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霞
部編版初中語文新課程設計的特點是采用語文要素和人文要素整合的方式,從應用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從具體語言實例出發(fā)進行指導,而不是讓學生直接記憶各種知識。因此在部編版課本中采用知識補白的方式,將各種語文要素融入助讀系統(tǒng)中,和具體的課文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補充了解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從而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認真把握新課標的要求,合理運用知識補白,讓學生逐步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部分教師沒有很好地重視“知識補白”,只是將它看成是可有可無的課堂補充資料,沒有和單元整體知識整合在一起,這樣就很難讓它起到補白的作用。教師要在設計單元學習任務的時候將知識補白考慮進去,讓學生利用它們補充、深化、拓展知識,輔助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務。這樣的教學才能體現(xiàn)出整體觀念,讓知識補白融入文本閱讀中。
《春》《濟南的冬天》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閱讀優(yōu)美的文字,想象作品中描繪的美景,體會品味語言,并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正好《春》一課的知識補白是“比喻”,而《濟南的冬天》的知識補白是“比擬”,教學中可以利用它們設計學習任務群。任務一為閱讀課文,找出作品中寫得生動形象的詞句,然后閱讀知識補白中的內容,看看比喻、比擬的特點分別是什么,并結合例句說說這些詞句是否運用了修辭手法。任務二為將比喻、比擬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架構中,整合思考自己知道的修辭手法,說說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有什么異同點。如結合具體例子談談明喻、暗喻、借喻的特點是什么,分析比喻和擬人的區(qū)別是什么。在任務三中,學生要結合知識補白的要求模仿課文,編寫精彩的比喻、比擬句,并互動溝通,鑒賞交流,看看誰寫的句子最精彩。
教師要充分思考知識補白和本單元課文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知識補白作為輔助思考的抓手,充分拓展學生的認知面,更要積極主動地參考閱讀知識補白,從而輔助他們進行知識建構。
有的時候,單元學習的內容比較多,而知識補白的內容和單元主題的關系并不大,這個時候就可以結合教學需要進行科學篩選。在教學中可以先不要展示知識補白的內容,當學生產生疑問的時候,再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相關的知識補白,這樣能給學生留下更充足的自主思考時間,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蟬》《夢回繁華》等課文的學習重點是“學習閱讀說明文”,而“句子的語氣”這樣的知識補白,看似和本單元學習重點關系不大,所以教師一開始可以先不展示相關的內容,然后觀察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科學取舍。例如,有學生突然提出問題,想要知道說明文和記敘文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不同之處。該問題和“句子的語氣”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此時就可以拿出知識補白讓學生對比兩組句子,看看它們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發(fā)現(xiàn)“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等句子體現(xiàn)了命令的口吻,屬于祈使句。而“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等句子體現(xiàn)了某種情感,表示感嘆。此后,引導學生拓展開來,思考說明文中的句子體現(xiàn)了怎樣的語氣語調,然后對比記敘文。他們發(fā)現(xiàn)說明文句子大多沒有明顯的語氣語調,內容也比較客觀,而記敘文中則包含催促、請求、感嘆、悲哀等各種不同的情感。通過比較,學生就初步掌握了說明文和記敘文在語言上的不同點,此后還可以深入下去,從文章結構、表現(xiàn)手法等其他角度入手分析。
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需要選擇知識補白,讓學生認識到可以結合知識補白自主解決各種問題。基于此,學生在課后的拓展閱讀中也會自主搜索相關的信息。同時,這樣的教學活動顯得比較靈活,能改變“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呆板教學狀況。
在利用知識補白輔助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其進行二次開發(fā)或創(chuàng)新,如調整其使用的時機,將若干知識補白結合在一起;又或者補充拓展資源,展示更多其他的內容等。這樣的教學不拘泥于教材,能提升教學的靈活性,同時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阿長與〈山海經〉》的知識補白為“長媽媽其人”,教師在設計任務群活動的時候,可以根據(jù)設計的任務補充其他的資源,進行擴充調整。如任務群的核心為“拓展閱讀《朝花夕拾》”,那么就可以在“長媽媽其人”的基礎上補充展現(xiàn)作者的生活經歷、《朝花夕拾》的主要內容等,讓學生了解作者為何對長媽媽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展現(xiàn)了哪些曾經認識的人物形象。如果任務群的核心是“魯迅小說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那么除了給學生提供和《朝花夕拾》有關的背景信息以外,還可以給他們提供當時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當時人們普遍的生活狀態(tài)。這樣設計資源就體現(xiàn)了合理性,能讓學生找到閱讀的突破點,或總結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探索其和魯迅實際生活的關系;或對比小說和散文的人物形象,深入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藝術。
在拓展知識補白資源的時候,教師要做到適度適量,不要單純?yōu)榱碎_發(fā)而開發(fā),避免因為過度開發(fā)而引入太多的閱讀資料,讓學生感到思維疲勞,那樣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
有效教學并不是灌輸式的教學,而是要給學生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索,體現(xiàn)“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主思考、探究和運用知識,使其學會駕馭所學的知識。
在七年級下冊有不少和短語有關的知識分散在了各個知識補白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些知識點整合起來,設計“短語的類型和運用”主題探索活動。在任務一中,學生先回憶此前讀過的課文,找到和短語有關的知識補白,如《紫藤蘿瀑布》后談到了“并列短語”,《外國詩二首》后有“偏正短語”,《古代詩歌五首》后有“主謂短語”,《偉大的悲劇》后有“動賓短語”,《帶上她的眼睛》后有“補充短語”。學生要整合歸納各種短語的特點,找到它們的異同點。在任務二中,學生要結合所讀的課文說說其中有哪些短語,分別屬于什么類型。如《帶上她的眼睛》中的“天涯海角”屬于并列短語。在任務三中,學生和同學進行小游戲,各自說出一個短語,讓對方說說這是什么短語。通過這一系列任務,學生全面整合知識,掌握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短語。
在自主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知識補白彼此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將它們整合起來進行系統(tǒng)分析。此外,還要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一邊整理知識,一邊在閱讀、寫作中積極借鑒利用。
知識補白是助讀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看似內容各不相關,比較分散且不成系統(tǒng),是彼此獨立的知識塊,但是如果能結合本單元的文章來分析,就能發(fā)現(xiàn)它們和本單元的內容有一定關聯(lián)性,能輔助學生展開讀寫綜合活動,幫助他們積累語文知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能仁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