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娣,羅玉環(huán),王 華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六安市中醫(yī)院,安徽 六安 237000)
慢性心衰指患者心臟發(fā)生功能性障礙,造成心肌重構,舒張功能和收縮功能異常,導致血流動力學障礙,是心臟血液輸出量無法滿足機體需求的一種進展性疾病[1]。相關研究表明,心衰的發(fā)病率為1%~2%,慢性心衰中70歲以上的患者占到了10%,在全球范圍內,是最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2]。據2019年中國心血管報告顯示[3],我國心血管相關疾病發(fā)生率仍然處于持續(xù)上升的階段,心血管病患病人數推測可達3.3億,其中心力衰竭占890萬。2020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心臟病統(tǒng)計數據更新,2013~2016年間,20歲以上美國人的心衰患病率已增加到650萬,到2030年,心衰的發(fā)病率預計將上升46%,影響超過800萬人[4]。目前對于慢性心衰的西醫(yī)治療方案已相對成熟,但西藥長期應用容易產生耐藥性和毒副作用,同時,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中醫(yī)藥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運用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衰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與死亡率,相關臨床研究也顯示中醫(yī)藥防治心力衰竭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5]。
導師羅玉環(huán)是國家級重點心血管??茖W術帶頭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三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安徽省名中醫(yī)、第四屆江淮名醫(yī)、碩士生導師,師從國醫(yī)大師孫光榮教授和江西中醫(yī)學院岐黃學院院長姚梅齡教授等多位名師,臨證30余載,擅長運用中醫(yī)藥治療內科常見病及各種疑難雜癥,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治療慢性心衰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筆者有幸跟隨老師學習,受益頗多。
中醫(yī)古籍中并沒有“慢性心衰”病名的記載,但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可歸屬于“心悸”、“喘證”、“水腫”、“心水”、“痰飲”等范疇,直至《中醫(yī)內科疾病名稱規(guī)范研究》中明確提出以“心衰”作為中醫(yī)病名。
對于心衰的病因,導師羅玉環(huán)認為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但大多數患者是后天失養(yǎng),如外感風寒濕邪、飲食勞倦等傷及五臟,日久失治或治療失當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從而發(fā)為心衰。其病機特點是虛實夾雜,本虛標實。本虛為臟腑功能虛衰,以心腎陽氣式微為主,同時兼有脾肺氣虛,而標實主要為水濕代謝失常,水飲內生,上凌心肺或泛溢肌膚。許多心衰日久的病人由于陽損及陰導致陰陽俱虛,或陽虛陽浮出現上熱下寒,或陰盛格陽導致虛陽外越的厥脫危候,同時在水飲的基礎上,有瘀血、痰濁內生而形成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寒熱夾雜等錯綜復雜的病機。
