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田田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景德鎮(zhèn) 333403
越窯青瓷跨越千年,是個神奇而又美麗的存在。它降臨在世界上,這是土與火相互碰撞的藝術,更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藝術。其不斷發(fā)展壯大,生機無限,主要得益于生產(chǎn)技術上的不斷積累與精益求精、裝飾藝術上濃縮時代藝術之精華以及在使用功能上的不斷拓展與提升。從廟堂供奉、禮器祭祀,到帝王貴胄的專愛、高雅的文人士大夫的案頭清供,乃至淑媛名姝的香閨用品和普通百姓的日常喜聞樂見的飲食器具,越窯青瓷順應時代發(fā)展之勢,借此完成了從工藝到藝術的轉變和升華。
在縱橫交錯的中國陶瓷發(fā)展歷史長河之中,青瓷的裝飾藝術發(fā)展是見證中國陶瓷藝術豐富內涵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不斷成就著“青色”內涵,這抹色彩好似藍又好似綠,青綠之間,青出于青,勾起古人尚青的情結。尤其是越窯青瓷,給人以冰肌玉骨、溫潤如玉的雅致審美感受,引領了中國瓷器尚青的審美潮流與時尚。
越窯主要制瓷產(chǎn)地位于今浙江省寧紹平原的東部地區(qū),古越人世居于此,歷史上因循舊俗,而名其地燒造瓷器的窯場為“越窯”,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使之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窯系之一。越窯于東漢時期燒制成功了中國最早的瓷器,世人皆喜,故名之“母親瓷”[1]。唐朝時期,一片百家爭鳴的局面,各行各業(yè)在這個思想開放、國內外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陶瓷生產(chǎn)也出現(xiàn)百花爭艷的繁榮景象。越窯青瓷也就在此時有了突破性的飛躍,與北方邢窯白瓷成就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因而代表了當時青瓷制瓷水平的最高境界。唐、五代是越窯青瓷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此時期的“秘色瓷”是青瓷里的著名上品,在工藝美術領域里聞名于古今中外,無不為之嘆服[2]。
東漢至南宋,越窯從創(chuàng)燒不斷發(fā)展到鼎盛高峰。然而隨著南宋覆滅,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燒。越窯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系窯口之一,美好向上的景象隨著時代變遷持續(xù)了一千多年直至衰落,影響十分深遠[3]。一爐窯火、一抹青色,既造就了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也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
歷經(jīng)千年沉淀,越窯青瓷具有濃厚的中華民族藝術特色,表現(xiàn)出人們在生活中的藝術審美情趣以及對自然理想生活的向往。越窯青瓷的裝飾藝術一向崇尚以簡為美,大多數(shù)的青瓷作品大多是不經(jīng)精修細琢的,順其自然,于是乎才顯得更加典雅素凈。
青瓷的裝飾手法大多采用細巧的劃花,使得瓷器看起來更為清新秀美。正是由于青瓷這種自然質樸、巧奪天工的藝術境界而顯得彌足珍貴,也因此才能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瓷器藝術史上占據(jù)著如此重要的地位,讓我們至今都能感受到它無窮的魅力。
早期的越窯釉色以微微泛青的掛釉和灰青為主。唐代的時候黃釉開始逐漸成為主流,后來又漸漸變少,在晚唐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種“秘色”。北宋則是以青釉居多,有少部分的釉色呈現(xiàn)出略微偏青灰色的質地,也有一些為青黃色。因而在飲茶文化盛行的宋代,越窯青瓷與茶水相配,在飲茶活動中做到觀賞把玩和實用功能相結合,獨具風采。故而,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
