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飛
(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qū)教育局教研室,河南 濮陽 457001)
“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再次強調了“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優(yōu)化教學管理”的重要性。而要想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優(yōu)化教學管理,主要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轉型予以實現(xiàn),而預防可以為課堂教學轉型提供有效渠道。預習作為課堂教學的前置環(huán)節(jié),通過合理設計預習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可以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將學生反饋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從而實現(xiàn)高效教學的目的,而這對于學生學習上“減負”是極為有利的。但是當前小學語文預習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對小學語文預習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展開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從教師預習實施及學生預習完成中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文體意識整體偏低,在面對不同的文體時,預習任務大致相同,并且存在預習重點不突出、預習內容淺顯、知識拓展不足等問題。除此之外,教師在對預習任務設置時,一般不會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設置一些個性化的預習任務,而是主要以常規(guī)性預習任務為主。另外,教師在對教學任務設置時,難易程度往往缺乏層次性,而這也導致學習基礎好的學生能夠輕松完成,缺乏學習挑戰(zhàn)性;而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完成起來相對費力,甚至存在無從下手的現(xiàn)象;而在預習形式方面,教師會更多地設置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書面任務,卻很少設置需要借助網絡或學生合作才能完成的探究任務。而導致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兩方面。一是教師不注重學生學情,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二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研究缺乏深入,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
當前小學語文預習方法指導普遍不夠充分,缺乏實效。而導致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是原因,主要可以歸結于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在實際備課時會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置到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當中,因此在對預習任務布置時會希望學生能夠對文本知識提前掌握,這樣課堂教學就會更加緊湊高效,因而忽略了對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二是教師自身水平偏低。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會更加習慣于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缺乏必要熱情,而這也使得他們對于學生預習方法指導存在不足。而一些新入職的教師,在如何將預習方法指導有機融入教學設計當中方面會存在諸多困難,而這也使得他們對于預習方法指導相對不足。三是教師未對預防方法進行有效總結,由于教師未對預習方法進行有效總結,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無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系統(tǒng)性的預習指導。
預習是學生課文學習的前置環(huán)節(jié),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可以為學生預習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形成、課前預習習慣養(yǎng)成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據(jù)相關調查顯示,當前大部分小學生都沒有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只是偶爾進行預習。小部分學生雖然具有課前預習習慣,但是預習內容也僅僅局限在字詞的掌握、課文通讀層面,由此可見學生對于課前預習普遍興趣不高。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利用下課后或臨近下課1 分鐘時間告訴學生對下篇課文進行預習,但是卻沒有告訴學生預習的要求和內容。學生通過教師的話語僅僅能夠知道需要對下一篇文章進行預習,但是預習的程度、預習的內容卻一無所知。因此,學生會將預習更多的看作是一種作業(yè),但是學生每天需要背負大量的學習任務,所以在面對預習任務時,會本能地抗拒,而無法對預習心向往之。而在預習過程中,教師也沒有根據(jù)課文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針對性的預習情境,從而學生預習積極性偏低,很難全身心投入到預習學習當中。在此情況下,預習不僅無法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反而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而這顯然與“雙減”政策是相背離的。
除此之外,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學生預習范圍普遍極為狹窄,僅僅停留在對作者生平的掌握、對字詞的疏通、對文意的理解層面,缺乏對文章內容的拓展,而這也使得預習內容較為枯燥單一。而導致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于以下兩方面:一是學生對于預習這一觀念理解較為固化,認為預習就是對文章加以提前熟悉,而對于文章以外的補充內容則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由此充分可見,學生缺乏知識主動探究意識,對于教師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二是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缺乏思考能力、觀察能力,所以面對新事物、新知識時往往求知意識不強,缺乏主動探究思考能力,而這是導致學生預習內容局限,得不到有效拓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已成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成為學生每日所必須進行的必修課。而在“雙減”有效推進的背景下,無效的課前預習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會成為學生學習上的包袱。因此,為了提高學生預習的效率,促進課前預習朝專業(yè)化、科學化方向發(fā)展,教師必須對預習結構予以優(yōu)化,對預習觀念予以更新。
1.了解學情,優(yōu)化預習生態(tài)
在已往小學語文預習中,教師對于預習任務的布置通常較為籠統(tǒng),如“大家利用課下時間對下一篇課文提前預習一下,下一節(jié)課咱們學習一下新課”,這種預習任務布置形式,會使學生抓不住預習重點,處于盲目預習狀態(tài),而這不僅會使學生預習效率低下,而且會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會為學生提出明確的預習內容、預習目標,但是預習內容設計普遍較為隱晦枯燥,而這也使得學生預習效率低下,缺乏預習動力。因此,教師在之后設置預習任務時,教師不能過分包辦包攬,也不能隨意敷衍,而是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需求、興趣喜好的基礎上,合理設置預習任務。但是教師在對學生預習需求的了解,并不意味著代替學生自主預習,而是要依據(jù)學生學習的基礎情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啟發(fā)和指導。例如,在對《普羅米修斯》一文預習時,教師了解到學生對希臘神話故事具有濃厚興趣,所以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暗示學生課文選取的片段非常簡略,還有更加詳細的版本,以此來引導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閱讀不同類型關于“普羅米修斯”的故事解說。這種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思維眼界,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普羅米修斯”傳說形成更為系統(tǒng)的認識。
