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東舸
對于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來說,動物園就像生命中一間標記了時間軸的儲藏室,人們可以通過橫豎坐標的交匯找到關(guān)于快樂和幸福的特定記憶片段。這就是它神奇的地方,支撐起無數(shù)個關(guān)于成長的故事,喚起一份份相似的歡樂幸福。
這座年歲并不高邁的園子,人們很少會去刻意了解它輝煌的往昔,好像只有那些靜謐的建筑和泛黃的書頁,記憶著還算清晰的片段往事,讓我們知道這座一百多歲的公園,到底有多值得拿來說說。
清朝的“農(nóng)事試驗場”
大清光緒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皇帝載湉陪著“皇爸爸”慈禧觀看了一場德國漢堡動物園馬戲團的動物表演。應(yīng)該是被那些動物演員的精彩表現(xiàn)所觸動,“好強”的老太后當即訓示左右官僚:我們也要辦一個萬牲園,要超過洋人。
老太后的旨意那是一定要照辦的,朝廷里出洋考察歸來的大臣們連上三道奏折,其中倡議修建的公共設(shè)施就包括萬牲園在內(nèi)。
皇帝痛快地批了奏折,于是,商部奉旨在西直門外樂善園、繼園和廣善寺、惠安寺“兩園兩寺”舊址上籌建了大清朝的“農(nóng)事試驗場”。
名字叫“農(nóng)事試驗場”,其實里面包含了動物園(當初的百姓更愿意管它叫“萬牲園”)、植物園以及試驗場三個部分。綜合到一起就是今天北京動物園的前身。
據(jù)書上說,大清農(nóng)事試驗場是中國現(xiàn)代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的發(fā)祥地。也就是說,在北京開設(shè)了農(nóng)事試驗場之后,全中國各地才陸續(xù)出現(xiàn)了動物園、植物園和博物館這類公益設(shè)施。
自從向市民開放,京城官宦士人、時尚達人乃至天子太后跟皇親國戚,都把這里當成了休閑度假遛彎散心的前沿陣地。
那么一個叫作“農(nóng)事試驗場”的地方,是如何把從上至下各色人等那一顆顆“驛動的心” 給牢牢抓住了的呢?咱先從觀賞性說起。
今天的動物園坐落在西直門外不遠的地方,屬于相當熱鬧繁華的地段??墒窃谇宄臅r候,這里還是屬于比較荒蕪的西郊,更多的還是田園景致以及抬頭得見的遠處西山。人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游玩觀賞,心胸比在城里開闊了肯定不是一星半點。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你在柳綠鶯啼的日子曬著暖暖的太陽,身邊是高樹低草亭臺樓閣水系湖泊,滿目奇花異草農(nóng)田作物,時不時聽到一兩聲獸類的鳴叫,聞著自家門口少有的花草香,登樓遠望,暗青色的西山清晰到仿佛近在眼前。那種一目了然的酣暢感,必定會讓有情調(diào)的人們深深迷戀。
當然了,光是田園風,也不會為農(nóng)事試驗場帶來那么多的游人,各類珍禽異獸也絕對是一大看點——都是大清朝那些個官員到世界各地淘換來的好東西。光緒三十三年初,農(nóng)事試驗場還沒開園的時候,南洋大臣端方就已經(jīng)開始為動物園訂購野獸及禽鳥;出使日本的大臣也將日本產(chǎn)各種家禽、昆蟲送到了園子里擴充陣容;隨后又從德國購買了一堆禽獸、飼料,還雇傭了兩名德國飼養(yǎng)工人。
到了六月初十,萬牲園率先向游人開放。雖然人們一上來就已經(jīng)被各種鳥獸所震撼,但這個隊伍還在繼續(xù)得到補充。光緒三十四年,農(nóng)工商部向德國欽使訂購珍禽奇獸,總價十七萬兩白銀;從南洋采買海馬、海蛟、海蟒及山雞、山鳥等共計十余籠。看得出來,為經(jīng)營好萬牲園,清政府也算是下了血本。
