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思考"/>
黃紅萍
(福建省長汀縣汀州小學,福建 長汀 366399)
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屬性。長久以來,在功利化教育思想的驅(qū)動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得到了無限放大,而人文性被極大地忽視,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其思想品德、文化素養(yǎng)提升不盡如人意,這不利于新教育理念下“全人”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使命;以文化人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內(nèi)涵與獨特優(yōu)勢。要將立德樹人與以文化人結合起來,通過“德育”與“文育”的有機整合來彰顯和突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將語文課程打造成重要的思想道德與優(yōu)秀文化的培養(yǎng)陣地,這是新的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學科價值的基本體現(xiàn),也是語文課程、語文教師應主動作為、積極作為的職責與使命。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育人”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yè)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tǒng)一,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并全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diào):“要把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nèi)涵式發(fā)展。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鼓勵教學名師到思政課堂上講課?!痹诖吮尘爸?,課程思政理念應運而生。語文作為小學最重要的一門課程,與思政課程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因而其在課程思政方面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將語文課程打造成重要的思政教育陣地,是新時代語文課程的重要使命。這一神圣使命就落到了每一位普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身上。
課程標準從“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與“總目標”兩方面闡述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目標,其中“總目標”又從不同角度分成九個具體目標。第一個目標闡述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二個目標表述為:“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可見,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優(yōu)秀文化教育是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標,其涉及“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重要問題,這兩者甚至具有比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應用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語文課程的目標與學科價值具有明確的認知,將“德育”與“文育”擺在語文課程教學的首位,從思想認識上與具體行動上把立德樹人和以文化人落實到位。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在課程育人中進行文化育人,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實踐的課程教學任務與思想政治任務。只有將兩者貫串于教學始終,挖掘與利用教材,立足課堂教學,重視目標設計,運用多種策略,把立德樹人和文化育人落實到日常和平常,才能持續(xù)地熏陶思想品德、涵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
統(tǒng)編版以單元整體教學的方式組織教學內(nèi)容,每一個單元都有獨立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其中語文要素主要指向閱讀與表達的方法、策略、技巧與習慣,以學生的語言文字建構與運用為目標,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而人文主題則是所在單元內(nèi)容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德育與文化教育為標簽,對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行教育。那么,要達到立德樹人與文化育人的目標,首先就離不開對各個教學單元人文主題的凸顯與強化,將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雙線并行,共同組成單元的兩翼。
一是將思想與文化目標融入單元教學目標。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個單元都有各自的人文主題,這些主題或含蓄或直接,或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化立意,或較為平淡含蓄。教師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之前,要結合各個單元的導語以及單元中課文、口語交際、語文園地、習作等各個板塊的內(nèi)容,來定位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如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人文主題通過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名言來引出——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本單元所收錄的課文《古詩三首》(《芙蓉樓送辛漸》《塞下曲》《墨梅》)《文言文二則》(《囊螢夜讀》《鐵杵成針》)《“諾曼底號”遇難記》《黃繼光》,都隱含著“偉大的品格”這一人文主題。教師在進行整個單元的教學設計過程中,都要凸顯各課中包含的人文思想,挖掘課文中心人物的“偉大品格”。如《鐵杵成針》這則文言文教學,要突出少年李白知錯就改、虛心求學的美好品格,鼓勵學生做李白一樣的人,把主題思想擺到語言文字同等的位置。
二是把思想與文化目標滲透于各個教學板塊。語文教材中,課文是最重要的教學板塊之一,但是其他各個板塊也有各自的功能與價值,其在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優(yōu)秀文化教育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資源。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為例,古詩詞、名人名言、經(jīng)典著作語句、諺語、歇后語等,具有厚重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教師應多帶領學生閱讀,背誦,積累佳句,感受思想文化的熏陶,同時也讓學生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如通過“日積月累”古詩詞《蜂》,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思考:蜂具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我們生活中哪些人像蜂一樣默默奉獻?這樣就很好地把這首古詩的文化價值與德育價值凸顯了出來?!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教育學生自立自強;“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教育學生珍惜光陰,發(fā)奮學習……這些經(jīng)典名句都能給予學生思考與啟迪,同時也能陶冶學生的文化情操。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學校德育要發(fā)揮各門學科的德育價值,與思政學科形成合力,開展協(xié)同育人。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課程,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豐富的資源以及獨特的優(yōu)勢。德育滲透的契機無處不在,德育滲透的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思政意識,將立德樹人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與教育使命。
一是依托文本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fā)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nèi)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xiàn)路徑強調(diào)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小學生未來是家鄉(xiāng)的建設者,是國家的建設者,從小應灌輸好家國情懷思想,促使其樹立建設家鄉(xiāng)、奉獻國家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以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教育,是德育的重點與核心。家國情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材、課程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以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為例,第一單元是以“家鄉(xiāng)”為主題的學習單元,第四單元則是以“國家”為主題的學習單元。前者以家鄉(xiāng)的風俗為線索串聯(lián)單元,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情感;后者以奉獻國家為線索串聯(lián)單元,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二是依托課堂開展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思想品德方面的集中體現(xiàn),是幾千年來由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流傳與弘揚的思想道德標準,是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中華傳統(tǒng)美德表現(xiàn)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主要維度,分別對應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等;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勤勞敬業(yè)、精忠報國等方面,這些都是語文課文主題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制定,挖掘文本中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因素。如六年級上冊《橋》這篇小說,通過講述黨員老漢在山洪暴發(fā)后指揮村民撤離,群眾優(yōu)先,黨員殿后,最后與同為黨員的兒子英勇犧牲的感人故事。在小說思想主題的提煉過程中要滲透好思想品德教育,分析老漢和兒子的光輝偉岸形象,學習他們作為黨員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不徇私情的高貴品質(zhì)。這都能讓小學生受到一次很好的精神洗禮和道德教育。
