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余莉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坤卦》的《象傳》。意思是坤卦象征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yīng)當(dāng)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容載萬物。大地能夠承載萬物、接納萬物,君子也要有大地般深厚的德行,容載萬物。這也說明,一個人具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外在顯赫的名聲、盈裕的財富、高貴的地位而沒有禍患。這就如植物根深才能葉茂的道理。這個道理無論對于個人、家族還是對于團體、國家都同樣適用,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文子》中說:“亂國之主,務(wù)于廣地,而不務(wù)于仁義;務(wù)于高位,而不務(wù)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即給國家?guī)韯觼y的統(tǒng)治者,只注重擴大勢力范圍,而不重視施行仁義;只致力于追求高位權(quán)力,而不注重修養(yǎng)道德。這種做法,是舍棄國家所能生存的條件,而造成滅亡。
“務(wù)于廣地,而不務(wù)于仁義;務(wù)于高位,而不務(wù)于道德”這句話,正切中國家衰敗的根本原因?!兜茏右?guī)》中說:“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边@個“勢”不僅包括政治上的權(quán)勢,也包括經(jīng)濟上的優(yōu)勢、軍事上的威勢等。古人從童蒙時代就學(xué)習(xí)這一道理,并把它視為常理常法。
《淮南子》中記載:趙襄子指揮軍隊攻打敵國大獲全勝,但在吃飯時卻面露憂色。他身邊的人大惑不解,問道:“一天就攻下了兩座城池,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現(xiàn)在您卻面有憂色,為什么?”趙襄子說:“江河發(fā)大水,不過三天就會退去;颶風(fēng)暴雨,在一天中也不過是一會兒的事。如今我們趙家的德行積累得不夠深厚,又一天攻下兩座城池,恐怕衰亡會接踵而至!”孔子聽說此事后評價說:“趙家要昌盛了??!”因為趙襄子能夠居安思危,認識到積累道德這個更根本的問題,反而能使國家昌盛;如果他獲得了小小的勝利和成就便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就很容易失敗??梢?,打勝仗并不難,難的是能夠維護勝利成果。在歷史上,齊、楚、吳、越四國都曾經(jīng)是戰(zhàn)勝國,然而最終卻都衰亡了,原因就是他們不懂得如何維護勝利的成果。唯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守住勝利成果。
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倡導(dǎo)“王天下”,而不是“霸天下”。“王天下”就是《大學(xué)》開篇所說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本髂軌蚵氏却狗叮孕奚頌楸?,百姓也能夠效法修身,結(jié)果必然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當(dāng)別國的使臣來訪,就自然生起羨慕效法之心,主動學(xué)習(xí)中國的禮樂文化,這就是“王天下”,即為天下人做出榜樣示范。
從歷史上看,“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商湯的地盤方圓七十里,但他能夠成為天下諸侯國效仿的榜樣。西伯昌(即后來的周文王)所統(tǒng)轄的地區(qū)不過是百里之地,但他卻使所有的諸侯國都臣服,這都是因為他們的厚德。在周文王還是諸侯西伯的時候,虞、芮兩國的國君因為田地邊界劃分問題產(chǎn)生爭執(zhí)。他們聽說西伯德行高尚,于是就去請求他評判是非。但是他們一進入西伯治理的國境,就看到全國上下和諧安寧,不僅沒有人爭吵,而且還彼此謙讓,于是慚愧得無地自容,沒去找西伯評判就回去了。天下人聽說這件事后,歸附周的有四十多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臣服于周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yōu)橹芪耐醯暮竦滤鄯?,因而愿意主動向他學(xué)習(xí)以道德仁義為核心的文化。
從歷史上看,中華文化之所以對鄰邦乃至世界各國產(chǎn)生深遠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當(dāng)外國人來到中國,看到人與人之間交往彬彬有禮,關(guān)系和諧,社會安定,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因而都以能夠到中國學(xué)習(xí)、朝拜、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為榮,這就是“中心悅而誠服”。
