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曉添
民間禮書被認為是脫胎于民間日用類書,由民間禮生所使用的帶有工具書性質(zhì)的儀式實踐指導手冊。禮生是儒家禮儀在民間的重要傳承者,他們掌握一定的儒禮知識又扎根禮俗生活,通過傳承禮儀知識而成為“禮”建構(gòu)社會的知識中介,在民間生活中,實踐“書寫”的禮儀,也書寫“實踐”的禮儀。禮生的“書寫”與“實踐”蘊含著禮與俗的長期、深度互動,民族交融、文化對話的整體脈絡和細節(jié)都浸潤其中。禮生傳承的主要儀式文本是禮書,有學者指出可將其歸入民間日用類書的范疇,一般意義上的禮生禮書可歸屬于“村落日用類書”①對“村落日用類書”的介紹詳見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間的日常生活》,陳鋒主編:《明清以來長江流域社會發(fā)展史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676頁。。因為禮書包羅各種禮儀知識,為四民禮儀生活提供借鑒;但因為儀式實踐的特殊性,其中的知識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民眾生活,需要禮儀專家作為中介,故在具體的實踐中又呈現(xiàn)明顯的地區(qū)差異。禮書中記載的具有共性的內(nèi)容對于探索傳統(tǒng)民間禮俗生活固然非常重要,但其內(nèi)在差異以及具體的實踐過程也非常有價值。②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間的日常生活》,陳鋒主編:《明清以來長江流域社會發(fā)展史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677頁。禮生的民間禮書更像從“民間日用禮書”中分離出的具體的儀式實踐部分,像《酬世錦囊》中的《家禮纂要》。③楊華:《〈 酬世錦囊 〉與民間日用禮書》,《中國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4期。作為禮儀專家的禮生繼承知識傳統(tǒng)指導儀式實踐,又經(jīng)由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書寫知識,由此深度、持續(xù)影響著民間生活。禮儀知識不僅是基本的儀式信息,更作為禮俗生活的重要部分,承載著禮儀制度、觀念、行為規(guī)范,既是儒者制定的社會理想、社會制度,也是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構(gòu)建。④龍曉添、蕭放:《喪禮知識傳統(tǒng)的當代民俗實踐——以湖南湘鄉(xiāng)禮生“喊禮”為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本文所闡述的《禮文匯》和《儒禮儀文新編》是民間禮俗實踐中禮生切實在使用的禮書,雖然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但是禮書書寫與儀式實踐在民間生活中一直處于動態(tài)對話之中,禮書書寫是儀式實踐的依據(jù)和基礎,儀式實踐又推動著禮書的修訂與更新。
筆者在湖南喪禮的田野調(diào)查中搜集到多種類的《禮文匯》《禮文備錄》,均是禮生們做禮的重要文本依據(jù)。湖南韶山M禮生收藏的《禮文匯》(刻本)共14本,現(xiàn)存5本,是湘鄉(xiāng)、韶山一帶禮生行禮的主要文本依據(jù)之一,雖然不完整,但根據(jù)M禮生的說法,湘鄉(xiāng)大部分禮生的《禮文匯》均源于此。該本沒有目錄頁,信息不完整。湘鄉(xiāng)搜集到其他禮生的《禮文匯》文本也不全,無法知道其中是否有一些儀式過程的記錄,也無法獲得禮文的全部內(nèi)容。而目前湘鄉(xiāng)儀式實踐中禮生們主要使用的禮書是《禮文備錄》(光緒溈甯管窺居士編撰)?!抖Y文備錄?序》指出,撰述目的正是因為禮俗發(fā)生了變化,而導禮者又發(fā)現(xiàn)生活中缺乏相應的知識支撐,于是想要通過搜集、整理喪禮知識,以撰述來引導儀式實踐,其中通用儀注注釋的儀式細節(jié),通用于所有的儀式。儀節(jié)記述詳細,便于實踐操作?!抖Y文備錄》偏重“禮文”,有簡單的儀注,以及儀式過程中各類文書的格式與內(nèi)容。
