜接的重要導向,其著重強調幼小銜接必須充分兼顧幼兒的身心特性,且切實遵從其認知規(guī)律。而作為兩個存在顯著差異的教育階段,幼兒期與小學間的很多孩子,本身在習慣、意識、能力上存在著諸多差異。但是,由于教師對幼兒的身心特性、認知規(guī)律、發(fā)展訴求等了解不夠充分,且在教育指導上方式比較單一,存在著嚴重的“填鴨式”“灌輸式”弊端,這必然會使幼兒過早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無形之中會制約其未來發(fā)展與健康成長。以致幼小銜接的定位出現嚴重偏差,這勢必會嚴重制約以“兒童為本”的銜接目標的落實。
3. 活動開展上不夠多樣
幼兒期孩子顯著的身心特性,為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構建提供了實踐指南。而且,諸如游戲、展演、競賽等活動,又始終是幼兒園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很多教師在銜接活動的設計上,往往以教師的主觀意愿為出發(fā)點,缺乏應有的趣味性、感染力。而面對枯燥、乏味、無趣的教育活動影響,幼兒在銜接項目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自然會受到嚴重束縛,這必然會削弱幼小銜接的效度與質量,也會影響幼兒的習慣養(yǎng)成、興趣培養(yǎng),使幼小銜接的開展面臨諸多挑戰(zhàn)與問題,且對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的構建,也會帶來嚴重束縛。
二、構建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來優(yōu)化幼小銜接的價值與意義
兒童的身心特性、發(fā)展訴求、認知規(guī)律等,始終是小幼共同體構建的重要理論參考,更是確保幼小銜接得以精準推進的關鍵保證。而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構建,則可切實提升幼小銜接的延展性,且對于幼兒的綜合素養(yǎng)形成,也會產生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1. 可切實優(yōu)化幼小銜接措施
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構建,為幼兒園在教學方式、活動組織等方面,拓寬了渠道,提供了鋪墊。其可進一步優(yōu)化幼小銜接的措施與途徑,且對于教師育人定位的確立,也指明了前進方向。特別是在對小學認知起步階段應培養(yǎng)的習慣、能力、意識等,教師可以小幼共同體為依托,向小學取經,來汲取一些更為科學、有效、合理的方法與方式,并對其靈活借用,來實現對幼小銜接措施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與改進,為幼小銜接的高效推進而奠定基礎。
2. 可切實促進幼兒素養(yǎng)塑造
教師可以小幼共同體為參考,通過對幼兒各方面實情的充分了解、深度研判,以在此基礎上確立起更為精細、高效的教育項目,對幼兒從不同層面、領域、視覺進行引領與驅動,讓其在參與、體驗、感知中獲得良好習慣、適應能力、綜合素養(yǎng)的切實發(fā)展,為其快速適應未來的小學生活,并能更好地提升發(fā)展自我而助力。而且,在教師的幫扶下,通過小幼共同體的作用,幼兒提前了解小學的各方面活動以及教學方式,認知內容等的積極性也會得到切實調動,這必然更利于其健全人格的深度培植。
三、構建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優(yōu)化幼小銜接的實踐策略
為使小幼共同體的作用、價值、優(yōu)勢得以切實發(fā)揮,并更好地作用于對幼小銜接的優(yōu)化。教師應以切實關注幼兒的身心特性為參考,在充分踐行以“兒童為本”的育人準則基礎上,通過向小學學習教育經驗、合理做法、先進思想等,來致力于對銜接方式、定位、導向的優(yōu)化與變革,以據此來確保幼小銜接實效,使其成為助推幼兒順利、平穩(wěn)過渡至小學的堅實保證。
1. 精準構建小幼共同體,切實優(yōu)化幼小銜接方式
小幼共同體的構建,旨在切實兼顧幼兒的各方面實際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小學的協助與引領,來確保幼小銜接的精準落實和高效推進。因此,教師在借助小幼共同體構建來優(yōu)化幼小銜接方式時,應以充分兼顧幼兒的身心特性、認知訴求為鋪墊,并加強對全新教育思想、理念等的吸納與借鑒。以通過對銜接策略的切實優(yōu)化、教育方式的靈活變革,來確保銜接活動、任務、要求等的適度創(chuàng)新。在切實凸顯幼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銜接階段的教育手段、教學內容等,進行適度改進。既要避免銜接中“小學化”情況的出現,又要為幼兒順暢完成兩者的過渡而奠基。此外,還可借助觀摩小學的學習內容、活動方式等策略,為幼兒提供更多提前接觸、了解小學的機會。在切實發(fā)展其社會適應、綜合素養(yǎng)的基礎上,使建立在小幼共同體基礎上的幼小銜接方式優(yōu)化,成為助推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堅實保證。例如,可通過對小學、社區(qū)、家長等協助作用的發(fā)揮,來建構小幼共同體,據此為幼兒設置一些接觸社會、投身實踐的活動,讓其在接受更多鍛煉的過程中,逐步獲得健全人格的塑造。使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準則得以切實貫徹,來優(yōu)化幼小銜接方式。
