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
金秋十月是戶外旅行的好時節(jié)。如果在山野間迷路或是交通工具出了問題,有很多解決辦法,實在不行還可以呼叫救援??扇羰潜焕г诋愋悄??
1發(fā)出信號,制作信標
首先要把被困的消息傳出去。通常情況下,絕大多數星球表面并不適合人類生存,所以此時,你的身上大概率穿有一件功能比較完備的宇航服——可以利用宇航服上的通信設備第一時間發(fā)出信號,并給出所在位置的精確坐標。
但如果通信設備受損或者距離可能的救援太過遙遠呢?這時就需要制作一個醒目的信標,標識出“我在這兒”。為了能被救援力量從空中遠遠識別出來,信標要足夠大,比如字母長度要超過十米;要與背景對比足夠強,比如特別的顏色;還要有明顯的人工感,比如重復多次、“SOS”等文字或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以便一眼就能與自然環(huán)境區(qū)別開來。
在異星荒野,壘石塊或挖溝槽都能形成巨大的信標;在冰原上可以撒深色沙土、粉末,乃至用腳踩;茂密的叢林中,可以砍掉一些植物后以“空地”為筆畫形成標志,甚至在能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還可以放火,呈三角形的三堆火是國際通行的求救信號——在電影《紅色星球》里,火星表面的一場爆炸就讓軌道上的宇航員確定了地面人員的位置。
2追逐陽光,或者躲進地下
如果救援不能很快到達或聯絡不暢,就要先確保自己能安全生存下來。
對于依靠太陽能供電的宇航服,陽光就是生命之源,注意不要讓自己落在星球的陰影里。在小說《追趕太陽》中,等待救援的主人公為了始終保持在陽光照耀之下,繞著月球跑了一圈!
如果宇航服不需要太陽能,那么躲在地下,比如“熔巖管道”內,可能是更好的選擇。高溫的液態(tài)熔巖流動時,表面迅速冷卻形成固體硬殼,但內部仍保持液態(tài)繼續(xù)流動,最終外部的硬殼保留下來,形成熔巖管道。熔巖管道比較常見,地球、月球、火星上都有大量分布,甚至被看作未來建設月球基地的備選場所。對于沒有大氣或空氣稀薄的星球來說,躲在熔巖管道里,可以避免遭受地表過大的溫差,也能躲避宇宙線和微隕石的沖擊——在一顆沙粒大小、秒速幾千米的微隕石面前,宇航服比紙還脆弱。
3尋覓氧氣和水
躲過了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接下來就要盡可能堅持得久一些。生存離不開氧氣和水,如果宇航服的氧氣和水的循環(huán)利用率達不到100 %,就必須想辦法就地取材加以補充。
和直觀感覺不同,表面上毫無關聯的氧氣和水實際可以看作同一種東西。只要有充足的能源,就能從水中電解出氧氣;如果再有一些含氫的燃料,就能將其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在電影《火星救援》中,就有通過燃燒氫氣獲得大量水的情節(jié)。相比尋找看不見摸不著的氧氣,顯然找水更容易些,于是水就成了生存的關鍵。
去哪里找水呢?類似地球的星球上,找水自然不愁;離恒星很遠的冰凍星球上,也有隨處可見的水冰分布,即便被二氧化碳凍結成的干冰,乃至溫度更低的氮冰覆蓋著,獲取水也不會太難;比較麻煩的是距離恒星較近的干旱星球,比如水星,其表面水就很罕見。好在這類星球上通常分布著很多隕坑和裂谷,坑內或谷底處,陽光永遠無法直射到的某些部分保持著極低的溫度,足以將億萬年間從星球內部緩慢釋放出的水汽凝固在此,彗星碎屑等從天而降的冰也可能在這里積存。有了水,就等于找到了氧氣,一切都會好起來。
4尋找可能的食物
要想長期生存,食物不可或缺。與氧氣和水不同,宇航服對食物循環(huán)愛莫能助,吃一點少一點,于是發(fā)現乃至創(chuàng)造食物就成了新的挑戰(zhàn)。
發(fā)現食物的前提比較苛刻——被困的星球上必須擁有豐富的生命,并且和地球上一樣,構成生命的基礎物質是蛋白質。但即便這些生命看起來和地球上的別無二致,你仍有可能被餓死。氨基酸有左旋和右旋兩種,理論上都能構成蛋白質,進而組成生命。然而地球生物除了個別組織成分外,所含氨基酸都是左旋,這個興許來自幾十億年前生命伊始時的偶然選擇,導致地球生物通常無法吸收和利用右旋氨基酸。倘若所困星球上的生命選擇的是右旋氨基酸,你就只能望而興嘆了。
相比之下,創(chuàng)造食物大概更靠譜些。在小說《穿越土星環(huán)》中,主人公在土衛(wèi)二的冰凍海洋里放養(yǎng)了經過基因編輯的魚,以此度過饑荒,等待救援?!痘鹦蔷仍防铮魅斯珓t選擇種植土豆來維持生命。理論上較為適宜的“作物”可能是蘑菇。蘑菇生長對環(huán)境要求不高,生長最快的品種不到10 天就能收獲,應急再好不過。
去往異星探險時記得帶上足夠的物資,它們將在關鍵時刻幫助你渡過難關。熟讀以上指南,祝你在異星早日獲救!