購買是一方面,關(guān)鍵還有上層人士、各地官員、駐華使節(jié)隨時把自己家的珍稀動物牽到萬牲園來壯門面,這就正好讓游客也能大飽眼福,同時也提升了園子的知名度。黑龍江省派人送來過草狐、野兔;貴州農(nóng)工商局送了兩只白鶴;內(nèi)務(wù)府大臣繼祿贈送了一匹“八蹄馬”;德國駐四川領(lǐng)事衛(wèi)思贈送了自己馴養(yǎng)熟練的兩只狗熊;皇宮大內(nèi)還賞賜了萬牲園一只大象。還甭說這些,就連高高在上的老佛爺慈禧太后,都把她心愛的一只小猴給了萬牲園。
當然了,對于一座肩負著“教課農(nóng)?!钡霓r(nóng)事試驗場來講,光有動物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奇花異草來烘托一下氣氛。當年的場子里面,最著名的莫過于菊花,而且品種多、質(zhì)量好。光緒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慈禧和光緒二人從頤和園休閑之后回宮,中途經(jīng)過農(nóng)事試驗場,得聞場子里菊花繁茂,特意下船到里面賞菊喝茶,并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慈禧還把自己親筆所畫的幾幅菊花圖賞給了人家,掛在了鬯春堂里面的顯著位置。
這無異于最大的殊榮,市民聞聽皇上和老太后都對這地方喜愛有加,更是被勾起了強烈的好奇和追風心理,隨之公園就出現(xiàn)了游客更加絡(luò)繹不絕的場面。
清末的“歡樂谷”
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公園,僅有觀賞性那是不全面的,還需要具有娛樂性,不然游客來了之后,除了瞪著兩眼看風景,別的什么也不能做,會少了參與感,時間久了就會乏味。作為開中國綜合性公共公園之先河者,農(nóng)事試驗場確實做到了位。
在清末那個年代,北京城能坐船游水的地方還不多,城里有個什剎海,再就是城外這處新開放的農(nóng)事試驗場。至于什么北海、頤和園,索性就別惦記了,因為那些地方屬于皇家園林,不是誰隨便花倆錢兒就能進去嗨一下的。
人們大多喜歡有水的地方,水可以給人自在柔和的感覺。農(nóng)事試驗場里的水路,屬于那種曲里拐彎的類型,游客坐著船在水面上穿梭其間,目觀兩岸風光建筑,楊柳傍身遮陰,隨手觸碰幾下水中荷葉,看游魚在船舷劃過,自在之中又生出幾分幽深之感。
這里游船的類型也不少,除了常見的客船,還有稍微講究些的蘇式燈船,是普通客船的豪華版,配置了時髦的玻璃窗和西式家具。船夫劃船前行,乘客可以坐在艙內(nèi)喝茶用餐,那種舒適閑散的氣派確實也真是吸引人。
沒凍冰的時候開通的是游船,等到了冬天水面結(jié)上了厚實的寒冰,萬牲園就經(jīng)營起了另一個項目:冰床。這東西大多都是木頭材質(zhì),長方形,同時可以乘坐三四個人,床腿嵌著鐵條,像是冰車的樣子,高檔一點兒的會罩上一個布篷子用來御寒,前面有人穿著冰鞋拉著冰床在冰面上行進。
晚清高官身為刑部尚書、管學大臣的榮慶在日記里就曾經(jīng)描寫到,宣統(tǒng)元年十一月十七,早起陪著三嬸兒和親戚兄弟到萬牲園游覽,當時沒了游船,到碼頭幾個人坐著冰床一路到了迎暉橋上岸。游玩之后又是坐冰床出了公園西門。按照他的形容:木落野曠,人行鏡中,詳觀奇獸,雜聽鳥鳴,亦足怡情。
給游人增添樂趣的還有一個地方,叫鏡真照相館,1908年開始對外營業(yè)。人家服務(wù)意識也不錯,他們把農(nóng)事試驗場劃分成了二十四個景點,游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偏好選擇想要去哪兒拍照。價格從五毛錢到三十塊錢不等,給客人很大的選擇空間。
在那年頭兒,有幾個人知道相片是什么東西啊,這照相絕對是新鮮玩意兒,所以也是招攬來了不少帥男靚女。