《新語》中說:“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故尊于位而無德者絀,富于財而無義者刑;賤而好道者尊,貧而有義者榮?!币馑际钦f:治理國家要以道德為上,處理事情要以仁義為根本。地位高貴但缺乏德行的人會被貶黜,富有財產(chǎn)但不講道義的人會被處刑;地位低下但珍愛德操的人會受尊崇,貧寒但講求仁義的人會得到榮耀。接著,舉了商紂王的例子:他的酒池可以用來劃船,糟丘可以用來登高遠望,這難道還能算是貧困嗎?他擁有統(tǒng)領(lǐng)四海的權(quán)柄,主宰著九州的百姓,這難道能說是武力弱小嗎?然而論其功業(yè)卻不能夠保全自身,論其威勢卻不能守住社稷,這絕對不是由于貧窮弱小,而恰恰是由于自身缺乏道德、對百姓不夠仁義!所以,懂得如何謀利卻不明白大道的人,必然是眾人所謀取的目標;敢于使用武力卻缺少仁義的人,必定是戰(zhàn)爭攻伐的對象。
《史記》也記載,商紂王天資聰穎,口才很好,辦事敏捷,力氣超過常人,能空手和猛獸搏斗。他的智慧足以應(yīng)對臣下的勸告,言辭也足以掩飾自己的錯誤,但他驕奢淫逸,不聽忠言勸諫,每日和妲己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還制造殘酷的炮烙之刑殘害百姓,使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后來周武王吊民伐罪,紂王兵敗而亡。身為一國之君,紂王擁有廣大的地盤、強大的軍隊,卻因沒有道德,不講仁義,最終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抱樸子》中講:“不修善事,即為惡人;無事于大,則為小人。紂為無道,見稱獨夫;仲尼陪臣,謂為素王。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意思是說,不行善事的,就是惡人;不奉事尊長的,就是小人。商紂王為君無道,所以被稱為獨夫;孔子身為諸侯的大夫,卻被推許為素王(即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的人)。這說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權(quán)勢和財富。
“不修善事”,就是不積德行善。因為人行善,就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而去幫助他。反之,見義不為,就對自己的良知有損。對良知有損,心性就在墮落。古人云:“學(xu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边@句話用在人的心性修養(yǎng)上也是適用的,它提醒人,一個人如果不修善事,不能熱心幫助別人,甚至見死不救,那么德行每一天在退步,自私自利的心就在增長。所以有人提倡要“日行一善”,目的就是把行善變成自然而然,甚至自己都感覺不到。如果人做了善事還不放在心上,就如布施還做不到“內(nèi)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心地就不能保持清凈。所以人做善事要心無掛礙,歡歡喜喜地做。善事做好之后,歡歡喜喜地走,瀟灑、自在,心里連痕跡都不留。
“無事于大,則為小人”,不能夠事奉恭敬尊長,不管是在家對待父母,還是在團隊里對待領(lǐng)導(dǎo),在學(xué)校里對待老師,不能夠恭敬奉事的,這就是小人的行為。孝親尊師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由此培養(yǎng)了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和恭敬心。如果一個人連對父母的孝、對老師的恭敬都沒有了,很難不墮落成小人。他走到社會上,也很難不和別人產(chǎn)生對立和沖突。
紂的行為荒淫無道,雖然是一國之君,卻被孟子稱為“獨夫殘賊”;孔子當(dāng)過魯國的大夫,是一個輔助國家的大臣,但是在歷代都備受尊崇。唐朝開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時,孔子被封為“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言:“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名。”在孔子之前出世的圣人,如果沒有孔子把他們的教誨承傳下來,后代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的古圣先賢?!昂罂鬃佣フ?,非孔子無以法?!痹诳鬃又髢汕Ф嗄瓿墒ベt的人,都是以孔子為榜樣來效法。因此孔子真正是一位承先啟后的大圣人。后人也應(yīng)當(dāng)效法孔子,“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人一生對世界民族、對人民能夠做出多大的貢獻,不在于他的財富、權(quán)位,而在于他的智慧、德行。
數(shù)不清的歷史故事,都驗證了《周易》中的“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尚書》中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大學(xué)》中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以及《左傳》中“多行不義必自斃”等道理。
總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唯有按照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行事,才能昌達興盛,歷久彌新。因此,要使國家經(jīng)久不衰,個人基業(yè)長青,必須順應(yīng)道德、講求仁義。正如《六韜》中說到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與天下同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得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