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冰冰
140年前,廣東省新會縣的一艘趕考船上,一名不足10歲的少年略微思考,以一副即興五言楹聯(lián)為餐桌上的咸魚正了名、翻了身,卻無法阻止他所處時代的晚清巨輪滑向帝國的黃昏。
他是“公車上書”的主角之一,是《少年中國說》的作者。他一生為晚清和民國披荊斬棘,力求挽救東方巨輪之將傾。歷史的滔天浪花里,他在浮沉中呼喊,卻成也“改良”,憾也“改良”。
2023年2月23日,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杰出愛國者、思想家、政治家、學術大家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在百余年前那個曠世歷史大變局中,“烈山澤以辟新局”的他以一生的浮沉為后世留下了警示與思考。品味他與楹聯(lián)的故事,可以窺斑見豹,領略這位歷史名人的風采。
1873年2月23日,梁啟超出生于廣東省新會縣茶坑村,其祖父的祖上十代都以務農為生。到祖父梁維清一代開始,受“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農者半為儒”思想的影響,梁家開始耕讀生活。四五歲時,梁啟超在祖父和母親的教育下,開始學習《四書》和《史記》。
天津梁啟超紀念館飲冰室書齋內的楹聯(lián)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史料記載,梁啟超小時候隨父親到朋友家做客,看到主人家院子里的杏樹蓓蕾初綻,便悄悄折下放進袖籠里。教子甚嚴的梁父當場便以出楹聯(lián)方式不動聲色地教育了梁啟超——
“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聽到梁父出的上聯(lián),梁啟超恍然大悟,羞赧地對了下聯(lián),“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梁家家風特別重視誠信教育。梁母曾訓誡梁啟超,說謊就是自欺欺人,與竊盜無異!天下萬惡,皆始于說謊,說謊者無人信之必成乞丐!梁啟超深以為戒,多年后在其自傳中曾寫道:“我家之教,凡百罪過,皆可饒恕,惟說謊話,斯不饒恕。”
除督促梁啟超學習、引導其以誠信立人之外,梁家還要求他參加農耕勞動。由此可見,梁家的教育理念不在于灌輸知識、訴諸功利,而是重視如何做人。
在那個深受鴉片戕害的時代,近代中國的沿海門戶悉數洞開。盡管身處資本主義列強傾銷鴉片的重災區(qū),梁家上下卻堅定地抵擋住了誘惑,沒有沾染吸食鴉片的惡習,與家風家教有很大關系。據《梁啟超年譜長編》記載,梁啟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到茶坑村后,發(fā)現(xiàn)梁家無人抽大煙,大為驚訝且十分佩服,因為連她遠在內陸的家鄉(xiāng)貴州,許多人都有一桿土煙槍。
不從眾,不隨波逐流,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起來的梁啟超,“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882年初冬,不到十歲的梁啟超在父親陪伴下坐船參加童子試。梁啟超的長弟梁啟勛在《曼殊室戊辰筆記》中記載了趕考路上的一則趣聞,說的是:由于當時新會到廣州的內河輪船尚未開通,因此船上載滿了同樣參加考試的同學,這群參試者年齡從十歲到四五十歲不等。一天,大家在船上一起進餐時,突然有一名應試者提出以餐中咸魚為主題即興創(chuàng)作楹聯(lián)。面對這樣一個有難度的主題,如何做到信、達、雅,一時難住了滿船考生。梁啟超則欣然應聲答道:“太公垂釣后,膠鬲舉鹽初”。
此副楹聯(lián)以“太公”對“膠鬲”,膠鬲與姜太公的人物命運相似,都是商朝人,只因紂王無道,被貶謫后不得不隱居賣鹽,后來被周文王賞識提拔為相;以“垂釣”對“舉鹽”,意喻魚兒被姜太公釣上岸來,被膠鬲用魚鹽做成咸魚,意喻咸魚也能翻身,既扣了出題者的主題,又升華了楹聯(lián)的寓意。短短五言對,既給難登大雅之堂的咸魚翻了身,又傳達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聞聽此聯(lián)的同船人,“滿座皆動容,神童之名自此始”。此后,梁啟超便開啟了求學之路,并逐步走向政壇。不幸的是,梁啟超見證的不是晚清的中興,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國折戟沉沙的歷史斷章。
“飲冰者吐玉噴珠,化民無數,教子有方,裕后光前皆俊逸;倚馬才維新變法,報國有心,強邦無力,著書立說自徜徉?!敝袊郝?lián)學會副會長方留聚的這副楹聯(lián)概括了梁啟超的人生軌跡。
面對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近代史帶來的苦難和屈辱,一批仁人志士從痛苦中覺醒??吹酵鈬致越o近代中國造成的嚴重的民族危機,梁啟超開始關注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為挽救民族危亡、尋找民族振興之路上下求索。
甲午中日戰(zhàn)爭慘敗后,清政府與日本侵略者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啟超聯(lián)合1300多名在京參加會試的舉人聯(lián)名“公車上書”。不久后,梁啟超又與同道中人再次上書,表示絕不可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作為“公車上書”主要參與者之一,梁啟超敏銳地意識到變法的重要性,他在《戊戌政變記》里敘述說:“蓋謂使前此而能變法,則可以無今日之禍;使今日而能變法,猶可以免將來之禍;若今猶不變,則他日之患,更有甚于今者。”