而湖南安化流傳著完整版本的《禮文匯》,禮生們在民間儀式實踐中同時使用《禮文匯》《禮文備錄》。結(jié)合湘鄉(xiāng)禮生的訪談和文本對比,安化T禮生的《禮文匯》與湘鄉(xiāng)M禮生的《禮文匯》屬于同一版本,只是刊刻時間不同。以下以T禮生所藏完整版本的《禮文匯》為主要研究文本,并通過對禮生關于禮書書寫與實踐的訪談,參與觀察喪禮儀式實踐,嘗試基于喪禮儀式文本闡釋民間禮俗秩序建構(gòu)的過程。2008年T禮生根據(jù)自己長期的儀式實踐經(jīng)驗、積累和理解,撰寫出版了《儒禮儀文新編》。通過梳理其內(nèi)容,結(jié)合撰述者的訪談、儀式實踐,將其視為當代禮書書寫,與《禮文匯》進行比較。《禮文匯》《儒禮儀文新編》均是民間禮生使用的重要禮俗文獻,但是,前者的撰述在筆者研究時早已完成,在湖南乃至更廣泛地區(qū)的民間禮俗生活中,其作為知識指導存在,而《儒禮儀文新編》是當代禮生在儀式實踐過程中積累而成的撰述,是基于實踐的書寫。
本文嘗試基于傳統(tǒng)禮書與當代禮書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梳理,探討禮書書寫與儀式實踐的關系。一方面,傳統(tǒng)禮書延續(xù)著禮儀書寫傳統(tǒng),實現(xiàn)著禮儀傳統(tǒng)的知識傳承,又作為指導當代儀式實踐的知識文本存在,規(guī)范、引導著當代民間的儀式實踐 。另一方面,當代禮生也積極地結(jié)合自己的儀式實踐不斷完善禮儀知識體系,試圖通過禮書書寫梳理禮儀知識脈絡,傳承禮儀傳統(tǒng)。這種禮儀知識的傳承形態(tài)既與長期以來的書寫承繼相似,又因時代的變遷蘊含著特殊的價值,而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復合的儀式形態(tài)也在影響著禮儀知識的構(gòu)成。
敘述學中的敘事指故事的講述,以故事的方式認知和理解事物,作為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制造意義的活動,敘事被視為感知世界的途徑,通過對事象的記錄、理解、講述和說明被引入文化研究。而儀式敘事即以儀式為途徑,借由儀式的記憶、儲存功能,以一套程式化的設置在時間中延展,但需保證儀式程序的有效性、權威性和社會性。①荊云波:《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 儀禮〉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第3—4頁。民間禮書是給禮生閱讀、參考的禮儀指導手冊,因此其中的儀式敘事是根據(jù)儀式類別,以程式化的形態(tài)展開的。禮生在學習做文喊禮的過程中是將禮書作為“教材”類的文獻來使用的,雖然其獲得的口頭傳承的知識要遠遠超越禮書書寫的范圍,但禮書依然是禮生儀式實踐的重要依據(jù),以及禮儀知識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湖南安化搜集到的《禮文匯》①結(jié)合湘鄉(xiāng)禮生的訪談和類似的《禮文備錄》的版本,分析可知安化流傳的《禮文匯》與湘鄉(xiāng)的《禮文匯》應該是同樣的版本,只是刊刻不一樣。筆者2015年8月10日,在安化大禮生TWG家中拍攝了完整的《禮文匯》。是完整的,清同治甲戌楚溈愚谷居士編次,安化愚江法霖重訂。其內(nèi)容包括冠婚喪祭,但喪禮相關內(nèi)容占了絕大多數(shù),通過列舉儀式中有可能使用到的各文類來展現(xiàn)整個儀式的形態(tài)。全書共14卷,儀式敘事以禮“文”的規(guī)范書寫為線索,將儀式過程、種類、親疏貴賤、倫理規(guī)則融在禮文書寫之中。具體結(jié)構(gòu)見下表。
