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陳祥
讀書是一種精神享受。讀好的書,就是與有智慧的人進行交談,故事情節(jié)、人物語言時時牽引著讀者的情感。特別是整本書的閱讀,從“讀通”逐步走向“讀懂”,最后走向“讀透”,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甚至還需要一個反芻過程。這樣,讀書的人才能從“讀進去”中“走出來”。整本書的閱讀分享課旨在讓學生在回味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啟示、升華情感,并以此豐盈每個參與分享的學生的心靈。如何在閱讀分享課上實現(xiàn)這些目標呢?筆者從“畫解”文本、讀演悟情、“舞文弄墨”三個維度引導學生聚焦文本“靈魂”,觸發(fā)學生的情感點,指導學生在共讀分享中品鑒、思考、收獲,效果很好。
一、“畫解”文本,披文入情,生發(fā)情感點
整本書閱讀后的交流展示是引領學生回顧文本、重新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重溫文本內容,而且能引導學生開啟新一輪的精神之旅。如何引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畫解”文本無疑是一種比較好的策略。所謂“畫解”文本,就是教師利用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知識結構。這種方式以簡潔明了的形式呈現(xiàn)主要知識框架,讓學生對整本書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遷移、運用,將自己的思維過程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出來。通過整理知識、繪制思維導圖,學生更容易理解文本核心內容,自然地,學生也能因此而披文入情。
以《魯濱遜漂流記》的閱讀分享課為例,筆者先引導學生回顧整本書的脈絡,并通過畫思維導圖等方式重新梳理文本內容。有的學生用線條梳理文本的小標題,將這本書的主要情節(jié)用迂回轉折的形式表達出來;有的學生以一艘輪船的形象為中心,將書中三大部分的主要情節(jié)分列左右,突出了主人公的航海之夢;有的學生用多重花瓣或五角星圖示將整本書的內容概括出來,體現(xiàn)了學生的童真、童趣和多向思維。分享課上,筆者在充分肯定學生的花式思維導圖后,利用兩份“大括號式思維導圖”從簡略和詳細兩個維度再次與學生一起復述故事,引出書中經典的冒險故事。學生跟隨筆者的指引,重溫了魯濱遜一次次精彩的冒險歷程。學生似乎變身為魯濱遜,一次次揚帆起航,一一感受他出發(fā)前的豪情壯志、遭遇海難時的驚心動魄、流落荒島時的惶恐不安、發(fā)現(xiàn)野人蹤跡時的謹慎小心、解救“星期五”時的機智果決……主人公勇敢堅毅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鮮活起來。然而,學生的情感并沒有隨著主人公歷經28年苦難回到文明社會而終止,他們的心緊跟著魯濱遜繼續(xù)經歷了魯濱遜戰(zhàn)勝狼群、重游荒島等精彩過程,直到故事告一段落,學生還沉浸在故事之中,有些學生甚至假想自己是一個“冒險王”,想了解更多航海探險的故事。師生共同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不但再次強化了整本書的脈絡,讓學生從整體上重溫了“冒險”精神,而且讓學生深入體會了魯濱遜堅毅的品質。
二、在讀、演中悟情,生發(fā)情感點
1.精彩片段朗誦
朗讀,既是一種積累語言的閱讀,也是一種培養(yǎng)語感的閱讀,更是一種生發(fā)情感的閱讀。朗讀能讓學生在字音的抑揚頓挫中想象文字背后的畫面,品析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和心理,進而感受文字之美,領悟人物精神。受知識面和生活閱歷所限,小學生不可能僅僅通過朗讀就能對文本內容感同身受,教師應該借助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朗讀,促進學生豐富想象與情感升華。
以《一只想飛的貓》的閱讀分享課為例,筆者在分享精彩片段時,不僅通過多媒體展示了書中的趣味插圖及文字,還通過改編、即興演唱的方式凸顯了“貓”的傲慢形象,引發(fā)了學生的共鳴,激發(fā)了學生朗讀故事的欲望。學生帶著自己的領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繪聲繪色的引讀、自由讀、小組賽讀、表演讀及細嚼慢咽式品讀等,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貓”這個形象的特點,悟出陳伯吹先生在塑造這個人物時想傳達的教育意義,生發(fā)對這個人物的獨特的看法和情感。
2.情節(jié)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心靈對話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入情入境的表演不僅能感染自己,也能感染別人,更是促進后續(xù)閱讀、升華情感的有效策略。
以《神筆馬良》的閱讀分享課為例。分享課上,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商討劇本,再根據(jù)劇本進行表演;學生分別扮演馬良、畫師、窮人、大官、皇帝等人物。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大膽改編,即編即演。這種演繹體現(xiàn)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觸發(fā)了學生的情感點。如扮演馬良的學生說道:“我很想畫畫,可以借我一支筆嗎?”扮演畫師的學生輕蔑地看他一眼,說道:“窮娃子也想學畫畫,簡直是癡人說夢!”學生將自己對人物的解讀盡數(shù)展現(xiàn)在音容笑貌以及行為舉止上,書中的人物不再是單調的文字,他們在學生面前“活”了起來,血肉豐滿,情感充沛。學生通過表演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不再是“書外人”。
三、“舞文弄墨”,生發(fā)情感點
1.開展真情小練筆
在閱讀分享課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訓練不失為觸發(fā)學生情感點的好方法。因為小練筆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分析文本的創(chuàng)作意圖,自主梳理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自主歸納文本的寫作方法,自主概括閱讀感悟。對整本書閱讀而言,這些自主行為比教師的引導、講解更有實效,也更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作品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在小練筆中,有的學生抓住原著的中心思想寫,有的學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寫,有的學生甚至只抓住作品中的一個閃光點來寫,就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事實證明,學生的感受越深,情感就越真摯動人。
以《根鳥》的閱讀分享課為例,筆者讓學生以“這本書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歡誰?說出你的理由”為話題進行小練筆。有的同學對根鳥這個人物情有獨鐘:“我喜歡根鳥,因為他是一個堅強、有志氣的孩子,在尋找紫煙的路途中,為了買馬,他努力使自己與大人一樣扛松木;為了掙錢繼續(xù)前行,他決不像其他背米工一樣偷懶,而是不停歇地背米?!庇械耐瑢W對根鳥的父親印象深刻:“我喜歡根鳥的父親,因為他總是能在根鳥處于低谷的時候給他安慰?!蓖ㄟ^小練筆,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對人物精神品質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也急遽升華。
2.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適當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理論與實踐結合,也能觸發(fā)學生的情感。比如,筆者根據(jù)學生的閱讀實際,開展了設計教室圖書區(qū)的活動。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設計潛能,設計內容包括有趣的短篇故事、讀書格言、名人名言等,學生在設計、布置的過程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當然,讀后實踐活動的方式要多樣化,既可以是書寫形式,也可以是口語交流形式。朗誦會、演講比賽、名著推介會等都可以成為觸發(fā)學生情感的平臺。
整本書的閱讀分享課,就是要讓學生把閱讀中生發(fā)的情感點——由閱讀產生的積極、美好的閱讀體驗傳遞給大家,讓更多的學生想讀、能讀、會讀,從“普通的閱讀者”進階為“積極主動的閱讀者”。
(作者單位:鐘祥市郢中街道辦事處新堤小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