說到底,支撐梁啟超變法行為的本質在于深植在他心中的愛國思想。愛國思想就像一條紅線,始終貫穿在他的思想和活動中。
因為愛國,他能拋棄已經到手的烏紗帽,跟隨他的老師康有為投身到“變法維新、救亡圖存”的戰(zhàn)斗行列;因為愛國,他能夠不顧個人安危,通過辦報紙、寫文章,極力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行徑,猛烈抨擊清政府的腐敗統(tǒng)治;因為愛國,他能以“開民智”“興民權”為己任喚醒國人,推動近代史上思想解放潮流的形成。
“公車上書”失敗后,梁啟超總結經驗教訓時,認識到“不除舊無以布新,不破壞未能建設”的道理,認識到以往的維新變法,“枝枝節(jié)節(jié)而行焉,步步趨趨而摹仿焉”,必不能使國家進于文明之境、立于不敗之地,如不進行根本的改革,則好比“披綺羅于嫫姆,只增其丑,施金鞍于駑駘,只重其負,刻山龍于朽木,只驅其腐,筑高樓于松壤,只速其傾,未有能濟者也”。
然而改良并非改革,盡管梁啟超以“烈山澤以辟新局”的批判精神為基本出發(fā)點,在政治上大聲疾呼,仍不能避免“改良”的失敗。此后,他專注學術,但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廣東、天津、北京等地皆留下梁啟超的人生軌跡?!矮I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前往天津梁啟超紀念館參觀的人們可以看到,在其故居飲冰室的書房門上懸掛了這副楹聯(lián)。飲冰室是梁啟超的書齋,他后期的重要著作都在這里誕生。“飲冰”二字,語出《莊子·人世間》“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飲冰室懸掛的這副楹聯(lián)則出自梁啟超《自勵》一詩,從中能看到其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慮與焦灼,也能看到他的精神境界與人生追求。
人生前半段,作為政治改良派代表,梁啟超“獻身甘作萬矢的”。人生后半段,從政治中抽離,轉向學術報國的梁啟超力爭“著論求為百世師”。據本刊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梁啟超為后世留下可查證的詩424首、詞64首,政治論文《變法通義》,學術論文《中國歷史研究法》若干,以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一系列國學巨著。
論傳統(tǒng),他致力于“積弱溯源”,痛斥專制與奴性;論未來,他建立“新民說”,強調“重自尊”“明責任”“申民權”;論人生,他崇尚“樹理想”“樹信仰”“抗惡俗”,要“知不可為而為”;論治學,他講究“知行一貫”,強調要“慎思”“慧觀”“博學”“篤行”;論文化,他認為要在“思想與學術”“文學與藝術”“科學與宗教”“道德與教育”等方面“造新文明”;論政治,他在“救危亡求進步之道”的方向上,苦苦思索“為政”與“為官”,孜孜不倦研究法律與革命。
不僅在政論上頗有建樹,梁啟超在新史學、目錄學、圖書館學、文學、佛學等學術領域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一生留下1400多萬字巨著的他被后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百科全書式人物。
“當時我正在讀表兄送給我的兩本書,講的是康有為的變法運動。一本是《新民叢報》,是梁啟超編的。這兩本書我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我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也非常感謝我的表兄……”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第四章里,記錄了毛澤東的這段敘述。1936年,毛澤東在陜西保安同斯諾談話時,談到自己在湖南省湘鄉(xiāng)縣一個新式學堂里求學的閱讀方向,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青年求學時期的毛澤東對梁啟超的欣賞之情。
翻開中國近代史,梁啟超辦報、著書、立言不僅影響了毛澤東,對同一時期的魯迅、胡適、陳獨秀等人也影響頗深?;氐郊抑?,梁啟超的言傳身教對其后代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這是對梁啟超家庭的總結。梁啟超一生共養(yǎng)育成人9個孩子,他與原配夫人李蕙仙舉案齊眉、互敬互愛?!肮嚿蠒弊兎ㄊ『?,梁啟超流亡日本,在民族憂患時期和家庭顛沛流離之際,李蕙仙的娘家丫鬟王桂荃協(xié)助李蕙仙主持家務,與梁啟超共度危機,梁氏子女深受其惠。
盡管梁氏家族在民國初年已步入上層社會,梁啟超卻堅持讓子女們堅守“寒氏門風”,希望子女們養(yǎng)成上進、好學、勤儉、堅忍的性格。在梁氏夫婦的栽培教育下,九個孩子各有所長:長女梁思順是中央文史館館員;長子梁思成是一代建筑宗師;二子梁思永是卓有貢獻的考古學家;三子梁思忠是畢業(yè)于西點軍校的炮兵上校;二女梁思莊是著名圖書館專家;四子梁思達是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梁思懿是“燕京三杰”之一;四女梁思寧是陳毅麾下投筆從戎的女戰(zhàn)士;五子梁思禮是新中國的火箭專家……
梁啟超以學術報國的時間長達四十年,他的故鄉(xiāng)廣東省新會縣正是南宋忠臣陸秀夫誓死不降元兵、護主跳海就義所在地。孩子們從小就聽他講述民族英雄抗擊外敵入侵的故事,愛國情結深深植根子女心間。在梁啟超愛國主義思想影響下,包括梁思成在內的幾位留學海外的子女學成后都致力于報效祖國。
梁啟超廣東故居,建于清光緒年間,坐落在農舍之間,是一幢樸實無華的青磚土瓦平房。
