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常金 黃泗霖 王建紅
(1 三臺縣人民醫(yī)院 四川綿陽 621000;2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 四川成都 610072)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根據所涉及的供血動脈系統(tǒng),缺血性卒中可分為前循環(huán)卒中和后循環(huán)卒中。前循環(huán)主要指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及其分支,后循環(huán)主要指椎基底動脈或椎動脈及其分支。對于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給予積極治療,阻止腦缺血的進一步發(fā)展,恢復缺血半暗帶,減輕腦損害,改善患者的預后。對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采取橋接治療是臨床常用治療手段。臨床實踐中,有學者認為靜脈溶栓會對直接取栓時機帶來影響,使患者顱內出血風險增加。也有學者認為直接取栓治療效果不低于橋接治療,可以越過靜脈溶栓直接取栓治療[1]。本研究主要分析直接取栓與橋接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2 名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其中采用直接取栓治療40 例,采用橋接治療42 例。
直接取栓組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齡38~76歲,平均(52.80±5.16)歲;患病原因:大動脈粥樣硬化28 例,心源性栓塞12 例。
橋接治療組男性25 例,女性17 例;年齡32~73歲,平均(45.56±3.16)歲;患病原因:大動脈粥樣硬化26 例,心源性栓塞13 例,小動脈閉塞型3 例。
兩組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符合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者;CTA 證實為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閉塞,且符合疾病臨床表現者;發(fā)病時間≤6 小時,且NIHSS 評分≥6 分者;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發(fā)病時間>6 小時者;腦出血者;精神疾病者;其他臟器有嚴重疾病者。
直接取栓治療組:根據患者病情及配合情況,選擇麻醉方式,術前做好血壓及心電檢測。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實施股動脈穿刺,穿刺置入8F 血管鞘,進行全腦DSA,評估血管閉塞情況,椎基底動脈基礎以及側支循環(huán)代償狀態(tài)。明確責任血管后,置入6F 中間導管和8F 導引導管,微導管造影,將支架輸至血栓處釋放后停止5~10 分鐘,做好支架、中間導管、導引導管的管理,確保持續(xù)負壓抽吸控制血流。必要情況下,操作過程中可多次取栓,但次數應控制在4 次以內。造影證實血管再通后,去除動脈鞘,按壓10~15 分鐘,結束手術后應進行頭顱CT 的復查,明確顱內是否出血。
橋接治療組:給予患者阿替普酶0.9 毫克/千克進行橋接治療,先以靜脈推注的方式給予患者10%的劑量,推注時間為1 分鐘,后以靜脈泵入方式將余下90%的藥物注入患者體內,需持續(xù)進行泵入,泵入時間1 小時。進行CTA+CTP 檢查,若有大血管閉塞問題,則立即進行橋接治療,取栓方法與直接取栓治療組一致。
(1)采用NIHSS 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分42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
(2)評估兩組患者血管再通情況。
(3)采用GCS 評分評價患者預后,4-5 分可定義為患者預后良好。
所有數據均帶入SPSS20.0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用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并進行χ2檢驗,用“”表示計量資料并進行t 檢驗,P<0.05 為差則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比較,術后2 周兩組NIHSS 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但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比較()
組別 術前 術后2w t P直接取栓(n=40))18.21±1.95 10.68±1.54 19.455 0.000橋接(n=4217.17±1.91 9.95±1.66 18.295 0.000 t 2.440 2.062 P 0.017 0.042
直接取栓組血管再通29 例,占比為72.5%;橋接組血管再通33 例,占比為78.6%;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GCS 評分,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3 天、7 天時,兩組GCS 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提升,P<0.05,但兩組GC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CS 評分比較
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率高于出血性腦卒中,其發(fā)病比例占卒中總發(fā)病率的一半以上。它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各種動脈炎、外傷和其他由腦血管疾病阻塞血管的斑塊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心房顫動等各種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這種疾病產生的栓子進入血液并阻塞大腦中的血管。由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的復雜性,其病理機制復雜多樣,與容量衰竭、興奮性中毒、神經炎癥、細胞凋亡和氧化應激等有關[2]。損傷的腦組織可分為缺血中心區(qū)及缺血半暗帶,缺血中心區(qū)的腦細胞會導致不可逆的壞死,缺血半暗帶如果血流能夠及時恢復可能會被挽救,但缺血時間延長也會導致神經細胞隨之凋亡,而致病情加重。
目前,阿替普酶是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用有效藥物,但必須在發(fā)病后3~4.5 小時使用,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橋接治療是治療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的常用手段之一,直接取栓治療前靜脈注入阿替普酶進行靜脈溶栓可快速激活血栓中的纖溶酶,溶解微血管中的血栓,使得血流再通,有利于腦血管灌注的早期恢復,改善預后。
橋接治療也是治療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的常用手段,在改善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中具有重要價值。因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患病后每延誤1 秒鐘對患者腦組織均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害,橋接治療由于癥狀發(fā)生4.5 小時內靜脈溶栓的應用可能會產生時間延誤,導致患者血管再通時間的延長,限制了其臨床應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無論是直接取栓還是橋接治療,只有在減少時間延誤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更好的臨床預后。
早期靜脈溶栓能夠降低取栓次數,縮短取栓及恢復血流灌注時間,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患者的病情恢復。直接取栓治療方法應用于臨床,顯著提高了血管再通率。而且,直接取栓治療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證實,但仍有一些患者在經過直接取栓治療后預后效果不良[3]。
本研究重點分析了直接取栓與橋接治療在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結果提示取栓治療目前是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的一項有效治療手段,直接取栓治療與橋接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直接取栓與橋接治療在治療急性前循環(huán)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似,兩組患者預后情況也顯示兩者治療效果相當,臨床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宜治療方法,更好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