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嬌 金永煥
骨科疾病是臨床發(fā)病率相對較高的疾病,其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需要實施針對性治療。針對骨科疾病患者一般需要根據(jù)患者實際選擇對應手術方式,例如骨折內固定術、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等[1]。年齡不斷增長,鈣質量缺失,機體免疫力也存在明顯降低,對骨科手術患者實施手術治療過程中,需要關注麻醉效果[2-3]。若是麻醉效果不佳,可能會影響手術正常進行,且會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因此需要做好科學的麻醉[4]。椎管內麻醉是臨床一種常見麻醉形式。將吉林省前衛(wèi)醫(yī)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50例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全麻以及椎管內麻醉,明確椎管內麻醉對骨科手術患者MMSE評分與不良事件的影響,內容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實施手術的下肢骨折患者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6~90歲,平均(78.02±2.94)歲;男15例、女10例;Andersbn依據(jù)軟組織損傷程度將骨科疾病分級:Ⅰ型10例、Ⅱ型8例、Ⅲ型7例;骨折類型:股骨骨折7例、脛腓骨骨折5例、跟骨骨折4例以及足附骨骨折9例。麻醉分級:Ⅰ級15例、Ⅱ級5例、Ⅲ級5例。
觀察組年齡67~89歲,平均(78.26±2.79)歲;男14例、女11例;Andersbn依據(jù)軟組織損傷程度將骨科疾病分級:Ⅰ型11例、Ⅱ型7例、Ⅲ型7例;骨折類型:股骨骨折6例、脛腓骨骨折5例、跟骨骨折5例以及足附骨骨折9例。麻醉分級:Ⅰ級 14 例、Ⅱ級 5 例、Ⅲ級 6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獲得明確診斷,符合相應手術指征;在前3個月內,未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臨床資料完整,可隨訪。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患者;意識模糊患者;合并肝腎疾病以及其他類型骨折患者;中途退出患者。本研究獲得患者知情同意,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全身麻醉:使用0.15 mg/kg 注射用順苯磺阿曲庫銨(廠家: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02,規(guī)格:5 mg)、0.3 μg/kg 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廠家: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規(guī)格:1 mL∶50 μg(以舒芬太尼計)]、0.3 mg/kg 依托咪酯(廠家: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999,規(guī)格:10 mL∶20 mg),靜脈誘導。麻醉過程中用到麻醉機通氣,潮氣量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可以設置為9 mL/kg,呼吸比為1∶2,氧流量為1 L/min。麻醉藥物劑量以及濃度需要根據(jù)患者實際確定麻醉深度。
觀察組采用椎管內麻醉:開放靜脈通路,結合機械通氣實施硬膜外穿刺,穿刺患者 L3~4椎間間隙,麻醉藥物以及劑量為采用1~1.5 mL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廠家: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106,規(guī)格:5 mL∶25 mg)注射麻醉,并結合用到0.12%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廠家: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764,規(guī)格:10 mL∶75 mg×5支)以及3 mg/kg芬太尼(用法同對照組)。麻醉注射速度為2 mL/h。
(1)兩組精神狀態(tài):兩組精神狀態(tài)評估應用對應精神狀態(tài)評估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分范圍0~30分。評分越高,精神狀態(tài)越好[5]。
(2)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有神經紊亂、認知障礙,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不良事件發(fā)生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兩組患者術后0.5 h認知功能情況:采用MMSE測量認知功能,將認知功能分為4個分界點,重度認知功能受損(0~17分)、中度認知功能受損(18~23分)、輕度認知功能受損(24~27分)和認知功能正常(28~30分)[6]。
