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光磊,許夢苗,王 濤,萬仁明
(1.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科;2.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3.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常州 213003)
淋巴瘤是指淋巴造血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患者多表現(xiàn)為無疼痛性肝脾腫大、淋巴結(jié)腫大,并伴有盜汗、發(fā)熱、瘙癢、消瘦等癥狀,發(fā)病原因可能與服用藥物、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放射線等有關(guān)。部分患者可通過化療或免疫治療達到治愈的可能,但該疾病具有高度異質(zhì)性和抗藥性,治療后可能出現(xiàn)復發(fā)或進展情況,需準確評估其治療效果,便于臨床更換化療藥物或治療方法,預防病情惡化,保證治療效果,延長生命周期。目前,淋巴瘤的療效評價主要采用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方法,但部分影像學技術(shù)檢查對淋巴結(jié)預后轉(zhuǎn)移顯示不夠全面,對炎癥或感染引起病灶增大容易誤診為病情進展[1]。有研究指出,18F-脫氧葡萄糖(18F-FDG)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CT檢查(PET/CT)在預后評估淋巴瘤和膠質(zhì)瘤中發(fā)揮顯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病情變化情況[2]。也有研究報道,該顯像技術(shù)可以清晰、全面顯示病灶,甚至能發(fā)現(xiàn)無癥狀的隱匿病灶[3]。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18F-FDG PET/CT對淋巴瘤預后的評估價值,為提高淋巴瘤患者的預后評估效能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5~78歲,平均(43.24±8.34)歲;霍金奇淋巴瘤25例,非霍金奇淋巴瘤35例。納入標準:符合《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4]中關(guān)于淋巴瘤的臨床診斷標準;病理診斷為淋巴瘤;臨床資料齊全;屬于Ann Arbor-Cotswolds分期系統(tǒng)[5]Ⅰ ~ Ⅱ期的早期淋巴瘤患者;治療前均進行B超、MRI、CT、18F-FDG PET/CT中的一項檢查;均于治療后行CT、18F-FDG PET/CT顯像檢查;年齡18歲及以上者;交流溝通能力正常者。排除標準: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高熱、體質(zhì)量下降、盜汗等癥狀者;合并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有葡萄糖過敏史者等。本研究已通過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療方法 給予患者注射用鹽酸多柔比星[輝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334,規(guī)格:10 mg/支]25 mg/m2,靜脈滴注;注射用鹽酸博來霉素(瀚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883,規(guī)格:1.5萬博來霉素單位)10 mg/m2,靜脈滴注;注射用硫酸長春新堿(仁合熙德隆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8151,規(guī)格:1 mg/支)6 mg/m2,靜脈滴注;注射用達卡巴嗪(國藥一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419,規(guī)格:400 mg/支)375 mg/m2,靜脈滴注。所有藥物每4周用藥1次,1個治療周期為28 d,化療4個周期?;熀蟛捎秒娫捄停ɑ颍╅T診復查的方式對患者進行1個月的隨訪。
1.2.218F-FDG PET/CT檢查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后行18F-FDG PET/CT檢查,采用18F-FDG(南京東誠安迪科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293,規(guī)格:370 MBq)和PET/CT(西門子醫(yī)療系統(tǒng)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73331252,型號:Biograph mCT Flow 40)對患者進行檢查,18F-FDG濃度≥ 95%,檢查前,囑患者禁食6 h,空腹血糖3.9~6.1 mmol/L,安靜狀態(tài)下靜脈注射18F-FDG,劑量5~10 mCi,休息50~60 min后,行PET/CT檢查。檢查前5 min,指導患者排尿,進入檢查室后,取仰臥位,掃描范圍從顱頂至股骨上段,先采集體部,雙上肢環(huán)抱頭頂,從顱底掃描至股骨中段;再采集頭部,上肢放于身體兩側(cè)。由醫(yī)師采用半定量分析和視覺分析法對圖像進行分析,根據(jù)病變數(shù)目、濃聚灶位置、病灶感興趣區(qū)最大標準攝?。⊿UVmax)值、淋巴結(jié)形態(tài)及CT圖像密度改變發(fā)現(xiàn)病灶,通過病變區(qū)異常放射性情況判定病情程度。治療后病灶部位出現(xiàn)異常18F-FDG攝取灶,并高于縱隔,病灶部位SUVmax值大于2.5,判為陽性;治療后病灶部位未出現(xiàn)異常18F-FDG攝取灶,或出現(xiàn)了異常18F-FDG攝取灶,但其不高于縱隔本底,病灶部位SUVmax≤2.5判為陰性。