表一 《禮文匯》內(nèi)容框架
以喪禮卷四諸式類的記述為例,由文本可見從初終到發(fā)引、歸窆的整個喪禮儀式過程。首先是訃文式,先列舉了各種情形所適用的訃文樣式,以及哀啟式、辭帖式、請贊禮紅帖式、自請式、報喪訃白單帖式、訃帛白單帖式、復訃帛白帖式、親朋助賻白單帖式、謝賻帛單帖式、三牲祭禮帖、章帛祭饌禮帖式。接著羅列出孝帖稱呼,不同的亡者對應不同的稱呼和落款。然后有魄帛、木主、功布、翣、幡等各種喪葬用品的形制說明和圖解。接下來記述的“禮程”。
第一日 啟家神 啟司命 請水 (沐尸) 告沐殮 襲 奠 起水(灑凈) 啟門神 設蕩穢將軍 設功曹 設廟王 土地 啟城隍 啟文公 夕奠諸神 告尸 開路 迎尸入棺 設靈 成服 題魄帛 蓋棺 出煞 殯奠
第二日 蕩穢灑凈 朝奠諸神 稟文公請印 樹旛 掛旛 中奠諸神 奠靈設薦 望祭冥京 招魂祭路神 告門神 祭引魂童 夕奠諸神 開方 請靈薦 送廟土燈 三招魂 夕奠靈薦
第三日 蕩穢灑凈 朝奠諸神靈薦 懺水 設天京坤府 客奠 中奠 (同上)祭東岳神 祭詔官 祭赦官 夕奠同前 祭諸天
第四日 蕩奠同前 設方伯 書木主 客奠 祭興 雪愿 祖道 告方伯 請靈 朝祖 犯重喪者送重喪 諸奠同前
第五日 蕩穢諸奠同前 發(fā)引 譴奠 祭橋(或江) 奠路 祔葬告舊基 歸窆 安靈 望祭武鄉(xiāng)侯 祭三十六鬼王 設焰口神主 祭甶子 啟文公賑孤 賑孤 謝師
第六日 蕩穢諸奠同 點主 啟水神賑孤 放河燈 啟師 拜星主
第七日 蕩穢朝中諸奠同 啟倉曹 祭夫頭 車夫 給票 祭靈宇 撤靈薦 宣功據(jù) 化篢 謝火神 錢諸神 安門道 息宅 安司命 安家神 安主
結(jié)合田野調(diào)查中的湖南喪禮儀式過程,《禮文匯》所記載的儀式過程應是湘鄉(xiāng)喪禮實踐中道士儀式和禮生儀式的整合,構(gòu)成一個復合型的儀式指導,與當代湘鄉(xiāng)龍泉觀和金雞觀火居道士的日程相似。當代湘鄉(xiāng)的禮生只參與祭奠禮,而安化禮生的喪禮實踐要復雜得多,他們不僅主持祭奠禮,還參與祭朱文公、祭司命、祭后土等一系列復雜的儀式,并可以代替民間道士的很多功能。但其中也注明了“此行禮七日之程至日期多少,禮節(jié)添減,在隨時斟酌,不可拘泥”,可見在儀式實踐中是因循規(guī)制又可靈活變通的。
接下來是儀式需要用到的各類文書,例如告沐殮文、迎尸入棺文、殯奠文、蓋棺文、文公掌訣、停柩秘訣、設靈文、成服式、招魂請靈詞、請薦詞、再招魂文、三招魂文、請靈朝祖詞、發(fā)引文、外遣奠詞、繞棺后讀詞、歸窆文、撤靈文、化篢文。
卷四通過“文”隱含著一條儀式進程的線索,喪禮卷五到卷九的部分是進一步的補充與細化。這些知識是一個合格的禮生需要掌握的,行文的規(guī)范、稱謂、落款需要細致而準確,而文的書寫則要通過與孝家溝通,熟悉基本情況以后,根據(jù)環(huán)境、季節(jié)、天氣,以及家族形態(tài)、親屬關系等因素綜合考慮后書寫。而且這些文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不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于是在很多細節(jié)上都容易引發(fā)質(zhì)疑和討論,為了讓禮儀書寫與生活相適應,歷代以來的民間知識精英都會適時地修訂禮書,因此民間禮書一直處于流動之中。當代民間禮生們也會有意識地重新撰述禮書,以適應當代民間禮俗生活的需求。
