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是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的重要指標,人文效益定義中所提到的對文化、美的欣賞,可獲得心靈、情感上的充實與滿足,進而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yǎng),增加文化認同感。該研究基于紅色文化誦讀活動的調查,闡述川陜革命老區(qū)教師凝聚力認知對紅色文化傳承意義之概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凝聚力認知及對紅色文化傳承意義之差異性,并預測凝聚力對文化傳承意義之影響。該研究以巴中區(qū)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立意抽樣,總計回收有效問卷296份,分析得出團體激勵特性、教師參與動機、參與團體成效的凝聚力對文化傳承意義具有正面之解釋力,顯示川陜革命老區(qū)凝聚力越高,就越能達到文化傳承意義。所以紅色文化的傳承一定要與師生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而紅色文化的傳承,也是師生間凝聚力的提升。
關鍵詞:紅色文化;川陜革命老區(qū);誦讀;教師;文化傳承;凝聚力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097-05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Cohe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of Sichuan and Shaanxi
—An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Activities Based on Red Culture
WANG Xueyujie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a country's modernization. The appreciation of culture and beauty mentioned in the definition of human benefits can obtain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enrichment and satisfac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cultural literacy of the people and increasing their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Based on a survey of red culture recitation activities, 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ers' cohesion cogni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Sichuan and Shaanxi,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ir cognition of cohesio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and predicts the impact of cohe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eachers in Bazhong District. Using intentional sampling, a total of 29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motivation, teachers'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and the cohesion of participating in group effectiveness have a positive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dicating that the higher the cohesion of the Sichuan-Shaanxi revolutionary old areas, the more able it is to achieve cultural inheritance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must b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is also the enhancement of cohes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Red culture; Sichuan-Shaanxi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Recitation; Teachers; Cultural inheritance; Cohesion
1 相關概述及文化傳承的意義
1.1 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黨最重要的發(fā)展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革命精神的傳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1-2]。
1.2 誦讀活動
誦讀活動主要指詩歌朗誦節(jié)目及培訓。通過教師的深情演繹,有血有肉地還原了革命先烈的紅色精神,帶給觀眾和學習者強烈的震撼力和學習主動性。
1.3 川陜革命老區(qū)
