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織的軌跡
1945-1990 德國現代設計展
設計是德國工業(yè)與文化建設的重要工具,也是大眾延續(xù)至今的日常表達方式。20 世紀初,得益于德意志制造聯盟及包豪斯的誕生,德國設計獲得了世界性的關注;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德國面臨著戰(zhàn)后重建的艱巨任務;1949 年之后,德國設計在邊界線兩側演化出不同的發(fā)展邏輯:西德設計成為“德國制造”出口行業(yè)的推動力,而東德設計旨在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提供動力……戰(zhàn)后時代的德國設計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路徑?正是本次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覽希望呈現的關鍵學術話題。展覽共展出戰(zhàn)后德國設計作品300 余組/ 件,涵蓋平面、產品、家具、照明、室內,以及時尚、紡織品和首飾設計等諸多門類,反映出設計與歷史、社會、日常文化等因素緊密交織的景象,探索“兩德”在設計理念與實踐領域的差別及相似關系,從而勾勒出戰(zhàn)后德國設計史的全景。
化作通變
第七屆廣州三年展
“廣州三年展”已舉辦超過二十年時間,作為我國最早開展并最具影響力的三雙年展之一,早已成為輻射全國乃至世界的藝術盛事。本屆廣州三年展以“化作通變”為主題,王紹強擔任總策展人,吳洪亮、菲利普·多德、艾墨思、姜俊擔任不同板塊策展人,邀請來自更加廣泛文化背景之下的超過50位/ 組國內外藝術家及團體,試圖拉開一個于變中求變的當代景觀,展出包含隋建國、徐冰、賈樟柯、胡介鳴、繆曉春等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此外,第七屆廣州三年展四場平行展也將分別于盒子美術館、與亨美術館、觀空間、東莞21 空間美術館同期啟動,串聯城市之中的藝術生態(tài)。
共生之力
北京藝術雙年展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友誼藝術社區(qū)(原友誼商店)、木木美術館(錢糧胡同館)
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以“共生”為主題,旨在思考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tài)如何共存、數字科技與創(chuàng)意設計如何融合發(fā)展。雙年展邀請活躍在各個藝術領域的策展人與學者,由房方、杭侃、龍星如、馬巖松、申舶良和朱朱策劃七個展覽單元,分別闡釋“共生”這一主題。七場展覽分布在三個會場之中,互相聯動之間彼此呼應。其中由策展人申舶良策劃的展覽“幻方:藝術與文學的互映” 借用友誼商店原有的格子結構,營造形如幻方的展場布局,在幻方形成的互映關系中激發(fā)藝術與文學的對話。探索人類與不同生命體、人居環(huán)境與虛擬空間、歷史遺產與未來圖景的共生之道。
中外藝術匯集于百年張園
設計邁阿密(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繼2021 年11 月在上海歷史悠久的外灘一號成功舉辦首屆后,第二屆設計邁阿密上海站選址地標性石庫門建筑空間——張園,匯集20 余家參展機構,涵蓋來自北京、杭州、倫敦、洛杉磯的國內外知名畫廊及設計師。共設三大板塊——呈現展會核心內容的“藝廊展區(qū)”、精心策劃的售買板塊“Podium 展區(qū)”,與展示一系列大型歷史與當代設計作品的“Design at Large 項目”,從而全面、立體地展示收藏級藝術與設計的獨特魅力。
22.12.17-23.3.9 模糊自傳與虛構界限
巴基斯坦裔美國藝術家Salman Toor 在亞洲的首次美術館個展,悉數展出藝術家新近創(chuàng)作的27 幅繪畫和23 件紙上作品。本次展覽的中央展廳以“夜”為線索串聯起空間內的作品,促使觀者思考愛、性別以及群體和個人身份認同的復雜性。藝術家以極富個人特色的具象繪畫風格見長,以細膩的視角描繪酷兒和移民群體的生活,展開對文化遺產歸屬問題的思考,以及對自愛和群體歸屬感的討論。
靈性之旅
Joel Mesler 亞洲首場美術館個展
來自美國的藝術家Joel Mesler 以其大膽的用色、風格化的圖案、明艷的具象形式以及獨特手寫文字元素的繪畫作品為人所熟知。此次展覽作為藝術家亞洲首場美術館級別個展,呈現其約50 件繪畫作品,首次匯集Mesler 的多幅大型三聯畫,亦將亮相藝術家的新系列作品,以此概述Mesler 的藝術實踐,闡釋其標志性的藝術風格。
史詩中的寓言
周子曦個展:合奏
出生于1970 年的藝術家周子曦是這個時代少有的歷史畫家,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周子曦創(chuàng)作的“泥石流”系列繪畫以及風景繪畫。展覽中的作品皆源自他上海的生活和記憶——松江的工作室、崇明島的沒頂美術館駐留計劃;這些作品有的情緒飽滿、有的深沉、有的極度私人化……既與近當代中國歷史的復調敘事持續(xù)不斷地產生共鳴,又避免了喪失繪畫的媒介主體性,史詩一般的畫面充滿寓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