2.擴展預習資源,提高預習期待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再僅僅局限在教材知識講授層面,而是注重教材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尤其是學生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而這就要求教師樹立“大文本觀”和“大語文觀”,對教材予以靈活處理運用,要善于將教材中隱藏的預習資源挖掘出來,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預習期待。在實際預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打開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不再僅僅局限于單篇文章的預習當中,而是從單元整體出發(fā),在聯(lián)系生活實際、社會實際的基礎上對文本內容予以更加深入的解讀,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預習更具活力和生機。例如,在對部編版六下第一單元的四篇文章分別是《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古詩三首(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戲》這四篇文章都是圍繞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展開的,并且每篇文章的敘述視角、情感表達各不相同,所以在預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單元整體出發(fā),充分體現(xiàn)各篇文章主旨表達方面存在的異同。
“雙減”政策的提出,使得小學語文教育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在此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要將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yǎng)學生問題處理應對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作為自身主要目的。而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的,教師在預習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學生加強指導,使學生學會預習,學會學習。具體而言,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巧用預習導學案
預習導學案是教師指導學生預習的重要媒介,也是學生自主預習的重要依據(jù),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因此在小學語文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對導學案加強應用,以此來增強小學語文預習活力,幫助學生實現(xiàn)高效預習。但是在對導學案設計時,必須貫徹“雙減”政策要求,挖掘學生潛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應用預習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集文字與圖像為一體,提升思維能力、開發(fā)思維潛力的一種重要工具,將其運用到小學預習預習環(huán)節(jié),可以將繁瑣的知識簡便化、系統(tǒng)化,而這對于學生預習效率的提高是極為有利的。例如,在小學語文習作預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出示一個題目,如《我最敬佩的人》,使學生根據(jù)這一題目,首先對自己想要敘述的人物加以確定,然后借助思維導圖,從行為事件、人物簡介兩個方面進行敘述。而行為時間又包括時間、地點、背景、起因、經過、結果等內容;人物簡介又包括人物的外貌特點、職業(yè)身份、穿衣風格、性格特點等。在借助思維導圖對寫作相關內容梳理之后,學生要根據(jù)作文主題對習作相關內容進行有側重的篩選和突出,進而形成最終的作文框架,而這對于學生作文寫作條理性的提升是極為有利的,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習作預習效果。
1.表演式預習
“雙減”政策的實施,要求小學語文教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欲望,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發(fā)展。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諸多題材的文章,其中童話題材是小學生最為喜好的題材類型。加之,小學階段學生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望。因此教師在對預習任務布置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表現(xiàn)欲望,同時結合童話題材特點,使學生借助表演的形式對文章進行預習。例如,在對《陶罐和鐵罐》一文預習時,教師可以使學生通過抽簽的形式分別扮演陶罐、鐵罐、旁白等角色,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預習環(huán)節(jié)更具趣味性,而且可以使學生對陶罐、鐵罐的個性特點、行為特點加深理解,而這對于文章內容的正式講解是極為有利的。
2.微課式預習
微課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具有時長短、指向性強、內容精悍等特點。而“雙減”政策要求小學語文教育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如果能夠將微課這種新興的教學形式有機融入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即可為預習環(huán)節(jié)注入新鮮活力,而這對于學生預習主動性的提高是極為有利的。而在對微課設計時,教師必須對教材內容準確理解,合理確定微課主旨,然后完成具體的課件制作、教案書寫、視頻錄制等相關工作。例如,在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文預習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地球遭受污染或破壞的圖片,如海水赤潮化、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破壞等,然后使學生思考地球破壞或污染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我們又能從哪些方面保護地球?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環(huán)保意識,使學生對本篇文章主旨形成深入理解,而這對于學生之后課文正式學習是極為有利的。
網絡資源豐富多彩,為學生事先查找資料、熟悉課文內容及背景知識提供了便利條件。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知識面比較狹窄,而且上網搜索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查找相關資料,所以教師也應做好預習工作,提前上網查找相關信息,并制作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課件。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圓明園的發(fā)展與毀滅,以及其中收藏的各種文物,找到顯示圓明園建筑風格的圖片等,并將其上傳至校園網中,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行查找。這樣一來,學生就能通過校園網找到自己所需的相關信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奠定基礎,自然而然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也不用再花費心思專門給學生介紹這一部分的內容,而是將主要精力放在課文內容的講解上,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預習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加強學生文章內容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雙減”持續(xù)推進的背景下,預習的作用得以日益突顯。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對預習教學加強重視,從現(xiàn)有的問題出發(fā),通過優(yōu)化預習結構、轉變預習觀念、豐富預習形式、加強預習指導等舉措著手,激發(fā)學生預習興趣,提高學生預習效果,進而為學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