梁啟超不僅特別注重子女的個性發(fā)展,還特別注重對子女進行精神引導與品德熏陶。
他常叮囑子女,人生在世,要常回報社會;對于金錢,要視其為身外之物;不驕不餒,方能成就事業(yè);面對艱苦,亦頗覺此境甚樂;學會處憂,應直面人生憂患。
楹聯(lián)界廣為流傳多個關于梁啟超的楹聯(lián)軼事,其中尤以還是一介書生的青年梁啟超與清朝朝廷一品大員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楹聯(lián)對最為聞名。故事講的是:張之洞有心考驗梁啟超的學問,便出了一則上聯(lián)“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此聯(lián)以江夏自比,言語之間大有睥睨天下之勢。“三教儒為先,三才人在后,小生本儒人,豈敢在先,豈敢在后!”梁啟超對的下聯(lián),既彰顯了他對長輩的尊重之情,也體現(xiàn)了不卑不亢的自謙之意,贏得了張之洞的正視,叩響了拜訪張之洞的大門。這份人格上的自尊自立自愛,同樣在梁啟超后來對子女的家教中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梁啟超晚年有諸多集句楹聯(lián)和書法楹聯(lián)流傳后世。集句楹聯(lián),是指摘錄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以成楹聯(lián)。20世紀20年代,著名作家冰心赴美留學之前,曾在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摘取內容,請梁啟超為自己題字。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這副集句楹聯(lián)如今安穩(wěn)地懸置于福建長樂冰心文學館。上聯(lián)意喻自己不為功名所動的志向,下聯(lián)闡明遨游山川滄海的胸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深情。整副楹聯(lián)傳遞出只要志向確定,就不怕世間滄桑,胸中自有大山、大海的氣象。
“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棹過環(huán)碧;此意平生飛動,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1924年4月,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梁啟超得意弟子徐志摩兼作翻譯和導游,陪同泰戈爾游覽中國錦繡山川,梁啟超以這副集句楹聯(lián)紀念這段歷史佳話。
上聯(lián)三句見于吳夢窗《高陽臺·豐樂樓分韻得如字》、姜白石《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陳西麓《秋霽·平湖秋月》,記述徐志摩陪同泰戈爾暢游杭州泛舟西湖的場景;下聯(lián)出自李蕭遠《西江月·云觀三山清露》、洪平齋《眼兒媚·平沙芳草》、陳簡齋《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描寫徐志摩和泰戈爾在北京法源寺賞花作詩、通宵吟誦的故事。
梁啟超的晚年與民國的“晚年”幾乎同步,命運色調都是豐富卻蒼涼的。1923年對他而言尤為艱難。據他后來發(fā)表在北京《晨報》的文章《苦痛中的小玩意兒》記載,自己在病榻前照顧夫人,目送夫人“化去”。喪事初了,又要目送愛子遠行,中間還夾著群盜相噬。自燈節(jié)至中秋7個月的時間里,惟有與古書相伴,從中摘取佳句,集成集句楹聯(lián)以擺脫情緒不振與孤零哀愁。久而久之,達到二三百副之多。
“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那段時期里,梁啟超集聯(lián)中偶見的悲傷孤獨之感,即便25年前戊戌變法失敗時,也未曾在他的行文中見到絲毫。
時間的輪渡溯洄至1900年,由于梁啟超所選擇的是一條改良而非改革、妥協(xié)而非戰(zhàn)斗、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道路,使得他“公車上書”后不斷地碰壁,雖然他不斷地改變政治主張口號,卻萬變不離其宗。由于他始終未放棄改良的主旨,造成了政治生涯上的悲劇。
但那時的梁啟超依然是朝氣蓬勃的,改良失敗后的他甚至寫出了激勵幾代人的雄文《少年中國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痹谖闹校簡⒊瑯O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tǒng)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xiàn)“少年中國”。
雖然“改良”這艘船并未帶領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中國近代先賢駛向光明,但“少年中國”已茁壯成長。1921年7月,在上海石庫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上,青年毛澤東等多位仁人志士共同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召開了黨的一大。28年后,新中國成立了。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一代國學大師筆下的“少年中國”如今已經照進現(xiàn)實。今日之中國,百年大黨風華正茂,那艘紅船在遠航中已鍛造成巍巍巨輪,載著14億中華兒女的希望與憧憬,駛向第二個百年的偉大復興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