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涵
梳理2017 年至2022 年全國高考寫作題,發(fā)現(xiàn)辯證性的思考與說理是命題者在審題立意上不斷滲透與強調的。辯證思維的基本觀點是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題目“意域”中的要素的數(shù)量決定辯證維度,可分為一元、二元或多元關系型。
2017 至2020 年以一元文題為主,即題目或材料圍繞一個關鍵詞或一種元素,如2017 年全國Ⅲ卷“我看高考”、上海卷以“預測”為話題、江蘇卷以“車”為主題,2018 年全國Ⅰ卷材料作文“寫給2035 年18 歲青年”、上海卷以“被需要”為主題、天津卷以生活中的“器”為主題、浙江卷以“浙江精神”為主題、江蘇卷以“語言”為主題,2019 年全國Ⅰ卷演講稿“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北京卷以“文明的韌性”為題、上海卷以“中國味”為主題寫作、天津卷材料作文“國家的前途”,2020 年全國Ⅲ卷以“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寫一封信、北京卷材料作文以“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為主題、上海卷對“轉折”的認識與思考、天津卷對“中國面孔”的新思考和感悟、江蘇卷對“你未來樣子”的思考,以上題目均只賦予一種觀點或屬性,未直接提供矛盾關系。
在“材料+命題”的形式下,一元由題目直接給出,學生可以在既定的話題與屬性中“自選角度”或者自由“選準角度”,一元命題的可選擇性與自由度較高,考生的發(fā)揮空間較大,但它意味著考生需要自己發(fā)掘其中所隱含的思辨關系。由于思辨關系未直接給出,考生需要找出一元命題背后的核心矛盾,構建起思考的維度,完成新課標中提到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
二元關系型題目,即由兩個詞語或短語并列組合而成的一種話題形式,在材料提供的問題情境中,讓考生選擇自己的觀點,或者就命題者給出的矛盾關系進行分析論證。如2018 年北京卷命題作文“新時代新青年一一談在祖國發(fā)展中成長”,2019 年全國Ⅱ卷圍繞“科學、強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選一個任務寫作、浙江卷材料作文“作家與講者”,2020 年全國Ⅱ卷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浙江卷對“人生坐標與實現(xiàn)變化”的思考、新高考Ⅰ卷材料作文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為主題,2021年新高考Ⅰ卷體育材料作文關于“強與弱”的思考、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上海卷認識“事物價值的呈現(xiàn)”與“時間”的思辨型關系作文、天津卷材料作文以“紀念日是歲月的注腳”為主題、浙江卷“得與失”思辨型作文,2022 年全國乙卷以“跨越,再跨越”為主題。以上題目中兩個詞語或短語形成了某種辯證關系,包括過程與結果、部分與整體、原因和結果、必然與偶然、對立與統(tǒng)一、現(xiàn)象與本質、主要與次要、個體與集體等,這些關系中既有矛盾的觀點,也有聯(lián)系的觀點。
二元關系型作文,考生無需自己發(fā)現(xiàn)與尋找矛盾,由命題者給出一對或多對矛盾關系,考生需要區(qū)分何為主要矛盾,何為次要矛盾,進而解釋矛盾,處理矛盾,結合材料進行辯證性地解讀。與一元作文題目相比較,二元考題的矛盾關系是已知的,因此無法充分考查學生發(fā)現(xiàn)與揭示矛盾的這一能力,轉而考察學生對于各個矛盾的認識與描述,以及矛盾關系間的處理與梳理。
多元關系型題目,即由兩個以上的詞語或短語組合而成的一種話題形式,辯證關系不唯一,概念間并存著多組辯證關系,如2017 年全國Ⅰ卷“留學生眼中的中國關鍵詞”、全國Ⅱ卷“名句的感觸與思考”、浙江卷“人生的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2018 年全國Ⅲ卷材料作文“三個時代的標語”,2019 年江蘇卷材料作文“物各有性,共存相生,百味紛呈”,2020 年全國Ⅰ卷材料作文“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2022 年新高考Ⅰ卷以“本手、妙手、俗手”為主題、新高考Ⅱ卷以“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為主題、全國甲卷以《紅樓夢》為材料的作文:“學習、借鑒、創(chuàng)新”。
以上題目中的多元,或圍繞一個主題呈現(xiàn)邏輯關聯(lián),或互為條件、相互轉化、層層遞進。多元關系型作文,包含兩種維度以上的屬性或觀點,學生可以在“題域”中自由“選意”,其思維方向、價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與一元題或二元題相比,自由度與靈活度更低,但它能使考生在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與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方面取得較大的提升。
2017 年以來的高考寫作是“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時代,同時穿插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強化考試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將育人與寫作進行了高度融合,在思考社會問題的同時訓練思辨能力,但由于考生在明確的任務下寫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2018 年全國Ⅰ卷、Ⅱ卷、Ⅲ卷作文題目,在“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給予了考生符合其身份的具體情景,注重考生思維的基本特征與寫作場景,以此引導考生通過真實的人生體驗來感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從而關注社會發(fā)展。當考生有了符合自我身份的畫像之后,寫作不再僅僅是任務驅動,而是自我驅動完成寫作。
2019 年的9 道作文題再次發(fā)生變革,在積極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基礎上,呈現(xiàn)出了一番新氣象,大至民族大義、家國情懷,小至尋常生活、人間煙火,引導考生以參與者的身份聯(lián)系國家、社會、他人、自己,體驗歷史、立足當下、思考未來,激發(fā)考生展現(xiàn)更多元的思維。