1.2.3 CT平掃檢查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后行螺旋CT[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12第3301572號,型號:SOMATOM Definition AS]掃描,掃描電壓120 kV,電流250 mA,矩陣512×512,層厚5 mm。治療后病灶消失,淋巴結(jié)縮小至正常大小,淋巴結(jié)直徑小于1 cm,判為陰性;治療后仍有病灶殘留,或淋巴結(jié)、原發(fā)病灶較治療前增大,判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標準。完全緩解:病灶代謝無異常高代謝,病理學檢測為陰性;部分緩解:病灶代謝活性較治療前降低,病灶數(shù)目減少,腫塊或淋巴結(jié)明顯縮小或部分消失,病理學檢測陽性;進展:病灶代謝活性較治療前增強,病灶數(shù)目增多,腫塊增大,病理學檢測陽性[4]??偩徑饴?完全緩解+部分緩解。②比較單純CT平掃、18F-FDG PET/CT檢查對淋巴瘤治療效果評估的診斷價值,均以病理學檢測結(jié)果作為金標準,其中靈敏度=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假陰性)例數(shù)×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真陰性)例數(shù)×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③分析治療前后與化療后隨訪1個月時患者SUVmax值變化。④分析典型病例18F-FDG PET/CT檢查和CT平掃影像學圖片特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評估 60例患者經(jīng)過治療,其中20例完全緩解,11例部分緩解,29例進展,總緩解率為51.67%(31/60)。
2.2 CT平掃與18F-FDG PET/CT檢查淋巴瘤治療后結(jié)果比較 60例淋巴瘤患者治療后經(jīng)病理檢查,其中陽性 40例,陰性20例;經(jīng)CT平掃檢查,其中陽性41例,陰性19例,陽性檢出率為68.33%(41/60);經(jīng)18F-FDG PET/CT 檢查,其中陽性41例,陰性19例,陽性檢出率為68.33%(41/60),CT平掃與18F-FDG PET/CT檢查在患者預后評估中對病灶的陽性檢出率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0.05),見表1。
表1 CT平掃與18F-FDG PET/CT檢查淋巴瘤 治療后結(jié)果比較(例)
2.3 CT平掃與18F-FDG PET/CT檢查對淋巴瘤治療后預后的評估效果比較 經(jīng)18F-FDG PET/CT檢查對患者預后評估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單純CT平掃檢查,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經(jīng)比較兩組患者陰性預測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T平掃與18F-FDG PET/CT檢查對淋巴瘤治療后預后的評估效果比較(%)
2.4 淋巴瘤患者的SUVmax值分析 治療后所有患者同一部位病灶感興趣區(qū)SUVmax值(4.78±1.41)低于治療前(9.53±4.36)(t=8.029);化療后隨訪1個月時,病情緩解患者的SUVmax值(3.69±1.57)低于病情進展患者(10.39±5.13)(t=6.93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5 典型病例影像學圖片特征分析 女性患者,67歲,發(fā)現(xiàn)乳房腫塊2月余,查雙乳鉬靶,左側(cè)乳中央?yún)^(qū)象限腫塊。18F-FDG PET/CT檢查顯示:左側(cè)乳房處軟組織腫塊明顯,病灶代謝異常增高,攝取最高處位于左側(cè)乳房中央?yún)^(qū),考慮惡性腫瘤,經(jīng)病理檢查為非霍奇金淋巴瘤,見圖1-A?;?個周期后復查18F-FDG PET/CT顯示:乳房中央?yún)^(qū)病灶明顯縮小,病灶代謝明顯降低,病灶攝取降低,見圖1-B。CT圖像顯示病灶較治療前明顯縮小,但無法判斷病灶的代謝活性,見圖1-C。
圖1 典型病例影像學圖片分析
淋巴瘤是臨床常見的全身性惡性腫瘤,以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jié)腫大為主要特征,病灶可侵犯胃腸道、鼻咽、皮膚、骨骼等。CT掃描是評估預后的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但部分淋巴瘤侵犯范圍較廣,可累及全身組織器官,治療后僅部分病灶變小,CT掃描并不能完全檢測出全身所有淋巴瘤病灶[6-7]。
18F-FDG PET/CT顯像技術(shù)依據(jù)不同組織對18F-FDG的攝取能力的差異性來判斷預后病灶性質(zhì),還可以通過測量病灶的SUVmax值進行半定量或定量分析,以此反映治療后腫瘤組織代謝活性改變情況,進而判斷臨床治療效果[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經(jīng)CT平掃與18F-FDG PET/CT檢查對淋巴瘤的陽性檢出率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經(jīng)18F-FDG PET/CT檢查對患者預后評估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單純CT平掃檢查,表明單純CT平掃、18F-FDG PET/CT檢查均能夠用于淋巴瘤的預后評估,但18F-FDG PET/CT檢查對于淋巴瘤預后評估具有較高預測價值。分析原因為,淋巴瘤對葡萄糖代謝活性較高,通過18F-FDG PET/CT顯像技術(shù),可以顯示對葡萄糖代謝活躍的惡性腫瘤細胞,從而提高病灶診斷準 確率。
18F-FDG PET/CT檢查能將對18F-FDG代謝活躍的淋巴瘤從壞死、纖維化的淋巴結(jié)中篩查出來,根據(jù)病灶18F-FDG攝取程度,測算出SUVmax值,SUVmax值越小,說明淋巴瘤對葡萄糖代謝活性較低,則反映治療后淋巴瘤殘余量減少或活性減弱[9-10]。且有研究報道,淋巴瘤組織內(nèi)腫瘤細胞增殖活性越高,PET/CT顯像淋巴瘤病灶18F-FDG攝取值越大,兩者之間存在正比例關(guān)系[11]。在本研究中,治療后所有患者同一部位病灶感興趣區(qū)SUVmax值低于治療前;化療后隨訪1個月時病情緩解患者的SUVmax值低于病情進展患者,這表明18F-FDG PET/CT檢查可準確判斷淋巴瘤患者治療效果,為臨床指導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18F-FDG是一種被18F標記的葡萄糖類似物,安全性較高,若治療后體內(nèi)腫瘤未被完全清除,會使腫瘤細胞濃聚FDG,在PET現(xiàn)象上表現(xiàn)為放射性攝取增高的病灶,可判斷淋巴瘤預后情況,配合PET/CT技術(shù)可以顯示患者治療后病灶大小、活性變化情況,對癌癥準確的療效判斷、預后判斷具有重要價值[12]。
綜上,18F-FDG PET/CT顯像可提高淋巴瘤療效評估的準確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可為臨床監(jiān)測淋巴瘤患者預后提供參考,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