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的生活、學習、交往及工作方式不斷改變,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變化,人才培養(yǎng)面臨新的挑戰(zhàn)。因此,新的課程標準與時俱進,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聚焦核心素養(yǎng),著力于推動育人方式變革和發(fā)展學生綜合能力。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快信息科技與課堂的融合,筆者開展了新課標視域下的信息科技“惠·創(chuàng)課堂”構建研究,成效顯著。
【關鍵詞】新課標;信息科技;“慧·創(chuàng)課堂”
作者簡介:朱國明(1975—),男,江蘇省昆山市昆山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一、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知識學習與實踐運用融通程度不夠,而筆者所在學校的信息科技課堂存在“低”“碎”“淺”“缺”的問題。
(一)低—學習目標定位低
以往,學校僅僅將信息科技學科的學習目標定為促進少部分有特長的學生的發(fā)展,沒有確定面向全體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育目標,這導致信息科技教學不夠整體化。然而現(xiàn)今時代科技發(fā)展迅猛,社會對人才的信息素養(yǎng)要求愈發(fā)提高,較低的學習目標定位難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二)碎—知識學習碎片化
信息科技學科重實踐這一特點,導致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理解、練習和鞏固,師生問答和小組討論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放在課后進行。為了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快速理解知識并開始實踐,一些信息科技教師把完整的課堂內容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講授,而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訓練。然而,小學生接觸信息科技學科知識的時間不長,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很難察覺信息科技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要優(yōu)化信息科技課堂,教師理應合理設計課堂結構,選擇符合信息科技學科特點的課堂模式及與之相適應的過程性評價模式,避免碎片化的知識教學。
(三)淺—淺表理解不深刻
根據信息科技學科的特點開展信息科技學科教學時,教師應當堅持學用結合。然而,一些信息科技教師只注重學生能否完成淺表技術層面的操作,不注重學生能否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使得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美國課程研究專家格蘭特·維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麥克泰(Jay McTighe)在《理解力培養(yǎng)與課程設計:一種教學和評價的新實踐》一書中提出了理解的六個維度:解釋、翻譯、應用、洞察、移情、自我認識,課堂上的學習可能讓學生儲備豐富的知識,知道如何解釋、翻譯,但學生難以憑借課堂上的學習就知道如何應用所學知識到實際生活中。
(四)缺—問題解決缺機會
信息科技教師應當全面、精準地把握信息科技學科的特點,積極強化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并在教學中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度融合[1],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信息科技素養(yǎng)。然而,在一些信息科技課堂上,學生缺乏解決問題的機會,教師在講解知識后,便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完成操作任務,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再詢問教師。在這樣的信息科技課堂上,教師沒有積極地指導學生,學生難以掌握靈活運用信息科技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方法。
綜上所述,信息科技教師應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牢牢把握信息科技學科“素養(yǎng)為先、科技并重、突出創(chuàng)新、學科融合”的特征[2]。然而信息科技學科中的“低”“碎”“淺”“缺”問題,造成學生學習的淺表,導致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欠佳?;诖耍P者重新構建信息科技課堂,打造新課標視域下的信息科技“惠·創(chuàng)課堂”,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達到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效果。
二、新課標視域下的“惠·創(chuàng)課堂”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
(一)信息科技新課標的特點
這里的信息科技是指中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新課標頒布后,原有的信息技術學科正式更名為信息科技學科,由原來的重視技術,轉變?yōu)橹匾暱萍迹?]?!读x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全面確立了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育人價值與定位,完善了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與課程實施保障等內容,反映出“素養(yǎng)為先、科技并重、突出創(chuàng)新、學科融合”的特征。
(二)“惠·創(chuàng)課堂”的基本內涵
此處的“惠”指普惠、普及,強調信息科技課堂面對全體學生?!墩f文》中說“惠,仁也”,意思是“惠”是有仁愛之心的表現(xiàn),教育正是要展現(xiàn)對學生的仁愛?!盎荨币灿匈浰偷囊馑迹苤苍娫疲骸皸壷劂俱?,惠之則滋榮?!睂τ诮逃ぷ髡邅碚f,教書育人的工作就是滋養(yǎng)學生,讓學生繁茂地生長。
此處的“創(chuàng)”強調讓學生動手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創(chuàng)”有開創(chuàng)、首創(chuàng)之意,也有制作之意,信息科技學科應當是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學科。與此同時,“創(chuàng)”也分宏觀與微觀,宏觀的“創(chuàng)”是從頂層進行顛覆,微觀的“創(chuàng)”是指優(yōu)化、重構。
“惠·創(chuàng)課堂”是指學習目標與內容的確定,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信息科技的運用具有適時、適度、適切、融合、融通、融洽特征的課堂。這樣的信息科技課堂堅持立德樹人導向,面向全體學生,目標定位準確,知識建構體系化,學生可以在這樣的課堂上有效提升信息素養(yǎng)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二)“惠·創(chuàng)課堂”的本質特征
1.簡約性
簡,是指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厚積薄發(fā);約,是指慎重選擇,取其精華?!盎荨?chuàng)課堂”的簡約性體現(xiàn)在簡明的教學目標、簡潔的教學內容、精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簡化的技術運用。
2.自主性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边@段話強調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盎荨?chuàng)課堂”的自主性指向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和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則從原來的教學生,轉變?yōu)楦嗟匾龑W生,啟發(fā)學生,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3.交互性
“惠·創(chuàng)課堂”的交互性體現(xiàn)在師生會運用一定的技術或方法,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雙向或多向的信息傳遞,以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通過師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機交互、自我交互等形式,利用交流、對話、討論等方法,師生可以在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得到升華。
