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培,張濤,朱繼紅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婦產科,河北 保定 071000
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迅速升高,目前多數城市剖宮產率達40%以上,個別地區(qū)高至80%[1]。剖宮產瘢痕妊娠(CSP)是一種早期妊娠植入剖宮產瘢痕的并發(fā)癥,可引起陰道出血,甚至子宮破裂,嚴重威脅母嬰安全[2-3]。CSP 確診后應盡早終止妊娠,目前多采用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4-5],但該方法對卵巢功能的影響仍存在爭議[6],臨床中部分有再妊娠意愿者術后3 年內仍未妊娠。促黃體生成素(LH)、抗繆勒管激素(AMH)、促卵泡生成素(FSH)均為評價卵巢功能的常用生物學指標[7-8]。本研究探究血清LH、AMH、FSH 水平對CSP 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預測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86 例CSP 患者,符合《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診治專家共識(2016)》[9]的CSP 診斷,年齡22~34(28.4 ± 2.8)歲。納入標準:夫妻雙方均有再妊娠意愿;年齡<35 歲;配偶生殖能力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子宮肌瘤、卵巢囊腫、輸卵管不通等其他可能影響妊娠結局疾病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臟器功能不全者;陰道炎或活動性出血者。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治療方法 常規(guī)消毒鋪巾,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Selding法穿刺,將5F導管插入雙側子宮動脈,注入碘海醇,明確子宮動脈走形、除外動靜脈瘺等異常后緩慢注入50 mg 甲氨蝶呤,并采用明膠海綿顆粒栓塞,栓塞后再次子宮造影確認。術后穿刺點局部壓迫止血,臥床24 h,常規(guī)給予抗炎及促宮縮等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與方法
1.3.1 術后3 年再妊娠情況及臨床資料統(tǒng)計 術后每3~5個月隨訪1次,采用門診和電話隨訪,統(tǒng)計術后3 年再妊娠情況。收集術后3 年內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孕次、剖宮產次數、月經恢復時間及瘢痕病灶直徑。
1.3.2 血清LH、AMH、FSH 檢測 術前及術后第1、3、6 個月經周期第2~4 d 抽取空腹靜脈血,以3 500 r/min 離心5 min(離心半徑8 cm),取血清,用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日本Sysmex HISCL-500)及其配套試劑盒,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LH、AMH、FSH。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用Logistic回歸分析CSP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影響因素;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用曲線下面積分析血清LH、AMH、FSH水平對CSP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預測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再妊娠組與未妊娠組臨床資料比較 術后3年再妊娠53 例(再妊娠組),再妊娠率61.6%(53/86);未妊娠33 例(未妊娠組)。兩組年齡、孕次、剖宮產次數、月經恢復時間及病灶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再妊娠組與未妊娠組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再妊娠組與未妊娠組臨床資料比較(±s)
組別再妊娠組未妊娠組P n 53 33年齡(歲)28.39 ± 3.12 28.37 ± 2.36>0.05孕次(次)4.62 ± 0.71 4.35 ± 0.74>0.05剖宮產次數(次)1.12 ± 0.30 1.10 ± 0.32>0.05月經恢復時間(d)54.72 ± 15.73 56.81 ± 13.29>0.05病灶直徑(cm)4.37 ± 1.12 4.41 ± 1.09>0.05
2.2 再妊娠組與未妊娠組手術前后血清LH、AMH、FSH 水平比較 兩組術前LH、AMH、FSH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術后第1、3、6 個月經周期妊娠組LH、FSH 水平低于未妊娠組,AMH水平高于未妊娠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再妊娠組與未妊娠組手術前后血清LH、AMH、FSH水平比較(±s)
表2 再妊娠組與未妊娠組手術前后血清LH、AMH、FSH水平比較(±s)
注:與未妊娠組同時間點比較,aP<0.05。