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MMSE評分較之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 h 的MMSE評分較之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8、16 h 的MMSE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分,±s)
組別 術前 術后2 h 術后8 h 術后16 h觀察組(n=25) 28.56±6.36 26.63±1.12 27.63±5.26 28.51±5.29對照組(n=25) 28.63±10.15 24.02±6.11 27.84±6.45 28.05±5.26 t值 0.029 2.101 0.126 0.308 P值 0.977 0.041 0.900 0.759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較之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002,P=0.049),其中觀察組神經紊亂0、認知障礙1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4.00%;對照組神經紊亂4例、認知障礙3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28.00%。
觀察組正常人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價比較(例)
老年人是骨科疾病發(fā)病率比較高的人群,尤其是骨科手術患者,因為其身體免疫功能等在下降,因此在對患者實施骨科手術之后,可能會存在耐受性差等問題,個別患者會產生神經紊亂以及記憶減退等認知功能障礙,而當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明顯下降,術后極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同時患者死亡風險進一步提升。認知功能障礙產生多與麻醉形式有關。因此應重視對患者的手術麻醉[7]。在為老年骨科患者實施麻醉過程中,首要是考慮麻醉的有效性,同時還需兼顧麻醉安全性,在達到麻醉目的的同時,盡量減少麻醉藥物及麻醉方式對患者認知功能、身體機能的影響。
全身麻醉主要是指麻醉藥經骨科手術患者呼吸道吸入,或是通過患者靜脈或是肌肉注射進入體內,實現(xiàn)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短時間抑制,患者在臨床上會出現(xiàn)神志消失、全身痛覺消失、遺忘,同時有可能產生反射抑制、骨骼肌松弛。全麻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抑制程度以及麻醉效果與血液內藥物濃度密切關聯(lián)[8-9]。全麻可能會存在并發(fā)癥,例如認知功能障礙以及胃腸道反應,且全麻過程中藥物長時間易化作用,促使其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主要與麻醉藥物劑量相對較高有關,大量麻醉藥物在患者體內殘留會對認知功能造成干擾[10-11]。
椎管內麻醉主要能夠將麻醉藥成功注入骨科手術患者機體內,保證其神經傳導阻滯。這一麻醉方式能夠減輕手術所致應激反應,降低術后血栓栓塞發(fā)生的風險[12-13]。全麻以及椎管麻醉是臨床兩種麻醉形式。椎管內麻醉是區(qū)域性麻醉,優(yōu)勢是可以廣泛阻滯,對神經損傷小。全身麻醉主要是在呼吸道吸入以及靜脈注射的基礎上給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進而實現(xiàn)麻醉的效果[14-15]。椎管內麻醉用到的麻醉藥物劑量相對少,減少對患者神經功能產生的影響[16-17]。并積極幫助患者盡早恢復意識,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降低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風險,避免因為認知功能出現(xiàn)嚴重障礙影響患者的康復[18-19]。椎管內麻醉可以將手術應激反應減少,對并發(fā)癥預防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觀察組術后2 h精神狀態(tà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8、16 h,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神經狀態(tà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看出椎管內麻醉對骨科手術患者的應用,可以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以及精神狀態(tài)。認知功能障礙是麻醉的一種并發(fā)癥,引起其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操作損傷、脊髓前動脈栓。所謂操作損傷多是穿刺針以及硬膜外導管導致,患者在麻醉穿刺過程中可能會存在疼痛,神經纖維損傷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長時間神經病變,神經損傷的嚴重程度一般與損傷的位置有密切關系。椎管內麻醉夠將麻醉藥成功注入骨科手術患者機體內,保證其神經傳導阻滯,椎管內麻醉能降低手術應激反應,進而實現(xiàn)改善患者精神狀態(tài),并促使其認知功能增強,神經損傷相對較少。
