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鳳
2023年5月,中國航天員乘坐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登上天宮空間站,中國正式宣布探月計劃:2030年前,實現(xiàn)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回顧令人驕傲的中國航天史,必定離不開一個名字——孫家棟,他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是“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也是北斗一號工程、中國探月一期工程等航天項目的技術(shù)負責人、工程總設(shè)計師,60多年歲月都奉獻給了中國航天事業(yè)。他前半生癡迷造“星”,后半生引領(lǐng)登月,也被尊稱為中國航天的“大總師”。
我是錢學森的學生
孫家棟走上航天之路純屬偶然。1951年,他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汽車專業(yè),隨后從軍,學習飛機制造。回國了,被分配去做導彈研究,之后再次轉(zhuǎn)行,被任命為“東方紅一號”的技術(shù)總負責人。這次轉(zhuǎn)行,成就了他一生的衛(wèi)星事業(yè)。
在工作中,錢學森是他的老師,但兩個人的關(guān)系亦師亦友,平時孫家棟常常帶著圖紙上琢磨不透的問題請教,錢學森有問必答,鼓勵他只管集中精力大膽工作,“成功了,功勞是大家的;失敗了,你總結(jié)教訓,我承擔責任?!?/p>
恩師退休后,孫家棟每次想念他,都會和夫人一起去家中看望。每年錢學森快過生日時,都會收到一張孫家棟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寫著生日賀詞的賀卡。最讓孫家棟難忘的是,他80歲生日那天,98歲的錢學森寄來了賀信,信中毫不掩飾對他的欣賞,盡管比他年長18歲,在信中錢學森竟7次用“您”這個稱呼。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說:“信寫好后,我給父親讀了一遍,父親一字一句認真聽完后,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頗有感觸地說,家棟都要到80歲了,在我的眼里他好像還是一位28歲的小伙子。”
孫家棟沒有辜負導師的信任,如今年過九旬的他仍奮戰(zhàn)在航天工程第一線。他把自己“錢學森的學生”的身份當成一種壓力和榮譽,每天告訴自己,從點滴要求自己,要讓老師為自己感到驕傲。
見證“第一”
孫家棟是最年輕的“兩彈一星”元勛,也是最年長的衛(wèi)星工程總設(shè)計師。他見證了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次”,享受過“第一次”成功的喜悅,也承受過“第一次”失敗的痛苦。
孫家棟始終記得,1974年,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wèi)星升空20秒之后就爆炸了,數(shù)萬航天人10年的心血,在那一刻毀于一旦,“在現(xiàn)場看,半個天都是紅的?!彼X子里一片空白,痛哭失聲。之后的三天三夜里,他和同事冒著嚴寒,將火箭的殘骸撿回來進行分析,查明爆炸是火箭的一小段導線被震斷引起的。一個小問題就可能導致全盤失敗,從那天開始,他無論何時何地都始終堅持嚴抓質(zhì)量,不敢有絲毫松懈。
人類探月活動已達上百次,美國也發(fā)射過火星探測器,已經(jīng)有了美國的GPS,中國為什么一定要搞“北斗”?許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孫家棟用淺顯的話語道出了關(guān)鍵:“好比人類逐步要進入深空,人家去過了,回來講得頭頭是道,你是坐在那兒光聽,還是你要有發(fā)言權(quán)、有看法?人家說那地方不錯,你想不想去看一看?人家說那地方有好東西,你想不想拿來也用一用?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fā)展航天技術(shù)?!?/p>
中國航天事業(yè)在他的指導下,捷報頻傳:2007年,“嫦娥一號”衛(wèi)星繞月成功的信號傳回地面指揮中心,中國人的探月工程第一階段的工作取得成功;2023年,“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表面,中國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國家……過去,每次有重要任務,孫家棟都會親自到發(fā)射現(xiàn)場,這些年,他年紀大了,走不了太遠的路,就在第一時間發(fā)信息,向大家轉(zhuǎn)達祝賀之情。
耄耋之年,航天仍是他最關(guān)心的事。他期待著,自己百歲之時,便是中國人真正登上月球的時刻!
【速寫文段】
念銀河迢迢,群星璀璨,纖云弄巧,嘗鑄成長劍,造星入軌,駕馭碧天,深空牧星。孫家棟的人生,就像《人類群星閃耀時》寫的那般:“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年富力強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更難得的是,每一次登上成功的巔峰,他依然保持謙遜、平和的心態(tài),他知道“下一座山正等在那里”。這份孜孜不倦的奮斗與追求,彰顯了數(shù)代航空人守護家園、強軍強國的赤子情懷和赤膽忠誠。
【適用文題】仰望;第一次;值得我欽佩的人;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