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偉
(中國作家協(xié)會 魯迅文學院,北京 100029)
當代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圓了中國人近百年的諾貝爾獎夙愿。作為首位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在海內(nèi)外刮起了一股迅疾的“莫旋風”,一時間,不僅山東高密成了一方滾燙的新聞熱土,而嚴肅文學借著這股“莫旋風”似乎也一夜間重回社會公眾話題的中心。莫言的獲獎,無疑是一次終結(jié)——既終結(jié)了中國籍作家無緣諾貝爾獎的歷史,對置身歷史現(xiàn)場的我們而言,更現(xiàn)實地講,也是所有仍在創(chuàng)作的莫言們的文學夢的“終結(jié)”;從文學史的角度說,其實還是中國當代文學自身的一次終結(jié):80年代先鋒文學革命發(fā)生以來的真正的歷史性終結(jié)。
在這一背景下,孟繁華先生2012年推出的新著《文學革命終結(jié)之后》,與其說是一種巧合,不如說更像是一次儀式,一次先鋒文學革命發(fā)生以來歷史終結(jié)的學理化儀式——至少從該書的主標題上,我們讀出了這種終結(jié)的意味。《文學革命終結(jié)之后》延續(xù)了孟繁華先生文學批評研究一貫的風格:文學歷史交錯,史識新見融匯,社會政治互滲,學理性情兼具。事實上,這種豐富多樣的風格品貌,也正符合其文學史家、文學批評家和文化觀察學者的三重身份。
在我看來,《文學革命終結(jié)之后》重要的或許并不在于其所彰顯的縱橫捭闔、激情飛揚的個性文采,也不僅在于其個案解讀的細膩精到,抑或是宏觀敘述的娓娓道來,更重要的是該著體現(xiàn)出的作者愈益顯明的對復雜性這一學術(shù)旨趣的看重與追求:無論是對文學政治的重新理解,還是對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學現(xiàn)實的解讀,抑或是深入歷史腹地,尋脈現(xiàn)代文學的起源——孟繁華先生的文學批評研究,始終著眼于一種復雜性的辯證展開,在這種辯證的展開中,既呈現(xiàn)問題及問題域的復雜性,同時也呈露自身復雜的主體性。質(zhì)言之,重要的或許并不是該著的文體風格,而是文學批評研究的諸多維度是如何圍繞“文學”這一軸心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并形成復雜的有價值的問題視閾的。
當然,對復雜性的追求,不唯是體現(xiàn)在《文學革命終結(jié)之后》中,毋寧說復雜性是孟繁華先生文學批評研究始終如一的追求,只不過在新著中,這種追求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其實單從該書的結(jié)構(gòu)上,我們也可一窺復雜性的端倪:在《文學革命終結(jié)之后》中,既有文學總體格局的宏觀謀篇思慮,也有年際分野的中觀布局總結(jié),更有基于具體作品與作家的微觀探幽——從這個意義上說,該書就不再是簡單的一部由二十余篇論文組成的合集,而完全具有了一本學術(shù)著作所應有的形式的整體性要素。
那么進一步深入地說,究竟何謂復雜性的內(nèi)涵呢?概要說來,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復雜性具體體現(xiàn)在孟繁華先生的文學批評里,既非片面的粗暴否定,亦非通篇溢美之詞的褒獎,而是始終在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域中展開,不脫文學復雜的現(xiàn)實處境。換言之,復雜性既是孟繁華先生對當代中國與社會的體認,也是對文學本身的認知。誠如他在書中所言:中國社會及其發(fā)展道路的全部復雜性不掌控在任何人的手中,它需要全民的參與和實踐[1];而與此同時,他對文學本身又抱有足夠的清醒認識:小說不是現(xiàn)實的復制或摹寫,小說有自己的邏輯[1]130。或許正是基于這樣一種雙重的“復雜”考慮,作者才會用稍帶些許義憤的語氣直言:當今文學的全部豐富性和復雜性,用任何一種人云亦云的印象式概括都會以犧牲這個豐富性為代價[1]238。
在《文學革命終結(jié)之后》中,復雜性的旨趣追求當然不是憑空建構(gòu),而是始終依托“新世紀文學”這一物質(zhì)載體,誠如在文集的首篇文章《“新世紀文學”的經(jīng)典化與當代性》中,作者開門見山說到的那樣:“新世紀文學”在不同的議論中悠然走過了十年的歷史,十年的歷史都發(fā)生了什么會有不同的敘事。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新世紀文學”十年這束時間之光,照亮了我們此前未曾發(fā)現(xiàn)或意識到的許多問題,當然也逐漸地照亮了“新世紀文學”十年。從最初的對“新世紀文學”這個概念的質(zhì)疑,逐漸轉(zhuǎn)化為對當下文學、也可以理解為對近些年來文學價值認知的討論,這是十年時間之光照亮的一部分問題[1]1。這段引述不僅是因為其處在開篇文章的首段而顯得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其間隱含的思考以及透露的信息,頗值得我們仔細玩味。
