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速度也進一步加快,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農作物種類,對于我國的農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水稻新品種栽培技術已成為學界熱點話題?;诖?,本文簡單分析水稻新品種栽培的意義,深入探討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的運用。
關鍵詞:水稻;新品種;栽培技術
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水稻作為我國的主要農作物,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水稻品種栽培的過程中,同時需要深入了解所存在的各類影響因素。為滿足我國的生活與發(fā)展要求,培育水稻新品種已成為當前階段的主要要求之一,為滿足當前階段的水稻栽培要求,需要將現(xiàn)階段的水稻栽培技術進一步完善與提高,從而為水稻新品種栽培技術的合理運用提供強有力保障。
1 水稻新品種栽培意義
為滿足我國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對優(yōu)質水稻進行栽培與推廣便顯得十分重要,各類新品種水稻均在現(xiàn)階段的時代發(fā)展背景下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運用。因此為滿足相關水稻品種的種植產量要求,需要將水稻新品種栽培技術的運用效果進一步提高。在目前的水稻品種種植過程中,相關栽培技術的運用在部分地區(qū)并不完善,因此需要選擇適應性較強和產量較高的水稻新品種進行示范性栽培,借此提高現(xiàn)階段的水稻栽培技術運用要求。提高品種種植的適應能力,將整體的產量進一步提高,借此提高結實率,通過將水稻栽培技術的運用效果進一步提高,為水稻栽培技術運用效果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1]。
2 優(yōu)質水稻品種栽培技術
2.1播種前與時間控制
為提高優(yōu)質水稻的栽培效果,需要構建起優(yōu)質的水稻品種,將水稻的栽培效果進行完善,明確其總體性能的運用要求,將其較強的市場潛力進行提高。實現(xiàn)對水稻栽培技術的種植面積進行擴大,將水稻的整體產量進行提高,充分分析不同栽培技術的運用要求,為水稻秧苗栽培的合理性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在水稻栽培技術運用的過程中,對水稻栽培技術給予了充分關注。在水稻種植前,需要對水稻進行淋水或浸泡,保證水稻處于濕潤狀態(tài),通過合理的濕潤處理,使其滿足水稻種植的發(fā)芽率要求,選擇優(yōu)良的水稻品種,為水稻栽培效果的優(yōu)化與提高提供保障。選擇完較好的優(yōu)質水稻后,首先需要將水稻品種放在陽光下晾曬3天左右,殺死種子內部存在的各類病菌與蟲卵,為優(yōu)質水稻栽培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晾曬完成后,需要將稻種置于相對陰涼的環(huán)境下。之后需要將水稻種子浸泡在清水中,并充分攪動,將浮于表面的水稻種子撈出,對不飽滿的種子進行剔除,按照標準化的技術栽培要求,挑選飽滿的種子進行拌種,與肥料與部分藥劑共同拌制,強化水稻種子對地下害蟲的抵抗能力,并提高水稻的發(fā)芽率,為水稻的健康生長提供較為科學與有力的保障。在進行水稻種子播種的過程中,需要對播種的時間進行調整,確保播種時間的合理性,避免水稻的品種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出現(xiàn)。
不同地區(qū)的播種時間有所不同,在播種的過程中,需要將水稻的播種時間進行科學選擇,結合各地區(qū)的氣候與溫度等影響因素,大量水稻的播種時間普遍在五月左右,此時的天氣已開始回暖,并且天氣也相對穩(wěn)定,此時通過合理的播種栽培,也可以更加滿足現(xiàn)階段的水稻栽培要求。為保證水稻高產栽培的要求,在新型水稻栽培過程中,需要控制相應的栽培方式,調整實際需要采用的栽培方案。為確保栽培的效果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可以采用機械插秧的方式,確保水稻秧苗間隔距離的穩(wěn)定性,確保各秧苗間的距離處于平均狀態(tài),而后可以在播種的過程中適當播撒壯秧劑,為水稻提供較好的生長環(huán)境。播種完成后可以在秧板的上方覆蓋無紡布,通過合理的播種方式,達到預防病蟲害的目標,其次需要將相應的播種時間進行合理調整,為秧苗的生長提供較為良好的環(huán)境。水稻發(fā)芽的最低溫度為10℃,因此需要確保播種時間的最低氣溫在10℃以上,并且對播種的密度進行合理調整,可以將播種的密度保持在150 g·m-2,芽籽 200g·m-2左右,而在使用機械播種的過程中,則需要保證每個播種盤中擁有100g左右的籽粒,并且缽盤的籽粒也需要保留50g左右。在播種的過程中,需要對播種的總量進行合理調整,播種量不可過多,采用合理的播種方式可以對立枯病等病害進行合理防控,并且在合理的播種條件下,水稻的生長效果也將得到提高。育苗播種過程中,需要使用鋪打孔塑料底膜進行隔離層播種,并在上方鋪3cm左右厚度的營養(yǎng)土,每平方米播撒1500倍液5kg左右,若播種區(qū)域為鹽堿地,則需要對播種區(qū)域進行調整。若使用人工播種,則需要保證播撒處于相對均勻的狀態(tài),保證種子與床土始終處于相對緊密的狀態(tài),并在其上方覆蓋1cm左右厚度的土壤,并保證水分與溫度處于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播種完成后需要分析苗床的播種狀態(tài),保證整體的水分與溫度,使其可以處于相對整齊的出苗狀態(tài)。育苗播種的過程中,需要在每個盤苗中放入3kg營養(yǎng)土與1kg水,并在播種盤上方覆土1kg左右,保證上方的平鋪性[2]。