2.1 重視四診,脈癥合參 中醫(yī)認為有諸內,必形于外。羅老師認為四診水平的高低決定中醫(yī)辨證準確與否,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可以掌握患者病證的第一手資料。心衰虛實夾雜,兼證多樣,從而造成臨床辨證論治困難,所以羅老師強調四診要全面,正如《醫(yī)門法律》言:“望聞問切,醫(yī)之不可缺一”[6]。心衰患者望診多見精神萎靡、少氣懶言,面色紫紺、晦暗,口唇青紫,下肢水腫甚至腰以下皆腫。問診要詳細,參照十問歌的內容,同時對某些癥狀要更加詳細了解,例如患者是否喘悶、有無活動后加重,是否伴隨咳嗽、咳痰,痰顏色如何、有無泡沫,有無口干、是否喜熱飲等。舌診多見舌胖大,舌質淡、暗,苔白水滑,痰濕重者可見灰膩苔,郁而化熱者可見黃膩苔,也有因痰飲、瘀血內阻,津氣被遏,不能上濡舌苔而見燥苔,陽損及陰而陰虧者甚至可見光滑無苔等。心衰患者脈象多樣,但以沉弱無力多見,一些陰寒內盛者可見脈沉滑有力,并且很多患者伴有促、結、代脈,也有些患者心衰日久,虛陽外越,出現脈浮大虛數,少數危重患者可見脈散大無根或微細欲絕,預后多不佳。舌診、脈診是中醫(yī)特殊診斷方法,臨床注重把舌脈與癥候互為參照,有利于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而得出正確診斷,從而進行針對性治療。慢性心衰患者病程遷延日久,虛實錯雜,要四診合參,觀其本象治之,不可犯虛虛實實之誤。
2.2 病證結合,標本同治 本病總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療應標本兼顧,羅玉環(huán)老師認為慢性心衰主要病機為陽虛水飲上泛,對其治療以溫陽利水為大法。臨床上多用四逆輩、苓桂劑,方劑大多選用四逆湯、茯苓四逆湯、真武湯、理中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等,對于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等危重患者多合用當歸四逆湯、吳茱萸生姜湯。同時根據患者癥狀,偏氣虛者加以黃芪、仙鶴草;水濕甚者用木通、淡竹葉通利小便,使水從小便出;痰濁偏盛者加用半夏、竹茹、枳殼、草果;兼有瘀血者配伍雞血藤、茜草、澤蘭葉、丹參等活血利水之品;氣陰兩虛者加大黃芪、黨參劑量,配伍大劑量熟地、山萸肉。對于一些心衰患者合并肺臟感染,咳嗽、咳泡沫樣痰、氣促、四肢浮腫可在溫陽基礎上合用小青龍湯;肺心病患者反復呼吸困難,動則氣喘加重,考慮肺脾氣虛,大氣下陷,多加用升陷湯,以補氣升提為用;風心病夾痰夾瘀者,加用溫膽湯、活血化瘀之品;心衰患者多合并有心律失常,加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心衰重癥,氣喘欲脫、虛汗淋漓、四肢厥冷,加以山萸肉、生龍骨、牡蠣、五味子等補腎收斂固脫;虛陽上浮,患者兩顴潮紅、脈浮大虛數、渴不多飲或喜熱飲,治以溫陽潛降,以潛陽封髓丹加減??傊?,對于慢性心衰的治療要病證結合,針對錯雜病機綜合診治,臨床多有療效。
3.1 病案1 患者,陳某某,女,72歲。2021年5月24日初診:患者10年前出現胸悶氣促,活動后加重,多次就診于當地醫(yī)院,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心臟瓣膜病、房顫”,予以抗凝、利尿等藥物治療,癥狀時有反復。此次10 d前患者胸悶氣促癥狀加重,伴有雙下肢水腫,遂來就診??滔掳Y:胸悶氣促,稍動即喘,夜間不能平臥,面色黧黑,口唇紫紺,雙下肢凹陷性浮腫,小便短少,大便干,2~3天1行,畏寒甚,四肢不溫,舌質暗,苔白厚中灰,脈沉細結代。處方:制附片10 g,肉桂10 g,干姜10 g,茯苓30 g,生白術20 g,生白芍10 g,黃芪30 g,澤瀉15 g,川芎20 g,木通10 g,防己10 g,炒蒼術15 g,澤蘭葉15 g,當歸20 g,15劑,濃煎100 mL,早晚分服。
二診(2021年7月6日):患者訴服上方后畏寒肢冷明顯改善,現仍活動后胸悶氣喘,少氣懶言,疲勞乏力,面色、口唇紫暗,雙下肢水腫較前減輕,二便變化不明顯,舌質暗,苔白厚,脈沉細結代。處方:黃芪30 g,黨參20 g,升麻3 g,柴胡3 g,桔梗5 g,肉桂10 g,干姜10 g,知母3 g,茯苓30 g,生白術20 g,生白芍10 g,澤瀉15 g,川芎20 g,木通10 g,防己10 g,炒蒼術15 g,澤蘭葉15 g,當歸20 g,補骨脂20 g,山萸肉30 g,代赭石(鍛)10 g,雞血藤30 g,15劑。
三診(2021年 8月4日):動則氣喘減輕,下肢已不水腫,大便1~2天1行,頭干后軟,小便短少,口干,舌質暗,苔白,脈沉細結代。處方:上方加瞿麥20 g,天花粉10 g,20劑。
