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釋奠禮是東林書院的重要儀式之一,它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國家禮儀制度,同時又具有自身獨特的祭祀文化。釋奠禮的祭祀對象主要是孔子及其門徒,以及學派的先圣先賢。通過釋奠禮,書院學子可以緬懷先圣先賢,表達對他們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時也可以達到節(jié)制人欲、復歸天性的教化目的。
【關(guān)鍵詞】東林書院;釋奠禮;東林學派;祭孔
【中圖分類號】G649.29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4-001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4.00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林學派文獻整理與文獻研究”(項目編號:19ZDA258);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專題項目“書院制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0406)。
釋奠禮是中國古代學校設(shè)置酒食奠祭先圣先師的典禮,是凡立學必行的禮儀,旨在讓學生尊師重道,起到勸學的作用。這一傳統(tǒng)在東林書院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fā)揚。通過研究東林書院釋奠禮,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傳承,深化人們對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尊師重道的精神,為現(xiàn)代教育事業(yè)和文化傳承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東林書院釋奠禮溯源
東林書院釋奠禮是古代學校祭祀先圣先師的禮儀,可以追溯到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據(jù)《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1]735這是最早關(guān)于釋奠禮的記載。立學之始,為了表達對先圣先師的敬意,“以示敬道”[1]1230,學官帶領(lǐng)學子們行釋奠禮。到了唐代,書院成為重要的教學機構(gòu),釋奠禮也隨著成為其主要活動之一。
在明代,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學子們追求知識和精神的圣地。東林書院創(chuàng)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北宋理學家楊時長期講學之地。為了表達對先圣先師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書院每年都會舉辦釋奠禮。后來書院被廢棄,直到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顧憲成、高攀龍等人重修東林書院,東林書院再次興盛。釋奠禮是書院非常重要的習禮活動,“流澤在人,饗以俎豆,禮也。學者得以俎豆之事,習禮于斯,觀感興起,弗可替也”[2]523,通過釋奠禮的演禮,各種祭器的成列,實踐學習儒家禮的精神,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清代,成為東林書院的一大特色。
有關(guān)東林書院釋奠禮的文獻記載主要保存在《東林書院志》中?!稏|林書院志》成書于明萬歷年間,顧憲成囑劉元珍編纂了書院志,高攀龍為其撰序,此為《東林書院志》的最初稿本[3]。其后300余年間,經(jīng)過數(shù)次補充編纂,直到雍正十一年由許獻、高廷珍、高陛為主要編撰者的第四稿?!稏|林書院志》的內(nèi)容包括東林書院的沿革、講學活動、文化傳承、祭祀儀式等。明代時期的釋奠禮儀軌由劉元珍記錄下來,分別為“釋菜儀注”“釋奠儀注”“釋菜祭物”“釋奠祭物”一直保存到清代。清代補入“官祭緣起”“配位緣起”“添設(shè)牲牢緣起”“典守”等篇,足見清代繼續(xù)發(fā)展東林書院釋奠禮,補充了配享人員,而且也由最初的私祭轉(zhuǎn)變?yōu)楣偌馈?/p>
東林書院的釋奠禮不僅是一種祭祀活動,更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方式。通過這種活動,學子們可以了解到儒家的禮儀形態(tài)以及精神內(nèi)核,從而激發(fā)他們對于儒家思想的熱愛和學習興趣。同時,釋奠禮也是東林書院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它為書院的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推動力。
