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薇
在學校上課,課余空閑時,總愛到河邊棧道走一圈,呼吸著清新芬芳的空氣,活動著肢體筋骨,兩旁綠葉鮮花,賞心悅目。
春天走在棧道上,首先映入眼簾的自然是那些高大的喬木,它們以一種傲人的姿態(tài),挺立在路邊:柳樹吐出新芽,長出新葉;合歡樹正在開花,枝葉茂盛,常年郁郁蔥蔥;牛筋木長出嫩葉,打著花骨朵。路旁更多的是灌木:火把果開出了一叢叢白花;杜鵑開出紅花、白花、紅白相間花;繡線菊的枝條上,綴著一串一串的小白花;小葉荀子在綠綠的葉子上竄出小白花;小雀花更是爭相開出艷麗的紅色、黃色、紫色……這個季節(jié),每天不斷地有植物開花,每種植物都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風韻,使得人們總有期望,且總不會失望。而那些葡匐長在山坡、草地上的植物,也許很多人路過了,即使對其熟視無睹。也不影響它們?nèi)匀唤弑M全力使勁地開花,努力地展示著一份屬于自己的春色,至于有幾個人能知道或記住它們的名字,已經(jīng)不在乎了。
春天走在這樣的路上,總會忍不住拿出手機拍上很多張照片。仰頭或俯身細看那些正在開花或?qū)⒁_花的種種植物,有的花兒已經(jīng)成功吸引了蜜蜂采蜜;有的花兒只是靜靜地綻放,也許此刻它們并不想招蜂引蝶。一路欣賞繁花春景,靜享著屬于自己的寧靜,世間的各種美好,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
正專注于徜徉在這樣的美景之中時,忽然耳邊傳來蜜蜂忙碌的聲音,順聲而尋,看到在尋常路過的一個坡上,竟然長出一坡的開著藍紫色花的植物,許多蜜蜂正是受到這種花的吸引,紛紛扇動著透明的翅膀,嗡嗡嚶嚶地,一朵花一朵花地采集著花蜜。它們努力吮吸的樣子,十分可愛。細看這幾叢植株,開著藍紫色花,是一種唇形科植物。植物的葉對生,全緣無缺刻,長卵圓形,長1~2cm,寬約1cm,葉基部呈楔形,先端漸尖,葉上被有許多絨毛,粉粉的。相對于葉,花更大些。用手把住花枝細細查看:花腋生,葉腋下生出的花有2~3朵,花的唇片為5裂,中間的裂片最大,像伸出的舌頭,兩側(cè)的兩對裂片卻短小。唇片與冠筒呈直角狀,萼筒筒形或鐘形。花的雄蕊細長,4根雄蕊均自花冠后方的缺彎處伸出。花柱著生于子房頂,有的與雄蕊等長,有的比雄蕊長些。植物的整株枝葉匍匐于地,順著土坡蔓延而下,使這片山坡如同穿上了綠底藍紫花的衣裳。藍紫色的花兒與綠色莖葉搭配,顯得質(zhì)樸而不張揚,靜謐又和諧。這樣的顏色搭配,著實很難引起路人的注意。
后經(jīng)了解才知道,這種植物中文名叫灌叢石蠶,別名低木苦草、水果藍、銀石蠶,是唇形科,石蠶屬植物,原產(chǎn)地并非我國,而是地中海地區(qū)。
我國引進灌叢石蠶,主要是作為一種園林植物,園藝師常將整個植株塑造成球形,優(yōu)雅且風格獨特。因看到有資料記載這還是一種香料植物,為此特意采摘了幾片葉子放在鼻子下嗅一嗅,果然有一股奇特的香氣,如果將植物葉子揉一下,香氣更為濃郁,也許正是這種香氣吸引了蜜蜂。
進一步查閱資料得知,灌叢石蠶是一種生命力十分頑強的植物,對環(huán)境有超強的耐受能力。第一,它適應的溫度范圍廣,適溫環(huán)境為-7 ~35 ℃,真可謂既耐嚴寒又抗酷熱。第二,它極其耐旱,即使整個夏季不澆水,也不會枯死。第三是極耐貧瘠,在非常貧瘠的沙質(zhì)土壤也能正常生長。就像是在農(nóng)業(yè)戰(zhàn)線上默默奉獻的人們。
在了解到灌叢石蠶的這些特點后,我開始每天去觀察。發(fā)現(xiàn)只要白天氣溫在12 ℃以上,不下雨的天氣,都有蜜蜂來采集它的花蜜。這種采集活動從8:00一直持續(xù)到18:00,從3月盛開直到6月花才逐漸減少。
看著這幾株從坡上披下的灌叢石蠶,仿佛看到一位少女,披著如墨的發(fā)絲,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安靜地扎根在那里,即使長期不被人關(guān)注,也依然保持著溫文爾雅的姿態(tài),安靜地開花,又默默奉獻花蜜,這是不是像堅守“三尺講臺”默默奉獻的自已呢?
暑假后回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看望惦記了一個假期的灌叢石蠶,然而此時的它花已凋零,周圍也已然沒有了蜜蜂的紛飛,只剩一片綠色的寂靜??粗@幾叢灌叢石蠶,感嘆著它的堅定與安詳,它這一生到底會留下什么?是有意讓人嗅到的芳香?是讓蜜蜂采集到的甜蜜?還是廚師們調(diào)味時偶然用到的調(diào)香料?原來它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此時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無爭、無奪,一切自然,一切脫俗。此刻,看著這幾株頑強活著的綠葉植株,油然而生一種“花開花落本自然,何求人夸好顏色”的感嘆。如果植物有感情,會不會也歡喜遇到了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