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宜生,鮑亮亮,余嘉文,呂楊
小細胞肺癌(SCLC)約占肺癌所有分型的15%[1],其確診時,約有30%處于局限期[2]。該類型癌癥惡性程度高,具有高侵襲性、高致死性、高轉移性的特點[3],因對放化療敏感,故目前局限期小細胞肺癌(limited-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LS-SCLC)一線治療以同步放化療為主[4]。盡管對于LS-SCLC的治療已進行了諸多嘗試,但該疾病的治愈率仍較低,大多數(shù)患者病情最終惡化,發(fā)生復發(fā)和轉移[5-7]。當前新型化療藥物的研發(fā)進程緩慢[8],抗體類藥物雖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尚未廣泛投入臨床使用[9],不同分割照射劑量的放射治療仍存在爭議,已逐漸成為局限期小細胞肺癌的研究熱點[10]。超分割放射劑量在前期研究中表現(xiàn)出優(yōu)于常規(guī)分割劑量的臨床療效[11],目前大分割療法研究規(guī)模較小,研究設計也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本研究根據(jù)實際治療經(jīng)驗,利用大分割放療模式聯(lián)合EP方案化療治療LS-SCLC,探討其療效及安全性。
選擇2018年7月—2020年6月在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安慶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接受治療的117例LS-SCLC患者為試驗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中國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5》[12]診斷標準,且經(jīng)病理活檢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LS-SCLC,TNM分期為Ⅰ~Ⅲb期;(2)患者年齡為18~70歲;(3)無其他類型癌癥、無遠端轉移;(4)功能狀態(tài)評分(PS)0~1分。排除標準:(1)患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疾病或器官衰竭者;(2)精神異常者;(3)不同意治療方案者。隨機分為試驗組59例和對照組5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入組患者及家屬知曉試驗內(nèi)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Table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est and control groups
化學療法:兩組均采用EP方案化療,根據(jù)我院實際治療經(jīng)驗,誘導化療以21天為1周期,同步放化療以28天為1周期,放療結束后序貫化療,共治療6周期。依托泊苷(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583,5 ml : 0.1 g)80 mg/(m2·d),d1~d4靜脈滴注,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57,10 mg)30 mg/(m2·d),d1~d3靜脈滴注。
放射療法:放療在化療第3周期d1進行同步治療,采用調強適形放療?;颊哐雠P,上肢交叉抱肘置于前額,真空袋固定,4D-CT定位,增強CT掃描范圍:上界環(huán)甲軟骨,下界肝下緣,層距3 mm。大體腫瘤靶區(qū)(GTV)包括腫瘤區(qū)(GTV-T)和淋巴結區(qū)(GTV-N),GTV-T根據(jù)化療后腫瘤區(qū)域勾畫,GTV-N根據(jù)化療前所有受累淋巴結區(qū)域勾畫。臨床腫瘤靶區(qū)(CTV-T)為GTV-T外擴8 mm,CTV-N為GTV-N外擴5 mm,計劃靶區(qū)(PTV)為CTV-T/CTV-N外擴5 mm。危及器官:肺V20<28%,肺V5<60%,脊髓<40 Gy,心臟V40<30%,平均<26 Gy,食管V35<50%。試驗組采用大分割放射劑量,即55 Gy/22 Fx、1次/天;對照組采用超分割放射劑量,即45 Gy/30 Fx、2次/天,兩次照射間隔為8 h。兩組均每周照射5 d。
1.3.1 臨床療效 緩解率(ORR):治療結束后3個月,參照RECIST 1.1標準[13],對患者進行近期療效評估,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和進展(PD),ORR=CR+PR。
總生存率(OS):從患者治療結束后至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以率(%)表示,定期隨訪2年,每月電話或復查隨訪一次,失去聯(lián)系或放棄本院治療即視為失訪。
無疾病進展生存率(PFS):從患者治療結束后至病情進展或末次隨訪的時間,以率(%)表示,定期隨訪2年,每月電話或復查隨訪一次,失去聯(lián)系或放棄本院治療即視為失訪。
免疫功能指標:治療結束后3個月,檢測患者CD3+、CD4+、CD4+/CD8+、CD8+及NK細胞水平,評估治療對患者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
1.3.2 安全性 結束治療后1周,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重度皮炎、骨髓抑制、肝功能受損、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等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以率(%)表示。
1.3.3 隨訪 所有病例隨訪截止2022年6月。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x±s)描述,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描述,兩組對比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s繪制生存曲線,并進行Log rank單因素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ORR為91.53%,對照組為87.9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n(%))Table 2 Comparison of short-term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隨訪從治療結束后第1個月開始,試驗組3例失訪,對照組4例失訪,失訪者OS和PFS按照末次隨訪時刻計算。因隨訪結束時仍未達到中位OS和PFS,故采用平均OS和PFS進行比較。試驗組和對照組平均OS分別為(20.70±0.703)月和(18.72±0.817)月,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05,P=0.045);平均PFS分別為(18.821±0.974)月和(15.447±1.109)月,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7,P=0.044),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OS和PFS生存曲線圖Figure 1 OS and PFS curves of the two groups
