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孫海菁 楊少宗 供圖/浙江省林業(yè)技術推廣總站
櫟樹(QuercusL.)為殼斗科櫟屬常綠或落葉喬木,少數(shù)為灌木,廣布于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約300種,中國有51種,變種14 種,變型1 種,為重要林木之一,產木材、炭、染料、栓皮,可飼養(yǎng)柞蠶等。櫟樹葉具短柄,有鋸齒或分裂,稀全緣;花單性同株或異株;雄花排成纖弱的柔荑花序;花被4—7裂;雄蕊4—6枚,稀更多;雌花少數(shù)而不明顯,單生或數(shù)朵排成穗狀花序,包藏于覆瓦狀鱗片的腋內;花被6裂;子房3—5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為一種子的堅果,為木質、鱗片狀的總苞(即殼斗)所包圍;鱗片刺狀或連接成若干個同心的環(huán)帶。
中國林業(yè)科學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自2002 年起引種了北美櫟樹,以色彩艷麗而風靡全國。在此基礎上,分別研究了北美櫟樹的引種適應性、栽培特性等,“十三五”期間開展課題研究,種質資源收集和評價,并進行雜交育種、擴繁技術等項目。目前已經擁有北美櫟樹的審定良種3個。
櫟樹
品種選擇:櫟樹大多喜歡酸性土壤,適應性較強,應選用經審(認)定的櫟樹優(yōu)良種源、優(yōu)良家系和種子園良種造林。
造林地選擇:平原地區(qū)河旁、湖旁、水庫旁的濕潤立地,或江河沙洲、荒灘,城鎮(zhèn)的綠地、丘陵山腳的緩坡地也可栽種。土壤為沖積土、水稻土、潮土均可。
采用壯苗造林:選用2年生容器壯苗(基徑1厘米以上、苗高50厘米以上,根系發(fā)達)培育。
栽種季節(jié):1—2月,在樹液流動和葉芽膨大之前栽種。
控制栽植密度:初植株行距宜2米×3米,7—8年后需要疏挖或疏伐1次,使密度減半,促進生長。景觀生態(tài)林用大苗栽種,株行距4米×5米。
修剪整形和施肥管理:在疏挖的同時,對保留下的樹苗進行修剪整形,根據櫟樹生長節(jié)律,每年分2次施肥,分別為5月和8月,施肥量逐年增加。
撫育管理:造林后的第1 年和第2 年,每年于5—6 月和9—10 月各撫育1 次。5—6 月全面鋤草、擴穴和培土,塊狀整地采用逐年擴穴連帶,帶狀整地采用帶間砍雜,帶面松土除草,松土深度5—10 厘米,培土高度為5—10 厘米;9—10 月全面鋤草和劈除雜灌木。造林第3年后,可進行修枝,強度視情況可修枝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提高枝下高、促進優(yōu)質高干材培育,每年7—8月全面劈草砍雜1次,直至林分郁閉。當林分郁閉度達0.9以上時,應按“伐劣留優(yōu)、伐密留疏、伐小留大”的原則及時間伐。間伐強度不超過40%,保留林分郁閉度0.6—0.7。
病蟲害防治:在引種實踐中,多數(shù)地點沒有發(fā)生嚴重病蟲害,但在2—3 個地點發(fā)生了天牛危害,發(fā)生蟲害的環(huán)境條件主要是栽種密度太大,林內不通風,加之附近同時栽種有復葉槭、楊樹、柳樹等易感天牛的樹種。樹齡多在3—4 年生。只要注意保持林木稀疏通風透光,并在每年5 月及時噴灑或注射殺蟲制劑比如綠色危雷等,是可以控制的。主要害蟲有象鼻蟲(種子期)、蠐螬、尺蠖(啃食頂芽和嫩梢)以及云斑白條天牛、巨鋸鍬甲等蛀干蛀皮害蟲(3—5年幼年期),苗期易發(fā)生鳥害。
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Hance.)隸屬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楓香樹屬(Liquidambar),產于中國秦嶺-淮河以南各地,生于海拔1000 米以下山地、山谷、山麓、丘陵和平原。樹形高大,葉形獨特,春季新葉鮮紅或嫩黃,深秋葉色紅艷或金黃,是鄉(xiāng)土彩葉樹種。其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強,栽植廣,生長較快,壽命較長,有一定耐火性,是造林的先鋒樹種和優(yōu)勢樹種,也可用于城市綠化隔離帶和道路周邊綠化等。其材質堅實,紋理美觀,旋切性能好,耐腐耐蟲、耐火抗壓,是優(yōu)良的建筑、工藝材、裝飾用材和工業(yè)原料用材;下腳料、干和枝被粉碎為碎屑后為栽培木耳和香菇菌棒的首選原料。樹脂藥用,可解毒止痛,止血生??;根、葉和果實入藥,有祛風除濕、通絡活血的功效。
品種選擇:楓香樹適應性強,品種較少。多數(shù)品種抗風,抗寒,抗有毒氣體,耐火,耐干旱瘠薄,耐熱,耐水濕,耐鹽堿性低,但不耐水澇,不耐移植及修剪。目前已育出的多為觀賞楓香樹新品種,如常色葉新品種‘云林紫楓’‘福祿紫楓1號’‘尚德’‘榮興’等葉色常年紫色;‘金鈺’春季葉色金黃;‘彩紅’‘彩紫’‘南林紅’‘國慶’‘玲瓏’‘夏紅’等新品種也相繼育出。
立地選擇:楓香樹對立地條件要求不嚴,海拔100—1000米以下的荒山和采伐跡地均可造林,一般選擇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土壤肥沃、疏松、不積水的向陽背風平地、丘陵和山地進行人工栽植。
栽培模式:在海拔500 米以上的低山區(qū),可營造小片純林,采用穴狀整地,株行距2 米×2 米,造林密度2500 株/公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區(qū)營造用材林基地,可與杉木、木荷等混交,混交方式為帶狀或塊狀;風景名勝區(qū)的楓香樹觀賞林可采用點狀、環(huán)狀、帶狀混交,亦可塊狀栽植,初植密度1250—1650株/公頃,株行距2米×3米或2米×4米。
種苗規(guī)格:落葉后到第2 年3 月均可栽植。宜選擇1—2年生裸根苗或容器苗(Ⅰ級苗),苗高100 厘米、地徑1 厘米以上,生長健壯、根系完整、無病蟲害,于2—3 月造林。作為城鎮(zhèn)園林綠化用苗,可選用大規(guī)格容器苗或米徑5—10 厘米的綠化地栽規(guī)格土球大苗(樹)移栽,可采用新品種。
種植技術:山地造林需整地,一般在秋冬季進行,根據造林地立地條件和造林目的,采用塊狀或帶狀清理雜灌草,穴狀整地,“品”字形挖穴,種植穴規(guī)格為50 厘米×50 厘米×40 厘米。栽植時截斷過長主根,做到苗正、根舒、壓實,可采用“三埋、二踩、一提苗”的方法:將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央,回填土蓋住苗根(一埋);往上輕提楓香樹苗,以避免窩根(一提苗);覆土踩實(一踩);回填表土,至與地面平齊(二埋);再踩緊(二踩);在苗木基部再蓋一層松土(三埋)。當天未栽完的苗木要及時假植。
撫育管理:造林后連續(xù)4年撫育,前3年生長較慢,每年幼撫2次(5—6月、8—9月),第4年1次(8—9 月)。撫育時對幼林除草松土,適時施肥。每年11—12 月適當修剪枝條,以促進干形通直。正常撫育管理下3—4年即可郁閉成林。
千島湖楓香人工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