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 婷
南岳衡山上,有一座古樸、典雅的書院——鄴侯書院,該書院門口一處石刻上,刻有《登衡山鄴侯書院》詩一首,其中最為人稱頌的是尾聯(lián):“猶有鄴侯遺跡在,寇平重上讀書堂。”詩中充分展現(xiàn)了令人熱血沸騰的抗戰(zhàn)豪情和決心。而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名揚四海的郭沫若。
1938年元月,郭沫若抵達武漢后,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部長陳誠邀請他出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當時認為“在國民黨支配下做宣傳工作,只能是替反動派賣膏藥”,不愿就任。為勸說郭沫若“出山”,周恩來推心置腹地同他說:“有你做第三廳廳長,我才可考慮接受他們的副部長,不然那是毫無意義?!痹谥芏鱽淼膭裾f下,1938年4月,郭沫若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負責抗戰(zhàn)宣傳。1938年7月,武漢會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陳誠接受周恩來的建議,為加強抗日救亡宣傳和民眾發(fā)動工作,在武漢組織了10個抗敵演劇宣傳隊分派到各戰(zhàn)區(qū)去,這10個抗敵演劇宣傳隊都直屬郭沫若領(lǐng)導(dǎo)。被安排來衡陽、南岳衡山一帶的是由田漢帶領(lǐng)的抗敵演劇宣傳隊第八隊。在郭沫若的直接領(lǐng)導(dǎo)下,抗敵演劇宣傳隊為抗戰(zhàn)前線輸送了實實在在的精神食糧,給戰(zhàn)士們帶去了諸多鼓勵和歡樂。
也是在這期間,為了抗日宣傳工作,郭沫若多次來到南岳。1938年11月7日晚上,他與周恩來從長沙乘車來到南岳,由于路上車子出現(xiàn)問題,直到11月8日上午才到達南岳磨鏡臺。郭沫若在《洪波曲》一書中回憶說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要和陳誠商量,今后三廳的人事部署”。11月9日上午,他又隨周恩來返回長沙八路軍駐湘通訊處。1938年11月13日,長沙大火,郭沫若率三廳人員撤離長沙。
1938年11月25日,蔣介石在南岳主持召開高級將領(lǐng)軍事會議。周恩來和葉劍英分別以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與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身份參加了這次會議。
11月28日,結(jié)束各項議程后,會議到此落幕。這時,卻有一人匆匆忙忙趕赴南岳。會議都結(jié)束了,來此做什么呢?這個人又是誰?
此人正是郭沫若。他來南岳是為了取陳布雷整理的蔣介石在軍事會議上的“訓(xùn)詞”,以便帶去桂林付印。抵達南岳后,郭沫若見“訓(xùn)詞”一時半會取不了,便在南岳逗留了下來。
第二天天氣甚好,也是興之所至,郭沫若便忙里偷閑與政治部秘書長賀衷寒約好,一起陪同周恩來登山攬勝。3人商定徒步攀登,既不坐車騎馬,更不坐轎。
11月29日上午,3人從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集賢峰西側(cè)的百步云梯登山。盡管已是初冬時節(jié),但南岳山上依然林茂葉盛,一路上山林青翠,鳥語花香。他們走在盤山公路上,邊走邊聽著林間鳥鳴,心情也跟著舒展開來。但南岳山上清幽的環(huán)境、秀美的風光,并未讓他們將憂國憂民的情思拋諸腦后,一路上他們分析著當前抗戰(zhàn)形勢,感慨民生疾苦,特別是這次國共實現(xiàn)了第二次合作,決定在南岳共同舉辦游擊干部訓(xùn)練班一事,讓3人的愛國之心更加激情澎湃。