按:該患者心衰診斷明確,初診畏寒肢冷,面色黧黑,口唇紫紺,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舌暗,苔白厚,脈沉細結代,實屬陽氣虛極,飲停血瘀之證,處方以真武湯、五苓散、四逆湯、防己黃芪湯合用化裁而來,真武湯、五苓散溫陽利水、補氣健脾,四逆湯溫中散寒、回陽救逆,防己黃芪湯補氣健脾、利水消腫。方中制附片溫陽救逆,干姜助其溫里散寒,肉桂通過補命門之火,用于命門火衰,長于入血分,能夠溫通經脈,促進血脈暢旺,同時可引火歸元[8],黃芪補氣兼能扶陽,且強心作用極強,能夠增加心輸出量[9],黃芪、肉桂配伍應用,可溫通陽氣,鼓舞氣血生長,氣行則血行,增強補益虛損之效的同時,又能化瘀通絡。配伍茯苓、白術益氣健脾利水,白術、白芍相合,既可燥濕健脾又可利水活血。澤瀉利水滲濕,蒼術燥濕健脾,川芎活血行氣,澤蘭葉活血利水消腫,當歸補血活血,木通、防己利尿消腫,使水濕從小便出,多方合用符合《內經》治水之法中“潔凈府,去菀陳莝”。同時該患者為心衰之重癥,可見口唇紫紺、面色黧黑之血瘀證候。導師認為此種血瘀癥狀,是由于陽氣虛,失去溫煦功能,不能化氣行水,水停則血瘀。故重在溫陽益氣,少佐活血之品。二診患者陽虛癥狀明顯改善,氣虛明顯,加用升陷湯加減。方中以黃芪為主藥,因其既善補氣,又善升氣,原方中人參貴重,以黨參代之,柴胡為少陽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故用以為向導也,知母甘寒清潤,能制諸溫藥溫性,配伍健脾、利水、補腎、溫陽、活血之品,諸藥合用益氣溫陽,化瘀利水。三診大便1~2天1行,頭干后軟,小便短少,口干,仿仲景栝樓瞿麥丸加用瞿麥、天花粉化氣行水潤燥。
3.2 病案2 患者,任某某,男,51歲,2021年11月11日初診:患者4年前出現活動后胸悶氣喘不適,多次就診于當地醫(yī)院,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房顫、二尖瓣狹窄”,于2021年4月于上海中山醫(yī)院行“二尖瓣和主動脈瓣機械瓣置換術”。此次1月前再次出現胸悶氣喘,偶有胸部刺痛,持續(xù)幾分鐘可自行緩解,時有咳嗽,痰白清稀,畏寒,雙下肢輕度浮腫,納差,睡眠差,二便尚可,舌質暗紅苔白有沫,脈沉結代。處方:茯苓30 g,桂枝10 g,生白術20 g,炙甘草10 g,澤瀉15 g,姜竹茹15 g,枳殼10 g,瓜蔞皮20 g,姜半夏2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珍珠母30 g,丹參15 g,木通10 g,淡竹葉6 g,熟地30 g,7劑,濃煎100 mL,早晚分服。
二診(2021年11月19日):患者訴服上方后睡眠明顯好轉,胸悶氣喘、咳嗽咳痰較前有改善,舌質暗苔白,脈沉結代?;颊咭笊戏嚼^服,15劑。
按:患者風心病換瓣術后、慢性心衰,出現胸悶氣喘,伴有咳嗽咳痰,畏寒,下肢浮腫,睡眠差,偶有胸部刺痛,舌暗,為陽虛水飲上泛心肺,同時有痰濁瘀血內生,導師以苓桂術甘湯、溫膽湯、澤瀉湯加減,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健脾祛濕,相關研究表明苓桂術甘湯能夠改善心功能,延緩心肌細胞重塑,對慢性心衰的治療有明顯療效[10]。溫膽湯理氣化痰,澤瀉湯利水滲濕。方中茯苓健脾養(yǎng)心,利水滲濕,桂枝溫陽化氣,可溫振心陽,又可溫通血脈通暢血行,苓桂合用以收溫陽利水之效,使飲邪下排,以折上逆之勢。白術健脾燥濕,甘草補脾益氣,可助苓桂調理中焦,促進脾運轉功能,培土制水。桂枝甘草相配,辛甘化陽,正合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患者換瓣術后,有瘀血阻滯,“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佐以丹參活血化瘀,安神寧心,姜竹茹和中降逆,化痰除濕,枳殼、瓜蔞皮理氣寬中,氣行則水行,亦使補而不滯,半夏燥濕化痰,姜制取其降逆之效,加用龍骨、牡蠣、珍珠母不僅寧心安神,同時有納氣歸腎,防止喘脫之效,木通、淡竹葉通利小便,使水邪從下排出,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配伍熟地滋陰養(yǎng)血。
慢性心衰是多種疾病發(fā)展的終末期階段,病程遷延日久,病機錯綜復雜,目前西醫(yī)治療有一定療效,但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并且長期服用西藥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和耐藥性,患者生活質量低下。羅玉環(huán)導師結合中醫(yī)經典和臨床實踐,運用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衰,四診并用,脈癥合參,通過病證結合,標本同治,善用經方,尊古而不泥古,隨證加減,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患者再住院次數,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