民國初年,本來為了給皇上和太后作臨時行宮用的暢觀樓也開始對外開放了,還在一層大廳左右各擺放了一面特大的哈哈鏡,一個照出人來細長,一個照出人來矮胖。不少游人都會花十個銅子買張門票進去看看,然后站在哈哈鏡前面狂笑一番。這景象不禁讓我勾連起小時候父母帶著到中山公園照哈哈鏡的快樂記憶。
藏在公園里的西餐館兒
從表面上看,慈禧似乎是個頑固不化的老太太,可實際上人家內(nèi)心還是很時尚的,什么咖啡、照相、cosplay,樣樣不落。她是個尤其愛吃的人,對于西餐這么時髦的東西那是絕對不會放過。據(jù)說慈禧太后吃過的第一家西餐館兒,就是農(nóng)事試驗場里來遠樓上的燕春園。
清末《大公報》有一則報道是這么寫的:“十二日為皇上賜宴各國公使之期,次日為皇太后賜宴公使夫人之期,兩日宴飲俱由燕春園番菜館之庖人前往籌辦?!辈粌H自己愛吃,還用燕春園的西餐來招待各國公使的夫人,可見老太后對這家西餐館兒是有多青睞。
當年燕春園的菜價一共分了四等:一等每人二元;二等每人一元五角;三等每人一元;四等每人五角,奢簡自愿,也是考慮比較周全的了。至于吃什么,那和今天當然是沒法比的。
咱用頭等餐舉例,客人坐下后,先吃兩片白面包。接著上湯,沒勺子只能端著喝。主菜基本上是炸魚配兩個煮雞蛋,還有一塊雞蛋糕。最后上水果跟咖啡。簡單了點兒嗎?但這可是在一百多年前啊,能有幸享受一下,已經(jīng)十分不錯了。
最初支撐起西餐的絕對主力,除了皇親國戚,就是官員、商人和士大夫這個階層的人,前面提到的榮慶坐冰床那次,他就是帶著三嬸兒和親戚兄弟吃了西餐才回的家。至于老百姓,對這種新鮮事物認可的還是比較少,畢竟從沒接觸過,也缺乏把那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東西吃進嘴里的勇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西餐才開始被普遍接受。
有了西餐,就不能少了咖啡,否則顯得蒼白。農(nóng)事試驗場里有沒有咖啡?還真有。
“西洋茶館”也叫咖啡館,他家提供的東西還算全面,價格是每壺八枚銅子兒。加牛奶的話需要十枚。點心有雞蛋、餑餑和西洋糕餅,每碟兒都是十二枚銅子兒。不算貴,而且還中西結(jié)合,滿足不同口味。
雖然是時髦玩意兒,可卻有一個很不著調(diào)的現(xiàn)象:男女必須分開落座,中間擋著一道玻璃屏窗,誰也不許越雷池一步。園子在游覽規(guī)則里也明確提出,如果男客膽敢去女客區(qū)域隨便轉(zhuǎn)悠,那么好,按照有傷風化進行處理,絕對嚴懲不貸。
想想其實挺別扭的,如果是一家子同時出游,夫妻倆想一起喝個咖啡享受一下樂趣,結(jié)果還非得隔著一塊大玻璃分開坐。不過也是沒辦法,誰讓那是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會呢。
不過人們好像并不太在乎這些,坐下來慢悠悠喝一杯咖啡提提神、看看景,對大家的吸引力應(yīng)該更大。
《萬牲園百詠》里面歌詠“西洋茶館”那首詩是這么寫的:“照人粉壁白于霜,幾案杯壺凈且光。一盞嘎飛消宿食,勝游疑到太平洋?!彼^“嘎飛”就是咖啡,只不過是那時候人們翻譯得不一樣而已。一壺咖啡都能讓人思緒翻飛仿似到了異邦,這魔力得有多大。
如果有人對西餐、咖啡這類純外來品不能接受,那么園子里還有不少處像豳風堂、萬字樓這樣的中式茶座和餐館,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且價格也不貴。比如茶座,一桌子八個人統(tǒng)一收費才40枚銅子兒。而且在清末的時候,萬字樓每逢周日都特別接待學生:所有茶資全免——怎么都覺得很是業(yè)界良心。
說來道去,如此用心經(jīng)營的一家“農(nóng)事試驗場”,在一百多年前,想不火都難吧。還有什么呢?說不完了。這個園子歲數(shù)不大,可故事卻太多,只能慢慢領(lǐng)略個中滋味了。不妨找上一個悠長的晴天,捧起一杯香暖的清茶,同去品讀一段值得回味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