湖南安化T禮生是當?shù)刂Y生,原是中學高級教師,同時作為禮儀專家參與安化及周邊甚至更遠地方的以喪禮為主的儀式實踐,退休后時間更充裕。他還積極地參與地方文化發(fā)展,作為禮儀專家也持續(xù)地參與一些學術活動。在長期的儀式實踐中,T禮生積累了大量的禮儀文獻和實踐經(jīng)驗,有感于禮儀文本的零散和儀式實踐的混亂,他像歷來的地方知識精英一樣謀求通過撰寫禮書以禮導民,因此2008年編著并出版了《儒禮儀文新編》,全書20萬字,序言部分除了自序還錄了兩則舊序,分別是《禮文備錄》舊序①《禮文備錄》的舊序與前文筆者所用《禮文備錄》光緒二十年的序不一樣,此處舊序落款是光緒六年撰,光緒八年刊刻,內(nèi)容也不一樣,但在此不詳述。和《朱熹儒序》②湖南安化縣田莊鄉(xiāng)高家溪諶介垣(號國章)先生(1893—1976)在1919年季春所作,書中說所用的是諶先生弟子陳宗良先生的抄本。文如下:且乎儒學之為教,大矣哉!自朱文公創(chuàng)造以來,諸子百家無不仰其教,公卿士庶無不欽其教。此教之流行天下,可為法、亦可萬世師也。當今,儒教科儀亦非,圣教不古。往往欲酬恩于父母者,縱欲致奠開堂,外有堂奠之名,內(nèi)無堂奠之實,詩文詩句終不得門戶而入。斯人也,上有害于亡人,下有慚于孝士。。在《自序》中T禮生一如傳統(tǒng)的書寫禮書的地方知識精英一樣,從周公制禮開始梳理禮儀的脈絡。在民間禮俗實踐中,無論儀式形態(tài)、淵源如何,從禮俗秩序建構(gòu)的角度而言,始終有一條或隱或顯立足于促進良性社會發(fā)展的,從上至下,融合多元文化的禮儀體系在規(guī)約著民眾的生活。
儒家禮儀,源于周公。儒家學說創(chuàng)自孔子,孟子荀子等歷代儒宗予以繼承發(fā)展。宋代朱熹,進一步編定儀注、文辭,將儒家學說用于冠、婚、喪、祭等活動中,儒學便逐步分支出儒教,成為中國儒、釋、道三教之尊?!吨芏Y》《儀禮》《禮記》,俗稱“三禮”?!瓥|漢鄭玄《儀禮注》、唐賈公彥《儀禮注疏》、清胡培翚《儀禮正義》等。南宋朱熹、黃干等撰《儀禮集傳集注》……北宋王安石尊《周官》,廢《儀禮》;朱熹乃以《儀禮》為“經(jīng)”,而將《禮記》及諸經(jīng)史雜書中所載古代禮制,附“本經(jīng)”之下,兼取后儒注疏,加以解釋,成家禮、鄉(xiāng)禮、學禮、邦國禮各卷;喪、葬二禮由其門人黃干續(xù)撰……③出于保護采訪人的需要,本文在引用該書時,不再特地加注釋,以防泄漏作者信息。
《自序》中將儒家文化傳統(tǒng)視為“儒教”,“儒教”一說學界尚無定論,在此也不展開,但是T禮生關于儒教的闡述卻值得思考。在湖南湘鄉(xiāng)禮生書寫與實踐中,并沒有強調(diào)儒家喪禮民間化后的“儒教”屬性,他們始終以儒家文化之正統(tǒng)在指導儀式實踐,與佛道相區(qū)別,但湖南安化的儀式實踐中卻見明顯的“儒教”化。湘鄉(xiāng)喪禮中禮生只負責處理祭奠等部分,超驗的儀式實踐由道士完成,而在湖南安化儀式實踐中,結(jié)合地方文獻、訪談、儀式實踐觀察,可知禮生按照《禮文匯》的內(nèi)容祭奠亡者、祖先和各種神,一定程度而言已經(jīng)整合了儒禮、民間信仰、佛道的部分內(nèi)容,所以就此似乎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獻和生活中禮生所言之“儒教”?!吨祆淙逍颉防镆舱f:“且乎儒學之為教,大矣哉!”并認為是朱熹創(chuàng)了儒教。安化儀式實踐中有祭祀朱文公的環(huán)節(jié),可見,儒教之說在湖南安化一帶是有一個穩(wěn)定體系的。其《自序》云:
儒學發(fā)展成為了中國本土宗教之一的儒教。儒教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把儒學和社會實踐結(jié)合起來,設定各類演禮儀程,教育人民,服務民眾,為中華民族大部分人所敬重和欽佩,所以人們常說三教儒為尊。儒教在吉禮、喪葬、祭祀和治煞禳災等活動中,都被人們尊于佛道。然而,儒教的一些科儀和符咒,是與佛、道相通的,所以又有儒、釋、道三教合一之說。儒教學說,聯(lián)系客觀社會現(xiàn)實生活進行文化演示和交流,既能達到悼念、緬懷、祭祀等效果,又能起到教育、團結(jié)、鼓舞人民的作用?!