二、東林書院釋奠禮的特點
釋奠禮是一套復雜且莊重的祭祀活動,不僅包含了一系列的程序,還需要準備特定的祭品和祭器,并配以相應(yīng)的禮樂。在明代,由于國家的重視和推動,釋奠禮的禮儀制度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完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都制定了詳細的禮樂制度并加以實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祭祀孔子的釋奠禮,國家專門在《大明集禮》《大明會典》等禮制典籍中設(shè)立了“釋奠禮”篇,這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尊師重道精神的重視。在官方的釋奠禮中,對參與祭祀的人員的服飾、使用的祭器以及祭祀的儀節(jié)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通過比較《東林書院志》與明代的《大明集禮》中所記載的釋奠禮,可以發(fā)現(xiàn)東林書院釋奠禮具有自身獨特的特色。
(一)簡化國家禮制
東林書院釋奠禮流程和《大明集禮》相比基本一致,總的來說相差并不多?!稏|林書院志》所載釋奠禮流程為:齋戒、省牲、陳設(shè)、排班、瘞毛血、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飲福受胙、徹饌、送神、望瘞?!洞竺骷Y》所載釋奠禮流程為:齋戒、降香、陳設(shè)、省饌、正祭、迎神、奠幣、進爼、初獻、分獻、飲福受胙、徹豆、送神、望瘞。雖然名稱略有不同,但是內(nèi)容和基本流程二者是一致的。可見東林書院祭祀禮與國家禮制是保持高度一致的。顧憲成曾任戶部、吏部主事,高攀龍任行人司行人,執(zhí)掌傳圣旨、行冊封等禮儀性的事務(wù),所以二人自然對明代國家頒布的釋奠禮流程很熟悉。所以,東林釋奠禮與明代官方釋奠禮保持一致是非常符合顧憲成、高攀龍的政治身份、思想和國家情懷的。
東林書院釋奠禮流程雖然與國家祭祀流程基本一致,但是要更加簡約,更符合東林書院民間私學的性質(zhì)。比如東林書院釋奠禮與《無錫縣學筆記》《大明集禮》的“初獻禮”進行比較,列表如下:
《東林書院志》釋奠儀注[2]526 《大明集禮》釋奠孔子廟學儀注[4]
初獻 行初獻禮。引贊唱。詣盥洗所,詣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詣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前,跪,獻爵,奠帛,俯伏,興,平身。跪。通贊唱。陪祭者皆跪。引贊唱。讀祝。通引同唱。俯伏,興,平身,復位。 贊禮唱:行初獻禮。贊引引獻官詣爵洗位,搢笏,滌爵,拭爵,以爵授執(zhí)事者。次引詣酒尊所,司尊者舉冪。執(zhí)爵者以爵進酌犧尊之泛齊,以爵授執(zhí)事者。出笏。贊禮唱:詣文宣王神位前,樂奏(□)之曲,獻官至神位前,跪,搢笏,三上香,三祭酒,奠爵出笏(樂止)。贊禮唱:讀祝。讀祝官持版進于神座之右,北向跪讀祝文訖。贊禮唱:俯伏,興,平身。稍后,鞠躬,拜,興。拜,興。平身。次引至四配神位前,上香祭酒讀祝并如上儀。
東林書院釋奠禮中減少了“搢笏,滌爵,拭爵”“司尊者舉冪,執(zhí)爵者以爵進,酌犧尊之泛齊”“搢笏,三上香,三祭酒,奠爵,出笏”等環(huán)節(jié),整場儀式顯得異常簡單。在釋奠禮的時間上也不同,根據(jù)洪武十五年“昭天下通祀”,“每歲仲春仲秋上丁日行釋奠禮”[5]51,東林書院釋奠禮的時間有所不同,“本祠之祭,酌古準今,而權(quán)煩簡”[2]523,行釋奠禮的時間為春秋仲月仲丁日。東林書院最初為私學,官方釋奠禮由政府組織,主祭為地方官員,而書院祭祀為書院自發(fā)行為,主祭為東林學人,所以書院祭祀禮會比官制稍簡約些。
(二)擁有自身祭祀體系。
東林書院的釋奠禮不僅祭祀孔子及其從祀,還構(gòu)建了一套自身的祭祀體系,從而形成東林學派的學脈傳統(tǒng)。這個祭祀體系以“宋文婧龜山楊先生”為“主位”,配位從祀人員一一列出姓名、籍貫和入祠的時間。東林書院的從祀歷經(jīng)元、明、清的不斷補入有八十七位之多[2]539。據(jù)書院志“祀典”篇的“配位緣起”[2]539記載,最初配位喻玉泉、尤遂初、李小山、蔣實齋四先生,因為是龜山一脈相傳,所以以他們?yōu)榕湎?,是元代儒生虞薦發(fā)所定。萬歷甲辰三十二年,由顧憲成重建道南祠時補祀羅仲素、胡德輝、邵二泉,喻玉泉、尤遂初、李小山、蔣實齋為七先生。天啟六年丙寅二月,顧涇陽、顧涇凡、錢啟新、薛以身、安我素、劉本孺六先生入祠。崇禎年,高景逸、葉閑適、陳筠塘、許靜馀、吳素衣、鄒經(jīng)畬、張弦所幾位先生入祠。順治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高世泰、高世寧等人將馬素修、華鳳超、周仲馭、秦水庵等先生入祠。康熙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五十二年、五十六年,高世泰、龔廷歷、高昌生、高芷生等人將刁蒙吉、虞薇山、史玉池、施曠如等先生入祠。雍正三年、七年最后補入了張孝先、姜同節(jié)、高紫超幾位先生。