語文是一種語言的文化,其是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文化教育是語文學科教育的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優(yōu)秀的文化教育資源,實現(xiàn)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提高小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文化品位,涵養(yǎng)小學生的文化品質(zhì),提升小學生的文化氣質(zhì),這是語文課程教學的應有之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進行文化教育的基本對象。教師要以閱讀為橋梁,培育文化之種,讓文化因子更好地入腦入心。在小學語文以文化人過程中,著重要做好兩方面:
一是在經(jīng)典古詩文誦讀中涵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古詩文誦讀是涵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古詩文代表著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其集語言、文學與藝術于一體,能涵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格,使其受到語言文化與藝術審美的雙重熏陶。教師借助古詩文閱讀教學,挖掘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適當?shù)奈幕卣菇逃跐撘颇信囵B(yǎng)學生的文化品格。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馬詩》《石灰吟》和《竹石》。在這三首詠物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物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化內(nèi)涵為學生講解。如《竹石》的教學中就梅、蘭、竹、菊的象征意義為學生進行講解,給學生拓展《詠梅》《蘭花詩》《寒菊》等對應的詠物詩,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它們的文化內(nèi)涵。又如,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的古詩詞,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以古詩詞誦讀為載體,更深刻地感受體會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涵??傊?jīng)典古詩詞本身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其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與價值是極其深刻和厚重的。開展好古詩詞誦讀,是實現(xiàn)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徑。
二是在中外名著閱讀中提升文化品位。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散發(fā)著厚重高貴的文化氣質(zhì),利用名著閱讀涵養(yǎng)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是以文化人的有效方式。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古典名著閱讀教學單元,根據(jù)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改編的課文《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架設了古典名著課內(nèi)外銜接閱讀的橋梁。教師以“快樂讀書吧”為載體,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與《紅樓夢》,讓學生從四大名著的閱讀中獲得古典文學的熏陶,提升文學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這對他們文化素質(zhì)、人格內(nèi)涵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幫助。六下第二單元的外國文學名著閱讀教學單元,通過《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騎鵝旅行記(節(jié)選)》與《湯姆·索亞歷險記(節(jié)選)》這幾部外國名著的閱讀教學,引領學生走進世界名著的海洋,在與心儀書籍不期而遇中發(fā)現(xiàn)閱讀的驚喜,獲得豐富的文學熏陶與思想養(yǎng)分。
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以及工具性,都要求語文學習的教、學、做合一,將學與做、學與用結合起來,將課內(nèi)語文與課外語文結合起來,用綜合性學習、實踐性活動等豐富多樣的方式來學習鮮活生動的語文。語文課程的立德樹人與文化育人,依賴于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對文化的理解、認同,只有在真實的體驗過程中才能更好實現(xiàn)這種思想與文化的覺悟升華,因此要通過語文實踐學習活動來升華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文化品格。
一是在德育主題語文綜合實踐中升華思想道德。德育主題語文綜合實踐,是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踐行語文學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載體。發(fā)揮實踐活動在增進學生體驗方面的優(yōu)勢,應時應景地組織德育主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式學習活動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與洗禮。如學習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正值國慶節(jié)來臨之際,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一場校外的《少年中國說》朗誦快閃的德育主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穿著齊整的校服,佩戴鮮艷的紅領巾,排著整齊的隊伍,以流利的語言、洪亮的聲音、豐富的表情、飽滿的情感,將《少年中國說》朗誦出來,吸引了廣場數(shù)百觀眾的駐足欣賞,贏得了大家的鼓掌與稱贊。學生在飽含深情的朗誦中,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的教育,不僅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聽眾。這樣的德育主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既增強了德育的體驗感,又強化了德育的效果。
二是在文化主題語文綜合實踐中升華文化素養(yǎng)。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魯迅主題學習單元,收錄的《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是魯迅的作品,《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則是以魯迅為主題人物的課文,連這一單元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都是魯迅作品中的經(jīng)典句子。為了更好地開展單元教學,促進學生對魯迅這一文壇巨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教師以“魯迅文學作品閱讀沙龍”的形式進行文化主題語文綜合實踐。搜集更多的魯迅生平資料,搜集魯迅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雜文集《且介亭雜文》等中的經(jīng)典篇章進行閱讀,開展閱讀沙龍活動,涵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讀好書的情懷。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主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升華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品格。
總之,語文課程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書”,還要“育人”;不能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或者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還要注重思想教育與文化提升,即不僅僅要以文化人,還要立德樹人。只有樹立正確的課程價值觀,基于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基本屬性,把“德育”和“文育”統(tǒng)一到課程育人當中,讓小學生既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與文化品質(zhì),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語文課程教學目標以及國家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這是時代賦予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光榮職責與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