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如何報道好新時代的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故事,這是一名黨報記者必須思考的。
筆者從事新聞工作十余年,做過報紙編輯、新媒體編輯,如今轉戰(zhàn)新聞一線當記者。新疆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很多,作為邊疆地區(qū)的一名黨報記者,如何采寫民族團結新聞?答案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身邊真實的、溫暖人心的故事最打動人。這個前提就是要細致觀察,多想多思考,敏銳、迅速地挖掘新聞素材。
此次由新疆《巴音郭楞日報》發(fā)表、中國地市報研究會推薦獲得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稿件——《一趟跨越4700公里的“免費代駕”》,最初筆者了解到這個故事非常機緣巧合。
2021年12月中旬,筆者看望與我結對的“親戚”一家人,稿件主人公曼蘇爾·帕塔爾不在家中,其妻子出來迎接。詢問得知,曼蘇爾去了遙遠的江蘇。
筆者和曼蘇爾一家人平時關系非常好,也知道曼蘇爾是在疆內做貨運工作。為什么去那么遠的江蘇?臨近年底并且路途遙遠,為什么會在這個時間?帶著心中這些疑問,我感覺有新聞,筆者繼續(xù)追問……
原來,曼蘇爾·帕塔爾之所以去江蘇,是和另一位大貨車司機買買提·努爾東幫助在庫爾勒受傷的江蘇籍貨車司機趙序磊,將其大貨車開回江蘇老家。筆者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新聞線索。
當天晚上,我就和曼蘇爾通了視頻電話,得知他駕駛的貨車已到達江蘇境內。筆者在視頻通話中看到,雖然新疆的冬天萬物凋零,可祖國另一邊的江蘇,路邊灌木還是綠油油的。曼蘇爾告訴筆者,由于出來得急,沒有帶換洗衣物,自己穿的毛衣有點厚了。當天,他終于吃了這段時間僅有的一頓像樣的飯……
出來了多少天?路上兩位少數(shù)民族朋友吃飯是不是很方便?這趟“代駕”的費用是誰來出?三人是怎么認識的?為什么會幫助這名漢族兄弟跨越大江南北駕車?這么遠的路程,是不是第一次去?路況不清楚,心中有沒有忐忑……這都是筆者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
當兩位司機得知要采訪,并且要將事件報道出來時,第一反應是拒絕的。他們覺得自己做的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是朋友間、兄弟間應該做的,希望兄弟情誼不要有所“摻雜”,他們的友誼情誼是純粹的,不圖名不圖利。此外,當事人趙序磊眼睛失明,也需要照顧其情緒。
正是他們的拒絕,證明了他們友誼的純粹、情意的珍貴,也更加堅定了筆者采訪此次事件原委的決心。
要將心比心,用真誠打動人。筆者言辭懇切地發(fā)了若干條信息,希望能采訪這一溫暖的故事,也希望這件事能感染影響更多人,讓更多人了解祖國各族群眾休戚與共、守望相助。這是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也是社會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最重要的是,還能夠為失明的當事人趙序磊帶來幫助。
經(jīng)再三勸說、解釋,最后三位當事人終于表示愿意接受采訪。
經(jīng)筆者多方采訪了解,三人相識于運輸新疆棉花的路途上。其后,江蘇司機趙序磊遭遇車禍,在新疆舉目無親的情況下,撥通了曼蘇爾的電話。治療過程中,兩位新疆兄弟幫助趙序磊將車開回老家,并安慰他安心治療,不要擔心。為了省錢,這跨越4700公里、耗時八天八夜的路途,兩位新疆司機住在車上,一路上吃的是泡面和馕。為了減輕江蘇籍司機的醫(yī)藥負擔,他們找到了一批新疆阿克蘇的蘋果運往江蘇,所得運輸費抵銷路途中的一部分油費和過路費,其余的費用均由兩位新疆司機承擔了。
三人相聚江蘇省沛縣,趙序磊的父母將兩位新疆司機當成自己孩子一般對待。其間,三位拍攝下了珍貴的合影。
筆者得知事情原委,非常感動,這樣跨越萬水千山的兄弟情誼,必須讓更多人了解,也希望這樣的故事在寒冷的冬天給人們帶來溫暖。
采訪中,作者楊柳青(左一)看望曼蘇爾妻子帕提古麗和她的孩子,陪孩子一起學國語。
圖為2021年冬天,楊柳青一家與曼蘇爾一家合影。