治療后,兩組患者CD3+、CD4+、CD4+/CD8+以及NK細胞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增加,而CD8+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CD3+、CD4+、CD4+/CD8+、CD8+和NK細胞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CD3+、CD4+、CD4+/CD8+以及NK細胞百分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CD8+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細胞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mmune cel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試驗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和重度皮炎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肝功能損傷及骨髓抑制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Table 4 Comparison of treatment-related compl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SCLC生長迅速、侵襲能力強、轉移率高,且發(fā)病較為隱蔽,直接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4-16]。局限期給予及時有效的醫(yī)療干預對防止病情惡化意義重大,但整體治療效果仍然偏低,長期存活率在30%以下,且當前治療不良反應大,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6]。因此阻止疾病進展,延長患者預期壽命,減少治療相關不良反應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因LS-SCLC腫瘤病灶對放療和化療敏感,故為臨床治療首選方案[17]。就放療領域而言,不同分割照射劑量仍有較大爭議[18]。研究表明[19],超分割劑量相對常規(guī)分割模式有更高的臨床療效,但治療頻率高,患者耐受差,不良反應明顯,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大分割放療是在超分割基礎上提出的新型分割模式,但臨床研究規(guī)模小、維度少,研究有待優(yōu)化,本研究在EP方案化療基礎上,采用大分割放療模式治療LS-SCLC,探討其對療效及安全性的影響。
在既往的二十年中,關于治療LS-SCLC的放射劑量和頻率一直在不斷探索。Hasan等[20]研究表明放療劑量在45 Gy以上有較好療效。在尤靜等[21]研究中,50 Gy/30 F放射劑量表現(xiàn)出最佳療效。在Zhang[22]和Xia等[23]臨床研究中,CTV 55 Gy/22 F的大分割劑量相對于常規(guī)分割劑量和超分割劑量均表現(xiàn)出更好的有效性和可接受的毒性。基于“縮短時間跨度,提高分割劑量以改善療效”的思想,本研究采取55 Gy/22 F,每天一次的大分割方式開展研究。
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2年平均OS、平均PFS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生存期及無進展生存期顯著延長,可能因為放射治療的效果和放射劑量呈正相關,大分割放療單次放射劑量大于超分割劑量,可在單位時間內(nèi)將更大劑量的治療射線給予靶區(qū)照射,獲得更高的照射效率,迅速滅活腫瘤細胞,破壞腫瘤血管網(wǎng),降低其增殖、侵襲能力,減少了癌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避免了腫瘤細胞對放射治療產(chǎn)生抗性,強化了治療效果;另一方面,超分割單日總照射劑量大,且1日2次對患者進行照射,照射相對頻繁,患者常難以耐受。大分割治療模式間隔時間長,給予正常組織器官和免疫系統(tǒng)較小的恢復壓力,相對于超分割模式,對正常組織器官和免疫系統(tǒng)損害更小,對腫瘤細胞死亡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不良反應小,保證免疫系統(tǒng)對腫瘤的殺傷效果。
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及重度皮炎的發(fā)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試驗組肝功能受損和骨髓抑制發(fā)病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免疫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大分割放射劑量安全性高于超分割放射劑量。采用放療和化療治療癌癥時,由于藥物和射線對正常組織、器官的殺傷作用,因而產(chǎn)生一系列治療相關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和劑量呈正相關。大分割放射療法的照射劑量低于超分割組,對臨近靶區(qū)的食管、正常肺組織、靶區(qū)皮膚和免疫細胞的殺傷作用較小,引發(fā)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免疫系統(tǒng)在放化療結束后恢復較快;雖放療對肝功能受損和骨髓抑制也有一定影響,但射線照射并非主要因素,化療所用的順鉑和依托泊苷主導了此類不良反應,故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1)受制于客觀因素,本研究并未探討更長時間的患者治療效果;(2)本次納入研究患者的家庭收入情況有所差距,治療結束后患者在營養(yǎng)、護理、生活等方面客觀存在差異,本研究未能排除此影響;(3)本次納入樣本量相對較少,大分割放療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對于LS-SCLC,使用大分割放療模式聯(lián)用EP方案化療可提高抗癌療效,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期,降低機體免疫功能損害,同時,在減輕放療不良反應方面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