他們一路上經(jīng)遇霞亭、留霞亭,過南臺寺、福嚴寺,又轉(zhuǎn)麻姑橋爬上煙霞峰。當他們行至半山腰,一座古樸而清幽的房屋頓時吸引了他們。只見門楣上赫然寫著“鄴侯書院”四個字。文人特別尊崇文脈,3人頓生景仰之情。鄴侯書院是為紀念唐代宰相、鄴侯李泌所建,并因此而得名。因仰慕唐朝宰相李泌之名望,他們決定好好探訪一番。鄴侯書院當時的建筑為1932年重建,為一進五間石室,已無藏書,亦無歷史資料可資瀏覽。他們僅能憑借這僅存的建筑,穿越歷史時空,憑吊先賢而已。
△ 南岳衡山
參觀之后,他們到達鐵佛寺,時間已近中午。廟里的和尚為他們備了一頓素齋,其實就是和尚自己種的蘿卜菜和自制的豆腐乳。雖是簡單的素菜,卻讓他們吃得特別舒心,郭沫若為此還寫下了詠《鐵佛寺》詩一首,其中有兩句就稱贊道:“雞膾應(yīng)輸蘿菔味,魚鮮難敵豉乳香?!笨梢娺@一頓齋飯多么讓其難忘。
飯后茶罷,他們付了膳食費便離開鐵佛寺。只見晴空萬里,紅日中天。遠眺群峰,層巒起伏,好似抗日戰(zhàn)場千軍奮戰(zhàn)萬馬奔騰,氣象萬千。郭沫若寓情于景,頓時心潮起伏,不由聯(lián)想到盧溝橋事變后,中原大地炮火紛飛,愛國軍民浴血奮戰(zhàn)的悲壯,深感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動全民抗戰(zhàn),堅持持久戰(zhàn)、游擊戰(zhàn)的戰(zhàn)略方針,在敵后戰(zhàn)場已形成千軍萬馬上陣殺敵的磅礴氣勢,抗戰(zhàn)必勝必成,定當穩(wěn)操左券,于是郭沫若暢然賦詩一首。詩曰:
中原龍戰(zhàn)血玄黃,
必勝必成恃自強。
暫把豪情寄山水,
權(quán)將余力寫肝腸。
云橫萬里長纓展,
日照千峰鐵騎驤。
猶有鄴侯遺跡在,
寇平重上讀書堂。
這首七言律詩豪情萬丈,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自強不屈、抗戰(zhàn)必勝的堅強信心和豪邁氣概。
1939年5月,在周恩來、葉劍英的支持和鼓勵之下,南岳宗教界抗日救亡團體——南岳佛道救難協(xié)會正式建立,隨后僧道們紛紛主動趕往前線參加抗日,南岳祝圣寺的暮笳法師也是壯心不已,不久與巨贊法師合力著手創(chuàng)辦《獅子吼》月刊這一面向全國的佛教抗日雜志,為抗日宣傳、吶喊開創(chuàng)了更為廣闊的“上馬殺賊,下馬學(xué)佛”新天地。
1940年10月20日,暮笳法師在祝圣寺給郭沫若寫信,為《獅子吼》月刊約稿。該信在戰(zhàn)亂中幾經(jīng)輾轉(zhuǎn)周折,直到同年12月14日才被郭沫若收悉。郭沫若當即復(fù)信:
暮笳先生:
你十月二十日的信,我今天才收到。全部遭到水濕的,幾乎揭不開來,信封背面有“被炸撈獲”所用的木戳字樣,我現(xiàn)在揭下來寄給你,以表示這封信的到來實不容易。你們要辦《獅子吼》月刊,我是很敬佩的,征稿的話也拜讀了。在目前凡是以積極進取的精神為民族謀幸福的活動,一律都值得人敬佩。但你要我投稿,我覺得有點困難,因為我對于佛教沒有作過專門的研究。門外人的話雜在你們的雜志里,恐怕也有些不倫不類,還是請你們自己多多發(fā)揮些吧!你們從佛教內(nèi)來誅伐敵人,我們從佛教外來誅伐,反而是相得益彰的。是荷即頌
健勝
郭沫若 十二、十四
郭沫若的回信里還寄來了暮笳法師的原信封,該信封背面蓋有“被炸撈獲”的木戳字樣,并有郭沫若所書的“此函不知在何處所炸,終于到達余手,亦一緣法,揭還暮笳,以為紀念”的手跡。
在郭沫若的鼓勵之下,《獅子吼》月刊正式面世,提高了佛門弟子的思想覺悟,推動了佛教界的抗日救亡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