若是椎管內麻醉過程中骨科手術患者存在異感,首先需要明確其產生的原因,實施及時處理。患者出現(xiàn)麻醉異感表明可能導致輕重不等脊神經損傷。脊神經損傷要想避免,需要做好預防措施。需要在麻醉過程中進針輕柔,防止損壞其脊神經,同時還需要留意麻醉穿刺次數(shù)以及置管次數(shù)。穿刺其間,需要保證針尖對準脊柱矢狀面的正中線,刺透黃韌帶抵達硬膜外腔。針的皮膚刺入點可稍偏離患者脊柱正中線,可在刺透黃韌帶前,需要保證針尖指向脊柱的正中線得到有效調整,還需刺透黃韌帶,避免意外事故?!蹲倒軆茸铚l(fā)癥防治專家共識(快捷)》[20]明確指出,當椎管內穿刺伴有明顯疼痛,需要在短時間內將穿刺針撤出,一般建議用到大劑量類固醇。若是患者存在異感但是當時沒有發(fā)現(xiàn),需要提醒患者在術后臥床休息,必要的時候用到止痛片,通過各種途徑穩(wěn)定患者情緒,告知其可以恢復原狀,并在術后三日結合理療等待其康復。這一過程中,需要標注高敏或消失區(qū)域,每日對其范圍進行檢查以及觀察,評估患者損傷康復效果。脊神經損傷也可以根據(jù)醫(yī)生評估了解嚴重程度,針對個別患者可以用到高壓氧治療,其主要是將椎管內麻醉后神經間質水腫減輕,防止神經內瘢痕的形成,這對神經功能快速恢復有極大價值。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較之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看出椎管內麻醉對骨科手術患者的實踐,能夠減少不良事件的出現(xiàn)。椎管內麻醉在骨科手術患者的應用,可以保證患者獲得良好的麻醉服務,這與椎管內麻醉廣泛阻滯,且超術后應激反應少有明顯關系。觀察組認知功能較之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正常21例、輕度4例、中度0、重度0例,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占比是84.00%、16.00%、0、0;對照組正常10例、輕度4例、中度6例、重度5例,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占比是40.00%、16.00%、24.00%、20.00%。可以看到可以看出椎管內麻醉對骨科手術患者的實踐,能夠進一步減少中度以及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率。椎管內麻醉對骨科手術患者的實踐,通過椎管內麻醉實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問題的減少。一般來說,椎管內麻醉劑量與全麻對比,有明顯減少,而麻醉劑量減少則減弱了麻醉本身對患者傷害,產生的不良事件以及并發(fā)癥也會減少,并減輕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少量麻醉藥物更容易被身體吸收,使其在半小時內達到血藥濃度最高值,因此其出現(xiàn)毒性反應也比較低,因此在確定椎管內麻醉劑量的時候給藥劑量盡量避免超過推薦劑量,減少不良事件的出現(xiàn),同時對其認知功能造成的損傷相對更少[14]。
椎管內麻醉需要依據(jù)麻醉操作規(guī)范進行。在椎管內麻醉準備階段需要做好麻醉前的準備,首先需要安裝呼吸管路,并檢測麻醉設備,打開監(jiān)護設備,保證麻醉設備以及監(jiān)護設備時刻處于備用狀態(tài),還需要核對患者本人的床號、姓名、電腦轉入患者的信息,并預先告知患者手術相關知識,例如椎管內麻醉過程、椎管內麻醉對患者手術開展的意義、手術過程等,減少因為不配合導致的麻醉異常,影響手術安全開展。并積極協(xié)助患者擺好體位,雙腿屈曲緊貼腹部、頭低、下頜盡量貼住胸部,將腰部弓出。觀察患者在椎管內麻醉前的各項生命體征,及時處理異常狀況。而椎管內麻醉過程中首先需要將麻醉藥物打開,依據(jù)預先設置好的麻醉計劃進行麻醉,并在麻醉之后協(xié)助患者平臥以及翻身,通過鼻導管吸入氧氣。另外,在椎管內麻醉中,醫(yī)療人員需要關注患者的臨床反應以及各項生命體征,將出現(xiàn)的異常及時與主治醫(yī)生聯(lián)系,確定異常得到安全且及時處理。麻醉之后,還需要關注患者在蘇醒之后的狀態(tài),了解其認知功能以及精神狀態(tài),并對其實施對應的護理。
綜上所述,椎管內麻醉在骨科手術患者的應用,可以提升MMSE評分,減少重度以及中度認知功能問題的出現(xiàn),并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因此在為老年骨折患者實施手術過程中,可在負荷麻醉適應證的前提下,選用椎管內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