瓰榱吮4嫖幕z產(chǎn)和適應民俗文化的需要,參閱古籍,結(jié)合編者實踐,輯成《儒禮儀文新編》,以喪葬儀文為主,也編入了一部分其他科儀和詩文,以及儒教用到的其他方法和部分符咒。因篇幅所限,各類詩文編入不全,僅供借鑒。儒教儀文在湖南以及全國各地基本相同,是國學傳統(tǒng)《禮記》文化在民俗中的完整體現(xiàn)。倘若本書所錄儒教科儀與各地區(qū)有些差異,則施行者必須入鄉(xiāng)隨俗,不宜強據(jù)儀程而不變。只要其勸善育人精髓不變,對促進和諧社會形成就有裨益。
可見,民間禮生確實通過儀式實踐看到了民間生活中禮俗的具體社會功能,且清楚地意識到由“禮”而“俗”的過程。強調(diào)書寫是為了指導儀式實踐,同時也如歷來撰禮者一樣強調(diào)禮儀的“從宜”原則?!度宥Y儀文新編》有冠禮、婚禮、吉禮、喪禮、儒禮常用儀注、儒教的誥符咒法、儒教用到的其他方法、補錄類八個部分,最后還有圖和表格。
根據(jù)訪談資料,《儒禮儀文新編》是T禮生參考了《禮文匯》《禮文備錄》,結(jié)合自己的儀式實踐經(jīng)驗和文獻積累而寫成的,其中很多就是他在儀式實踐中使用過的。訪談中T禮生對照著《儒禮儀文新編》依次詳細地在撰述者和實踐者之間來回切換,講述了文本的使用和儀式的實踐,有的部分T禮生還現(xiàn)場吟誦,結(jié)合田野調(diào)查,與T禮生的一系列針對禮文和儀式實踐的訪談對喪禮書寫與實踐互動具有一定的闡釋力。
表二 《儒禮儀文新編》內(nèi)容框架
與《禮文匯》相比,《儒禮儀文新編》基本上繼承了原有的框架,但是更關注細節(jié),對內(nèi)容進一步整合、梳理、分類,使得邏輯更清晰,且補充了“儒禮常用儀注”“儒教的誥符咒法”“儒教用到的其他方法”“魯班先師類”“補錄類”五部分。T禮生說其中的文類大部分均是自己在儀式實踐中使用過的。T禮生說,在他的實踐經(jīng)歷中做冠禮的非常少,但跟很多地方依然會在婚禮中保留冠禮的痕跡一樣,安化在婚禮親迎前一天晚上要“做花園”,也就是加冠禮。男女雙方各自在家,新郎的由長輩做道德教育,未來作為一家之主應該如何勤勞創(chuàng)業(yè),尊敬岳父岳母,新娘被教育如何勤勞持家,孝順公婆。還有父母以外的雙方長輩對新郎新娘進行性教育的環(huán)節(jié)。原來“做花園”有一個儀程,要請禮生喊禮行兩跪六叩首的儀式,現(xiàn)在免了,頂多拜拜祖宗。①被訪談人:T禮生,訪談人:筆者, 時間:2015年8月8日,地點:湖南安化江南鎮(zhèn)。
婚禮中各種各樣形式的儀式都有,女方八字、龍鳳書、傳庚文、發(fā)轎文,禮生都要負責。在家告別祖先到夫家后行廟見禮,讀廟見文。到男方家時由廚師拿著大雄雞迎著車子,即迎喜神,有迎喜神文。迎親隊伍到屋門口不進門,需要回煞,送新娘的要參與接垅宴,用三杯滿滿的酒,一杯敬天,一杯敬地,一杯敬六路諸神,即為回煞。②被訪談人:T禮生,訪談人:筆者, 時間:2015年8月8日,地點:湖南安化江南鎮(zhèn)。
跟《禮文匯》一樣,喪禮部分的書寫也是所占篇幅最大的,T禮生說“喪禮諸多式類”與《禮文匯》的記載有所不同,是跟師傅學的,都是在儀式實踐中真正使用過的文式?!拔墓牟悺钡臅鴮懸仓档藐P注,文公即朱熹,他們將朱熹視為“儒教”的教主③不同于任繼愈“儒教的教主是孔子”的觀點。,認為孔子是儒教的發(fā)起者,孔子創(chuàng)制的禮儀經(jīng)由朱熹發(fā)展,而最終成為“教”。結(jié)合《朱熹儒序》所言之“儒教”和禮生的訪談,從文獻和口述中漸漸凸顯出實際存在的“儒教”,湖南湘鄉(xiāng)的禮生文書中雖然有《儒教經(jīng)懺科》,但儀式實踐和禮生口述中都未見“儒教”的稱呼?!皬奶拼娜?、釋、道三教鼎立發(fā)展為宋代的三教合一,這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也就是儒教在封建政權的支持下逐漸醞釀成熟的過程,也就是儒教在封建政權的支持下逐漸醞釀成熟的過程”④任繼愈主編:《儒教問題爭論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9頁。。