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市教師發(fā)展中心 葛云秀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一線教師如何將四個核心素養(yǎng)轉變成在教學中具體可操作的內(nèi)容呢?溫儒敏提出了“以一帶三”的觀點,他認為“語文教學必須以‘語言運用’為本,這是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通過‘語言運用’的教學,把其他三方面‘帶’進來,彼此融為一體,在不斷的語言實踐中得到綜合提升”。這表明要在語言運用實踐活動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lián)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1]?;凇罢Z言運用”的課程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學習任務群,其“實踐性”“情境性”“綜合性”的特性表明,學習任務群是指向核心素養(yǎng)較好的教學方式。
注重“大單元”引領,突出“小課文”價值,沒有單篇閱讀文本的精讀,大單元教學中學習任務群教學就失去了根基,成了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單篇閱讀教學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在大單元教學或現(xiàn)有統(tǒng)編教材的單元整體教學中,運用學習任務群教學方式進行單篇教學,另一方面是單篇教學中實踐學習任務群理念的教學。
文本細讀,尤其是精讀課文,永遠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動作,學習任務群如果離開了文本細讀,再真實的學習情境都會成空中樓閣。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子任務二——第二學段探究生命之思,感悟文章之理。感悟不能主觀臆斷,要明白公平公正善待生命的道理,就要抓住課文中家人斷定三貓就是兇手時的依據(jù)之句,要抓住“好像”“似乎”“我以為” 這樣的詞匯,使學生的感悟有抓手。
因為在大單元教學和統(tǒng)編教材中的單元教學中,要想實現(xiàn)學習任務群教學,教師一定要有一定的教研水平和教研深度,有重組教材、整合教學內(nèi)容的能力,而單篇教學才是普通教師能做到的教學日常。如果單篇教學中能運用學習任務群的方式,那么語文教學改革就不至于步子邁得太大,以至于不能走就想跑,而無法實現(xiàn)理想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頒布以來,尤其是2017 版高中語文新課標頒布以來,學習任務群這一教學理念要在大單元教學中實現(xiàn),而一線教師不禁提出疑問:學習任務群理念只能在大單元教學中體現(xiàn)嗎?可以在單篇教學中體現(xiàn)學習任務群理念嗎?我們要明確大單元教學、單元整體教學、單篇教學在學習任務群教學中的地位。
大單元教學設計是指以大主題或大任務為中心,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和開發(fā),形成具有明確的主題、任務、情境、評價等要素的一個結構化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科學設計。群文閱讀的特質就是運用結構化原理對多文本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一個清晰的理解結構。二者都是對多文本進行整合,是一種結構化的閱讀,最主要的區(qū)別是大單元教學更強調(diào)真實情境下運用學習任務群教學方式完成教學,集中體現(xiàn)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真實”的精髓。如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有《貓》《動物笑談》《狼》。單就《貓》一課,如果是進行群文閱讀,可以跨學段把《孔乙己》《故鄉(xiāng)》《貓》形成一個學習單元進行教學,群文閱讀的閱讀議題可以確立為“悲劇的發(fā)生誰之過”。當然,根據(jù)學情,這三篇課文比較適合在學《孔乙己》新課時,運用“1+X”教學模式進行群文閱讀。大單元教學視域下的群文閱讀教學,一定要設計情境任務以及一系列子任務,體現(xiàn)學習任務群教學方式,這就要先設計大情境任務:學校文學社組織“文學長廊的人物尋蹤”活動,你要探尋釀成《孔乙己》《貓》《故鄉(xiāng)》(《故鄉(xiāng)》 中閏土已經(jīng)形同行尸走肉的木偶)中的人物死因,探究人世間悲劇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撰寫死亡調(diào)查報告。