首先,作為“新世紀文學”概念的主倡者,孟繁華先生再次委婉重申了“新世紀文學”這一概念的合法合理性——“新世紀文學”概念的提出,確實有不少爭議,但公允地說,恰恰也是在這種爭議聲中,“新世紀文學”逐漸敞開并照亮了自身。從上述的那段征引中,我們看到孟繁華先生顯然是意識到了“新世紀文學”這一概念自身容涵的全部復雜性,“概念無疑地是形式,但必須認為是無限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形式,它包含一切充實的內(nèi)容在自身內(nèi),并同時又不為內(nèi)容所限制和束縛”[2],所以黑格爾在《小邏輯》的第三篇“概念論”中,首先開明宗義地指出:概念是自由的原則,是獨立存在著的實體性的力量。文學概念跟哲學概念的建構(gòu)方式或許不太一樣,但概念的邏輯理路還是基本趨同的?!靶率兰o文學”的自由實體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其獨立存在的文學價值,并將繼續(xù)展示其未盡的開放遠景意涵。
其次,依托于“新世紀文學”復雜性的言說,并非漫天撒網(wǎng),而是著重落實在了對“不確定性”和“當代性”的表征確證上。也即是說,“不確定性”和“當代性”事實上構(gòu)成了“復雜性”的堅硬的雙核,它們互為支撐,暗示了兩種不同的言路面向。以作者對“不確定性”的闡釋為例,我們在書中以“確定性”為題的兩篇論文《在不確定性中的堅持與尋找——2010年長篇小說現(xiàn)場片段》和《不確定性中的蒼茫叩問——評曹征路的長篇小說〈問蒼?!怠分?可以感知得更加明顯。借用作者喜歡引用哈貝馬斯的一句話,“現(xiàn)代性是一項未盡的事業(yè)”,那么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不確定性”在孟繁華先生那里,甚至已上升并表征為一種現(xiàn)代性的命運:“不確定性是我們從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宿命?!盵1]212
相比較而言,我倒更看重作者對“當代性”這一概念的重申,或者說,“當代性”似乎更切中“復雜性”的肯棨。當代文學言說“當代性”,似乎天經(jīng)地義,毋庸置疑,但嚴格說來,當代文學的“當代性”并非不證自明,而是需要在不斷的批判闡釋中趨于現(xiàn)形,毋寧說就是一種需要不斷歷史化的過程實踐。這里,準確把握“當代性”的一個關(guān)鍵,與其說是怎樣面向當下現(xiàn)實,不如說是如何來認識理解“歷史”和“歷史化”,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能否有效區(qū)分“歷史主義”和“歷史性”這兩種迥然有別的研究方法。
“當代性”本該是當代文學研究學科最值得重視的畛域,但或許是源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史傳傳統(tǒng),以史為鑒,論從史出,才能理直氣壯、名正言順。而當代文學的“當代性”一般又被事實性地理解成沒有歷史的縱深,缺乏嚴謹?shù)囊?guī)范——某種意義上說,因此“當代性”的問題反而被放逐或遮蔽了——而更不可思議的是,對“不確定性”和“當代性”所持的立場態(tài)度,居然成了文學研究界所謂趣味和品位分野的依據(jù):在一些治古代文學或比較文學的人那里,他們對當代文學所持的偏見,其依據(jù)大概就在于此,質(zhì)言之,“不確定性”和“當代性”成了當代文學學科遭人輕視的最重要原因。
或許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自知之明”,當代文學研究界才不斷地伸向歷史的腹地,小心翼翼地以歷史化來充實本學科的根基。于是我們看到,“重返八十年代”“七十年代”,甚至“回到六十年代”,成了近年來當代文學研究界的熱議話題。這其實也正如近年來興起的“方法”熱,“八十年代作為方法”或“梁啟超作為方法”,“作為方法的魯迅”,種種“方法”眼花繚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歷史化的思路在一定意義上說固然沒錯,但問題在于,是怎樣的一種歷史化?而目下的事實似乎是,我們在“方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能把“目的”本身都遺忘了,甚至是落入了歷史主義的陷阱也渾然不覺。
歷史性方法跟歷史主義的方法是兩回事。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態(tài)度,歷史主義,注重研究對象的起源、演化和發(fā)展狀況,一般強調(diào)邏輯與歷史的一致。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主義的方法,并非完全不可取,在研究各種經(jīng)驗事實時,為弄清事實的來龍去脈,回溯起源是必要的。但歷史主義方法的一個傾向或者說是痼疾,在于它往往導致對研究對象的歷史起源的崇拜和回溯,“其實質(zhì)是把邏輯還原為歷史,把歷史研究還原為對歷史過程的追溯和對歷史起點的崇拜”[3],因此,歷史主義往往標榜“只有理解過去,才能解釋現(xiàn)在”。而歷史性方法則不然,雖然歷史性方法也重視對研究對象得以展示的歷史境遇的分析,但最根本的在于,歷史性“注重的乃是研究者何以在此,它涉及的乃是研究者在開展一切研究活動之前已先行植入的歷史境遇”,也就是說,歷史性方法崇尚的是具體的研究態(tài)度,最漠視的可能是起源問題。從歷史性出發(fā),對于認識論研究來說,“重要的問題不是去追溯認識的起源,而是去探討認識者在認識活動之前已然具有的認識的前結(jié)構(gòu),從而揭示出認識活動的社會歷史內(nèi)涵”[3]347。與歷史主義方法相反,歷史性方法崇尚的是“只有理解現(xiàn)在,才能解釋過去”。
