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惠 張微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龍江紅色文化四大精神,見證了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艱苦歲月。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黑龍江人民群眾為反抗侵略,實現獨立與富強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與奉獻,具有很高精神價值和歷史意義。該文運用文獻分析法和歸納法分析了龍江紅色文化的特征,通過調查法對龍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現狀進行分析和總結,探求完善龍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建設的方法,找到了加強龍江紅色文化內容建設、完善對外傳播的渠道、調整對外傳播的側重點,以及擴大傳播主體等方法,以此擴大龍江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關鍵詞:紅色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黑龍江;數字平臺;人才隊伍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062-06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for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Heilongjiang Red Culture
LIANG Jiahui, ZHANG We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inherit the red gene and continue the red blood. The four spirits of the red culture of Longjiang have witnessed the hard time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China. This is the great sacrifice and dedication made by the people of Heilongjia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to resist aggression and achieve independenc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It has high spiritual valu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d culture in Longjiang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methods.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Longjiang red culture, explores way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for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Longjiang red culture, finds way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nt of Longjiang red culture, improve the channels for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djust the focus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exp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s, in order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Longjiang red culture.
Key words: Red cultur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system; Heilongjiang; Digital platform; Talent team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統(tǒng)一領導下,經過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創(chuàng)新的社會主義改革,凝聚而成的精神文明,是用鮮血和汗水締造的文化,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紅色資源。紅色文化既見證了前赴后繼血染沙場的民族英雄,龍血玄黃的慘烈疆場,也見證了滿腔熱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運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1]保護紅色文化,利用紅色資源,濡染紅色大地。
1 龍江紅色文化理論概述