川陜革命老區(q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邊界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第二大蘇區(qū),其在鼎盛時期鞏固和發(fā)展了23個縣(市)革命政權,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和巨大犧牲[3-4]。
1.4 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是團體內成員緊密結合在一起,追求共同目標和目的的一種過程。本研究所指凝聚力為反映緊密結合,保持團結,以追求團隊共同目標,以及滿足隊員間情感需求的動態(tài)過程。
1.5 文化傳承意義
當一個社群形成之后,通過活動的舉辦,來增進成員彼此間互動,以此形成共同記憶[5]。Throsby指某些資源具有國際性或民族的特殊意義,文化的傳承是要靠學習而非遺傳,擔任文化傳承的角色在于家庭、學校及社會。吳守從、鄭雅文指出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進行有效的繼承與保護,是目前整體文化永續(xù)發(fā)展最重要的課題[6]。本研究之文化傳承意義是指對傳承紅色文化,使紅色文化精神得以保存,讓后輩也能了解紅色文化之意義,提高民族自豪感,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民族藝術。
2 研究假設
2.1 變量測量
本研究之問卷系參考相關理論架構、經過參考相關文獻及資料分析整理后,研究者有鑒于研究上的需要,因此匯編了研究工具,本問卷共可分成3部分,分別為“教師個人背景資料”“凝聚力量表”“文化傳承意義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acle),調查問卷的回答選項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非常同意”5種,依各選項給予不同分數(shù)?!胺浅M狻睘? 分,“同意”為4分,以此類推。
以自編之量表為研究工具,采立意抽樣方式。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建構出本研究概念性架構圖。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回歸分析凝聚力與文化傳承意義認知之關系及影響力。
2.2 研究假設描述
參與者透過實際參與活動同時體驗文化傳承過程,活動應從教育與舉辦活動體驗、認識、教育、互動方面著手,則可落實加強培養(yǎng)在地居民文化凝聚力和傳統(tǒng)文化傳承之使命感,繼而推薦他人參與,亦落實作為傳承在地傳統(tǒng)文化解決方案之一。
假設:受試者之凝聚力各構面(團體激勵特性、教師參與動機、參與團體成效)對文化傳承意義(文史方面、情感方面、教育方面、經濟方面)之相關達顯著水平,且具有正向之影響效果。
3 數(shù)據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于2021年8月2日至7日,以巴中區(qū)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立意抽樣,問卷總計發(fā)出330份為樣本,共回收問卷316份,經研究者整理后,剔除掉作答不完整的20份問卷,總計回收有效問卷296份,有效回收率為89.69%。
本研究就抽取樣本在受試者性別方面:女性168人,總體比率為56.80%;男性128人,總體比率為43.20%。在受試者年齡方面:35~45歲者102人,總體比率為34.50%;18~25歲者61人,總體比率為20.60%;25~35歲者70人,總體比率為23.60%;45歲以上者63人,總比率為21.30%。由此可知紅色文化活動受試者以年齡在35~45歲的女性為主。
信度分析中采用cronbach′sα系數(shù)作為檢定問卷各分量表之信度指標,結果如表1得知,本研究設計之問卷中各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均大于0.8,一致性頗高,且擁有理想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指標。
因素分析得出析凝聚力量表問卷題項可以分為團體激勵特性、教師參與動機、參與團體成效3部分,有效解釋度達到65.69%。
結果如表2得知,本研究設計之問卷中各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均大于0.8,一致性頗高,且擁有理想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指標。
因素分析得出析文化傳承意義量表問卷題項可以分為文史方面、情感方面、教育方面、經濟方面4部分,解釋變異量達到78.14%。
以皮爾遜積差相關來做分析,如表3結果顯示,凝聚力各構面因素(團體激勵特性、教師參與動機、參與團體成效、與其他團體認同比較及整體)與文化傳承意義各構面因素(文史方面、情感方面、教育方面、經濟方面及整體)均達顯著水平(P<0.05)。其中以凝聚力的“教師參與動機”因素對文化傳承意義的“整體文化傳承意義”因素相關程度最高(r=P.704,P<0.05)。
表4主要探討凝聚力對文化傳承意義的預測情形,應用多元回歸法進行數(shù)據分析,并依據解釋力的大小,進一步檢視凝聚力的構面,對于文化傳承意義的預測力,利用判斷系數(shù)R2來檢視變量間線性關系。由表4可知DW系數(shù)檢定值為1.90,介于1.5~2.5之間;顯著性=.001,達檢驗標準,自變項間無共線性之情形,顯示本研究數(shù)據適合進行回歸分析。VIF值介于1.96~2.68之間,均未大于10,顯示4個預測變項之間沒有多元共線性之問題。F=54.30(P<.05)達顯著水平,表示此回歸模式具有顯著之預測能力,解釋力為52.00%。
就個別變項之解釋量而言,凝聚力的所有變項“團體激勵特性”“成員參與動機”及“參與團體成效”對文化傳承意義的解釋力達顯著水平(t=6.03、t=6.27、t=5.11,P<.05),可知“團體激勵特性”“教師參與動機”“參與團體成效”的凝聚力對文化傳承意義具有正面之解釋力,顯示川陜革命老區(qū)凝聚力越高,就越能達到文化傳承意義。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凝聚力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是團體內教師緊密結合在一起,追求共同目標和目的的一種過程。凝聚力可以促使成員自愿留在團體中,保持團結,以追求共同目標和滿足隊員間情感需求。而誦讀活動的發(fā)起可以增強教師間凝聚力,從而增進紅色文化傳播和傳承。