2. 合理構建小幼共同體,充分優(yōu)化幼小銜接定位
通過對小幼共同體的作用發(fā)揮,將幼小銜接的定位,確立為切實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是優(yōu)化幼小銜接定位的核心。因此,教師應在充分利用小幼共同體的基礎上,切實了解小學對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以此為參考,結合幼兒園孩子調皮、好動、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等現狀,來抓好對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并借助一些簡單的閱讀、計算等學習活動,將其以游戲化形式予以呈現,來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和探究欲望,為其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鋪路。同時,更要加強對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社會適應意識的培養(yǎng),讓其根據天氣的變化,學會自己脫衣、加衣,能夠自己整理被褥,在學習、游戲之余,可第一時間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具與游戲玩具。以借助教師的針對性指引,讓幼兒在慢慢適應中形成習慣,來確保銜接效能,凸顯小幼共同體的優(yōu)勢。例如,在一些基本的教學活動中,應選用最為形象、生動、鮮活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指導,來激發(fā)其求知欲,使孩子們在積極參與中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長期堅持,來助推其良好習慣的慢慢養(yǎng)成。使幼小銜接的定位更加精準、精細、明確,為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構建而助力。
3. 科學構建小幼共同體,全面優(yōu)化幼小銜接導向
幼小銜接的導向是否明確,直接決定著銜接工作的質量與實效。因此,為了加強對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構建,來優(yōu)化幼小銜接導向,并切實規(guī)避一些幼兒在進入小學后,面對學習的新要求、班級的新同學、學校的新環(huán)境等而出現不適應的情況。教師應以通過對小幼共同體的充分利用,切實拓寬銜接渠道,將對幼兒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置于首位。讓幼兒在多方協助下,獲得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協作意識等的逐步發(fā)展。特別是一些挑戰(zhàn)性較大的學習活動,更應本著“因人而異”的原則,來凸顯其層次性,以促進不同幼兒的認知自信提升。而且,對孩子們的一些點滴進步、積極表現等,更應多鼓勵、贊許、肯定,來提升其自豪感與求知欲,使其對開啟小學的學習旅途充滿期待。而對于所確立的各項任務,則應要求孩子們盡量要自主完成,以避免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問題的發(fā)生,使幼小銜接的渠道得以切實拓寬。例如,可在每天的幼兒園教育活動結束后,為其布置一些適度的課外任務,讓孩子們在和家長共同繪制一副美術作品、學習一首兒歌、講述一個故事等過程中,獲得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等的發(fā)展,來培育其關鍵能力,以切實明確、全面優(yōu)化幼小銜接導向。
總之,小幼共同體的構建,既符合幼小銜接開展需要,也更為契合幼兒的身心特性與認知訴求。特別是通過對“以兒童為本”的銜接定位確立,則可使銜接措施的落實、銜接活動的構建、銜接方式的優(yōu)化等,逐步向著多元化、豐富性、開放式領域而邁進,這必然更利于小幼共同體的作用發(fā)揮,以及其育人功能的凸顯。同時,在小學的引領下,借助幼兒園的協助,所構建的小幼共同體,為幼兒園教育方式向小學遷移,以及幼兒小學認知旅途的開啟,進一步拓寬了有效銜接渠道,并為幼兒在高質量、深層次的認知項目引領下更好地提升和發(fā)展自我搭建了平臺。可以說,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構建,已成為確保幼小銜接效能的重要選擇,且更利于幼小銜接的全方位推進。基于此,教師應以“兒童為本”的小幼共同體構建為載體,將幼兒園教育中應落實的育人目標,以更為多元、豐富、鮮活的途徑遷移至縱深領域,來助推幼小銜接的精準推動。為幼兒近距離接觸小學的教學活動、項目、任務等,提供多元參考,來激發(fā)其投身簡單知識的學習,獲得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實現綜合素養(yǎng)提升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孩子們在小幼共同體的驅使與引領下,切實提升發(fā)展自我,開啟全新的認知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