東林書院釋奠禮從祀人員之所以能夠入祠被祭祀,可以歸為這樣幾個原因:一是與東林書院有關(guān)系。有些從祀人員并非無錫人一樣可以入祠,比如羅仲素先生為“南劍人”,他任蕭山令時聽聞楊時在東林書院講學,曾“徒步往學”,胡德輝先生為毗陵人,也是受學于楊時,其他非無錫人皆曾講學于東林書院;二是從祀人員與“東林黨人”相區(qū)別。從祀人員與“東林黨人”名單相比相差甚多;三是從祀人員具有東林學派精神。東林書院的配位從祀者之所以可以入祠皆是與東林書院有關(guān)的“氣節(jié)”之士,雍正本《東林書院志》收錄了每位從祀者的傳記,開篇注明“東林諸賢,名在天壤四海之內(nèi),百世之下,莫不向往,而不知其立身行己、出處操履之詳,后之聞風而起者安所仿焉”[2]159,可見東林書院配位的從祀者都是和東林書院學脈有關(guān)的學者。
三、書院釋奠禮的意義
中國書院釋奠禮傳統(tǒng)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然而,隨著西學東漸的思潮和民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推進,祭孔問題引起了激烈的爭議。1912年2月8日,蔡元培發(fā)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稱“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6]16,提出廢除祭孔,遭到了社會層面的普遍反對[7]。對于現(xiàn)代社會來說,通過了解東林書院釋奠禮的意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和價值,同時也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節(jié)制人欲
東林書院作為理學的重要場所,注重通過習禮來教育學生。這個過程不僅是一種儀式,更是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圣賢之理,使學生的自我朝向圣賢之道。顧憲成在制定東林會約時引用了朱熹的《白鹿洞學規(guī)》,其中指出:“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wù)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盵2]15書院的教學活動圍繞內(nèi)在的明理修身展開,而并非外在的名利之學。
習禮是儒家文化傳統(tǒng),它的目的并非單純地為了追求形式,而是要借助這些形式來達到一種內(nèi)在的、深層次的自我節(jié)制和自我提升。這便是習禮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一種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又是對個人內(nèi)在修養(yǎng)的一種塑造。在先秦時期,人們對于習禮的目的有著清晰且深入的理解。他們認為,通過習禮,人們可以學會控制和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從而回歸到一種更加本真、自然的狀態(tài)。《禮記·王制》曰:“脩六禮以節(jié)民性?!盵1]471這句話清楚地表明了習禮的目的是節(jié)制人性,使人們的行為更加符合社會的規(guī)范和秩序?!抖Y記·樂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盵1]1262人的本性是純凈的,但當人受到外界的刺激而產(chǎn)生反應(yīng)時,便會有欲望的產(chǎn)生。如果不能對這些欲望進行適當?shù)墓?jié)制,那么人內(nèi)心的天理就會逐漸泯滅。因此,先王們制定禮樂制度,就是為了幫助人們控制自己的欲望,回歸到一種內(nèi)在的平衡和和諧?!笆鹿氏韧踔贫Y樂,人為之節(jié)”。所以周公制禮作樂,就是為了節(jié)制人之欲。通過習禮,人們不僅可以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更可以提升自己的內(nèi)在修養(yǎng),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書院釋奠禮不是一種宗教形式,而是達到儒家修養(yǎng)節(jié)制私欲的涵養(yǎng)功夫。
(二)尊師重道
東林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楊時,以“程門立雪”的尊師故事聞名于世,這既彰顯了他對教育的執(zhí)著追求,也表達了他對教師職業(yè)的深深敬意。同樣,書院的釋奠禮也體現(xiàn)了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禮記·學記》有云:“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盵1]1230在古代,學校初立時,人們要著禮服向先圣先師供奉祭品,以表達對先圣先師的敬意。這種儀式不僅僅是對先師的尊重,更是對知識的敬畏和對智慧的追求。