1.1 龍江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文化印證,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使命擔當的精神動力。龍江紅色文化的四大精神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2]。這其中就包括由東北抗日聯軍在抗擊外敵入侵過程中產生的東北抗聯精神;由數萬名大慶石油工人建設中國本土石油工業(yè)過程中產生的大慶精神;由鐵人王進喜在帶領石油工人建設中國石油產業(yè)過程中產生的鐵人精神;由數十萬名北大荒人在開拓國家農業(yè)事業(yè)過程中產生的北大荒精神。龍江紅色文化凝聚成的內涵是: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勇于開拓精神、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顧全大局精神和嚴謹求實精神[3]。
1.2 龍江紅色文化的特征
龍江紅色文化具有多樣性。首先,在革命時期表現出革命性和國際性。一方面,東北抗聯軍隊以強烈的愛國和革命主義精神,同一切壓迫勢力做斗爭;另一方面,中國、朝鮮、蘇聯等國人民面對日本侵略者,共同作戰(zhàn)、生死相依[4],楊靖宇同志領導的部隊,其中不乏朝鮮戰(zhàn)士組成的骨干分子。其次,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表現出創(chuàng)新性和責任性。一方面,在缺少經驗的情況下,大慶人從實踐中探索出一套油田開采的管理經驗,創(chuàng)新性制定了崗位責任制[5],研發(fā)出聚合物驅[6]、三元復合驅等新技術;另一方面,石油工人極具責任意識,發(fā)現鉆井巖芯長度少一寸時,即使總計芯數合格,也會竭盡全力把那一寸取上來,讓石油勘探結果精確到99.3%。
龍江紅色文化具有地域性。連接蘇聯的中東鐵路給中國送來了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讓哈爾濱成為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城市,成為后來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精神支柱。新中國成立之初,隨著黑龍江省內的“松基三井”鉆出工業(yè)油,點燃了中國工業(yè)發(fā)展的夢想,精兵強將齊聚大慶,緩解了國家缺油之危。大慶石油工人的精神為石油開采業(yè)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龍江紅色文化具有傳承性。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分析,歷史具有延續(xù)性、繼承性??孤搼?zhàn)士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大慶人和北大荒人的身上不斷復現。正如大慶油田“80后”的張晶同志發(fā)現鉆井設備深陷水泥池,毫不猶豫縱身跳進其中[7],這一幕仿佛是20世紀60年代的王進喜同志再現,為黨和國家的石油事業(yè)奮不顧身,奉獻自己。
2 龍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現狀分析
2.1 對外傳播成績
本文通過搜索百度指數平臺的紅色文化關鍵詞搜索指數,統(tǒng)計龍江紅色文化影視作品的播放量和收視率及統(tǒng)計2019—2021年黑龍江省省內紀念館(博物館)的教育活動次數和參觀人數,總結龍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成績。
2.1.1 年輕人和東部人群的關注度較高
百度指數平臺顯示(見表1),30天內與龍江紅色文化相關的關鍵詞“楊靖宇”“趙一曼”“王進喜”搜索指數的整體日均值(網民主動搜索相關關鍵詞)相對較高,分別為1 398、1 442和996。平臺地域分布顯示,搜索指數的前4名均不是黑龍江省,而是集中在我國的東部地區(qū),這在一定程度反映近些年龍江紅色文化對外輸出取得了一定成績。在研究過程中還發(fā)現,年輕人對龍江紅色文化的關注度和喜愛度更高,搜索指數最高的年齡段介乎于20歲至39歲之間。
2.1.2 新版影視作品播放量和熱度較高
本文以2000年為分界點,對比各平臺龍江紅色題材影視作品的播放量(見表2),發(fā)現2003年電視劇《林海雪原》的播放量和熱度取得不錯的成績,僅一個平臺就有112.5萬的播放量。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統(tǒng)計電視劇《林海雪原》2017年的收視率高達1.5%,而1960年的同名電影僅有57萬的播放量。
2009 年,電視劇《情系北大荒》,網絡總熱度為6 321,收視率高達1.36%。2010年的電視劇《松花江上》在騰訊視頻的熱度為4 598,收視率也高達1.57%。2015年在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收視率達到了1.377%,這表明新拍紅色題材電影有助于弘揚龍江紅色文化。
2.1.3 紀念館(博物館)受歡迎度較高
本文研究全國博物館年度報告信息系統(tǒng)數據,發(fā)現黑龍江省內32處紅色文化主題的紀念館(博物館)近3年的參觀總人數(見表3)為1 528.6萬人次。疫情暴發(fā)前的2019年,博物館全年的參觀總人數高達907.48萬人次,2021年疫情有所好轉時參觀總人數恢復到408.48萬人次。其中參觀人數最多的是東北烈士紀念館,3年的總人數為568.63萬人次,占總人數的37%(見圖1)。
2.2 對外傳播的問題
2.2.1 宣傳方式和側重點有待提升
本文在百度指數搜索與龍江紅色文化相關的關鍵詞,對比搜索指數的整體日均值和資訊指數日均值(以平臺推送數據為基礎,計算網民行為數量加權求和),發(fā)現搜索指數整體偏低,如表1中的“龍江四大精神”的搜索指數整體日均值均不超過300,關鍵詞“東北抗聯”的資訊指數日均值已達到2.6萬。與之相反,關鍵詞“大慶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搜索指數整體日均值是資訊指數日均值的兩倍以上,這說明關鍵詞“大慶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在缺少宣傳或宣傳不足的情況下依然與關鍵詞“東北抗聯”的搜索指數整體日均值相差不大。關鍵詞“楊靖宇”“趙一曼”和“王進喜”的資訊指數日均值超過8萬,但搜索指數整體日均值仍不超過1 500。這反映出文化宣傳與實際取得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說明宣傳方向、側重點、方式等方面需要進行戰(zhàn)略性調整。
