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一直提倡修身養(yǎng)性,在先秦已有修身工夫之實,明代平民文化的興起,使得修身工夫更是如火如荼。明代學者洪應明的著名作品《菜根譚》被認為是一部個人修養(yǎng)的書籍,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貼近生活,曾在國內掀起研究熱潮。在此書中,洪應明認為心的本來狀態(tài)是寂靜澄明的,但在氣的感通下心會受到物欲與情識的遮蔽,這二者均屬于人的私欲。而要使心體回歸到寂靜澄明的原初狀態(tài),就要破除私欲對心體的遮蔽,進行時時檢點、一念常惺的克欲工夫。洪應明的修身工夫結合了自己的生命體證,將工夫真正落實到了日常生活中,避免落入空談心性的窠臼中。
關鍵詞:洪應明;《菜根譚》;工夫;心;克欲;理
中圖分類號:B248?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022-05
The Study on Hong Yingming's Gongfu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Regarding Cai Gen Tan as the Core
LI Xin
(Center for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 Confucianism has always had the tradition of self-cultivation, which had been practiced in pre-Qin Dynasty. The rise of civilia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made the self-cultivation more vigorous. Cai Gen Tan is a popular book written by Hong Yingming who is a scholar of the Ming Dynasty. As a self-cultivation book, it is concise and informative. Therefore, there was a boom of study in China for a time. Hong Yingming believes that the original state of "Xin"(heart-mind) is quiet and clear. And "Xin" will be beclouded by material desire and emotional knowledge with motions of the "Qi". In order to make "Xin" return to the original state, Hong Yingming believes that getting rid of these desires needs the self-cultivation of introspection and alert. Additionally, the theory of Hong Yingming's Gongfu combines his own vital experience. He implements the Gongfu of self-cultivation in daily life and avoids falling into the trap of talking about "Xin".
Key words: Hong Yingming; Cai Gen Tan; Gongfu theory; Xin; Overcome desires; Li
《菜根譚》是一部明代晚期的清言小品集,它的文體類似于現(xiàn)在的格言,句子短小精悍,卻又意味深長。據(jù)華明版本考證,《菜根譚》的版本主要分為前后集本和一卷本兩個版本[1]。在內容的編排上,前后集版本未將內容進行分類,一卷本將其分為5個部分,分別是“修省”“應酬”“評議”“閑適”“概論”,涉及個人修養(yǎng)、處世接物等多個方面。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菜根譚》的研究成果可以歸納為版本、成書背景、書籍的傳播與闡釋、英譯本翻譯方法、管理思想、美學思想、文學思想、哲學思想等多個方面。