根據(jù)任繼愈的觀點,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儒教已經(jīng)有了雛形,而經(jīng)歷隋唐的互動交融后,儒家以封建倫理為中心,吸取了佛道的宗教修行方法,宋明理學的建立則標志著以 “天地君親師”為信奉對象的,將宗法制度與超驗世界觀有機結(jié)合的中國儒教的完成。⑤同上,第9—10頁。從湖南安化的禮俗實踐來看,確實有鮮明的“儒教”特色,其將宗法制度的規(guī)范與對超驗世界的理解有機地結(jié)合在禮俗“知識”框架中,而《儒禮儀文新編》的撰述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而清晰的兩相結(jié)合的框架。將朱熹作為“文公”以神的規(guī)格來進行祭祀,因為朱熹是宋明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宋明理學吸收了禪宗“極樂世界不在彼岸而在此岸,不在現(xiàn)實生活之外而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的觀點,“不講出世,不主張有一個來世的天國,但是卻把圣人的主觀精神狀態(tài)當作彼岸世界來追求”⑥同上,第11頁。,同時,也是因為朱熹緣著《司馬書儀》的路徑進一步將《儀禮》化繁就簡而成的《家禮》是指導民間儀式實踐的重要“知識”,并借由“日用類書”“家譜”“民間禮書”等各種形式進一步下沉民間,形成廣泛的影響力。
安化喪禮中要祭文公文昌,祭祀的順序就是依照書中記載?!拔宸铰飞耦悺钡募漓胧菍㈥庩柭?lián)想在一起。“后土類”是針對陰宅而展開的?!俺鲨杨悺币灿邢盗屑漓雰x式。而在安化這一類的儀式只有儒教能做,道士不做?!摆ぞ╊悺眲t是儒家和道家都做?!百c孤類”是指在祭祀自家祖先的同時,對孤魂野鬼也要賑濟,其中的所有過程T禮生在儀式實踐中全都做過?!胺藕訜纛悺笔菍iT賑濟因水而亡者,舉行儀式的時候要在資江放河燈,原來是用紙做成方框框,里面點上茶油,現(xiàn)在是放上蠟燭。認為河燈飄得越遠送得越遠,希望不要在地方為患,整個過程非常莊嚴,也很好看。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要燒紙錢、灑酒在地上,也是為了賑孤?!办奉悺笔侵竷x式的日子不好時就要進行禳解。“息宅類”是指整個儀式舉行完畢以后,要安宅。儒教喪禮要有個全過程,一項都不能少,儒教和道教相通,《儒禮儀文新編》是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充分參考了《禮文匯》《禮文備錄》。安化過去分為前四鄉(xiāng)后四鄉(xiāng),前鄉(xiāng)更重視形式上的儀式,講究儀注,舉行完整的喪禮儀式需要16個人。而儒教樂隊主要是大樂小樂,一段段,有板有眼,升炮、擊磬等等,一個都不能少?,F(xiàn)在附近舉行大型的喪禮儀式都會請T禮生參與。①被訪談人:T禮生,訪談人:筆者, 時間:2015年8月8日,地點:湖南安化江南鎮(zhèn)。
T禮生在給自己的徒弟傳授禮儀知識時,不僅使用《禮文匯》,也會使用自己撰述的《儒禮儀文新編》進行教學。而包括其徒弟在內(nèi)的安化禮生也確實會在當下安化的喪禮實踐中使用《儒禮儀文新編》,他們覺得T禮生是知識扎實、經(jīng)驗豐富、德高望重的禮生,在喪禮知識的傳承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且《儒禮儀文新編》條理清晰,文字詳實,非常好用。②被訪談人:Z禮生,訪談人:筆者, 時間:2015年8月10日,訪談地點:湖南安化江南鎮(zhèn);被訪談人:W禮生,訪談人:筆者, 時間:2018年8月11日,訪談地點:湖南安化柘溪鎮(zhèn)。
