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霞
部編版語文課本的特點是將語文要素融入每一篇課文中,做到“一課一得”,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逐步掌握這些語文要素。然而,直接灌輸式教學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教學效果不好?!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構筑多元對話的課堂,讓學生在師生、生生、生本對話中逐步掌握語文要素。故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構筑對話模式,讓學生在互動討論中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結合具體事物了解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在教授這個單元內容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情感的抒發(fā)并非一蹴而就的,作者要將人物的心理融入到具體的詞句中展現(xiàn)出來。所以在解讀此類作品的時候也要對話關鍵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如在閱讀《桂花雨》的時候,筆者讓學生抓住“浸”這個字深入分析,該字在課文中出現(xiàn)過多次,如:“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筆者讓學生說說該字展現(xiàn)出了怎樣的場景,當主人公看到這樣的場景時,其心理是怎樣的。如有學生認為這個字展現(xiàn)出桂花香氣濃郁,滲透的范圍十分廣,仿佛作者全身心地沉浸在桂花的世界中,表達出對桂花的喜愛之情。此后筆者又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除了這個字以外,還有哪些語句能體現(xiàn)出桂花情,表現(xiàn)出作者的內心世界呢?”如有學生找到了“母親就開始擔心了”,認為這里也展現(xiàn)出人物的內心感受。原本桂花的開謝是自然規(guī)律,并沒有什么可以擔心的,母親卻偏要因為臺風而擔心桂花,這說明母親內心牽掛桂花,從中也能看出她對桂花的喜愛之情。由此學生認識到,作者哪怕沒有直接抒情,也能通過具體的詞語或語句滲透心理描寫,表達深厚的情感。
在對話關鍵詞句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表面上寫的是具體的事物,但是實際上卻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了進去,體現(xiàn)了內心的變化。這樣,學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他們的思維也更為深刻。
對話行文線索,并借此了解作者的思維過程,這也是閱讀文本的好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各自說說總結的行文結構,和同伴的表達對比、辨析,看看誰的說法更準確。這樣就構筑了多元對話的課堂,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維過程,同時也讓他們自己的頭腦變得更清晰。
《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讓學生認識到“文章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景物”,學生要通過分析文章的行文結構,搞清楚作者的思維方式,并思考還有哪些方法能有序地描寫景物。筆者給學生介紹了流程圖,并讓他們根據(jù)文章的行文結構整理歸納作者的游覽順序,梳理出寫作結構,并對比分析這兩篇文章的結構有什么不同之處。如有學生在繪制圖表后發(fā)現(xiàn),《海上日出》采用的是定點描寫的方法,作者并沒有移動位置,他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作。而《記金華的雙龍洞》則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每到一處就寫下作者的所見所聞,作者按照重要性設定了詳略之筆。接著又讓學生分析作者為何采用這樣不同的方法,學生認為在海上作者一覽無余,所以沒有移步換景的必要性;而山洞則具有神秘感,每一處風景都不同,所以適合根據(jù)位置的順序來寫景物。在了解了作者的思維過程后,筆者又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并思考自己會選擇哪種結構。
在引導學生對話探索行文線索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給他們提供一些思維工具,如引導他們運用列提綱、思維導圖等方式整理思路和表達想法,這樣可以讓學會有條理地創(chuàng)作表達,也能讓他們的思維更具有深刻性。
對話場面描寫能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并試著在寫作中加以借鑒利用。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對話的機會,讓他們通過實踐活動積累寫作素材,了解點面結合的重要性,并參與到實踐創(chuàng)作中。
《開國大典》所涉及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如何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寫作,并試著采用這種方法記錄一次活動”。筆者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逐步了解點面結合的方法。在任務一中,學生要閱讀《開國大典》和文本對話,找出其中“點”“面”描寫的地方,并說說如何將點面結合在一起,展現(xiàn)出場面的熱烈。學生特別要分析一下在描寫民眾歡騰的場景時,為何要夾雜一些毛主席的動作行為,這起到了什么作用。在任務二中,學生參與到師生、生生對話中,通過文藝活動、體育競賽等方式參與實踐,并切身感受當時的場面,挖掘“點”“面”寫作順序。在對話討論中,學生發(fā)現(xiàn)描寫“點”能讓作品變得更細膩,內容更具體;而描寫“面”能整體概括場景,讓讀者產生一種代入感。在任務三中,學生進入自我對話中,結合文本解讀和小組討論的結果寫一篇作文,記錄一次活動,要求巧妙地運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創(chuàng)作,寫出事物的典型特點。
在對話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什么是點面結合。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他們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從“點”和“面”的角度入手積累了不少寫作信息。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們可以和自我對話,進而掌握這種寫作方法。
對話課外資料也是一種互動討論的好方法,在自主拓展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展開生本對話,圍繞文本深入探究,挖掘文化的內涵。在小組討論中,他們進行師生、生生對話,分享挖掘的信息,相互補充、啟發(fā),進而更深刻地體會文化的內涵。
《北京的春天》《臘八粥》《藏戲》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如何抓住主要部分寫作,學會分清主次,而人文要素則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風俗活動,深入研究傳統(tǒng)文化。筆者將語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結合在一起,設計了對話交流活動。在跨媒介搜索和閱讀中,學生自主收集各種和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的資料,并結合課文展開生本對話,思考傳統(tǒng)風俗那么多,作者為何偏偏選擇臘八粥等節(jié)日風俗詳細描寫,他是如何區(qū)分主次的呢。此后,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生本對話,說說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更能體現(xiàn)文化內涵,在寫作的時候可以將它們作為重點,進而詳細描寫。如“年夜飯”不僅是春節(jié)的獨特風俗,而且還預示團圓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能體現(xiàn)文化內涵,所以如果寫春節(jié)主題的作品,自然要詳細寫年夜飯這部分內容。在深入探討后,學生認識到在調整詳略的時候要注意文化的獨特性、代表性、象征性,在這個基礎上挑選更具有特點的風俗活動詳細描寫,才能深入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教師要將跨媒介閱讀和對話課外資料結合在一起,讓學生互動討論,說說對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學生可以從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資料中獲得感悟,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文化自信,從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構筑對話模式的課堂時,教師要注意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另一方面學生也要擺脫權威,認識到個體的經(jīng)驗對解讀作品十分重要,避免直接或過度依賴教師的思想。這樣才能構筑相互討論、平等和諧的對話情境,能讓學生挖掘語文要素,提升其綜合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袁灶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