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強 吳陳勝 呂充 湯軍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療類風濕性髖關節(jié)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股骨頸骨折等髖部疾病的治療方法,具有較好的手術效果[1]。在THA 中髖臼假體的正確安裝是手術成功及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關鍵[2,3]。因此,在臨床上髖臼假體安裝時其外展角與前傾角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選取80 例接受THA 治療的患者,分別采用常規(guī)目測定位法和髖橫韌帶定位方法,對比觀察兩種方法手術時間、術后1 個月髖關節(jié)Harris 評分以及髖臼外展角和前傾角與標準值之間的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武義縣中醫(yī)院進行THA 治療的患者80 例,其中男性37 例、女性43 例;年齡34~85 歲,中位年齡67.40 歲,股骨頸骨折42 例、股骨頭缺血壞死28 例、髖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10 例。納入標準為:患有嚴重的髖關節(jié)疾患,且非手術治療無法緩解癥狀者。排除:具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因腫瘤、代謝性疾病等其他原因導致的髖部疾病患者;有認知障礙、意識障礙等影響本研究療效評估的患者。本次研究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采用髖橫韌帶定位法,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目測定位法,每組40 例。觀察組男性19 例、女性21 例;中位年齡65.70 歲;股骨頸骨折21 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4 例、髖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5 例。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22 例;中位年齡69.70 歲;股骨頸骨折21 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4 例、髖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THA術,采用改良Hardinge 入路[4],髖臼假體均選用非骨水泥髖臼杯。觀察組患者術中充分暴露髖臼,清楚顯露髖臼橫韌帶以及髖臼切跡。在使用髖臼銼進行髖臼處理時,選擇合適的髖臼中心,使用髖臼銼逐號打磨髖臼,致其下緣平行于髖臼橫韌帶,同時根據髖臼銼選擇中心的情況進行相應調整,置入髖臼假體。對照組患者在髖臼假體安裝時,術者磨削髖臼,并對髖臼銼的方位進行判斷,利用定位桿進行目測,使其與手術床面外展約40°,與患者身體縱軸線約15°,置入髖臼假體。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并比較兩組手術時間;②采用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5]評估患者術后1 個月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情況,≥90 分為優(yōu),80~89 為良,70~79 分為可,<70 分為差;③術后復診時,拍攝患肢標準髖關節(jié)正位X線片,觀察術側的髖臼外展角與前傾角。髖臼外展角為髖臼假體橢圓長軸與兩側淚滴點最低點連線夾角。髖臼前傾角為Pradhan 法[6]測量,髖臼前傾角=arcsin P/(0.4D)計算得到(見圖1)。測量3次,取平均值。
圖1 Pradhan計算髖臼前傾角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67.20±5.64)min,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80.80±4.92)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49,P<0.05)。
2.2 兩組術后1個月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在觀察期內未見有脫位。兩組手術切口大小未見明顯差異。觀察組術后1 個月髖關節(jié)Harris 評分優(yōu)15 例、良18 例、可5 例、差2 例,優(yōu)良率為82.52%;對照組術后1 個月髖關節(jié)Harris 評分優(yōu)9 例、良21 例、可8 例、差2 例,優(yōu)良率為75.0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7,P>0.05)。
2.3 兩組患者前傾角與外展角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前傾角與外展角比較/°
由表1 可見,觀察組前傾角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6,P<0.05),而兩組外展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0,P>0.05)。
2.4 兩組外展角和前傾角在安全區(qū)的例(髖)數比較 根據Lewinnek 等[7]提出的髖臼安全區(qū)定義,前傾角范圍為15°±10°;外展角為40°±10°。兩組外展及前傾角在安全區(qū)與非安全區(qū)的例數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外展及前傾角在安全區(qū)與非安全區(qū)的例數比較/例
由表2 可見,觀察組中前傾角在安全區(qū)范圍內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7,P<0.05)。兩組外展角在安全區(qū)范圍內的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3,P>0.05)。
THA 術中髖臼假體安裝的好壞對于術后早期并發(fā)癥及遠期假體的生存率影響較高[8]。目前臨床上對于髖臼假體定位方法常用的有目測法、髖橫韌帶定位法、計算機輔助定位方法等[9]。其中目測法是臨床最為常用的方法,但受術者的臨床經驗影響,影響因素較多,可重復性差,并且精準性不高,尤以影響前傾角為主,容易產生誤差[10]。髖橫韌帶定位法大大提高了髖臼假體安裝的準確性及可操作性,由于髖臼橫韌帶受髖臼發(fā)育影響較小[11],對于髖臼定位困難,如髖臼發(fā)育不良的患者也十分適用。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可見髖橫韌帶,即使在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或關節(jié)炎的患者中也具有較高的識別度。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髖臼橫韌帶連接髖臼切跡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形面,自帶前傾角(15.2°±5.2°),與正常髖臼假體的前傾角具有明顯相關[12],在定位正確髖臼前傾角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因此采用髖臼橫韌帶定位法,可引導術者快速、準確地安裝假體,減少了目測法多次的髖臼矯正,使得髖臼假體安裝時間減少,從而減少了手術的時間以及出血量,降低了手術風險。對于高齡、對手術創(chuàng)傷耐受能力低、髖關節(jié)形變的患者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13]。對于短期內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兩者未見明顯差異性,這可能是由于短期內髖臼角度對于髖關節(jié)置換的影響較小,故而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評分相似。在假體角度方面,本次研究提示,相較于目測定位法,髖臼橫韌帶定位法在定位外展角中無明顯優(yōu)勢,這可能是由于在后入路進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時,患者側臥位,與手術臺呈現同一水平線,術者可通過髖外杯植入桿與手術臺的夾角判定髖臼假體外展的角度,不易受髖臼、患者體位等影響。而在定位髖臼前傾角時,由于無準確的定位參照,往往誤差較大。有研究證實當髖臼假體與韌帶對齊時,該研究的假體都位于前傾的“安全區(qū)”內[14]。使用髖臼韌帶進行術中確定髖臼假體前傾,無需外部條件,且準確性較高[15]。在本次研究中,也證實了髖臼橫韌帶對于髖臼前傾的輔助定位意義。在本次研究中也發(fā)現了,使用陶對陶界面時,因為髖臼假體內襯沒有高邊設計,所以在安裝髖臼假體時會稍微增加前傾角的度數。因此,先天性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的患者,尤其上2°以上的,由于股骨側發(fā)育異常,股骨前傾角加大,在安放髖臼側假體的時候前傾角度應相應減小。
綜上所述,在THA 術中,使用髖臼橫韌帶法輔助進行髖臼假體安放,可減少手術時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手術風險。同時髖臼橫韌帶定位方法在術中可有效地增加髖臼假體前傾角定位準確性,減少因髖臼位置不佳引起的并發(fā)癥,十分適合髖臼股骨發(fā)育正常的患者。對于髖臼畸形或骨盆傾斜的患者髖橫韌帶只起到定位的作用,髖臼假體角度的調整仍需臨床醫(yī)生根據患者情況而調整。因此,髖橫韌帶定位方法是一個很好的髖臼假體安放輔助定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