2020 的8 道作文題,在抗擊疫情和高考延期背景下,題目從“形而上”走向“形而下”,走向對具體事物的表現(xiàn)與分析,考查思維活力。充分調動了考生的主觀能動性。
2021 年8 道作文題,處在延續(xù)抗疫與建黨百年的特殊時間節(jié)點之上,將全面發(fā)展、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自然融入試題之中;黨史入題,更注重學科融合,使考生浸潤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思考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激發(fā)理想與追求。
2022 年7 道作文題哲理意蘊加深,不僅加強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也對考生古典文化的閱讀理解以及人文知識儲備進行了強調。
梳理近6 年的作文題目不難發(fā)現(xiàn),年度印記、生活哲理、理想責任、時代精神、文化自信、家國情懷等主題是不變的旋律。思辨與說理的比重也在大幅度增加。在審題立意上,愈加需要考生具備對立統(tǒng)一、矛盾轉化的辯證思維,辯證維度也由一元命題向更具思辨的二元、多維關系型傾斜。
近6 年高考作文題目在主題、辨證維度、辯證關系等方面的改革是高考作文命題與時俱進的重要體現(xiàn),是在追求立德樹人價值引領和文化自信塑造的同時,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思辨性的思考與表達是對語文學科自身特點的突出呈現(xiàn)。
所謂思辨,指的是借助于邏輯推理所進行的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辯證性與邏輯性是它的兩個基本特征。形成思辨思維也即形成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既強調借助概念對事物進行判斷與推理,也強調以變化發(fā)展視角認識事物。思辨寫作的深刻,一部分取決于觀點的深刻,而呈現(xiàn)思辨關系的過程也可以讓文章變得深刻與獨特。呈現(xiàn)思辨關系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從“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過程到“語言建構與運用”過程的跨越與實現(xiàn)。
思辨性寫作,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思辨性寫作的方法。這里可以建立一個思辨性寫作思考模型。這個模型可以這樣概括:從寫作材料中提取具有思辨特征的觀點,可能是一元的,或是二元、三元或者更多元的;在面對一元作文之時,學生需要自己從這一種屬性或者觀點中揭示內部的辯證矛盾,進而分析矛盾,論述矛盾;在面對二元作文之時,學生需要對命題者提供的二元關系進行辯證性思考,確定邏輯關系,包括總分關系、主次關系、并列關系、遞進關系、點面關系、因果關系、虛實關系、定性與定量的關系等,能夠區(qū)分主次矛盾,揭示矛盾與聯(lián)系,依此展開論證;在面對三元、或多元作文之時,學生需要從這三元或多元屬性當中,摘取多組二元辯證關系,然后構建邏輯框架,分組論述,最后再進行整合與綜述。鑒于一元題與二元題很多同仁已經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論述,這里以2022 年三元題為例,進行思辨性寫作思考模型的探討。
2022 年新高考Ⅰ卷的寫作題為: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guī)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chuàng)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xiàn)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經過審題解讀,可以確立本手是基礎的、正規(guī)的,妙手是精妙的、超越的,俗手是貌似合理,但通常會受損的。既然材料中出現(xiàn)了三個概念,那么必然要挖掘三者的關系,而構成三者關系的,實則是其中所包含的多對二元辯證關系。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要先使學生明確,本手是核心概念,俗手與妙手是在本手的基礎上生發(fā)而成的;然后帶領學生探究本手與妙手的辯證關系,以及所呈現(xiàn)出的遞進的邏輯關系;再探討本手與俗手的辯證關系,以及所呈現(xiàn)出的因果的邏輯關系,同時也不可忽視妙手與俗手的辯證關系;最后再論述三者的矛盾與聯(lián)系,但要突出本手的重要性,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在處理三元思辨的題目時,不妨首先提煉出三個元素(元素一、元素二、元素三)的邏輯概念,確立核心概念元素一,然后分別論述元素一與元素二、元素一與元素三的辯證矛盾與邏輯關聯(lián),接著闡述元素二、元素三與元素一之間形成的或相互轉化,或遞進,或互為定性與定量關系的邏輯聯(lián)系,最后進行整合與綜述。由此,將邏輯性思維與辯證性思維有機結合,論證思路清晰,論述層次分明,說理邏輯嚴密。
學生在建立思辨性寫作思考模型之時,充分提升了“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這一學科素養(yǎng),全面實踐了“發(fā)展邏輯思維”與“提升思維品質”的課程目標。
在思辨性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具備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語言現(xiàn)象和文學現(xiàn)象的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與獨創(chuàng)性是需要始終貫徹的。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適當補充辯證法的相關知識,善于找到話題當中的矛盾,建立辯證關系;要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多組辯證關系的辨析能力,綜合論述的整合能力;要帶領學生拆解與剖析一元、二元及更多元的辯證關系,既能挖掘單向型一元命題的內在辯證矛盾,有發(fā)展有擴寬,也能觀照二元命題的辯證分析,不偏執(zhí)不割裂,同時又能處理三元及以上的多元命題,不失衡不偏頗。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以辯證思維處理問題、分析問題、論證問題,學生方能享受思辨的理性樂趣,文字的表達藝術和語文充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