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灝文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言意為,知人之人有外在的智根,而知己之人有內在的通悟。短短兩句,便囊括出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法則。其于現代,仍有廣泛的警醒作用。
人非獨立的個體,唯有在這個社交網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方能在社會上安營扎寨。因此,知人尤為重要。所謂知人,先得了解他人,知其優(yōu)劣,進而推賢任能,助自己一臂之力。若能如此,可謂智者之為。
放眼古今,若想建功立業(yè),僅憑一己之力往往寸步難行。劉邦因知人善用,方成就千秋偉業(yè)。治國如此,企業(yè)管理亦如是。企業(yè)的一把手,唯有對領導層的領導能力了如指掌,對所用員工的脾性了然在心,才能讓每個個體發(fā)揮其最突出的才干,助企業(yè)更上一層樓,以在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
不僅如此,“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知人,也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自知”。通過比對他人得失,我們可以更全面地辨析自己,對自身的品行道德、氣度特征有更為深入的認識。這對個人智慧的增長、價值的實現意義非凡。
在信息發(fā)達的當下,人們忙于生計、疲于奔命,在蕓蕓眾生間難免容易迷失自我。于是,自知便成為了看清自我、活得通透的必然要求。
人要自知,則應明確心中志向,探明發(fā)展道路。世人常道“浮生若夢”,自知者則是將這場夢做得明白,做得精彩,做到無愧于心。無論是要讓女學生走出深山的張桂梅,還是為沖天一飛的夢想守望25年的鄧清明,自堅守平凡崗位的凡俗之輩,到發(fā)展國之重器的棟梁之才,他們都是對自身的理想信念有著精確把握、對自身能力有著清醒認知的自知者。他們立足誠意,堅定信念,并由此砥礪前行,成就一番事業(yè)。
而老子一直主張的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對于“自知”與“知人”也是適用的?!白灾迸c“知人”就不應只局限于獨立的個體范疇,兩者相輔相成。西方著名文學大師黑塞,其文取魂于自我剖析,凝體于社會洞察,二者相與為一,促成了黑塞的文學成就。對我們來說,知人可以拓寬自己的人際圈并開啟自知的大門,而自知則有助于探索個體成功之道,活出個性。知人以廣智,知己以明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边@句話從春秋時代流傳至今,其上棲息著的,是中華道家的雋永思想,是人類社會不變的規(guī)律,愿你我皆可從中領會妙言,通明幾言至理,書寫非凡的人生。
(指導教師:張小群/編輯:李躍)
評點
文章中心明確,以“知人以廣智, 知己以明志”為中心論點,論證了自己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名言的理解。
圍繞這一論點,運用遞進式結構分別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及“自知”和“知人”的辯證關系三個角度來分析論證。
而就全文而言,又有首尾呼應的兩段,總體上運用的是總-分-總的結構,讓人一目了然。文章結構清晰,觀點鮮明。
在論據的使用方面,可謂旁征博引,既有歷史名人素材,也有當今的英雄模范,還舉了西方名哲的例子,說服力強。更可貴的是,開頭分析的是老子的名言,倒數第二段又很巧妙地把老子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與之結合分析。能夠準確理解這句話本身就不容易了,而作者對這句話剖析的深度并非一般考生做得到的,就作文的發(fā)展等級而言,在“深刻”這點上表現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