書院祭祀禮的核心并非將被祭祀者視為神靈,而是對其代表的先師、先圣、先賢所傳承的智慧與道德的尊崇。顧憲成在《東林會約》中曾講:“孔子表章六經(jīng),程朱表章《四書》,凡以昭往視來、維世教,覺人心,為天下留此常道?!盵2]21孔子揭示并傳承了六經(jīng),程朱揭示并傳承了《四書》,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指引未來、維護社會、啟迪人心,為世人留下永恒的智慧。明洪武二年,錢唐上疏反對取消對孔子的通祀,他指出:“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笔汤沙绦煲矎娬{(diào):“孔子以道設(shè)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盵8]3981孔子以道設(shè)教,天下人祭祀他并非祭祀其個人,而是祭祀其教導、其智慧。若世人讀其書,遵循其教導,實踐其智慧,卻無法祭祀他,這將不利于維系人心、扶助世教。祭祀孔子并非將其神化,而是對其智慧和教育的尊重。
(三)傳承學脈
書院釋奠禮在延續(xù)學脈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組織和參加祭祀禮活動,后學們能夠?qū)旱膶W統(tǒng)傳承下來。除了祭祀孔子及其從祀外,書院還將對自身學統(tǒng)做出突出貢獻的學人納入祠堂祭祀體系,形成了厚重的書院學統(tǒng)傳統(tǒng)。每年舉行的釋奠禮,學子們借此機會傳承書院的學統(tǒng),感受先師們的教誨和智慧,從而樹立對學術(shù)和文化的追求和信仰。
高攀龍的侄子高世泰復建東林書院后,張師載曾贊嘆其“構(gòu)講堂,辟學舍,春秋釋菜,自是俎豆依然”[2]1。任蘭枝年幼時也曾見過東林書院的釋奠禮,他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是學問,但心中卻對此充滿向往。后來,他經(jīng)常看到先父與鄉(xiāng)里的薦紳先生們,在春秋兩季舉行釋奠禮,講習論辯于其間,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東林書院所承載的深厚教澤以及源遠流長的學術(shù)傳統(tǒng)[2]6。
書院釋奠禮作為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簡單地照搬到現(xiàn)代社會。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的主脈絡(luò)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我們需要在尊重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重新審視和調(diào)整現(xiàn)有的教育體系,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價值觀念融入現(xiàn)代教育中,以更好地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品質(zhì)和文化素養(yǎng)。將書院釋奠禮中的“尊師重道”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揮作用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鄭玄.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東林書院志整理委員會.東林書院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肖紅兵.從“窮搜肅諮”到“捐貲經(jīng)理”:明末清初《東林書院志》編刻史考略[J].出版發(fā)行研究,2020(09):104-111.
[4]徐一夔,等.大明集禮:卷十六[Z].內(nèi)府刊本.1530(明嘉靖九年).
[5]談脩.無錫縣學筆記[M]//無錫文庫:第二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6]蔡元培.對于新教育之意見[M]//蔡元培全集:第二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7]韓華.民初廢除尊孔讀經(jīng)及其社會反響[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04):149-152.
[8]張廷玉.明史:卷139[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作者簡介:
李素潔(1980-),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傳統(tǒng)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