4.綜合性
綜合性體現(xiàn)在教師對課堂的重組、整合、改造和活化上,由此“惠·創(chuàng)課堂”的教學實效性會有所提升。此外,教師還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習慣,以適應不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讓學生掌握信息科技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各種必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學生的自主、全面和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
5.普及性
普及性指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課堂教學的目標應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的。這樣的課堂更符合現(xiàn)今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也更能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信息科技“惠·創(chuàng)課堂”構建思路
在開展信息科技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精準把握學情,通過信息科技手段精確突破學習難點,依據反饋向學生推送精當的學習資源,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由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期待,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發(fā)展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新課標視域下信息科技“惠·創(chuàng)課堂”有一個核心—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兩種形態(tài)—基于問題的“惠·創(chuàng)課堂”和基于項目的“惠·創(chuàng)課堂”;三個階段—前置學習、整體學習、延伸學習。由于篇幅有限,下文僅討論基于問題的“惠·創(chuàng)課堂”的構建策略以及評價策略。
四、基于問題的“惠·創(chuàng)課堂”構建策略
(一)基于問題的“惠·創(chuàng)課堂”整體框架
基于問題的“惠·創(chuàng)課堂”可從時間維度上分為三個階段:課前的前置學習階段、課中的技術探索階段和課后的運用拓展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和教學內容,在每個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均應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以發(fā)展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做到學用結合。
(二)基于問題的“惠·創(chuàng)課堂”推進策略
1.前置學習策略
在“惠·創(chuàng)課堂”上,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醒學生注意前置學習,為參與信息科技課堂活動做好準備。在學生進行前置學習時,教師應通過導學幫助學生自學,并利用大數據分析對學生的學情做出判斷,為課堂教學的調整做好準備。目前,教師可以利用“易加”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前置學習,具體操作策略如下:(1)基于“導學案+微視頻”組織前置學習;(2)基于拓展課程組織前置學習;(3)利用大數據進行學習過程監(jiān)控;(4)利用大數據進行學情診斷。
2.整體性教學策略
整體性教學策略是指,在信息科技課堂上,教師運用PBL(項目)模式開展教學,和學生一起制訂一個微項目的細則,而后由學生自行組建團隊,協(xié)作完成該項目。在和學生一起設計項目的過程中,教師應保證項目的目標明確,梯度適當,符合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并且在此基礎之上有所拓展和延伸。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靈活運用教材內容,并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重構,同時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素材融入項目教學。
3.示范教學策略
示范教學法是指,教師進行操作,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的操作習得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驟[4]。在運用此種教學策略時,教師應確保自己的示范準確,流程清晰,并及時與學生交流,學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師應當再次示范。
4.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信息科技學科教學尤其應當強調創(chuàng)新,這也是“惠·創(chuàng)課堂”的重要屬性。在教學前,教師需反思課堂訓練流程,并依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以發(fā)展學生思維,對學生知識創(chuàng)新和遷移的能力進行深度培養(yǎng)。
五、新課標視域下基于問題的“惠·創(chuàng)課堂”評價策略
新課標要求教師“強化素養(yǎng)導向的多元評價”,廣大信息科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積極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輔導學生,幫助學生健康、全面地發(fā)展?;诖?,筆者認為構建“惠·創(chuàng)課堂”時,教師應采用以下四類評價策略。
(一)立體化評價
在構建“惠·創(chuàng)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評價的立體性,從而動態(tài)調整、改進信息科技教學,讓評價真正發(fā)揮激勵師生、診斷教學、反饋信息等作用。
(二)多維化評價
新課標提出信息科技教學應“提升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符合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教師應“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科技課程”,這決定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惠·創(chuàng)課堂”的評價標準是以絕對標準為主,絕對標準、相對標準和個體標準相結合的多維標準。
(三)多樣化評價
為確保評價的有效性,教師還應在“惠·創(chuàng)課堂”上運用各種評價方法、手段和工具獲取評價信息,綜合評價學生的進步與變化。
(四)全面化評價
教師應明確,對學生的評價不僅應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技能水平,還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發(fā)展和變化,以及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應當注重評價的全面性。
結語
打造“惠·創(chuàng)課堂”的目的是構建信息科技學科課堂教學新模式,讓信息科技課堂教學的質量進一步提升,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要打造良好的“惠·創(chuàng)課堂”,信息科技教師仍需不斷通過實踐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找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路徑和教學內容,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研制組.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具有數字素養(yǎng)與技能的人才: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10):67-73.
[2]陳樂.高職機械專業(yè)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以“UG NX 10.0案例教程”為例[J].科技風,2022(10):143-145.
[3]于穎,謝仕興,于興華.青少年數字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必由之路:問題解決[J].中國電化教育,2022(06):56-63,88.
[4]陳晶.新課改背景下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導刊(下旬),2016(0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