可見,禮俗實踐“知識”的過程往往是一個根據(jù)文獻傳統(tǒng)、文獻撰寫、實際需求等各種元素影響的此消彼長的過程,禮俗秩序的建構(gòu)圍繞歷史傳統(tǒng)和生活需要,對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動態(tài)地進行調(diào)整。湖南湘鄉(xiāng)禮生和道士的儀式實踐在傳承中達成微妙的互補性的平衡,而安化禮生傳統(tǒng)強大,民間道教文化興盛,各自都有相對完整的發(fā)展,因此在安化的禮俗實踐中禮生將超驗的部分與儒家傳統(tǒng)禮儀的部分結(jié)合,以“儒教”之禮作為儀式實踐的知識背景,并將各種民間知識也融入其中。廣西湘桂走廊北端全州的民間禮俗實踐中也有“儒教”的功能化存在,但是其禮儀專家卻不是“禮生”,儀式實踐中也缺少禮文的部分,更多的是民間信仰的內(nèi)容,與當?shù)貪h族師公、道公的儀式融合在一起。
雖然民間禮書的敘述包括各個類別的儀式,但是當代禮生參與的民間禮俗活動以喪禮為主。根據(jù)《安化縣志》記載,喪祭以儒禮為主,“喪男女哭泣盡哀,弔(吊)者以散帛為重,好禮之家多遵《朱子家禮》不作佛事。”③《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同治安化縣志?卷十?風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5頁。同時,也有佛道可選擇,“作佛事大斂后誦經(jīng)燃燈謂之開路,喪事即請僧道誦經(jīng)。貧者,謂之隨身,或三日或五日,富者至七日,喪至數(shù)月之久,仍請僧道誦經(jīng)有破獄招亡之名?!雹芡?。再結(jié)合《益陽縣志》更詳細的喪禮儀式記載,也知在益陽安化一帶非常重視喪禮,既可以選擇儒禮,也可以選擇佛道,而且往往合并在一起舉行,這與湘鄉(xiāng)復合型喪禮相似?!皢适拢褐渲匾卖?,棺槨,稍有力者必從厚。男女晝夜哭,齊民或用浮屠,讀書講禮之家多遵用《家禮》,自入殮至出殯,各依儀節(jié)。”①《益陽縣志》(二十五卷?清同治十三年刻本),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673頁。
根據(jù)地方志記載:
喪初成服謂之設奠,親友弔唁,有酒食布帛之費。將葬致客謂之開弔費,多則數(shù)千金,少亦不下數(shù)百金,力不及者必稱貸變產(chǎn)以行之,不如是,則群以為儉,其親貧寒之家,街鄰居為之斂貲,置酒擊鼓哀歌達旦。次日柩出孝子執(zhí)引旛導前,親朋素服執(zhí)紼送于山。②《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同治安化縣志?卷十?風俗》,第245頁。
初喪,訃告親友,有受吊者則曰以訃聞,有辭不受吊者則曰以訃辭。親友吊唁有賻儀,致奠有奠軸、香燭、饌羞,盛則羊豕之類。喪家各散帛,款以筵宴,則非禮所宜,重堪輿,嚴選擇,如驟不獲吉,有攢殯于家者,有浮厝于山者。其殯于家,必護以土,亦無敢累年,防火災也。出殯,則行題主禮,設靈座,每日朝夕上供如生人。終喪,行禫禮,乃納主家龕,謂之“上堂”。其用釋道,或喪時、葬后建道場,有三、五日至七、九日者。又有每逢七日請僧道誦經(jīng)燒紙,謂之“應七”,有自一七至七七者。近多知儒教為正,不信佛事,每有自留遺命戒此者,惟婦女輩多瘤信之。而貧窶之家,以儒禮設施較難,二教辦理為易,舍此就彼,亦是使然也。③《益陽縣志》(二十五卷?清同治十三年刻本),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第673頁。
綜合兩則地方志記載可知,安化具體儀式過程包括初喪、成服、弔、奠(朝夕)、發(fā)引、題主禮、禫。孝家發(fā)訃告,賓客相弔,贈賻,孝家散帛、開筵席,互相之間借由禮物的交換以鞏固社會網(wǎng)絡。舉行喪禮的豐儉根據(jù)家庭貧富決定,既有遵儒禮的也有采用佛道儀式的。