2.2.2 經典電影的播放量不高
本文以2000年為分界點,對老電影與新電影的播放量進行對比(見表2),發(fā)現2000年以后上映的播放量更高。經典電影,如1987年的《八女投江》、1960年的《林海雪原》、1961年的《北大荒人》、1947年的《松花江上》,在平臺1905電影和嗶哩嗶哩平臺的總播放量只有82.2萬。2009拍攝的電影《鐵人》僅在1905電影一個平臺的播放量就高達167萬。播放量差距較大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首先,是老電影的宣傳力度不足,導致年輕一代不知道該影片。其次,由于當時拍攝的設備技術有限,畫面的清晰度相對較低,影響觀感體驗,從而導致影片的播放量較低。最后,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新拍紅色題材優(yōu)秀電影,無論從內容安排、觀感體驗、聲音特效和觀看反饋上都優(yōu)于老電影。
2.2.3 紀念館(博物館)的教育活動次數較低
本文搜索全國博物館年度報告信息系統(tǒng)2019—2021年數據(見表3),發(fā)現統(tǒng)計的32處黑龍江省內紅色文化紀念館(博物館)中,每年的教育活動次數均低于3次的有8處;3年來總教育活動次數低于3次的有5處;3年來總教育次數介于3~10次之間的有10處。紀念館(博物館)教育活動次數少,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新冠疫情影響了紀念館日常管理和企事業(yè)單位的正?;顒?。其次,舉辦方投入開展教育活動的經費有限和缺乏相關活動的組織人員。最后,紀念館缺少與社會組織、學校、企事業(yè)單位和旅行社的溝通與聯系。
2.2.4 龍江紅色文化的關注人群較為固定
本文研究百度指數平臺對龍江紅色文化相關關鍵詞搜索的地域分布(見表1),發(fā)現搜索人群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qū),且每一個關鍵詞搜索次數前4名均包含山東省。本文認為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黑龍江省人民的祖籍山東居多。根據國家平臺2021年4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山東省外來人口為412.9萬,其中來自黑龍江省的占比最高為15.30%,約63.1萬人[8]。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龍江紅色文化的關注人群固化。
3 龍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構建的對策
3.1 完善數字平臺建設
21世紀,每一部手機都可以是信息的發(fā)布端和接收端。從新媒體的角度分析,目前龍江紅色文化的宣傳主體還是官方賬號,如抖音賬號中的“暢賞龍江”、黑龍江日報官方賬號和綏化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官方賬號等。
在此情況下,筆者認為應完善龍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數字平臺。一是黑龍江省政府邀請各地區(qū)高校和地方電視臺合作拍攝龍江紅色文化相關內容的介紹視頻,視頻內容必須具備知識性、傳播性和感染力。二是黑龍江省政府牽頭邀請民營企業(yè),共同開發(fā)龍江紅色文化新時代數字媒體平臺,綜合運用5G和AI等技術,對網民提出的任何問題進行類似ChatGPT的擬人化、個性化和智能化回答。這既能解答網民的問題,又能實時回復,讓提問的過程變得有趣和生動。三是應給每一處龍江紅色文化博物館、紀念館、遺址等打造線上文物博物館展覽,加入視頻短片介紹,讓線上參觀者身臨其境,與線下參觀無異。這樣有助于解決黑龍江省內大部分紅色旅游景點遠離城鎮(zhèn)中心,可進入性差的缺點。
3.2 調整對外宣傳的側重點
本文在百度指數平臺研究關鍵詞時發(fā)現,相比內涵豐富和概念寬泛的龍江四大精神的關鍵詞,人們更傾向于從具體的人、事物來認識紅色精神與文化。紅色對外傳播可以從具體的英雄人物切入,敘述他們的成長經歷和時代背景,側面反映紅色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如宣傳龍江四大精神代表人物的英雄事跡,而非贅述四大精神的涵義。
截止至2022年6月,當代網絡主力軍的年齡為20~49歲,其中最主要的用戶是30~39歲,占比為20.3%[9]。因此,紅色文化的內容建設可以選擇這一群體為目標觀眾,有針對性地調整內容和宣傳方式手段。
3.3 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搜索龍江紅色文化過程中發(fā)現主流網站對龍江紅色文化的描寫比較籠統(tǒng),缺少詳細敘述龍江四大精神,以及英雄和杰出人物事跡的文章。因此,首先,應建立紅色文化對外宣傳資料庫,收集和挖掘黑龍江省內各地區(qū)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文字材料、圖片、數據和視頻,為新聞媒體和新媒體提供一手資料。其次,宣傳的主題需與節(jié)日、時政熱點、旅游、人文和當下人群關心的社會問題相協調。
“冰城”是哈爾濱的代名詞,選擇深度捆綁冰雪與龍江紅色文化的聯系,有助于提高龍江紅色文化知名度。因此,可以搜集整理與冰雪相關的紅色英雄事跡,設立專門資料庫,在黑龍江省內冰雪旅游場播放相關影片,并結合新科技,例如VR、全息投影技術、3D裸眼技術等,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和互動感。這樣游客不僅可以體驗濃厚的冰雪文化,還能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3.4 加強對外傳播人才隊伍建設