從2021年12月16日開始,一直到12月20日,采訪基本完成。筆者與三人不斷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世界。稿件經(jīng)數(shù)次修改,最終于2021年12月24日,《一趟跨越4700公里的“免費代駕”》一文刊登于《巴音郭楞日報》。緊接著,2021年12月28日《新疆日報》1版轉發(fā)。
稿件在《巴音郭楞日報》和《新疆日報》發(fā)表后,很快全國各大媒體持續(xù)轉載,后續(xù)反響熱烈。2022年1月2日,江蘇省沛縣融媒體中心聯(lián)系筆者,表示當?shù)卣l(fā)出感謝信,并為兩位代駕司機發(fā)放慰問金。當?shù)孛襟w也希望將此事繼續(xù)共同跟蹤報道下去。
事件只有持續(xù)追蹤報道,才能讓關注此事的讀者了解更多最新情況,也能讓善行義舉的人物形象更加豐富,有血有肉。后續(xù)的進展,也可以持續(xù)增加稿件的關注度,擴大新聞影響力,完善單一事件報道中的一些缺失。
2022年1月3日,江蘇省各大媒體人與筆者建了一個“4700公里‘免費代駕’報道”的微信群,協(xié)商此次事件的跟蹤宣傳報道工作。大家群策群力,各媒體間保持緊密聯(lián)系,分享各地最新情況進展,形成跨省各媒體間的聯(lián)動,共同進行連續(xù)性、跨地區(qū)的新聞報道。
正是各個媒體間的相互協(xié)作,積極推出相關報道,2022年1月,這趟跨越4700公里的“免費代駕”故事,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網(wǎng)絡媒體迅速傳播,影響不斷擴大。
《一趟跨越4700公里的“免費代駕”》被人民網(wǎng)、央視網(wǎng)等媒體轉發(fā),在新媒體端更是形成刷屏之效,人民日報等多個微信公眾號轉發(fā),閱讀量均破10萬,點贊量超10萬,網(wǎng)友評論達數(shù)萬條。隨后,《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焦點訪談等媒體、欄目均專題報道此事件。
筆者進行的追蹤報道,均首發(fā)于《巴音郭楞日報》上:2022年1月4日3版《江蘇省沛縣黨委、人民政府發(fā)來感謝信 大愛無疆守望相助》;1月5日3版《江蘇多家媒體強勢報道》;1月7日4版《兩位庫爾勒司機大哥,為你們自豪!》;1月9日5版《歷時八天八夜 代駕 4700公里的梨城好人登上人民日報》;1月10日7版《庫爾勒貨車司機“免費代駕”引發(fā)全州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熱議 手足情深 親如一家》;1月12日10版《庫爾勒市向沛縣發(fā)去復函、寄贈禮物,傳遞濃濃兄弟情 千里飛鴻寄深情 兩地攜手話未來》,等等。
新聞稿件從細微之處彰顯民族團結的“大事件”。稿件以事實說話、以情動人,展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使這段民族團結佳話、兄弟情誼升華為全國各民族同檐共居、各民族群眾團結互助的深厚感情,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精神,于廣袤新疆大地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具體表現(xiàn)。
該事件報道后,新疆庫爾勒市與江蘇沛縣兩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兩位代駕司機的善行義舉受到了表彰獎勵,趙序磊的傷情在江蘇沛縣當?shù)厥艿搅岁P注,江蘇當?shù)孛襟w邀請趙序磊一家直播帶貨新疆巴州若羌紅棗……
作為新聞工作者,要保持敏銳的職業(yè)嗅覺與嚴肅認真的職業(yè)態(tài)度,發(fā)現(xiàn)好的新聞線索要主動出擊,堅持不懈了解事情的全過程,挖掘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作為新聞工作者,更要保持一顆熾熱的心,具備共情力,要走進被采訪者的內心,與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從細微之處展現(xiàn)大的主題。
在新疆這片熱土上,民風淳樸、善舉頻出,感人至深的故事還有很多。希望這些溫暖感人的故事,能感動帶動更多的人向善向上,讓整個社會充滿溫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