2.2壯苗與移栽處理
在進行水稻種植的過程中,需要科學地進行施肥與田間管理工作,在水稻播種的過程中,為達成新品種高產栽培的目標,并避免育苗過程中出現(xiàn)肥料污染過于嚴重的情況,為順應我國的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需要對施肥的方式進行合理的調控。在使用農家肥進行施肥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合理稀釋。當水稻秧苗生長到3葉后,便可使用農家肥進行施肥,施肥過程中不可將肥料直接播撒于秧苗上方,避免出現(xiàn)燒苗等現(xiàn)象,可以用水將農家肥稀釋,保證肥力供應充足及播撒效果。在實際的播種過程中,需要向土壤中適當?shù)丶尤氲剩⒃谒局凶⑷肽蛩氐?,使其可以滿足水稻秧苗的生長要求。在分析水稻秧苗的生長狀態(tài)后,需要適當?shù)厥褂棉r藥,減少病蟲害受到秧苗影響的可能性,通過合理的農藥應用,減少病蟲害對秧苗產生影響的可能性,在肥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能量,實現(xiàn)科學移栽水稻的目標,為水稻移栽后的順利生長提供有力保障。水稻出苗一般在6月中旬,此時便可以進行移栽,移栽開始前一個月左右,需要對移栽地進行科學整理,也需要遵循寬行栽種要求。在播種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現(xiàn)場的實際種植要求,在使用氮肥的過程中,需要將其放置于秧苗上方,減少其受到秧苗影響的可能性。在進行移栽的過程中,可以分別采用機械移栽與人工移栽等方式進行,不同的栽種方式所需要使用的秧苗有所不同。若使用機械插秧等方式,需要選擇17天左右的秧苗進行移栽,每畝稻田需要保證秧苗的數(shù)量在6萬株左右。為提高水稻的移栽質量,在機插前,需要對土地進行科學處理,確保水稻移栽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在整地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可持續(xù)補水,移栽時需要控制內部水層,使其始終處于2cm左右的高度。在插秧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插秧的速度可以保持勻速狀態(tài)。若插秧速度過快,則會出現(xiàn)缺水的可能性,需要進行人工補種。通過人工移栽等方式,可以在秧苗長成后的一個月左右進行移栽,每穴中的秧苗數(shù)量控制在3棵左右。通過人工手動插秧的方式進行插秧時,需要保證秧苗始終保持淺水淺插的狀態(tài),將秧苗的成活率進一步提高[3]。
2.3病蟲害防治
為滿足水稻新品種栽培的技術要求,提高水稻栽培的整體產量,需要對水稻生長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類病蟲害進行防治。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對于水稻的整體產量影響極大。在水稻的常見病蟲害中,白枯病為主要的病蟲害種類。水稻也極易受稻飛虱與黏蟲等蟲害的影響。進行化學防治時,需要采取農藥加水稀釋的方式,進行合理噴灑,科學調控農藥的使用方式,按照預期的農藥運用標準對農藥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還可以使用微生物農藥等對病蟲害進行科學的防治。在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進行無害化防治,生物防治技術可以通過生物鏈進行防治。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水稻的產量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如紋枯病與葉枯病等,并且對于不同的病蟲害種類,使用各類防治藥物均可以起到較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若在新品種水稻栽培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病蟲害過于嚴重,可以選擇部分毒性較低且殘留性較差的藥物種類進行防治,并對藥物的用量進行科學調整,為水稻生長效果的優(yōu)化與提高提供保障[4]。
3 實例分析
為確保水稻新品種栽培技術可以得到合理運行,需要對水稻栽培技術進行科學運用。本文以某種水稻品種的栽培技術為例,在進行水稻栽培的過程中,需要對水稻的合理化運用給予較為充分的關注。在水稻栽培過程中,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塊,在地塊選擇的過程中,需保證地塊內部的水利設施較為完善,灌溉工作與排水工作的開展也比較便捷,采用專業(yè)儀器檢測土壤中的鹽分,選擇鹽分為5%左右的土壤進行水稻的栽培。若所選稻田的土壤為砂質土壤,則需要給予后期施肥工作充分關注,避免后期出現(xiàn)水稻脫肥與早衰等情況。并在春季進行各類草地的清理工作,保證可以深耕到17cm左右,并對稻草的根系進行清理??梢圆捎脵C械開展整地工作,從而獲取到較好的整地效果。本次水稻新品種栽培技術運用的過程中,采用25%咪鮮胺乳油3000倍液進行浸種,使種子可以破胸露白。在水稻直播前,需要科學地進行灌水,灌水的水層需要保持在4cm左右的深度,并保證水層始終處于4cm左右的深度。實驗土壤經檢測后,發(fā)現(xiàn)土壤中的紅線蟲的數(shù)量較多,因此在進行水稻直播前,需要對土壤中的紅線蟲進行治理。并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450g開展稻水象甲等地下害蟲的防治工作,為水稻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5]。
