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玲
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過于強調(diào)文言文工具性的價值取向,注重對詞句語法、篇章結構、文脈邏輯等基礎知識的積累,強調(diào)對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訓練。而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心靈的感悟、文化的熏陶,卻被忽略在知識體系與能力結構體系之外。忽略了人文精神傳承的被簡單化、技術化、庸俗化的量化教育,在它開始時就已經(jīng)消亡了。
思想政治性教育與基礎工具性教育的雙重價值取向,長久誤導著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問題的嚴重性提醒我們對文言文教學的文化價值取向作出重新的思考。文言文教學在指導學生學好課文、掌握基礎工具的同時,還應該在文化本位思想的包容之下,深掘文本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在歷史文化背景之下文本原初意義的深度品讀之下,讓靈魂接受濡染與浸潤,從而構建學生五彩斑斕的精神家園。
語言具有儲存歷史真相與文化信息的功能,文言文是涵蓋了古代祭祀、農(nóng)事、民俗、藝術等諸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精義所在。文言文的學習不僅是文言文化知識的認識與積累,還關系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在體悟、精神陶染和性情熏習等層面的提升,其指向文化價值的傳承。
文言文教學應當立足于文化本位思想,而以傳統(tǒng)文化為價值取向。文言文教學要指導學生在工具性的基礎上,深度開掘文言文文本中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價值,使其具有民族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思想認識與文化認同,從而構建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讓中華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能延綿不斷地代代相傳。
1.含英咀華,感悟文化意蘊
《湖心亭看雪》有限的百余字中,看似平淡無奇,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但其不帶絲毫刻意描摹的寫意畫式白描手法,實則字字語涵珠璣?;貧w歷史真實情境追溯文本的原初意義,含英咀華,感悟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蘊,你會讀到潸然淚下。
當時當刻正值明末清初,大廈已傾、風雨飄搖之際,作為明末遺民的張岱,錦衣玉食、華燈駿馬剎那間消失殆盡,好友沉湖明志,家人離散,于破床碎幾、折鼎病琴面前在筆端悠意揮毫的、平淡之間凝聚的,是清高自守的士大夫的黍離麥秀之感。唯有將對故國的一片癡情、對人生的感慨萬千寄托于闊大寧靜清寒靈動的山水,于是成就了《湖心亭看雪》。
于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之后,再讀《湖心亭看雪》,你會覺得滿腔愁苦都藏于百十字之中噴薄而出?!疤炫c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連用了三個“與”字,強調(diào)大雪充塞天地之間,萬物皆為雪所覆蓋,又怎能不給人這樣一種感覺:天下之大,宇宙之闊達,我的容身之處在哪里呢?“人鳥聲俱絕”寥寥幾字,讓人聯(lián)想到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荒涼與悵然,滿是繁華落盡、過眼成空的物是人非的極度滄桑之感?!耙缓邸薄耙稽c”“一芥”“兩三?!保吭~選用極為精確,極盡其微其小,人如草芥一般,浮華半生,亂世的他獨立于鋪天蓋地的遼闊雪景,讓人倍增“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文本“兩三?!敝辛魈实氖巧摕o、人生苦短、如米粒般脆弱不堪的孤絕與憂傷。短短的《湖心亭看雪》,看的是上下一白,看的也是萬般皆白的人生啊。因小見大,借微顯宏,遠近大小互相比照襯托,虛實相生相諧,極盡跌宕,令人嘆服。
2.群文閱讀,拓寬文化視野
簪纓之族、儒門世家的富貴公子張岱,簫鼓弦歌,絲竹畫舫,享盡繁華,縱情聲色犬馬。甲申之變,兩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國祚已燈盡油枯,萬般書生意氣,縱想揮斥方遒,唯有化作《石匱書》里的“奈何!奈何!”,從前的靡麗繁華,真正成為“披發(fā)入山,駭駭為野人”下的云煙過往,淪為一介“東海布衣”的張岱過著“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的生活。退隱山林,著書立說。在山水中尋找心靈的歸依,與破碎不堪的荒寓之中寫下的,是流芳千古的《陶庵夢憶》。
“上下一白”之中,立于湖心亭的那“一?!辈家聫堘罚谋局心闼捉赖降?,是悲涼滄桑之余,卻頹而不喪的孤高不屈的姿態(tài)。
“頹而不喪的孤高不屈的精神姿態(tài)”,以此作為群文閱讀的議題,整合多篇文本教學對照閱讀,在大語文閱讀的濡染之下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深度研讀文本的文化底蘊,構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教學《湖心亭看雪》一文,可以聯(lián)系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句,體會詩人在壯闊的時空中表達的頹而不喪的悲壯情懷、老病之下依然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聯(lián)系柳宗元的《江雪》作對照品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中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與《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中“人鳥聲俱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鋪天蓋地的大雪,凜冽逼人的寒氣,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的折射。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后,于充滿矛盾斗爭的土壤之上,“身處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無人煙之境而處之泰然”。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其傲岸不屈的風標,其凜然無畏的氣骨,其守貞不渝的心態(tài),與一介東海布衣的張岱一般同樣很令人欽慕!寥寥數(shù)筆,清峭已絕,咫尺之幅,涵蓋萬里,字里行間洋溢的,是峻潔清冷的藝術境界和頑強不屈、傲岸清高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面貌。
可以聯(lián)系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這篇學過的課文作舊文重讀,作對比閱讀。同樣的短短八十余字間,又蘊含著怎樣豐厚的文化底蘊?舊文重讀,運用含英咀華的方法去精讀文本,貼近歷史真實去重讀文本,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惜字如金的短短數(shù)字渲染出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85字中表達的是“閑”人之悠情。無一字寫悲,卻把作者出世與入世的矛盾,自我排解又無法排解的內(nèi)心糾結藏于文字。看似與《湖心亭看雪》滿文的寒氣絕然不同的如詩如畫的《記承天寺夜游》,又何嘗不是滿心寒意料峭寒風之下的蘇軾所寫呢?烏臺詩案莫須有的罪名加持,用“黃州、惠州、儋州”了此一生的蘇軾,把所有的愁,融在一個“閑”字中輕輕撥出,卻撥動了萬代之人的心弦。
可以用多媒體打出《報任安書》中節(jié)選的“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帶譯文幫助學生理解,在齊讀、誦讀之中感受句中大家們孤高不屈的精神姿態(tài),以及蘊含于其中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
文言文經(jīng)典精彩的辭章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是中華民族精神得以生發(fā)、滋養(yǎng)的沃土,品文言文經(jīng)典,不僅是基于辭章、句法、文脈品漢語言文學的精華和典范,更是喚醒其中華民族特定的價值體系、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以及貴和持中的審美情趣等方面內(nèi)在特質(zhì)的基本風貌。冀此濡染與浸潤青年一代的情感與思想,逐步豐厚文化底蘊構建文化認同,鑄就文化自信,從而促使他們擁有五彩斑斕的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市朱自清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