目前,新課標、新理念與舊教材之間仍舊存在矛盾,在學習任務群理念支持下的單元教學就要打破“傳統(tǒng)”,以大單元教學思想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基于目前學校和一線教師的實際情況,我們所指的“單元”不一定是強調(diào)跨學科、跨學段、綜合性的“大單元”,而是體現(xiàn)在對教材自然單元內(nèi)容進行的整合開發(fā)和整體設計,用現(xiàn)行教材的現(xiàn)有單元設置的課文開展學習任務群教學,對普通教師來說是最現(xiàn)實、最有效、最切實際的路徑。比如同樣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單元學習任務群:核心任務是學生參加動物科普館的少年講解員競選活動,并運用文章中的所獲所得,圍繞“尊重動物,善待生命”這一主題,撰寫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競選稿。子任務包括第一學段的了解動物軼事,梳理課文結構;第二學段的探究生命之思,感悟文章之理;第三學段的倡導和諧共生,遷移運用所得。這個單元例子可以看出,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知識邏輯體系建構的最小的學科教學單位——單元整體教學,體現(xiàn)了大單元教學理念。
單篇閱讀教學是大單元教學與教材自然單元整體教學的基礎。統(tǒng)編版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強調(diào):現(xiàn)在的單元教學都是“群文教學”的設計,轉化為“任務群”教學,也都是“群文教學”為主;“群文教學”不能完全取代單篇課文的教學,“群文教學”還是要以一篇或兩篇為重點。無論設置怎樣的大情境、大任務、大概念,都不能忽視單篇教學。新課標提到學習任務群很謹慎,沒有明確說一定要在大單元教學中運用學習任務群教學方式。新課標“課程理念”指出“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nèi)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把教師在課堂上肢解文本的“碎碎問”“滿堂灌”,化作語文實踐活動,也就是“任務驅動”。一節(jié)課是由若干個學習任務組成,這就組成了“學習任務群”??梢?,學習任務群不一定是在多篇文本中實現(xiàn)的。
如《貓》一課,“我”對芙蓉鳥事件兇手的推理、判斷及反思這一課程資源,指向語文思維能力素養(yǎng);接著確立本課所對應的學習任務群層次是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即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討論等方式,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此處注意的是思辨不等于思維,思維包括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思辨性閱讀指向理性思維。根據(jù)這一內(nèi)涵分析,尋找新課標對應的總目標要求,第七條對應的是理性思維,再根據(jù)這一總目標尋找新課標中的課程內(nèi)容,學習任務群對應的學段,即第四階段七至九年級的要求。依據(jù)七年級學生學情特點而確立學段目標,即對課文內(nèi)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煉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語文課堂教學有三重境界:一是語文課上只有語文,這是語文課的一般境界;二是語文課上什么都有,聲色電光,要什么有什么,就是找不到語文的活動,這是語文課的最差境界。而我們心目中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是看著什么都有,想想都是語文[2]。所以教師確立實踐活動,應以語言運用實踐活動為基礎。例如《貓》一課確立的情境性大任務是:學生參加校園藝術節(jié),要把《貓》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
任務系列強調(diào)的是各系列任務之間應是相互呼應、螺旋上升、整合連貫的關系?!敦垺芬徽n設計的三個子任務是:第一場劇為三貓登場,三只貓分別以自傳形式,創(chuàng)意介紹自己;第二場劇為冤案審判,法庭上就芙蓉鳥事件對簿公堂;第三場劇為采訪真相,真相大白后采訪“我”。實際上《貓》 一課的小型學習任務群設計正是單元整合教學學習任務群的微縮版。
只要課堂上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學習任務活動,都可以說是任務群理念下的單篇教學,比如,《貓》一課在主問題“誰是兇手”的引領下,可以設置兩個辯論:“芙蓉鳥之死”事件,正方是三貓,反方是“我”的家人;“三貓之死”事件,正方觀點:我之過;反方觀點:三貓之過。這樣的學習任務型活動更適合常規(guī)教學。
總之,無論是大單元教學、單元整體教學,還是單篇教學,在學習任務群理念的支持下,都要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語文實踐活動中的做事能力,引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育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品格和關鍵能力,發(fā)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語言價值和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