根據(jù)參與式觀察和訪談,當代湖南安化的喪禮依然比較傳統(tǒng),儒禮的內(nèi)容相比湖南湘鄉(xiāng)更加復雜。當代的儀式實踐中,既可以儒禮為主,也可參入佛道儀式。就儒禮而言,儀式中禮生是不可或缺的禮儀專家,與湖南湘鄉(xiāng)當代的禮生儀式實踐不同,安化的禮生既有文辭的書寫、吟誦也有儀式動作的實踐。禮生儀式中要走禹步,其中有非常細微的規(guī)矩,并根據(jù)亡者的性別不同而有所變化。邊走邊伴隨著勸孝的吟誦,內(nèi)容非常豐富。一個團隊的禮生一人誦一句,或者每人讀一篇,一般一個儀式中有二十篇。過去禮生會將誦讀的所有文辭用毛筆寫好張貼出來,而現(xiàn)在借用投影設備將所誦字幕在儀式現(xiàn)場打出來,讓參與、觀看儀式的人一目了然。行文要加入很多詩詞,都是悼亡的內(nèi)容。因為儀式祭奠過程中,孝家要一直跪拜,時間長了容易煩躁、疲勞,而這樣的祝愿、勸孝的方式能調(diào)整整個儀式的氣氛和節(jié)奏。禮生們能背的東西很多很多,還需要當場寫文章、作詩,并用詩詞占領④筆者以為訪談中T禮生所使用的“占領”這個詞非常有意思,他指的不僅僅是用挽聯(lián)、祭文裝飾靈堂,乃至整個儀式空間,而是帶有一定的競爭性和表演性。舉行喪禮的(儀式)空間。安化的儀式至少需要4個禮生,也有8個的,最多可以有十幾個。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幾個、十幾個不等的禮生,T禮生與周圍鄉(xiāng)鎮(zhèn)的禮生都有聯(lián)系和交往,常?;ハ鄿贤?。⑤被訪談人:T禮生,訪談人:筆者, 時間:2015年8月7日,地點:湖南安化江南鎮(zhèn);參與觀察20180810-12AHJN,調(diào)查人:筆者,事件2018年8月10日—12日。
安化禮生儀式實踐的情形與湘鄉(xiāng)禮生所回憶的過去的儀式情形很相似,湘鄉(xiāng)后來從業(yè)的禮生越來越少,慢慢地很多儀式展演都無法踐行,于是就僅以祭奠儀式為主。而這種差異也反映在兩地禮生所使用的文獻上,湘鄉(xiāng)禮生文獻主要以《禮文備錄》為主,筆者所及范圍之內(nèi)《禮文匯》不完整,而安化不僅有《禮文備錄》,有完整的較新刊刻的同版《禮文匯》,且有T禮生結(jié)合當代儀式實踐書寫的新禮書,儀式的實踐與禮書的撰述往往是互相建構(gòu)的。
安化是梅山文化發(fā)祥地,聲教熏染而文質(zhì)彬彬,具有務農(nóng)重本遵守規(guī)則同時又信佛老尚鬼巫的文化特質(zhì),因此在民間禮書的撰述中可見復合多元的禮俗形態(tài),禮生參與儀式實踐以傳承儒禮,也以不斷編撰民間禮書為己任。而禮生的儀式實踐與禮書撰述的對話,為我們呈現(xiàn)了民間禮書的儀式敘事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聯(lián)。與地處湖湘腹地的湘鄉(xiāng)不同,安化民間流傳著完整的《禮文匯》,以其為主要的研究文本,結(jié)合訪談與儀式觀察,能夠基于喪禮儀式文本闡釋民間禮俗秩序建構(gòu)的維度。而通過對當代禮生基于實踐經(jīng)驗撰寫的《儒禮儀文新編》的分析、比較,我們能夠理解基于實踐的書寫。傳統(tǒng)民間禮書及其當代書寫的內(nèi)容與框架與當?shù)貎x式實踐的復合形態(tài)密切相關,而文本的指導又是儀式實踐得以傳承的重要條件。雖然在禮俗實踐中,禮儀吸納各種民間習俗呈現(xiàn)多元的形態(tài),然而,也許正是這種“從宜”的禮儀落地模式維持著基于仁義禮智信延展開去的社會模式和情感表達。作為民間重要的禮儀專家,禮生通過傳承民間禮儀知識而成為“禮”建構(gòu)社會的知識中介,長期以來實踐“書寫”的禮儀,也書寫“實踐”的禮儀,敘述著族群互動、民族交融與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