在哲學思想的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菜根譚》中體現(xiàn)的儒、釋、道思想,如:桑榆認為,《菜根譚》中有諸多關于佛禪的語句,這體現(xiàn)出禪宗思想的審美意境[2];周鐵項則認為《菜根譚》受到道家“見素抱樸”和反智思想的影響,在生活上主張節(jié)約,并認為知識的增長和積累并不能達到真正的道[3]。而對《菜根譚》儒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庸思想,如周鐵項從心性操守、立身處世、待人應事、仕隱、勞逸節(jié)儉5個方面細致分析了《菜根譚》蘊含的中庸思想,并指出中庸思想的局限性及其造成的負面影響[4]。明代中晚期的正統(tǒng)哲學思想依舊是程朱理學,作為輔助儒家學說的佛教、道教也只有依附于儒家思想才會獲得更多的生機與發(fā)展,此時儒、釋、道合流已經(jīng)成為一個大的趨勢。洪應明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響,釋、道思想在書中均有體現(xiàn),但二者均依托于作為根本的儒家學說。筆者在研讀《菜根譚》時發(fā)覺儒家工夫論的思想無時無刻不貫穿其中,成為洪應明心性修養(yǎng)乃至勸誡世人向善的根本。
1 洪應明交友與思想淵源考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著有《仙佛奇蹤》《菜根譚》。《仙佛奇蹤》成書于萬歷壬寅冬季,此時洪應明居住于南京秦淮河畔。據(jù)現(xiàn)有文獻佐證,洪應明與袁黃、東林學者于孔兼有所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的思想影響。此外,洪應明十分尊崇陳獻章之學,不僅入仕的人生經(jīng)歷與陳獻章相似,在思想上也有與之相契合處。
1.1 洪應明與袁黃、于孔兼
袁黃(號了凡)為《仙佛奇蹤》的前兩卷《逍遙墟》題引,其中提到“洪生自誠氏,新都弟子也”[5],由此可知洪應明為四川新都縣人,袁黃以“弟子”稱呼洪應明,可知洪應明當時已拜袁黃為師。此外,據(jù)現(xiàn)有文獻顯示,洪應明與東林學派于孔兼也有所交往。前后集本的《菜根譚》中有于孔兼的題詞:“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洪子曰:‘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矣。由是以數(shù)語弁之,俾公諸人人,知菜根中有真味也?!盵6]于孔兼的題詞中提到“菜根”,從字面意思來看,“菜根”即指蔬菜的根部,苦澀難以入口,因此食用蔬菜時,人們往往會把菜根扔掉。但菜根是蔬菜的根本,蔬菜成長所需的養(yǎng)料、水分依靠菜根汲取,沒有根,則菜無以長成。此種道理,于人也是適用的。想要在“內圣外王”上有所作為,需要抓住工夫的根本所在。洪應明認為,這個“根本”就是我們的心體,所有的工夫都是圍繞心體展開的,最終目標也是為了使心體、道德意識的自我呈現(xiàn)。從廣義上來講,“菜根”又指人們經(jīng)歷的艱苦條件。在這層意義上講,雖然洪應明所處的外在環(huán)境很艱苦,但這也讓他更加清楚,所做工夫的根本在養(yǎng)心,心體呈露,則道通為一。
程朱理學雖仍為明代中晚期的正統(tǒng)哲學思想,但其發(fā)展日益僵化,逐漸成為統(tǒng)治者束縛和禁錮人的精神工具,喪失了它積極向上的精神本義。陽明心學已經(jīng)成為學術主流,上達高層,下至百姓,影響廣泛。但此時的王學末流流弊四起,只追求心體現(xiàn)成,空談心性,將人的個性解放推至極端,沒有具體的工夫落實,早已不同于王陽明歷經(jīng)磨難、見諸行為的生命體證精神。東林學派為了匡正世風,便打出重振程朱理學的旗號,強調格物的后天工夫以糾正王學末流造成的虛浮習氣。東林學派的思想在江南地區(q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吸引了眾多士大夫,其中包括于孔兼?!岸砰T著書,發(fā)明理學,與梁溪、顧憲成、高攀龍相應和。其論學一軌程朱,嘗曰:‘學不在事空言,無求頓悟,惟下學上達,躬行君子,是儒門真?zhèn)?。”[7]可以看出,于孔兼求學一本程朱,注重后天工夫的落實,與東林學派思想主張一致。而且顧憲成與顧允成修成東林書院后,也經(jīng)常請于孔兼到東林書院講學,因此證實于孔兼確為東林學派的成員。洪應明與于孔兼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東林學派思想的影響。
1.2 洪應明與陳獻章
鮮有先賢之名出現(xiàn)在《菜根譚》一書中,陳獻章是其中之一。對陳獻章的人生經(jīng)歷和哲學思想進行考證,便能發(fā)現(xiàn)洪應明的人生軌跡及仕隱的矛盾心態(tài)與陳獻章非常相似,這也是洪應明非常尊敬與欣賞陳獻章,并將他寫入《菜根譚》的原因。