李瑞華指出以教育政策的協(xié)助推動對于教育文化有少許幫助。教師的角色在文化傳承上扮演一個重要的地位,文化傳承的重心開始慢慢移至學校,教師需要有轉化課程的能力,教師需要將理論落實于實踐中。舉辦誦讀紅色文化的活動可以提高教師對紅色文化的內涵吸收,從而進行有效的課程轉換。
4.2 川陜革命老區(qū)紅色的紅色精神宣揚的傳承路徑
川陜革命老區(qū)紅色的紅色精神宣揚和紅色文化的傳播應當是具有代表性的,這其中需要包括以教師為主導的中小學教師引領學生發(fā)揮教育傳播宣傳作用。就目前的中小學生和教師間傳播方向都較為單一,呈現(xiàn)平面化和同質性特點,在展示形式上以傳統(tǒng)平面、靜態(tài)的形式陳列展覽為主,所以傳播能力較弱。推廣和傳承經典紅色文化,需要從觀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師儲備知識、社會學校家庭等幾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4.2.1 開設多樣化誦讀課程
誦讀是一種有效傳播和傳遞的方式,誦讀可以使教師與中小學生學習領會紅色文化的精髓和內涵。誦讀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如系統(tǒng)性研讀、精讀、略讀等。學??梢远ㄆ诮M織開展弘揚紅色文化的競賽、考評等活動,借此對誦讀革命經典的效果做匯報評查[7]??梢詫W習像革命烈士劉伯堅這樣優(yōu)秀的共產黨人為爭取中國人民解放而壯烈斗爭的個人生平事跡等題材的優(yōu)秀長篇小說來讓學生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學會緬懷英雄先烈,弘揚川軍神話。讓他們知道沒有紀念,人民的歷史就不存在。
4.2.2 通過舞臺劇傳達紅色文化
不僅可以通過語言來傳播紅色文化,還可以通過演繹來傳播。校園紅色話劇是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一種創(chuàng)新藝術實踐,作為紅色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發(fā)展的每個階段都蘊含了巨大的教育價值。“巴中造”紅色主題情景舞臺劇《望紅臺》《我的兩萬個兄弟》等讓學生通過極具震撼性的沉浸式體驗和全面、立體的感官沖擊,接受一次紅色文化的精神洗禮和思想升華[8]。
校園紅色話劇需要呈現(xiàn)出取材的客觀性、文化的傳承性、民族元素的凸顯性、形式的親和性、情感的渲染性等諸多價值特性。當前背景下高校要充分挖掘并發(fā)揮紅色話劇價值特征的育人優(yōu)勢,采取校園紅色話劇與第一課堂融合,鞏固學生在校園紅色話劇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思政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作用等方式,構建高校課程思想政治與紅色藝術實踐聯(lián)動的教育大格局。
4.2.3 加大師資力量,跟進教師培訓
學校開展紅色文化宣傳和傳播的實施主體就是教師,需要加強教師對紅色文化的領悟和研學[9]。學校可以重點培養(yǎng)和鼓勵教師在紅色文化課題上的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等),可以在教師之間和文化單位之間進行交流研討,學校還可以邀請紅色文化先進人物進校講述等形式,建設一支深入學習紅色文化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5 結語
紅色文化的傳承一定要與師生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而紅色文化的傳承,也是師生間凝聚力的提升。紅色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是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的重要指標,人文保存效益定義中所提到的對文化、美的欣賞,可獲得心靈、情感上的充實與滿足,進而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yǎng),增加文化認同感。
文獻參考
[1] 辛銳.淺析紅色文化的內涵及開發(fā)[J].人民論壇,2013(11):206-207.
[2] 鄧顯超,鄧海霞.十年來國內紅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評[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1):29-39.
[3] 蔡云輝.川陜革命老區(qū)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5(2):31-36.
[4] 盧燕丹,蔣凌昊.紅色文化傳播現(xiàn)狀的影響因素與策略淺析[J].傳播力研究,2018,2(14):15-16,23.
[5] 曾振華.紅色文化的傳播價值和傳播策略[J].當代傳播,2008(6):97-99.
[6] 吳守從,鄭雅文.民俗技藝活動參與對文化認同之影響[J].人文與社會學報,2008,2(3).
[7] 張守中.團體凝聚力的變化機制與影響因素[J].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08,20(2).
[8] 馬婧.新時代校園紅色話劇的育人價值及實踐路徑研究[J].西部學刊,2020(11):73-75.
[9] 史明娜.紅色文化背景下川陜革命老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研究[J].高教學刊,2016(22):228-229.
基金項目:四川省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研究中心項目“川陜革命老區(qū)紅色文化傳播策略探究課題”(項目編號:DFWH2021-031)。
作者簡介:王雪玉潔(1984,3-),女,山東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語傳播,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