在溫潤秀美的越窯青瓷釉色中,包攬了天地間雋麗宜人的大自然中的青色。在歷史長河中,這種“青”,充分蘊含了“天人合一”的道家美學思想,與山水共情的自然之美,依然是人類跨越千年來寄寓其中不變的追求[4]。
青瓷紋飾生動形象,通過觀察其產(chǎn)生的變化就不難發(fā)現(xiàn),早期的越窯青瓷裝飾手法承上啟下,沿用著之前古人在陶器上的幾何裝飾圖案,于是在東漢時期,如水波紋、弦紋、葉脈紋等一系列充滿節(jié)奏韻律感的點線面結合的印花裝飾。三國時期,人們將青銅造型與圖案的裝飾手法運用在青瓷上,進行簡練創(chuàng)新,就出現(xiàn)了許多動物裝飾。東晉南北朝的頻繁征戰(zhàn),伴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與興起,充滿寓意的蓮花紋裝飾形式出現(xiàn)在瓷器上。而堆塑這種裝飾手法,一般多用于明器,其題材往往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和相關的信仰,主要是人物、動物和建筑等等,動物雕塑題材常以羊、蛙、雞、鳥為主[5]。唐代,越窯青瓷的裝飾藝術發(fā)展迅速,技法愈發(fā)嫻熟,瓷器越發(fā)精美。故此,在裝飾表現(xiàn)上雖沿襲傳統(tǒng)的印花、刻劃花和堆塑等裝飾手法,但能通過極為流利的線條在器物上刻畫出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面,將人物山水、花鳥魚蟲、動植物風景等裝飾主題表達得淋漓盡致[6]。到宋代,工藝美術不斷發(fā)展,同時受到社會審美風格的影響,越窯青瓷的釉層越來越晶瑩剔透,如冰似玉,這使得裝飾紋樣清晰可見,主要使用刻劃花技法表現(xiàn)更為適合,劃花線條生動自然、手法流暢,變成了一種流行裝飾,此期的裝飾構圖也十分講究,豐富有趣,如動植物紋、人物紋、花鳥魚蟲、雙蝶紋等,更能表達出宋人雅致的審美趣味。
越窯青瓷穿越時空和千年之后的人們對話,裝飾藝術特征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值得我們細細研究。筆者通過查找文獻資料了解到,越窯青瓷的裝飾手法與裝飾題材趣味靈動,意義深遠。例如,越窯作品中一件名為青釉雙蝶紋葵口盤的器物十分精美(圖1),其運用刻劃花的技法,利用圓形構圖將相向而飛的一對蝴蝶作于青瓷盤中心(圖2)。破繭而出的團蝶紋象征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贊美,極大地影響了蝴蝶主題紋飾發(fā)展,衍生出越窯青瓷大量蝶戀花等吉祥寓意的裝飾紋飾。青瓷作為見證東方愛情的信物,依然延續(xù)著那不老愛情的傳說。借此,筆者希望能沿用越窯青瓷中的裝飾藝術特征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將優(yōu)秀的陶瓷藝術審美與文化內涵運用在現(xiàn)代日用陶瓷作品中來,審美與實用相結合,給人們帶來別有韻味的審美享受與生活情趣,體味青瓷文化。
圖1 青釉雙蝶紋葵口盤(越窯)
圖2 雙蝶紋
筆者以蝴蝶題材為設計靈感,以越窯青瓷裝飾藝術為載體,以愛情主題為內涵,設計并制作出了《蝶語》現(xiàn)代日用陶瓷茶具(圖3)。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穿越時空。在中國古代愛情文化中,蝴蝶被普遍視為最能表達人類愛情的動物,一對蝴蝶展翅紛飛,纏纏綿綿,靈動而縹緲。此套茶具在裝飾上運用了現(xiàn)代3D打印技術展現(xiàn)出刻劃、堆塑、浮雕等裝飾技法,在造型上更是對蝴蝶元素進行概括提取并結合現(xiàn)代日用瓷的審美特征,更加簡潔美觀,充滿韻味。靈動的立體蝴蝶塑造(圖4),給設計增添一份靈動的氣息,也給使用者帶來一種享受生活的審美情趣,在欣賞設計之美的同時,品味著傳統(tǒng)文化之美。
圖3 《蝶語》日用陶瓷茶具
圖4 《蝶語》日用陶瓷茶具(局部)
越窯青瓷的裝飾藝術簡繁結合,既保留了傳統(tǒng)技藝,又結合時代特色融會貫通,包含著豐富的陶瓷文化內涵和獨具雅致的審美藝術底蘊,對人們深入探索越窯青瓷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歷經(jīng)千年,青瓷依舊保持著活力,留給后世珍品無數(shù)。因此,我們在傳承這一瑰寶的時候,需要保持敬畏的態(tài)度,在時代發(fā)展中將審美與技藝不斷延續(xù)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設計,發(fā)掘越窯青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