組別再妊娠組 術前 術后第1個月經周期 術后第3個月經周期 術后第6個月經周期未妊娠組 術前 術后第1個月經周期 術后第3個月經周期 術后第6個月經周期n 53 33 LH(mIU/mL)6.83 ± 3.38 9.69 ± 3.92a 7.87 ± 2.26a 6.63 ± 1.74a 6.46 ± 2.83 12.37 ± 4.94 9.94 ± 2.11 7.96 ± 2.33 AMH(ng/mL)3.19 ± 0.45 2.27 ± 0.53a 3.29 ± 0.49a 3.70 ± 0.47a 3.27 ± 0.52 1.78 ± 0.49 2.78 ± 0.44 3.44 ± 0.42 FSH(mIU/mL)7.71 ± 1.11 8.81 ± 1.10a 6.69 ± 1.09a 5.57 ± 1.08a 7.73 ± 1.12 9.89 ± 1.15 7.75 ± 1.10 6.64 ± 1.10
2.3 CSP 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影響因素 以術后再妊娠情況為因變量(未妊娠=0、再妊娠=1),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術后血清LH、AMH、FSH 水平均與CSP 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獨立相關(P均<0.05)。見表3。
表3 CSP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 血清LH、AMH、FSH 對CSP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預測價值 分別繪制術后第6個月經周期血清LH、AMH、FSH 水平預測CSP 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ROC 曲線,結果顯示血清LH、AMH、FSH 單一預測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36、0.757、0.826,聯合預測的曲線下面積為0.925。血清LH、AMH、FSH 聯合預測的曲線下面積高于三者單獨預測(P均<0.05)。
評價卵巢功能的指標較多,其中LH、FSH 是垂體前葉分泌的糖蛋白類促性腺激素,兩者具有相似的化學和結構特征,其表達升高表示卵巢內分泌功能減退[10]。AMH 是一種糖蛋白,由直徑5~8 mm 的小生長卵泡分泌,被認為是反映卵巢儲備功能重要標志,且不受月經周期影響,可作為評價卵巢功能的客觀、實用指標[11]。有證據表明,AMH 濃度越高表示卵巢儲存卵子的能力越大,生育能力自然就越強[12]。此外,早發(fā)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臨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中明確指出,卵巢功能減退患者伴有AMH水平降低及FSH 水平升高[13]。因此本研究選取上述3 種指標評估患者卵巢功能,且本研究以CSP 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3 年內是否再妊娠為切入點,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術后再妊娠患者術后第1、3、6 個月經周期血清LH、FSH 水平低于未妊娠患者,血清AMH 水平高于未妊娠患者。說明CSP 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卵巢內分泌功能、儲備功能降低可能與再妊娠有關。本研究進一步通過多因素分析發(fā)現,術后第1、3、6 個月經周期血清LH、AMH、FSH 水平均為CSP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獨立影響因素,其中術后第6 個月經周期血清LH、AMH、FSH水平與再妊娠的關聯性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術后第6 個月經周期患者卵巢功能已經基本恢復,此時間段血清LH、AMH、FSH 水平能更準確反映患者正常狀態(tài)下卵巢功能,從而更準確反映患者再妊娠能力。依據指標最優(yōu)化原則,本研究后續(xù)研究重點探究術后第6 個月經周期血清LH、AMH、FSH 水平的臨床價值,通過相關性分析發(fā)現血清LH、AMH、FSH水平間存在密切相關性,說明CSP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卵巢內分泌功能與臨床儲備功能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著再妊娠情況。
表4 血清LH、AMH、FSH水平對CSP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預測價值
目前,國內關于CSP 介入治療的研究較多[14-15],但預測CSP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研究較少,為填補國內此方面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進一步通過ROC 曲線分析術后第6 個月經周期血清LH、AMH、FSH 水平預測CSP 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再妊娠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各指標單獨預測曲線下面積均在0.7 以上,均具有良好預測效能,而血清LH、AMH、FSH 水平聯合預測的曲線下面積提高至0.925,大于各指標單獨預測,提示術后第6 個月經周期聯合檢測血清LH、AMH、FSH 水平可為臨床預測患者術后再妊娠情況提供更可靠參考。其原因可能在于,LH、FSH主要反映卵巢內分泌功能,而AMH可反映卵巢儲備功能,各指標聯合可綜合反映卵巢功能,從而為臨床提供參考。
綜上可知,CSP 患者子宮動脈栓塞術后血清LH、AMH、FSH 水平均為術后再妊娠的關聯性因素,尤其是術后第6 個月經周期聯合檢測各指標可為臨床預測患者再妊娠提供重要依據。但本研究屬于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未來工作中仍需納入更多樣本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