陳獻章早年參加會試落第后,從學于吳與弼,由追求“外王”之道轉向“內圣”之學?!捌溆诠攀ベt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后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标惈I章由不知入圣之門,到舍棄一切繁雜,付諸行動于最簡易直接的靜坐,最終成就“自得”之學。成就“自得”之學后,陳獻章復游太學,“及此歲未暮,驅車適康莊……愿言各努力,大海終回狂!”[8]表明自己仍希望能通過努力對當時的政治時局做出改變。但3年后的會試失敗使他徹底放棄了科舉入仕的念頭,專心于“內圣”之學。日后,雖有人舉薦其入仕為官,但陳獻章也以贍養(yǎng)母親為由選擇乞歸。林俊與陳獻章有所交往,并在陳獻章應詔進京時給予幫助。他在《祭白沙陳先生》一文中提道:“木高風搖,行高人毀,然而攻洛者,蜀人也?!盵9]暗示陳獻章應薦不中是遭人阻礙。明代政治腐敗,士人不得統(tǒng)治者的重用,奸臣從中玩弄權術,普通人的仕途變得更加坎坷。陳獻章放棄“外王”的政治理想,選擇乞歸,實際是避禍的需要,不得已而為之。
對此,洪應明深有感觸。他早年于南京求取功名,但于仕途中受挫,后歸隱山林,修養(yǎng)身心?!皸氐赖抡撸拍粫r;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蹦馨l(fā)出此種感慨,洪應明仕途受挫,不排除有奸臣權貴從中作梗的可能。縱有滿腔“外王”的政治理想,但現(xiàn)實中的官場人心險惡,稍有不慎便會有性命之憂,因此有人選擇攀附權貴,向世俗之流低頭。但洪應明遵從自己的本心良知,從積極出仕到退隱而居,由“外王”轉向“內圣”之學?!熬榆幟嶂校豢蔁o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jīng)綸。”但洪應明并不是脫離世間歸隱,如果僅使自己的形體遠離世間,一旦重新于世間接物,就會容易出現(xiàn)之前修煉的工夫不足以靈活待人接物的情況,心靈也無法實現(xiàn)自由灑落。只有在人世間歸隱,才是形體和心靈的雙重修煉,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操持,接物之時才不會“動心”。洪應明于日常生活中歸隱,依然關心社會政治,他將追求“外王”之道化于“內圣”之中,將這一政治理想貫穿于整個修養(yǎng)工夫。與陽明心學只注重個體生命的道德修養(yǎng)不同,東林學派主張將個人修養(yǎng)工夫與政治追求結合起來,個人的生命價值要在參與國家政治中實現(xiàn),這也是洪應明受到東林學說影響的表現(xiàn)。
2 洪應明克欲明理的工夫進路
從《菜根譚》中可以看出,洪應明以“心”為本體,將“理”收歸于“心”,心具眾理,心體呈露,天理自明。心體本身是澄明、寂然不動的,但在氣的感通之下,容易受到遮蔽。為了使道德意識能夠自主呈現(xiàn),就需要后天克欲明理的工夫落實。洪應明雖以“心”為本體,但沒有陷入王學末流空談心性,講究心體現(xiàn)成的流弊,而是以后天的具體工夫落實來使心體光明,呈現(xiàn)本心真面目,在工夫論的意義上將“心”與“理”統(tǒng)一起來。
2.1 兩種私欲:物欲與情識
洪應明認為遮蔽本體的障礙主要有兩種:物欲和情識。二者都是人的私欲?!靶氖且活w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以情識襯貼之,猶明珠而飾以銀黃,其洗滌最難?!彼悦髦闉橛?,明珠混入泥沙中,還比較容易清洗,因為泥沙只是附于明珠的表面;若以白銀、黃金為印章,嵌入明珠以作裝飾,而后想要明珠恢復原貌,則就不易了。情識對心體造成的遮蔽比物欲對心體的遮蔽更加深厚難改,因此,改變情識的工夫就比克除物欲更加困難?!岸恐俨凰迹斡谖?,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盵10]眼、耳、鼻、舌這些外在的感覺器官不會思考,與外物相接時容易受到遮蔽,因此也可以將它們視為人的身體的“物”,受到遮蔽的身體的“物”與外物相接觸,就容易將人引向迷途。對于人的本心來說,物欲是容易分辨與斷除的。身體的“物”與外物相接觸,受到遮蔽便會產生物欲。因此,只要關閉身體的感覺器官,切斷與外物相接的中介,直面澄明心體的指引,則物欲就無從產生。
