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彩霞
在吉利汽車全球動力科技品牌——雷神動力發(fā)布的兩年之際,雷神動力向全球市場拓展的步伐明顯加速。2023年7月,吉利控股集團和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與雷諾集團,宣布共同成立一家動力總成技術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研發(fā)、制造和供應先進的混合動力總成和高效的燃油動力總成。據說新公司年產能超500萬套發(fā)動機和變速箱,產品包括傳統動力及混合動力,可涵蓋全球80%的燃油動力和混合動力汽車市場應用需求,完全可以滿足包括吉利汽車、沃爾沃汽車、雷諾、寶騰等全球客戶的需求。
其實在全球汽車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吉利汽車只是一家年輕的企業(yè)。其首款自主研發(fā)的發(fā)動機MR479Q下線距今也不過二十余年。但也就在這短短二十多年間,吉利動力完成了從自然吸氣、渦輪增壓、新能源電氣化的產品進化,實現了包括發(fā)動機、變速箱、混合動力、純電系統、可替代燃料等在內的動力總成全產業(yè)布局,并有了角逐全球市場的實力。吉利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一次時間緊湊的訪談并不能給出答案,但我們或許能從中揣測出中國汽車動力從追隨者到趕超者的幾點經驗。
近日,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汽車工程學會會士,“中國心” 年度十佳發(fā)動機及混動系統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李理光,汽車與運動雜志社總編輯楊建軍,與吉利動力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福成,吉利動力研究院雷神混動系統兼發(fā)動機平臺總工程師劉國慶進行了坦率交流。
不久前,在德國舉辦的慕尼黑車展上,雷神動力以“混動未來(Hybrid Future)” 為主題,攜旗下新一代雷神電混引擎BHE15 Plus、DHTEvo、3擋變頻電驅DHT Pro等雷神電混平臺系統及多款旗艦產品,首次登陸慕尼黑車展,成為整個車展上為數不多的展示完整混動系統研發(fā)與制造能力的中國品牌。
“在與德國同行的交流中,他們并不看好純電動汽車的發(fā)展,也很不理解中國依然在做混動系統、甚至還在做成本更高的插混系統。”趙福成說,當我告訴他們,中國制造的插混系統的價格已經能與純燃油車幾乎持平時,他們更是覺得不可思議。
“現在的歐洲同行面對中國汽車動力市場的發(fā)展變化確實很焦慮。” 趙福成解釋,一方面原來的優(yōu)勢領域——發(fā)動機部門人員因為轉型被大量裁撤,資金投入已經嚴重不足,另一方面他們也擔憂在純電動這條路線上同樣競爭不過中國?!笆聦嵣?,從2017年開始,歐洲車企基本沒有推出全新的燃油車,豐田亦是如此。” 趙福成說。對此李理光教授深有同感?!皻W洲燃油車的產品開發(fā)大多會在2025年后停止。美國福特發(fā)動機部門的研發(fā)人員,有的轉去做電池管理。發(fā)動機部門留下的人主要維持現在的生產,根本沒有新的資金投入發(fā)動機的研發(fā)?!?/p>
2023年3月因為歐盟放寬禁燃令,歐洲被拋棄的燃油車暫時獲得了喘息之機,但車企的燃油工程師卻陷入了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不過,趙福成認為,除了人才流失和資金投入不足外,目前中西方在新產品的迭代開發(fā)中,決策者對于成本管控的邏輯截然相反。在新產品的迭代開發(fā)中對成本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霸趪鴥?,開發(fā)新產品只要在CAE的模擬分析中,我們認為方案可行,就會爭分奪秒把模具開出來驗證,因為這樣可以全面驗證產品的各種性能的可行性,進而縮短開發(fā)周期。而歐洲的同行,必須是先去做發(fā)動機的缸體a樣機,再做b樣機,做完驗證之后才能開正式的模具。因為他們認為模具的開發(fā)費用很貴。而我們認為節(jié)省下的時間成本,同樣可以大幅降低整個開發(fā)成本?!?趙福成說,事實上也是如此,吉利現在兩年迭代一個平臺,不僅產品的各項性能領先,開發(fā)成本也比歐洲的OEM成本要低得多。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崛起,國內這一領域的零部件供應商的競爭力也凸顯出來。在本屆慕尼黑車展上,除了整車企業(yè),不少三電系統、汽車軟件等領域的中國零部件企業(yè)也參加了展會。
“吉利早在幾年前就培養(yǎng)本土供應商,在‘動力新四化 的技術變革過程中,是否已經培養(yǎng)出一批新的供應商團隊?” 楊建軍問道。
“實際上,對于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的培養(yǎng)從與沃爾沃的合作就開始了。后來隨著疫情的發(fā)展、‘芯片荒 的出現,我們更加重視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的培養(yǎng),現在我們的供應商基本都能保證是在國內生產?!?趙福成表示,在這次慕尼黑車展上,可以感覺到國際傳統內燃機、變速箱等零部件供應商都在向熱管理、線控底盤技術等方向轉型。不過他認為,在三電的集成化方面,國內很多供應商已經走在了前面。
“不僅如此,在混動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中,我們也在帶動國內的供應商一起進步?!?劉國慶說道,新的技術領域對我們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戰(zhàn)和困難。很多零部件企業(yè)在與主機廠共同攻關克難中,迎來反超國外同行的機會。不過,未來我們還需要在很多新領域的研究中繼續(xù)深耕細作。
“經過二十幾年的發(fā)展,我們見證了國產發(fā)動機及混動系統已從早期的追隨、后期的同步,躍升為現在的引領?!?汽車與運動雜志社總編輯楊建軍表示,希望更多國產汽車動力品牌能夠繼續(xù)在“中國心” 活動的見證下,在國際競爭的大舞臺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