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博
(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兒外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小兒闌尾炎(appendicitis)是臨床常見急腹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是常用方式,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1]。但是由于小兒免疫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且大網膜較薄弱[2]。因此,小兒闌尾炎通常發(fā)展較快,容易發(fā)展成為彌漫性腹膜炎或闌尾壞疽穿孔,必須及時給予手術治療。由于小兒的特殊性,如何保障手術效果的同時,以更小的創(chuàng)面完成手術是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3]。隨著腹壁穿刺縫合針的臨床應用,可通過穿刺針懸吊、提拉闌尾,從而充分游離、暴露術野,并且可實現(xiàn)多方位牽引,利于手術操作,可最大限度減少手術定位因素對操作的影響[4]。但是關于腹壁縫合穿刺針在小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中的應用療效和優(yōu)勢尚未完全明確,還需要臨床進一步探究證實[5]。本研究結合2020年1 月-2021 年12 月我院接診的50 例小兒闌尾炎患兒臨床資料,觀察腹壁縫合穿刺針輔助小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和優(yōu)勢,旨在為臨床小兒闌尾炎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接診的50 例小兒闌尾炎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1~7 歲,平均年齡(5.29±1.04)歲。觀察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1~8 歲,平均年齡(5.10±1.60)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長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小兒闌尾炎臨床診斷標準[6];②均經B 超檢查確診[7];③均伴有右下腹麥氏點壓痛、白細胞、C 反應蛋白水平升高[8]。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②消化性潰瘍穿孔、腸梗阻與急性腸炎;③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者;④隨訪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腹腔鏡切除術治療,均采用喉罩通氣全身麻醉[9]。體位:頭低足高約15°,并向左側傾斜15°~30°。經臍置入10 mm 套管,建立氣腹,再于右上腹肋緣下鎖骨中線處置入5 mm 套管,于右上腹孔置入5 mm 腹腔鏡,臍部和左下腹部孔置入操作器械。探查腹腔,分離闌尾粘連組織,采用分離鉗鉗夾闌尾頭部和系膜,然后結扎系膜根部血管,圈套器結扎闌尾根部,用電凝鉤切斷闌尾,電凝處理殘端黏膜。闌尾放入取物袋經10 mm 套管取出。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腹腔,檢查闌尾殘端后,解除氣腹,消毒并常規(guī)縫合切口。
1.3.2 觀察組 采用腹壁縫合穿刺針輔助法治療,麻醉方法和體位均同對照組,采用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腹壁縫合穿刺針,規(guī)格:1.6 mm,依據(jù)患兒個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法。腹腔膿液較少、單純性闌尾或輕度化膿性闌尾炎患兒采用經臍單部位雙孔法:經臍窩左側入路,沿臍環(huán)切開10 mm 長弧形切口,至腹直肌,然后將腹直肌內緣推至外側,置入10 mm 套管,建立氣腹,壓力8~10 mmHg,置入5 mm 腹腔鏡。在腹腔鏡觀察下,于臍窩右側置入5 mm 套管,然后從該孔探查腹腔,經右下腹麥氏點置入腹壁穿刺針,通過穿刺針輔助分離鉗,分離回盲部闌尾粘連。將闌尾套進穿刺針,在腹壁外收緊絲線,懸吊闌尾。利用穿刺針懸吊暴露闌尾,結扎切斷闌尾系膜及闌尾動脈,距離闌尾根部結扎闌尾,切斷闌尾。剪斷懸吊線,退出穿刺針,取出闌尾標本,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腹腔及盆腔,解除氣腹,消毒并常規(guī)縫合。中重度闌尾炎患兒采用雙孔法:首先經臍窩左側入路,置入腹腔鏡探查,如果腹腔膿液較多,闌尾位于結腸后位或不易提取,可于左下反麥氏點置入第2 個5 mm 套管,置入操作器械,并于右下腹麥氏點置入腹壁穿刺縫合針,輔助懸吊闌尾,闌尾切除方法與經臍單部位雙孔法相同,術后于左下腹經套管留置下腹腔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疼痛評分(VAS)、切口美觀滿意度、應激反應指標[(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醇(COR)]以及并發(fā)癥(感染、出血、腸梗阻、皮下氣腫)發(fā)生率。
1.4.1 疼痛評分[10,11]采用數(shù)字模擬分級VAS 評分量表,評分范圍0~10 分,其中0~3 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6 分以上為重度疼痛。
1.4.2 切口美觀滿意度[12]采用自制美觀滿意度調查表,90 分以上滿意,60~90 分基本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滿分為100 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但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手術指標比較(,d)
表1 兩組臨床手術指標比較(,d)
2.2 兩組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為(3.12±0.40)分,小于對照組的(4.76±0.65)分(t=2.495,P=0.032)。
2.3 兩組切口美觀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美觀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切口美觀滿意度比較[n(%)]
2.4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兩組NE、COR 均較治療前升高,但觀察組治療后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傳統(tǒng)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由監(jiān)視孔和兩個操作孔形成操作術野,存在顯著的筷子效應,手術時間相對較長,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可能會延緩患者的恢復,甚至會影響臨床手術效果[13]。而本研究選擇的腹壁縫合穿刺針輔助小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是經臍單孔置入操作套管,然后通過腹壁縫合穿刺針進行闌尾懸吊分離,可減少筷子效應[14]。腹壁縫合穿刺針包含針筒和具有抓捏功能的鉗狀針芯,可發(fā)揮一定的抓鉗功能[15]。但是目前關于腹壁縫合穿刺針相關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在小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還未得到臨床的普遍認同[16],還需要臨床大樣本、多中心研究證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但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壁縫合穿刺針輔助小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可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兒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但是對患兒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無顯著影響。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腹壁縫合穿刺針的輔助減少了操作孔,加之懸吊法可進行單點操作,增加定位操作面,有效改變了傳統(tǒng)腹腔鏡操作的局限性,進一步促進了手術的順利進行,從而縮短了手術時間[17]。因為手術切口的減少,一定程度減輕了患者的創(chuàng)傷,從而促進了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快速恢復[18]。同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小于對照組(P<0.05),該結論提示開展腹壁縫合穿刺針輔助小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單孔操作,創(chuàng)傷小,可降低患兒疼痛評分,減輕患兒痛苦,從而更符合小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需求,可一定程度提高患兒耐受度,促進患兒的術后恢復。觀察組美觀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4.00%(P<0.05),該結論提示在小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中輔助應用腹壁縫合穿刺針可進行靈活操作,減小對周圍組織的重復操作,減少腹壁肌肉損傷;加之切口位置隱蔽,縫合后的切口更容易愈合,有效確保了切口美觀度,從而提高了患兒的切口美觀滿意度。該結論與韓紅波等[19]的研究結果相似。兩組治療后血清NE、COR 均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壁縫合穿刺針輔助對患兒應激反應小。由于手術操作相對簡單、靈活,可避免術野不足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一定程度預防不利應激危險因素促,有效確保手術的治療安全性[20]。此外,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00%,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表明輔助應用腹壁縫合穿刺針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的快速恢復??赡苡捎诟贡诳p合穿刺針的獨特性,可實現(xiàn)多方位提拉牽引手術器械,從而促進徹底切除,且可最大限度減小創(chuàng)傷,進一步預防腹腔感染、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腹壁縫合穿刺針輔助小兒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療效確切,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手術時間和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降低疼痛評分,減少不利應激反應,有效提高美觀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