而情欲意識的產生過程,心體是有所參與的。具有思考能力的心,在氣的流動感通之下發(fā)揮作用,情欲意識得以萌發(fā)。“從五更枕上席上參堪心體,氣未動,情未萌,才見本來面目。”值得注意的是,洪應明在這里認為“氣”會影響心體,“氣”的動與否決定了情識是否萌發(fā),并以此來判斷心體是否處于本來狀態(tài)。情欲意識比物欲更難去除,是因為在“氣”的流通下,情欲意識直接與內在心體發(fā)生連結,導致心對圣賢之道、至一之理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與天理有所違背,從而無法實現(xiàn)心體原初狀態(tài)的自主呈露。洪應明注重從“五更枕上席上”為學求道,參堪心體,一方面在于“五更”這一時間節(jié)點:五更是黑夜與白日的交替之際,天色即將放亮,萬物即將復蘇,人們的心體也開始有所活動,在此時參堪心體,最易察覺其動靜與否;另一方面,此時的外在環(huán)境極為安靜,沒有平日的紛繁嘈雜打擾,更有利于靜中省察,反求諸己,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洪應明做工夫的勤奮刻苦。
2.2 “時時檢點”與“一念常惺”
“道是一件公眾的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的家飯,當隨事而警惕?!焙閼鲝娬{后天工夫的平常性與適用性。他認為圣賢之道并非圣人的專屬,通過學習,將后天的修養(yǎng)工夫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克除私欲,實現(xiàn)圣賢之道;另一方面,洪應明肯定了求道不應脫離世間生活,求道工夫應在涉世的待人接物中踐行。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越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薄暗薄俺!笔堑荔w的特征,道存在于尋常的日用生活中,但又超越于尋常的日用生活。“淡”是“無味”之味(“真味”),“?!笔恰捌匠!敝?,然而“淡”與“?!眳s不能直接被人們所感知、捕捉到,而是含蓄于那些能直接顯現(xiàn)的事物之中?!坝昔~不知海,飛鳥不知空,凡民不知道。”未經(jīng)過為學工夫的人不知道為何物,道在何處,就如魚在水中游卻不知水為何物,鳥在空中飛卻不知天空所謂何物。人們通過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后天工夫,才能逐漸超越感性,在尋常事物中體會到“淡”與“?!?,實現(xiàn)心體光明,理于心中呈現(xiàn)。通過“學”能克除私欲障礙對心體的遮蔽,《菜根譚》中所體現(xiàn)出的“學”主要是時時檢點、一念常惺的工夫?!皶r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wǎng)天羅?!薄皶r時檢點”不僅是強調時間上的緊密性,隨著時間推移,主體活動的場所會不斷變化,因此檢點的對象也就拓展到空間事物、事件中?!耙荒畛P省眲t強調在已發(fā)念頭上用功,未發(fā)時的心體是寂靜澄明的,氣的流動感通使心體萌生出情識念頭。因此,洪應明認為應于日用生活中時時、事事上檢點,反求諸己,使自己的內心常常處于一種警覺的狀態(tài),反省已經(jīng)萌發(fā)的念頭和即將付諸或者已經(jīng)付諸的行為,是否符合天理道義的要求,如有不符,及時檢討改正。
洪應明的“檢點”工夫保留了對外在事件的省察,對私欲念頭的克除改正則受到東林學派“格物”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心體是受到物欲與情識的遮蔽,因此要恢復心體的原初狀態(tài)就要克除人的這兩種私欲,樹立內在于主體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隨時隨地對心的各種活動和所發(fā)的念頭進行道德審查,私欲克除得一分,天理便在心中顯現(xiàn)一分,私欲克除至無,心體便能光明澄靜、天理自明。雖然東林學派打著重振程朱理學的旗號,但實際對程朱理學進行了很大改造,如“格物”在程朱理學中是指通過格事事物物以盡事物之理,“天理”是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而東林學派認為天理是內在于人、人人先天固有的,只不過受到人欲的遮蔽,因此要恢復內在的天理,呈現(xiàn)心的本來狀態(tài),就要克去人欲,“格物”被改造為主體的克欲工夫??梢钥闯?,洪應明“時時檢點”“一念常惺”的克欲工夫深刻地受到東林學派思想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將洪應明工夫思想歸入東林學說,但洪應明保留了主體對外在事物、事件的審查,在這個意義上講,他的工夫又是“一體兩面”的。
2.3 “識”“力”夾持與“動靜一如”