“十三五”規(guī)劃期間,黑龍江省政府就紅色旅游人才不足問題,制定實施了一套完整的“培育+培優(yōu)”計劃?,F黑龍江省內有300余名紅色旅游講解員,同時還吸納革命先烈后代、民間愛國人士和志愿者加入,不斷完善紅色旅游服務[10]。雖然黑龍江省內的紅色講解員數量有所擴大,但僅在2023年春節(jié)期間,黑龍江省接待外地游客335.5萬人次。現有的講解員系統(tǒng)遠遠不能滿足對外傳播的需求。因此,可以選擇開發(fā)新的龍江文化傳播路徑,如與黑龍江省內的出租車公司、滴滴打車公司、高德地圖合作的網約車公司、黑龍江省客運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內的公交車司機開展合作,讓省內司機主動充當龍江紅色文化的宣傳員,給外地的游客講解龍江紅色文化,以此增加紅色文化宣傳的廣度。此外,可以由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每年在全國各高校舉行龍江紅色文化的跨學科交流論壇,讓青年學生參與其中,深挖紅色文化內涵與意義,構建龍江紅色文化對外輸出的橋梁,讓青春力量注入雄厚的紅色文化體系,不斷煥發(fā)新的生機。
4 結語
紅色文化是中國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黨和國家行穩(wěn)致遠的底氣。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中宣部公布了首批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中就包括了龍江紅色文化的四大精神,這對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和犧牲奉獻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和總結龍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內容、渠道、傳播主體和對象的角度提出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 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yè)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7):12-13.
[2]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正式發(fā)布[N]. 成都日報,2021-09-30(1).
[3] 焦金艷.論偉大建黨精神在黑龍江的弘揚和傳承[J].黑龍江志,2021(9):6-8.
[4] 陳松友,呂路軍.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0):140-143.
[5] 陳慶豐 ,吳海波.傳承不走樣創(chuàng)新不丟根[N]. 中國石油報,2012-05-24(1).
[6] 牛金剛.大慶油田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技術的實踐與認識[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4(5):91-93,125.
[7] 羅敏.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丨希望之火:這座油田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EB/OL].(2021-05-21)[2023-02-2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337668 80029053&wfr=spider&for=pc.
[8] 光明網.山東常住人口超1億,總量全國第二,人口跨省流動“圖譜”揭曉[EB/OL].(2021-05-21)[2023-01-20].https://m.gmw.cn/baijia/2021-05/21/1302310246. html.
[9] 中商產業(yè)研究院.2022年中國互聯網用戶現狀數據統(tǒng)計分析:30—39歲占比最高[EB/OL].(2022-10-12)[2023-01-23]. https://www.seccw.com/Document/detail/ id/15557.html.
[10]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黑龍江省紅色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EB/OL].(2022-11-28)[2022-12-25].https://wlt.hlj.gov.cn/wlt/c114200/202212/c00_31464154.shtml2022, 11.
基金項目:2022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龍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2YYE472);2022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黑龍江省紅色文化外宣和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022A011);2023年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龍江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JB1423264)。
作者簡介:梁家惠(1997,10-),女,廣東肇慶人,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通信作者:張微(1980-),女,吉林榆樹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翻譯,通信郵箱:2006129@hl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