在辨析了歷史主義和歷史性兩種研究方法的異同之后,我們已經(jīng)明白,其實歷史性恰恰構(gòu)成理解當代性的一個法門,或者說歷史性是當代性構(gòu)成的一個隱含基礎(chǔ)。至此,我們有必要回到《文學革命終結(jié)之后》提出的“當代性”上去,明確孟繁華先生申言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當代性”。在談到“新世紀文學”的當代性,作者做了這樣一種界定:這個當代性是指文學的總體狀況改變了“時間的總體化”邏輯,而且是以一種不確定性和非邏輯化的方式發(fā)展運行。許多文學因素以突如其來的方式改變了現(xiàn)代性時間總體化的預設,使本來就撲朔迷離的文學現(xiàn)狀變得更加復雜。而恰恰是這種復雜的“整體性”構(gòu)成了當下文學狀況的豐富性和“當代性”特征[1]4。這里,作者再度辯證地展開了“不確定性”“當代性”和“復雜性”三者間的有機聯(lián)系。如果說“當代性”的言說在此還比較隱晦,那么在《內(nèi)心的困境——我對當下文學批評的理解》一文中,作者就更加明白無誤地表明了自己的“當代性”立場:“證明過去相對容易些,解釋當下卻要困難得多。而對當下生活失去解釋能力的時候,最簡單的莫過于以想象的方式回到過去。事實上,歷史是只可想象而不可重臨的。”[1]245作者不僅旗幟鮮明地顯示了自己的當代性立場,其實也對歷史主義方法表達了一種審慎的猶疑態(tài)度。
當代文學,最大的價值其實就在于它的“當代性”,或者說,當代文學歷史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充分的當代化,這是當代文學研究的宿命。而也正是有了對“不確定性”和“當代性”的認同理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孟繁華先生“復雜性”這一學術(shù)旨趣的追求。比如,在《文學革命終結(jié)之后》中,作者重提“文學政治”或文學與政治的關(guān)系,這并非老調(diào)重彈,而實際上是要充分打開文學研究的維度和視閾,確立起立體的分析框架。我們只有在復雜性的前提下,才能理解論者重提政治的良苦用心。事實,也只有深入把握復雜性,我們才能準確捕捉孟繁華先生文學批評研究的心境,“雖然對當下的文學批評有所辯護,但實際上,這些年來從事文學批評的心情是非常復雜的”[1]247,這或許就是作者為什么把自己的批評稱之為“猶疑不決的批評”的根本原因所在吧。而也正是在這一層面上,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著述頗豐、影響甚大的作者,何以自我認定在今天的思想文化環(huán)境中“學院知識分子,在當下學術(shù)制度、教育制度的制約下幾乎無所作為”[1]172,足見其心何苦,其情何悲也!
對復雜性的清醒意識和一再強調(diào),固然為問題的澄明準備了條件,但需要指出的是,復雜性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復制和擴張,復雜性本身也可能成為自身所追逐的目的。事實上,理解復雜性,認識復雜性,內(nèi)在地預設了一種解決復雜性承諾,亦即向著復雜性尋索一種透明性、單純性和整體性方案的可能性。因此,對復雜性本身,我們又有必要保持警惕和反思。
新世紀文學的生產(chǎn)、傳播和評價固然無法與現(xiàn)代社會的組織生產(chǎn)脫離干系,或者干脆說,社會現(xiàn)實與政治歷史的糾葛構(gòu)成當代文學場域的一個前提性境遇。但當我們將針對的問題轉(zhuǎn)換為對問題域的澄清時,研究對象事實上已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轉(zhuǎn)換和偏移,重要的不是對這種轉(zhuǎn)換或偏移做何種評價,而是要足夠清醒地意識到這種研究思路的思維本質(zhì),究其實質(zhì),這仍是一種本質(zhì)認同的思維方式(identity of essence),亦即承認問題和問題的語境在某種程度上是同一本質(zhì),將邊界與中心視為同一介質(zhì)。單純的本質(zhì)認同,只能導致人們對不同認識對象之間的共同性的模糊認識。因此我們有必要從這種思維方式中抽身,突出文學這一把握世界方式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亦即重申差異分析的必要性。
正是在這里,我們找到了“差異分析”跟“當代性”以及“歷史性方法”的統(tǒng)一:歷史只是理解現(xiàn)實的一個維度,而現(xiàn)實和未來才是所有理解的出發(fā)點和真正歸宿。只有理解現(xiàn)實,才能解釋過去。只有對“當代性”的首肯與堅執(zhí),才能不斷豐富新世紀文學的內(nèi)涵,也才能真正確立起當代文學研究的真正尊嚴,這或許就是孟繁華先生的《文學革命終結(jié)之后》一書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