播種過程中,水稻灌漿期應控制在九月中旬,此時晝夜的溫差相對較大,能夠保證水稻的口感相對較高。對種子進行均勻播撒,待到出苗期后,需要使其滿足水稻前期快發(fā)、中期穩(wěn)長以及后期防衰的要求。在鹽堿地直播過程中,不可以進行基肥的播撒,本次的播撒時間在六月后期,因此空氣的整體溫度也相對較高,所以基肥釋放過多極易導致地皮產生綠苔,進而導致幼苗無法扎根到土壤之中,甚至出現(xiàn)飄苗與死亡的現(xiàn)象。在幼苗生長到兩葉后,需要進行第一次施肥,為水稻的生長提供一定的基礎保障。在對鹽堿地進行稻田直播的過程中,需要清除稻田中的各類雜草,使其可以滿足水稻的常規(guī)種植要求。我國以往在進行稻田病蟲害防控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泡田,并在移植后的7天左右使用草甘膦顆粒劑與丁草胺乳油進行拌土撒施。如果提前進行泡田,在種子的萌發(fā)期,水中容易出現(xiàn)大量的綠苔,綠苔的產生將對種子的生長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水稻無法有效扎根,并且容易出現(xiàn)飄苗等現(xiàn)象。因此,本次實驗中,在播撒后的9天左右會出現(xiàn)大量的雜草,此時使用40%卡密冰草胺900g兌水進行噴霧。水稻長到2葉1心后,可以使用闊葉草加快其萌發(fā)速度,并在噴施前一天左右進行排水,并保證其在噴施后的一天左右進行灑水。在水稻的長穗期,需要對水層進行管理,基期的1~2節(jié)可以避免拔節(jié)期灌水過深的情況出現(xiàn),將其保持在3cm左右,避免莖基部的氣腔擴大的情況出現(xiàn),莖稈的輕度一旦減弱,極易出現(xiàn)倒伏等現(xiàn)象,之后可以將水層的深度控制在5cm左右,在齊穗前4天左右便可進行排水曬田,在水稻的開花前13天左右,幼穗會明顯膨脹,此時可以施加150kg左右的尿素,以達到抽穗?;ǖ淖饔谩}R穗期到成熟期的水稻較為結實,此時不可簡單地進行施肥與施藥,因此需要科學進行水層管理工作。在水稻的出穗揚花期,田間的水層深度需要控制在4cm左右,從而實現(xiàn)對空氣濕度的合理調控,加快開花授粉的進度。灌漿期可以通過間歇灌水的方式,將干濕的進度進行交替,在灌水一次后可以使其自然落干,并在斷水后的兩天左右再次灌水,避免田面發(fā)白的情況出現(xiàn)。在灌漿的末期極易出現(xiàn)蠟熟期的間歇灌水情況以及干濕循環(huán)的情況,以濕為主,并在水稻出現(xiàn)黃熟后進行排水。在稻穗進行蠟熟末期與晚熟初期,稻穗上方的底部枝梗的最后三粒種子變硬后,此時稻粒的含水量大約為40%,植株大部分葉片會由綠變黃,在水稻葉片變黃后,水稻的籽粒也會較為飽滿并且更加堅硬,因此可以采用機械化方式進行收割。在使用收割機對稻谷進行收獲后,在清潔的專用場地上方進行自然曬干,而后通過低溫干燥機進行烘干,使其含水率可以達到15%左右。
綜上所述,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糧食安全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xiàn)階段我國對于水稻產業(yè)的發(fā)展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為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需大幅提升水稻種植效益。運用水稻栽培技術的過程中,應立足水稻的生長習性及種植區(qū)域的氣候特征,選擇土地平整、含水量高、土壤中的礦物質豐富、光照充足、方便排灌的地段,并科學檢測土壤中的成分,以利于后續(xù)施肥工作的開展。另外,需要對水稻播種的時間進行合理調控,積極進行壯苗與移栽處理,對各類病蟲害進行科學防治。通過對水稻新品種栽培技術的合理化運用,為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侯紅燕,董曉亮,魏立興.耐鹽堿早熟水稻品種優(yōu)質高效水直播栽培技術規(guī)程[J].農學學報,2022,12(11):1-4.
[2]陳生良,陳晶杰,陳惠哲.稻蝦種養(yǎng)模式下水稻品種篩選及關鍵栽培技術[J].中國稻米,2022,28(02):88-90+93.
[3]汪雨萍.不同水稻品種在贛南直播栽培方式下的表現(xiàn)及適宜品種篩選[D].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20.
[4]丁朝輝,胡立冬,劉二明.湖南48個水稻栽培品種抗瘟性評價及抗性基因鑒定[J].江蘇農業(yè)科學,2020,48(01):108-113.
[5]朱昭龍,朱祥林.優(yōu)質水稻新品種組合展示及栽培技術要點探究[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9(1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