“勝私制欲之功,有曰識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識得破、忍不過者。蓋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兩不可少也?!贝送?,時時檢點、一念常惺需要“識”與“力”的相互夾持,“識”即察覺、識別,“識不早”就是要求人們在妄念形成初期即能識破,這不僅能夠使人們分辨善惡念頭,更能引導堅持克除私欲念頭的正確方向?!傲Α奔礊榭顺接⑼畹暮阈?,它為正念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確保私欲盡除。洪應明將二者視為破除蔽障、制勝私欲的“法寶”,可以看出克除私欲不僅需要具體的工夫落實,還要保證能堅持正確的方向,更要持之以恒,而“識不早”“力不易”就是去欲工夫的輔助和保障,二者缺一不可。與此同時,洪應明強調做工夫要在動中以達靜,“處鬧中能取靜”。猶如陳獻章的“靜坐”工夫,“靜坐”并不是完全拋棄“動”,而是于動中求靜,目的是使心脫離平日里的聒噪浮華,真正沉寂下來,學者先須學會于動中處靜,將身心并歸一處,再于靜中體察心體的自由靈動,實現(xiàn)靜中有動。值得注意的是,心本來就是一個活物,心體寂然不動的本來狀態(tài)是在它生生不息的運行中實現(xiàn)的,這是于動中處靜的另一面向。做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一如,否則就會造成靜時心體澄明,動時心體又喪失了原本的靈明狀態(tài),強調修身工夫落實在日用生活中當是動靜一如的,這既避免了修身工夫淪為無所致用的“死”工夫,又避免了淪為動時、靜時兩種工夫。
3 結語
洪應明作為晚明的一名學者,以作品《菜根譚》著稱于世?!恫烁T》記錄了他的日用所思,在思想上整體是呈零散狀的,我們仍能從零散的語言中管窺到一些身心修養(yǎng)的工夫。儒家一直有修身的傳統(tǒng),在先秦已有修身工夫之實,到宋代“工夫”正式被理學家們作為修身的目標、踐行方法、境界義的綜合并廣泛使用,明代平民文化的興起,修身工夫進行得更是如火如荼,洪應明的修身論說就是這一修身工夫潮流下的產物。他正是處于文化轉型時期諸多儒者們的一個縮影,面對思想文化上的“三教合流”和嚴峻的政治生存環(huán)境,毅然以儒家修身工夫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洪應明的修身工夫皆從他真切的生命經(jīng)歷中得來,能夠真正地于日用生活中操練,洪應明自清苦中歷練,所處環(huán)境的艱苦和復雜,磨礪了他頑強的意志,使其意識到,只有通過時時檢點、一念常惺的工夫,才能在動態(tài)的日常生活中克除物欲與情識,達到本心的湛然明澈,天理呈露于心,與道為一。這是他從生命體證中獲得由凡至圣、于涉世中回歸本心澄明狀態(tài)的真工夫,時至今日,洪應明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和他克除私欲遮蔽的工夫落實,對當代人們進行身心修養(yǎng)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參考文獻
[1] 華明.《菜根譚》版本談[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2):152.
[2] 桑榆.去留無意 寵辱不驚——漫談《菜根譚》的禪宗意境[J].中國宗教,2007(2):46-47.
[3] 周鐵項.道家思想與《菜根譚》[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9-21.
[4] 周鐵項.《菜根譚》與儒家中庸之道[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65-68.
[5] 洪應明.仙佛奇蹤圖傳[M].張立華,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3.
[6] 洪應明.菜根譚全編[M].李偉,編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3-168.
[7] 謝振定.明儒言行錄續(xù)[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773.
[8] 陳獻章.陳獻章集[M].孫通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145-279.
[9] 林俊.見素集[M].合肥:黃山書社,2013:383.
[1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35.
作者簡介:李欣(1998-),女,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